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205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9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docx

课题个人研究实验报告完

《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研究报告

————实验教师:

xx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措施。

因此学生应在一定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有了情境与问题,学生才会有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才会选择探索知识的策略与形式,学生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带来了数学的枯燥无味,只有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感到亲切、有趣。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将有机整合成为“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

即为适应和改造“未来情境”而学习,在生活情境中和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

因而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的内容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有效地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揭示数学的本质,真正把数学课上出“数学味”。

但是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时,却出现了一些片面性的做法,有些课过于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有的甚至用“生活味”完全取代了数学课堂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标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这个源泉,数学将是一片死海,也将失去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眼光,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要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活用教科书,紧扣相关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有机结合,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让学生在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中感受和学习数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实验研究的目的

在《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验探索中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出经验。

通过联系实际取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自己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本人教研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促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并投身于课程改革中。

2、实验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自己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善于组织、科学使用教材内容,使自己能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中的情境进行灵活处理,创设现实的、生动有趣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充分展示其生命魅力。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时空,使学生能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高自己的手段,积极从事数学学习活动,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特色,有效地使用教材。

三、实验研究的范围

(一)实验研究对象

本子课题实验研究因子为五年二班的全体学生,对比班级为五年一班的全体学生,研究人教版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实验研究的内容

1、从个人的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与开发利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情境进行灵活处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实践性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教材。

2、从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取材,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根据本人所任教年级及学科,选择五年一班学生为实验因子进行实验。

2、调查法。

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座谈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对比分析依据。

3、实验法。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制定具体的思路和实验步骤,逐步将理论假说转化为可供操作的材料、程序和方法。

4、个案研究法。

选择个案,跟踪观测,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5、归纳提炼法。

将个人的研究体会、经验加以筛选、归纳,提炼出可供操作的方法途径,并在全校数学学科内予以推广。

四、实验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大致用两年的时间来完成,分三个阶段来研究,这三个阶段分别为:

1、准备阶段:

2009年4月—2009年5月

此阶段,重点解决本人及子课题组成员的观念问题,使课题的内涵深入每个实验老师及本人的内心,使自己和他人从理念到行动,都体现课题思想。

(1)收集国内外有关该课题的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2)制订子课题实验方案、实施细则;

(3)学习与该课题相关理论,搜集信息、获取相关研究成果;

(4)进行子课题研究的前测,做好前测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完成子课题研究的所有前期准备工作;

(5)针对该课题的研究进行专题调研,并撰写专题调研报告;

(6)填写该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实验手册。

2、实验阶段:

2009年6月—2010年3月

在这个阶段,要根据自己的学科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立足本人的研究课题,依据方案、细则,按照实验实施阶段计划深入实践研究。

在这个阶段,我要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用理论解决实际中的困惑,用实践来验证理论。

积极参加学校、课题组、子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的实验交流,推广经验,解决问题。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构建“有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

进行实验研究,落实方案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3)收集和整理各种过程性资料,按时上交到课题组,虚心接受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4)做好实验因子与非实验因子的观测,并详实地做好记录并及时与前期实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记录实验研究的轨迹,分析实验研究的成果;

(5)进行教学行动研究,在《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验探索中开发课程资源,探讨“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出经验、出成果。

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论文等;

(6)填写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实验手册。

3、总结阶段:

2010年4月—2010年6月

此阶段重在反思积累以及经验的提升。

通过具体的实验以后,积累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个性的东西,要想升华为理论的层次,就需要反思等的提升。

因此,要认真撰写案例分析、实验论文、撰写心得体会,实验反思等。

(1)对实验阶段进行总结、反思、归纳和提炼;

(2)针对个人的研究,进行实验的后测及后测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与前测结果进行对比,撰写出实验研究工作报告;

(3)将个人的研究成果向课题组进行汇报,接受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4)在全校数学学科推广研究成果;

(5)填写实验研究验收阶段实验手册;

(6)整理实验研究全过程的过程性及成果类材料,及时上交归档。

五、实验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成果之一:

建立了“生成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反思研究成效――提出研究建议――强化问题研究――总结提练研究成果”的课题研究模式。

成果之二:

建立了“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再现问题情境优化练习设计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成果之三:

确立了“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

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方法即:

“勇于改创教材情境——体现“情境的科学性”;精心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情境的生活性”;知识展开,探究形成过程——体现“情境的探索性”;呈现方式,力求丰富多彩——体现“情境的开放性”;知识迁移,力求与认知冲突――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成果之四:

走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五大误区即:

追求现实性忽视思考性;追求开放性,忽视定向性;追求社会性,忽视生活性;追求外在趣味性,忽视内在魅力性;追求探索性,忽视高效性;

成果之五:

探索出了“立足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取材,开发

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围绕学生的生活环境取材,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就环境实际取材;

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取材,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就生活实际取材;

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取材,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就年龄实际取材;

围绕学生的生活中的媒体手段取材,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就媒体素材取材;

围绕学生生活中的实物取材,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就实物素材取材;

方法:

立足教材广泛取材——筛选、整理素材分类——整合提练编撰成册

1、立足教材广泛取材,即在认真研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实际全面进行收集教学资源;

2、筛选、整理素材分类,即对所取素材按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资源;

3、整合提练编撰成册,即将筛选整理后的资源进行整合,编撰成册,以备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成果

成果之一:

1、促进了我本人专业素养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自己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善于组织、科学使用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时空,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特色;

我对30实验因子与35名非实验因子“是如何看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

()1、你现在喜欢上数学课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你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

A、数学课上,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B、数学课上教师讲,我听C、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自己研究,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听教师讲

()3、你不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

A、教师讲,我们听,不用动脑想的数学课B、数学问题脱离了我们的实际生活,理解起来很吃力的数学课。

或是课上热热闹闹,但课后解决问题我感觉仍然无从下手C、以上两种数学课我都不喜欢

()4、数学课上你愿意并能够做做到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吗?

A、自己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B、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问题的探究C、以旁观者的态度面对问题的探究

()5、数学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你怎样才能够解决?

A、经过思考、探究才能解决B、不需要思考,结论随口而出C、问题很难,摸不着边际,无法回答

()6、你喜欢怎样的教学情境

A、联系我们的实际具实践性、趣味性的情境B、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蕴含有思考空间的问题的情境C、不喜欢任何情境,只要教师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清楚就可以了

()7、现在的数学课,有情境的创设吗?

A、经常有B、有时有C、没有

()8、如果有,多是哪种情境?

A、书上的情境B、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蕴含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C、联系我们的实际,既生动、有趣,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

调查结果统计

问卷统计:

(实验前)

题号

选项人数及所占百分比%

实验因子(30人)

非实验因子(35人)

A

B

C

A

B

C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1

15

50

10

33.3

5

16.7

18

51.4

12

34.3

5

14.3

2

25

83.3

2

6.7

3

10.0

29

82.9

3

8.6

3

8.6

3

5

16.7

25

83.3

1

2.9

6

17.1

28

80.0

4

9

30.0

18

60.0

3

10.0

10

28.6

21

60.0

4

11.4

5

5

16.7

18

60.0

7

23.3

6

17.1

21

60.0

8

22.9

6

15

50.0

14

46.7

1

3.3

18

51.4

16

45.7

1

2.9

7

10

33.3

20

66.7

12

34.3

23

65.7

8

28

93.3

2

6.7

32

91.4

1

2.9

2

5.7

问卷统计:

(实验后)

题号

选项人数及所占百分比%

实验因子(30人)

非实验因子(35人)

A

B

C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1

30

100

23

65.7

8

22.9

4

11.4

2

30

100

29

82.9

3

8.6

3

8.6

3

30

100

5

14.3

30

93.8

4

26

86.7

4

13.3

15

42.9

18

51.4

2

5.7

5

25

83.3

5

16.7

8

22.9

22

62.9

5

14.3

6

10

33.3

20

66.7

18

51.4

16

45.7

1

2.9

7

30

100

20

57.1

15

42.9

8

3

10.0

27

90.0

20

57.1

5

14.3

10

28.6

简要对比分析:

问题1、2、3主要从学生对数学及数学课堂的兴趣入手,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学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通过调查发现经过实验研究,实验因子与非实验因子产生了很大的区别,我所调查30名实验因子实验前后对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名实验因子均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通过研究付诸实践了,由此带来的变化就是实验前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数学课上‘教师讲,我听’或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自己研究,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听教师讲”这样的数学课,而实验后,再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

这些变化我想完全取决于我的实验研究。

而非实验因子虽对数学的喜欢程度及喜欢何种数学课产生了变化,但变化不明显。

问题4至问题8主要从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了问题情境,创设了怎样的问题情境,及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问题情境,就目前问题情境来看,学生是抱一种什么态度来对待的。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因子认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联系我们的实际,既生动、有趣,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正是有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不再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抱着旁观者的态度或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问题的探究,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学习。

而非实验因子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的转变,但转变并不大。

2、促进了我本人科研水平的提高。

过去,我对待教学研究缺乏积极态度,有畏难的情绪,有应付的现象。

教学研究常停留在“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堂教学”的水平。

如今,已大为改观,我能以满腔热情投入于“课题研究”之中,我的“专题研讨”能力和“教学诊断”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反思撰写了教学叙事、研究随笔、教学案例、研究反思、科研论文等,其中一篇反思、一篇论文在《清原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

成果之二:

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欲望,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高自己的手段,积极从事数学学习活动,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我对我所实验的实验因子和非实验因子在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数学)

项目

实验因子

非实验因子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平均分

80.2

90.2

81.0

83.1

优秀率

82.5%

92.5%

83%

85.6%

及格率

91.5%

95.5%

89.9%

90.0%

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卷纸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实验因子与非实验因子与实验前对照在这些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但从提高幅度上看,实验因子通过两年的实验上了一个台阶,这说明两年的实验是有效的,学生数学方面的各种能力提高了,成绩也就相应提高了。

六、实验研究的结论及问题

(一)结论

情境创设是教师用活教材的“重头戏。

它的最终目的是诱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

因此说“联系学生实际取材,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而“联系学生实际取材,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要经常地、长期不懈地坚持研究,才能形成完整的“情境创设”的体系,为教师的专业提高、科研能力的提高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二)问题

由于我的课时量过多,缺乏自觉的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时间,因而对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在实践中我发现,“过程是伟大的。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有过“山重水覆疑无路”的迷茫,也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也深深感受到了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并伴随着课题的实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同时又不断地发现不足。

接下来,我要做的是继续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实验成果,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同课题一起成长,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七、参考文献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优化教学的理论与操作》朱正义辽宁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教学设计》徐世贵辽宁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小学数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

 

 

 

《结合农村实际,收集运用乡土教材,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个人研究报告

实验教师——宋丽杰

一、课题背景

1、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国家正式颁布的体育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不仅包括韵律活动和舞蹈、小球类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加深,以及扩大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新课标的说明中还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

教材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但是,许多民间体育活动只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身教言传”而“代代相传”的,缺少文字记载与资料,更缺乏研究。

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我们有责任去重视它,搜集和研究它,让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民间传统体育资源运用于本课题总的研究目的是使我们对民间传统体育在小学体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

2、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试行)》指出: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3、地方特色的需要

体育是一种世界性的通用文化,给予人类健身、娱乐、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功能,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智慧,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

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结合农村实际,收集运用乡土教材,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组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了本课题。

二、研究内容

1、对教材进行合理、恰当的整合,更好地体现新教材特色,创造性地使用小学体育教材;自主开发教辅材料和教具,研究教材中情境主题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中合作探索、自主练习使用与分析,综合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小学体育教材。

2.对新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

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

作为教师来说,教师间及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要善于了解、及时发现、不断挖掘学生及家长的情况、变化,有效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请他们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3.自主开发教辅、教具

当教师的教学成为极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活动时,现有的教参、资料及市场所提供的教辅、教具必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课堂需求。

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辅、教具的开发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因此,创造性使用教材中的一个表现就在于要求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开发、制作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辅、教具。

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宜学生交流情感、动手操作、合作使用的教具资源。

4、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合理,恰当的整合,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规律。

教材给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平台,它是上山的拐棍。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知识的前后顺序,每一节课教学什么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使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

三、研究目的

“小学体育教材创造性使用”的研究,将依据课程论、现代教学设计论、体育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体育学习理论,遵循小学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已有的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并将优秀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概括,努力建构起“小学体育教材创造性使用”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充实和发展当前教材观的理论和操作形式,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阐述小学体育教材创造性使用对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