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138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 22.docx

精选法考《刑法》复习题集共25篇22

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甲预谋前往乙处杀害乙,但到达后,发现乙处有人,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

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可罚的不能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区别。

甲只是为杀人行为做准备,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

2.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

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

丙死亡。

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D、因没有救助义务,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判断。

故意犯罪也能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

因此,乙杀丙后对丙的生命具有救助义务,那么乙不救助就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使丙不能得到救助,甲就成为乙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3.《刑法》第49条规定:

——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的除外。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2012年卷二11题,单选)

A、犯罪——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B、审判——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C、审判——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D、犯罪——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1节>死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死刑适用的刑法规定。

《刑法》第49条规定: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该条规定意味着,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中国刑法对下列特定人群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1)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

(2)对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

“审判时”应扩大解释到包括羁押期间;“怀孕的妇女”应扩大解释到包括流产。

(3)对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但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致

4.已实际执行了原判刑期一半以上,且表现良好,可以适用假释的是下列哪一选项?

(  )

A、甲因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8年刑满释放,2012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B、乙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

C、丙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D、丁因犯侮辱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2章>第2节>假释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假释的适用条件。

首先,只能对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进行假释,所以排除选项D。

我国《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对于累犯以及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甲构成累犯,丙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排除选项A和选项C。

5.①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刑法修正案,但不包括其作出的立法解释

②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罪状的描述需要根据其他法律加以补充,这种立法体例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③扩大解释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而类推解释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④对同一法条中的同一术语,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这并不矛盾

关于上述四句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B、第①④句正确,第②③句错误

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

D、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

D

【解析】:

①正确,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都属于对法律所做的解释,本身并不是法律。

②错误,对罪状的描述需要根据其他法律加以补充的模式属于空白罪状,罪状模式与明确性的要求无关。

③正确,正因如此,扩大解释是被允许的解释方法,而类推解释方法本身被禁止。

④正确,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具有统一性,并不矛盾。

因此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D选项正确。

6.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4年卷二1题,单选)

A、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罪刑相适应原则与公平正义相吻合

B、公平正义与罪刑相适应原则都要求在法律实施中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C、根据案件特殊情况,为做到罪刑相适应,促进公平正义,可由最高法院授权下级法院,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D、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做到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二者并不矛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罪刑相适应原则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罪刑相适应原则。

A项,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与客观上的罪行轻重与主观上的主观恶性相适应,以期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

这是公平正义的体现,与公平正义理念的要求是一致的。

故A项正确。

B项,只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才能在量刑之时做到罪刑相适应,罚当其罪,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故B项正确。

C项,《刑法》第63条第2款规定,在特殊情形下,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核准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但是没有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将此权力下放到地方法院的权力。

故C项错误。

D项,公平正义要求正确处

7.甲与乙女恋爱。

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

甲绝望大喊:

“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

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

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

(2012年卷二2题。

单选)

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

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

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D、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1节>死刑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死刑的适用。

A项,依据《刑法》第48条的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所以,只有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为严重”时,才可以被判处死刑。

故A项正确。

B项,刑法权威和社会主义法治权威都不能靠死刑的适用来维护。

同时,在存在相应从轻情节之时,要对相应量刑予以考虑,决定是否判处死刑。

故B项错误。

C项,刑罚一般预防的功能应该受到一定限制,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下,不允许在个人罪不至死的情况下,为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对甲判处死刑。

故C项错误。

D项,定罪和量刑必须严格依照

8.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

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

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

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

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

【答案】:

A

【解析】:

①吴某的行为对于甲的生命有侵犯的危险性,有危险结果;对于乙的生命也有危险的结果。

所以对甲、乙两人都应该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但只有一个行为,想象竞合,最终也只是按照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理。

但是评价的时候,因为对甲的生命是有危险,对乙的生命也是有危险的,因此对两人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否则评价了对甲的故意杀人未遂就没有评价对乙的故意杀人未遂,反之亦然。

A选项说法正确。

②因为吴某只开了一枪,既然打死了甲,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最多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由于吴某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

9.甲因在学校饭堂投毒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

服刑期间,甲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

关于甲的假释,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4年卷二11题,单选)

A、可否假释,由检察机关决定

B、可否假释,由执行机关决定

C、服刑4年以上才可假释

D、不得假释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2章>第2节>假释的条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假释的适用。

AB项,《刑法》第82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依照《刑法》第79条规定的程序进行。

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刑法》第7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

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据此可知,是否准予假释应由人民法院裁定。

故AB项错误。

CD项,《刑法》第81条第1、2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如果

10.关于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4年卷二4题,单选)

A、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诈骗罪中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D、“国家工作人员”是受贿罪的主体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1节>犯罪构成要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A项,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犯罪对象,作为客观物的存在,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淫秽物品”中的“淫秽”需要法官依据性羞耻文化进行价值判断才能认定,因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故A项正确。

B项,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不需要法官进行价值判断、依照生活日常用语即可确定的内容,所以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且是正面地表述了构成犯罪的要件,为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故B项正确。

C项,“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诈骗罪中被害人的客观行为,所以是客观

11.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A、被判处拘役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拘役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一般要剥夺政治权利,其刑期与主刑相等,同时执行

C、被判处管制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与主刑刑期一样,同时执行

D、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假释之日起,执行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2节>剥夺政治权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问题。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而不是“一般”要剥夺政治权利。

12.民警甲在夜间巡逻期间。

见一货车停放在路边,但是驾驶室内并没有人,甲觉得可疑便上车去搜查。

恰好货车司机乙回来,因为夜黑没有看清甲的警服,误以为是偷车的,便手持木棒向其挥过去喝令甲下车。

甲却误以为乙是犯罪分子偷袭,情急之下开枪将乙打死。

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假想防卫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仍是考查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民警甲误以为是犯罪分子偷袭而进行防卫,属于假想防卫。

13.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8年仿真模拟题)

A、根据当然解释,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假药是指没有治疗效果的药,因此有治疗效果的药就不属于假药

B、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中的情报,根据目的解释,情报可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利益的没有公开或者依法不应该公开的信息

C、将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已注册商标类似的商标,解释为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D、非法制造飞机、坦克的行为危害性高于非法制造枪支,所以将非法制造飞机、坦克解释为非法制造枪支罪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解释。

A项,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有些药品虽然有疗效,但仍是假药,如必须经过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的药品,使用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药品,即使有治疗效果,也视为假药。

故A项错误。

B项,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的法益是国家安全,根据保护国家安全这一立法目的,本罪中的情报仅指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法不应公开的事项,而不包括有关社会利益的事项。

故B项错误。

C项,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的相同的商标,是指和被假冒的商标完全相同,或者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

14.关于管制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管制是我国的主刑之一

B、管制的刑期,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C、管制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2年以下,最长不可能超过2年

D、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满,由人民法院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宣布解除管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1节>管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管制这种刑罚的理解。

管制是我国的主刑之一;管制的刑期是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超过3年:

被判处管制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对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管制期满。

执行机关应即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

15.关于刑法用语的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4年卷二3题,单选)

A、按照体系解释,刑法分则中的“买卖”一词,均指购买并卖出;单纯的购买或者出售,不属于“买卖”

B、按照同类解释规则,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后使用的“等”、“其他”用语,应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同类解释

C、将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当然解释

D、将盗窃骨灰的行为认定为盗窃“尸体”,属于扩大解释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体系解释、同类解释规则、当然解释和扩大解释。

A项,体系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或者法律概念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来理解,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按照体系解释,刑法分则中的“买卖”一词包括购买与出卖两种行为,只要实施了购买和出卖两种行为中的一种就属买卖,如非法买卖枪支罪等。

故A项错误。

B项,我国刑法对于列举式立法,在词不尽义的情况下会用“等”、“其他”来表示更多的内容。

但是“等”、“其他”并不意味着可以包含立法者意图之外的内容,而必须是与立法者已经列举的内容在性质上相同。

如“

16.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4年卷二7题,单选)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

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

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

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

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事实认识错误。

一般认为,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区分之处在于,对象错误属于主观认识错误;而打击错误属于客观结果错误,行为人对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不存在主观认识错误,错误的结果是由行为方法等客观因素造成的。

A项,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

拨打电话的行为本身并不是犯罪行为,接通电话后的诈骗行为才是犯罪行为,在甲实施诈骗行为时,没有出现任何行为的误差,甲仅是主观出现了错误,以为在诈骗乙,实际上诈骗了丙,这属于对象错误,不是打击错误。

对于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的对象认识错误,无论按照法定符合说还是具体符

17.甲为报复乙将毒药放人乙的饭菜中,后看乙中毒痛苦的样子于心不忍,赶快将乙送人医院,但乙仍死亡。

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既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甲虽然主观上具有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意图,但是,已经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犯罪已经既遂,已不存在中止的可能。

18.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

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

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2年卷二9题。

单选)

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

B、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

C、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

D、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故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犯罪形态。

A项,共同犯罪的实质是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一种行为在客观上违法的形态。

其中,教唆犯、帮助犯对于实行犯有从属性,首先表现在要素从属性上,即经由诱发他人犯罪或者推促他人犯罪而成为刑罚处罚的行为,其刑事责任从属于一个主行为。

但是主行为达到何种程度,即具备犯罪构成中的何种要件,才可以成为共犯成立的前提,我国刑法通说采取的是限制从属性理论,即实行行为只要满足“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性”,即使因为年龄原因等不具备“有责性”,不能独立成立犯罪,但是帮助行为或者教唆行为也可以成立共

19.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比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卷二4题,单选)

A、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的范围,与紧急避险中的“危险”相同

B、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是否“正在进行”的认定,与紧急避险中危险是否“正在发生”的认定相同

C、对正当防卫中防卫行为“必要限度”的认定,与紧急避险中避险行为“必要限度”的认定相同

D、若正当防卫需具有防卫意图,则紧急避险也须具有避险意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关系。

A项,正当防卫中的侵害是由人发动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的前提则是一切能够引发法益侵害的现实危险。

故A项错误。

B项,正当防卫中对不法侵害是否“正在进行”的判断,是由防卫必要性决定的,即再不防卫就会丧失防卫的机会,或者即使能够进行防卫也会承担太大的风险,此时就是正当防卫的开始时间,也就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开始时间;紧急避险中对危险是否“正在发生”的判断,自然是由避险必要性决定的,即以牺牲最小的利益保护最大的利益为目的,可以在危险迫近但尚未实现的前空间内,进行紧急避险

20.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4年卷二6题,单选)

A、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

在警察将乙送医途中,车辆出现故障,致乙长时间得不到救助而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违规将行人丙撞成轻伤,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驾车逃窜。

1分钟后,超速驾驶的乙发现丙时已来不及刹车,将丙轧死。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C、甲以杀人故意向乙开枪,但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丙中弹身亡。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D、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自杀身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因果关系的判断。

A项,依照客观归责理论,甲对乙进行伤害,警察出现之时乙并没有死亡,可以确定甲是伤害行为不是杀人行为,且受伤的乙被警察送往医院的途中,属于进入特殊第三人责任领域,甲对于乙后续的治疗过程已经没有支配力,不能将乙长期得不到治疗的死亡结果归责于甲。

故A项错误。

B项,前行为必然或者通常(高概率)导致介入因素出现的,前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仍然有因果力。

此处的“必然或者通常”是指一般人的认识或者行为人的特别认识。

在公路上,车辆往来属于正常现象,倒在路中央的丙被过路车辆辗轧的可能性极高。

而丙

21.①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刑期都是从判决___起计算;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起计算

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___起计算;假释考验期限,从___起计算

③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___起计算;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___起计算

④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___起计算;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___起五年内再犯故意犯罪的,可能成立累犯

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第①句均应当填“执行之日”

B、第②句均应当填“假释之日”

C、第③句均应当填“确定之日”

D、第④句均应当填“期满之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1节>有期徒刑

【答案】:

A

【解析】:

①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刑期都是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③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④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犯故意犯罪的,可能成立累犯。

22.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

观点:

①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

②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③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意志,即只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

④正当防卫既需要有防卫认识,也需要有防卫意志结论:

甲成立正当防卫

甲不成立正当防卫

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

(2011年卷二7题,单选)

A、观点①观点②与a结论对应;观点③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B、观点①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C、观点②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①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

D、观点①观点④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③与b结论对应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当防卫的防卫意识。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