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桂林山水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
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
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
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
例:
1、找近反义词;
2、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
“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2、林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2课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
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
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
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
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
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
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
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
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
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
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
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
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
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
(多、温柔)作者是怎样写的?
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
(林的特点:
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
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
海指什么?
(落叶松的海洋。
)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
(俏丽的白桦。
)
句子二: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
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
小结: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
读、议句子。
B、分析:
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
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
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
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
(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
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
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
(1)、
(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
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
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
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
19林海
|岭|
|林|景色美|
大兴安岭|花||
名字悦耳||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
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
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
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
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
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
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
坚韧不拔。
任尔:
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
(2)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
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板书设计:
竹 石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