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954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docx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

古郡宜春尽朝晖——历史文明展

(二楼南长廊厅1200平方米)

前言(待补)

第一部分历史足迹

第一单元江南曙光首现地

第一组:

远古隧影——旧石器文化遗存

锦江流域的上高莲花洞——百万年化石遗存

潦河流域的靖安旧石器时代遗址

组图:

原始人生态环境

晚更新世的地层

晚更新世动物化石群

十万年前的打制石器

江西最早的居民点之一

场景:

古人类洞穴生活场景(狩猎、采集经济)

第二组:

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文化

组图:

筑卫城遗址下层文化——华南独特原始文化

樊城堆遗址下层文化——三苗文化缩影

靖安郑家坳氏族墓——原始公共墓地

靖安老虎墩祭祀文化——华南原始祭祀第一台

场景:

原始聚落(稻作农业)

原始祭祀

第三组:

开启江南城垣文明先河——青铜文化遗存

(一)江南都邑——吴城商代遗址

殷商文化过长江的报春花(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评语)

人类跨入早期文明社会的四大标志

1城垣

2宫殿建筑和大型祭祀场

3文字使用

4青铜器制造和使用

组图:

吴城城垣

吴城大型祭祀场

吴城象形陶文

吴城青铜器和兵器

壁雕:

吴城商代都邑

(二)防御体系完备的春秋城址

组图:

樟树筑卫城

靖安与奉新交界处的九里岗城

丰城拖船埠丽城

壁雕:

春秋战兵戎相见场景

(三)靖安李洲坳东周大墓

国家级专家评语:

奇特的一坑多棺大墓葬,场面极其震撼

通栏:

南方地区东周青铜文明的重要发现

组图:

国之瑰宝

列棺阵阵

宝剑通灵

天下第一剑

中华第一扇

漆器生辉

竹编精巧

玉觹凝幽

丝蝉飘逸

脑晶慧光

组图:

李洲坳古城徐国王器

徐王铭文铜炉盘

徐王义楚铭文铜盥盘

古冢沉香

翠岗幽幽草森森,膏泥深处聚群魂。

巨圹棺椁奇观现,脑髓晶体迷团生。

漆绘竹编夸灵巧,金箔玉璜猜身份。

世事纷杂细辨析,吴越徐楚问谁人?

场景:

李洲坳大墓

影像:

东周大墓千古之迷(中央台摄)

(四)高安战国楚人贵族墓

江西地属“吴头楚尾”的见证物

文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高安城内郭家山发现,该墓是江西首次发现的大型战国时代木椁墓,结构为二椁一棺。

出土文物精美,有嵌银雕花青铜剑、铜带钩、带柄铜戈、铜镜以及陶礼器、漆器、竹编器、丝织物等。

墓中随葬多件实用铜兵器。

透露出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的历史信息。

从陶礼器鼎、敦、钫、壶组合来看,有着浓厚的楚文化风格,它证明春秋时期越灭吴后,楚又灭越,宜春这一区域纳入楚国版图。

又从棺椁制度和礼器判断,其墓主人应属士大夫一级。

配图:

木椁结构

青铜兵器组合

陶礼器组合

丝织品

场景:

木椁墓复原

(五)古出吉金宝物

查江西地方志史料及金文图典获知,宜春地区古代为赣地出土铭文青铜器最多者,这些青铜器大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且都有铭文,弥足珍贵,转录于下:

永嘉元年(307),因洪水有大钟从山下流出,验其铭云,秦时乐器,故名钟山。

(光绪《江西通志》51卷引斐子野《宋略》)

有渔人得一金锁,长数百尺,又得一钟,如铎状,举之声如霹雳,山川震动,渔者恐,亦沉于水。

或曰此秦时驱小铎也。

(《舆地纪胜》)

按:

钟山,在分宜县东千里,水南曰南钟山,水北曰北钟山。

汤斯祚有诗云:

“秀江三百里,百折穿叠嶂……传闻永嘉钟,雨后流泱漭,又闻驱山铎,举之川岳荡,神物效地灵,此理宁谲诳,他年探古来,载笔还策杖,续谱金石志,一赋鼎彝状。

”(同治十年《分宜县志》)

(宋)泰始四年(468)春二月丙申,望蔡获古钟,高一尺七寸,太守张辩以献。

(光绪《江西通志》引《豫章书》)

按:

望蔡:

即今之上高县地。

(梁)天监九年(510),望蔡县得铜钟,内史表笺以献。

(康熙《江西通志》)

钟口水在县南(高安)三十七里,发源荷山入蜀江,梁时人于此获古钟。

(同治《瑞州府志》)

又钟江口在城南三十七里,源出荷山入锦江,梁时于此获古钟九乳,形制奇古,因以名江。

(《太平寰宇记》卷106)

(北宋)大观二年(1108)夏六月至冬十月不雨,丰城县得古钟大小九具,有篆文,诏令进上。

(光绪《江西通志》)

按:

铜钟具体出土地点,相传是今之丰城县同田乡龙雾洲西的金钟渡地方。

过去这里尚有金钟庙。

龙洲雾在丰城县北四十里,中皆桔林,今称金钟口。

相传宋世有渔者得一金钟,博识者谓为宣和故物,洲左有赢蛳石。

(光绪《江西通志》卷59)

刘真君丹井,在奉新县昭德观。

……明宏治间,知府祝瀚掘井数丈,得铜剑,印各一。

剑携去,印存本观。

(光绪《江西通志》卷57)

乾隆二十六年(1763),临江民耕地,得古钟十一,大吏具奏以进。

(《西清续鉴》甲编,十七)

按:

此11件铜钟,除最小的1件外均镌有铭文,计28字者有4,80字者有6。

据铭文,知为“工□王”钟,或称“者减钟”。

对其铭文的考证及其年代,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王国维、郭沫若等人都作过考订。

这批减钟,国内目前只有两件,分别存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仪楚鍴,徐王义楚鍴,徐王鍴三器“于前清光绪戊子(1888)四月出土于江西高安西四十五里之清泉市旁边里许山中,同出者鍴三,钟铎大小九。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八)》)

按:

王国维考证,鍴即斛。

《左传》昭公六年(景王九年):

“徐王认楚聘于楚,楚子执之,逃归。

”聘楚尚为世子时事,故三觯当为春秋中晚期景王时徐器无疑。

这时正是楚昭王十年(前506)“吴复伐楚,取番”(《史记·楚世家》)以前。

高安更属楚地,出徐义楚之器实很自然。

第二单元建置沿革

秦王政三十五年(前222),首置新淦县,治所淦阳(今樟树市)。

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宜春县(治所在今袁州区)、新淦县(今樟树市)、建成县(治所在今高安市)。

隋开皇十一年(591)在宜阳县设置袁州,成为县以上一级行政区划治所。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宜阳县为宜春县,仍为袁州治所。

隋大业二年(606)废州,复置郡。

袁州改宜春郡,仍治宜春县。

唐武德五年(623)复废郡,置州。

宜春郡改袁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于袁州设总督府。

元至元十九年(1282),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袁州,隶江西行省。

明末,今宜春境内设有3个府级政权机构,分别为:

袁州府,领宜春县、萍乡县、分宜县、万载县,治所设宜春县;瑞州府,领高安县、上高县、新昌县(今宜丰县),治所设高安县;临江府,领清江县、新喻县、新淦县、峡江县,治所设清江县。

置县州年表

县州名

首置时间

县州名由来

宜春

汉高祖六年(前201)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

“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

袁州

隋开皇十一年(591)

为纪念东汉高士袁京而得名

清江

(今樟树)

南唐

元二年(938)

因袁河、赣江在肖滩合流后,至淦阳一段波流清澈,故以“清江”为名。

丰城

西晋太康元年(280)

因原富城县治地(富水之西)“人口未集,城郭未竣”,移县治于丰水之西(治所在今荣塘圩),改名丰城县。

靖安

南唐

元年(937)

升靖安场为靖安县,取唐广明年间靖安镇名。

奉新

南唐

元年(937)

改新吴县为奉新县,有“弃旧迎新”之义。

高安

唐武德五年(622)

因避太子李建成之名讳,改隋置建成县为高安县,以地形似高而安,故名。

上高

南唐保大年(952)

唐中和年间(881—884)镇南节度使钟传以故望蔡地居高安之上,故名。

宜丰

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8)

取此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之意而得名。

万载

五代十国吴顺义元年(921)

以万载乡之“万载”为县名。

铜鼓

明万历五年(1577)

以境内有“铜鼓石”为县名。

第一组秦设新淦——中国最早的县之一新淦县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公前222,设立九江郡,置新淦县,治所在淦阳,即樟树市城区,是为中国最早的县级治所,设于今宜春市境内。

第二组汉代分设宜春县、新淦县、建成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分淮南国置豫章郡,辖18县,即南昌、庐陵、彭泽、鄱阳、西陵、余汗、柴桑、艾、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雩都、枭阳、南楚、安平。

这之中的三县治地均在今宜春境内,宜春县(治所在今袁州区)、新淦县(治所在今樟树市)、建成县(治所在今高安市)。

此外,豫章郡南部都尉治亦设清江镇。

图:

西汉豫章郡十八县示意图

组图:

宜春县治汉代砖室墓群

西汉宜春侯国贵妇墓

文字:

该墓坐落在秀江北约600米的袁山支脉白泥山上。

墓表土原有高大封土,为土坑竖穴墓,圹内为一椁二重棺,椁中央置套棺,棺椁为优质楠木。

棺与椁之间的空隙处,构成了“头箱”与“边箱”。

随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

按品类分有鼎、敦、锺、钫、罐、瓮、仓、甑等。

此外,还有果核、药材、牛骨等遗物。

在木椁底板上阴刻篆体“黄母”二字,它是我们研究墓主人信息的重要文字依据。

根据古代一椁二重棺的棺椁制度及六鼎、六敦、六锺、四钫、礼器制度推测,此墓或许与宜春侯刘成有关。

刘成系长沙王刘发之子,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授封宜春侯,建立侯国,摄取政事,领有群僚(见《汉书·王子侯表第三》卷十五上)。

这座墓葬或者是他的僚属,官秩在十三级爵中更至九级爵五大夫间妻室之茔冢。

组图:

木椁墓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釉陶鼎线图

釉陶罐线图

陶仓线图

场景:

宜春西汉木椁墓

袁州区下浦厚田汉墓群

汉代宜春城富豪墓地

文字:

在宜春城东郊厚田的山丘上,现已发现数座汉晋墓葬,其中22号墓最为引人注目,该墓为一东汉时期画像石墓,平面呈“凸”字形,由主室、前室和甬道三部分组成。

墓室壁阳雕有行龙纹、穿心万字纹,墓门石板上阳雕有《山海经》描绘的伏羲女娲交配图像,此墓为江西汉墓首次发现。

下浦厚田地处汉晋宜春城东,此处为当时的重要富贾墓地。

组图:

22号东汉画像石墓墓圹、石雕、画像石

22号东汉画像石墓纵剖面图

组图:

建成县治地高安城郊七星堆汉墓群

建成县治地高安郭家山汉墓群

建成县治地碧落山西汉墓

建成蔡君印

组图:

新淦县治地樟树市大桥战国—西汉大墓

新淦县治地樟树市中洲、吴平汉墓群

汉代三古县出土文物

组合:

西汉铜镜

东汉铜镜

西汉陶瓷器

东汉绿釉陶庄园生活器皿

汉代花纹砖

汉代画像石

汉代铜铁器

第三组三国东吴分属安成郡、豫章郡

东吴宝鼎二年(627),宜春县被一分为二,析县西境之地设置萍乡县,析县东境之钟山以东地设置新淦县。

宜春县、萍乡县、新淦县均隶属于同年新设置的安成郡。

其时,今宜春市境内共设有宜春、新吴、上蔡、建成、宜丰、阳乐、富城、吴平等8县。

除宜春县隶属安成郡外,其余各县皆归豫章郡管辖。

此外,今铜鼓县隶艾县,靖安地隶建昌县,亦由豫章郡管辖。

图:

东吴安成郡领图

东吴豫章郡领图

东吴墓铜镜

东吴墓青瓷器

第四组晋立江州,置宜阳县、望蔡县、康乐县、丰城县

西晋元康元年(291),设江州,豫章郡隶属之,安成郡改隶江州,今宜春市境内各县均由江州管辖。

图:

西晋江州示意图

西晋墓葬群

东晋墓葬群

西晋望族墓葬文物组合

东晋望族墓葬文物组合

西晋康乐城遗址

文字:

康乐县城遗址位于宜丰县丰棠浦镇高家村,三国(吴)黄武年间至晋太康年间在此建县城。

明人陈士廷《万载康乐桥记》中亦有康乐故城记载:

“万载,古康乐也,距城七里,为丁田渡,丁田有桥,亦名康乐,盖晋时谢灵运封康乐侯于此。

组图:

西晋康乐城(今宜丰棠浦)文物组合

西晋康乐城西城门遗址

西晋康乐城铭“太守”花纹砖

宋崇宁二年(1103)元康观铭“邑古康乐”铁钟

靖安虎山西晋纪年官吏茔地

文字:

位于雷公尖虎山枫树垅,共发现20余座,其中两座有铭文砖,一墓砖铭“太康七年”,另一墓砖铭“太康九年校尉塟□□”。

后一墓显然是古城官吏。

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太康九年即公元288年。

组图:

“太康九年”砖

晋墓器物组合

第六组隋代先设袁州,后改宜春郡

隋开皇十一年(591)废吴平县,省入宜阳县。

又在宜阳县设置袁州;大业二年(606)废州,复置郡,袁州改宜春郡,仍治宜春县,领萍乡、宜春、新渝三县。

袁州区纪年隋墓

文字:

该墓群为隋开皇十八年,宜阳复名宜春县治之年的墓群。

墓群位置县治近郊。

今已发现三座,均为长方形砖砌券顶墓,分前、后两室,后室高于前室。

后室内置有棺床。

墓砖为花纹砖,纹样丰富,有鱼纹、钱纹、几何纹、对称半圆纹、莲瓣纹。

砖侧有“开皇十八年”、“八月四日壬寅”、“太岁戊午”,另有吉祥语铭“大吉”、“暠天字”等字。

开皇十八年即隋开皇十八年(598),该年正是宜阳复名宜春之年,因而它的发现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加之迄今江西境内发现隋墓极少,且大多发现在宜春地区,说明宜春在隋代为江西境内富庶繁华之州县。

组图:

隋代青瓷随葬品组合

砖室墓

花纹砖拓片

纪年铭文砖拓片

场景:

袁州隋墓复原

第七组唐代江南西道设袁州

唐武德五年(622)复废郡,置州。

宜春郡改袁州。

组图:

唐代江西八州示意图

唐袁州图

唐墓组合

唐墓文物组合

惠泽千秋的古李渠

唐袁州城重要引水工程

文字:

据史籍记载,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李将顺来袁州任刺史。

当时袁州城东面低洼易遭水灾,后把交通和商业中枢居住中心移到西城台地,州厅、判官厅、州学等重要官舍移到西城台地上。

但伴随而来的是出现诸多不便,一是当地房屋多竹木结构,易发生火灾,运水难救;二是秀江水面低城数丈,居民用水极不方便;三是城外一些农田又常遭干旱,灌田也非常困难。

李将顺到任后,对周围水源作了调查,“知南山水可堰”,“乃命于数里之外筑防疏沟,引水入城,其深广可使迎舟”。

李渠全长约10公里,不但解决了城内居民的用水,而且还可以灌溉城郊农田2万亩。

“帮人利之,名曰:

李渠”。

该渠至民国时期仍在发挥作用。

对该渠《唐书·地理志》和宋嘉定《宜春志》各代版本均有记载,清代道光四年,知府郑心一撰写《重修李渠志》,县令程国观撰写《李渠志》绘出《李渠分段丈尺图记》。

组图:

古李渠流域示意图

古李渠碑

李渠历代修复一览表

沙盘:

古李渠流经图

第八组宋代仍设袁州

北宋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两路,宜春市境内之袁州、筠州、洪州、临江军皆属江南西路。

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继位,为避其名讳,遂改筠州为瑞州。

其时,市境内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军及隆兴府。

其中,宜春、万载县隶属袁州;上高、新昌、高安县隶属瑞州;清江县隶属临江军。

奉新、丰城、靖安隶属隆兴府。

组图:

北宋江西十三州图

北宋政和元年江南西路图

文字:

宋袁州城池

据此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修《袁州图经》记载:

“城周围七里二十步,高三丈八尺。

子城周围一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七尺。

北枕秀江,三面壕深四丈。

组图:

宋代瑞州城址图

宋代文物组图

第九组元代设袁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始置江西中书省,改隆兴府、瑞州、临江军分别为隆兴路、瑞州路、临江路,隶江西行省,于袁州设袁州总管府,隶属湖南行省。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设江西行省,市境内的隆兴路、瑞州路、临江路隶属江西行省,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改隶江西行省。

元大德七年袁州路总管府铜权

文字:

铜权在分宜县出土,铸有楷书阴刻铭文,正面“袁州路总管府”,背面“大德七年造”。

据《元史·地理志》载:

“袁州路唐为袁州,又为宜春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安抚司。

十四年(1277)改总管府,领四县,设录事司,隶湖南行省。

十九年(1282)升路,隶江西行省。

元贞元年(1295)萍乡县升州。

”当时,袁州路“户一十九万八千五百六十三,口九十九万二千八百一十五。

领司三、县三(宜春、万载、分宜)、州一(萍乡)。

”袁州路大德七年造铜权的出土地点,正是当时袁州路所辖之分宜县。

该铜权重360克,自唐至清计量单位均为每斤约596.82克,据此推算,该铜权约合十两(十六两制),应为斤权。

配图:

铜权

元代袁州治所“神窝里”窖藏

文字:

该窖藏于1990年10月29日在宜春市区高士路发现,共计70件器物,主要是铜器和瓷器。

铜器以祭器为主,造型怪异,纹饰精美。

瓷器有影青瓷、青瓷、枢府瓷,汇集元代景德镇窑、吉州窑、龙泉窑、定窑等全国名窑的产品。

窖藏中的纪年铜器上刻有26字:

“大德癸卯年郡北祈求会新造过锡外续置铜香炉肆个永充供养”。

“大德癸卯年”为元成宗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此为窖藏文物下限时间。

铭文中所及的“郡北”即今城北。

是时,宜春正是袁州所治,出土地旧名“神窝里”,意即所庙宇所在。

由此,也可窥知当时袁州城里的庙宇繁多,“祈求会”之类的宗教组织比比皆是。

组图:

元代青铜器组合

元代瓷器组合

双耳三足铜炉底纹饰

兽足铜鼎纹饰

龙首鹰爪足铜鼎纹饰

影青刻花斗笠碗纹饰

白釉芒口刻花瓷盘纹饰

元代瑞州城富商瓷器窖藏

世界元青花釉里红器最多者

精美绝伦价值连城

文字:

窖藏于1980年11月29日在高安城区锦江南岸的原江西第三机电厂内发现,圆形窖藏内共发现元代瓷器240余件,分别为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等名窑产品,尤以23件青花、釉里红瓷堪称稀世珍品。

组图:

元青花梅瓶

元青花荷叶盖罐

元釉里红器

元龙泉窑器

元钧窑器

第十组明清时期今宜春市境各县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

明末,今宜春市境各县分属袁州府、瑞州府、临江府、南昌府等四府管辖。

其时,市境内共设有3个府级政权机构,分别为:

袁州府,领宜春县、萍乡县、分宜县,万载县,治所设宜春县;临江府,领新喻县、清江县、新淦县、峡江县,治所设清江县;瑞州府,领高安、上高、新昌,治所高安县。

组图:

明清袁州城北城垣图

明清袁州北门城楼图

明清袁州城郭图

明清袁州官署图

明南京城墙砖烧造地——袁州城砖窑址

文字: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年定都南京即采纳高升的“高筑墙”建议,营造都城,南京城墙周长达33.676公里,高14~21米,是世界历史上最宏大的城池之一。

据记载修建南京城时,动用二十万工匠,前后经历了二十年。

仅烧砖一项就动用5省125县负担,其中江西55县,当时属袁州管辖的就有清江、新余,新干、萍乡、万载、分宜、宜春、高安、上高、奉新、靖安、丰城等县。

在现南京中华门、中山门、玄武门等城门上,尚有三块刻有“江西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司吏文成”、“袁州府宜春县提调官高亨、司吏官陈廷玉、烧砖人陈行、人户龚秀、洪武十年月日”、“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司吏艾诚、上高县提调官县丞吕翌、司吏赵用宾”铭文砖。

江西其他地方烧造贡砖均为青灰砖,而袁州、清江一带烧造却为白瓷泥砖。

这些砖规格整齐,表面平整光滑,棱角分明匀称,砖质坚硬如石,并有严格的检验制度。

砖的两侧压印有官吏、甲首、窑匠和摊派人户姓名。

除了烧制供建都城的砖外,后来还烧制了建筑袁州府城垣的城墙砖。

组图:

明南京城墙袁州砖拓片

明南京城砖

袁州区霞塘村明代烧砖窑炉遗存

模型:

明清袁州电动图

临江城

城址即今樟树市临江镇。

南唐

元二年(938)八月,置清江县,县治设于临江镇。

北宋淳化三年(992),在此置临江军,始筑土城。

明代,临江城为全国33个税课重镇之一,市井繁荣,又是江西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被称为“舟车孔道,四达之地”。

城区分为9坊6厢,有30条街,31条巷,盛时有“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的说法。

明正德六年(1511),改建为砖砌城垣,周长1567丈,高1丈6尺,西、南、北面挖有城壕,共开设8个城门。

组图:

明清临江城图

明清临江城官署图

明清临江大观楼

瑞州城

据明正德《瑞州府志》载:

“晋代以前,高安县已有城池,以锦江为界,分筑南、北两城。

唐武德年间(618~626),即此置靖州(旋改米州、筠州),安抚使李大亮撤土筑城,环以壕。

唐代北城垣于1988年发现,为砖砌土筑混合建筑。

城垣高3.5米、宽2.6米左右。

有砖石台阶,拱门圈,还发现铁制圆形大门轴、砖砌下水道、拱门及壕沟等,属筠阳镇内的南城垣,残存800余米,如今留下的这段残垣,为明代遗存,见有明“洪武”纪年铭文的“瑞州高安城砖”出土,在南京中华门古城头也有类似的纪年铭文城砖。

配图:

瑞州唐代城址

瑞州唐代城址出土物

瑞州明代南城垣

瑞州明代南城墙纪年砖

《古城锦水图》

高安古郡大观楼

文字:

原名锦水奇观楼,即高安古郡城谯楼,古有“负山面江,胜概甚伟”之称。

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原楼匾题“宋祀源流”。

明代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此岳阳楼之大观也”之句,改名大观楼。

清同治《高安县志》载:

北宋大文豪苏轼“登郡谯楼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诗:

“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回。

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江来。

”明代著名史学家陈邦瞻曾游此楼留下诗句“人烟双合市,春树万家深。

组图:

锦江河畔大观楼

大观楼匾

历代名人登大观楼诗选

组图:

清江镇明清镇署图

宜丰明清县署图

上高明清县署图

万载明清县署图

靖安明清县署图

奉新明清县署图

铜鼓营署图

图:

明万历铜鼓营改路石刻

组图:

明清瓷器

第二部分书香海内

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

文字:

唐宋以降,宜春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朝廷州县办学的政令颁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宜春各地更“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赴之”,大办教育、兴建书院之风,在袁州大地蔚然成风。

浓厚的儒学氛围使宜春逐渐形成“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的民风,自比翁然大肆,人才之盛,甲于天下。

中晚唐时期,宜春赢得了“袁州进士半江西”的美誉。

第一单元官学(府、县)

文字:

宜春古代府(州)、县学(亦称儒学)以丰城学宫、宜春学宫创建最早,分别于唐永徽二年(651)、天宝五年(746)开放。

府县学的学宫均设在孔庙内,其建筑设施多数为祀孔崇儒的教学内容服务。

府、县学的生员有定额。

据清同治版《清江县志》载:

“生徒定额,宋、元制各不同。

明洪武二年,诏天下州县并立学校,置生员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

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

有司给鱼蔬,学官月俸有差。

多才之地许令于额外增。

正统十二年,奏准常额之外,军民子弟愿入学者,提学官考选其俊秀附学肆业,谓之附学生,无定额”。

府、县学中,生员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

府、县学的教师称谓,唐代地方官学设五经博士及助教;宋代称教授。

明朝规定:

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员各1员,并皆设训导。

府、县学的教学内容,唐代以九经为主,宋仿唐制。

元代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

明代分礼、射、书、数四科。

清代为儒家经典、宋明理学著作以及应付科举考试的“时文”之类。

组图:

宜春诸县学宫图

新昌旧儒学碑记(摘录)

居无几,璇题翼骞,碧甓鳞比,阑础角桀,轩墀豁平;翠错采攒,朱白炳炳,从祀有庑,列戟有扉,上极旁楹,方昔倍差;王衮尊严,配哲序拱,百象咸饬,碎色侔生。

入者如身曲阜,如目成均。

配图:

丰城孔庙

奉新孔庙

《袁州州学记》——中国官学著名历史文献

文字:

《袁州州学记》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李觏所撰,文中记述了祖无择任袁州知州时兴办官学的盛况。

文中末记:

“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

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

天下治,则禅礼乐以陶吾民。

一有不幸,犹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使人有所法,且有所赖。

是惟朝家教学之意。

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意即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

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

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

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

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配图:

《袁州州学记》影印

袁州孔庙

第二单元著名书院

桂岩书院——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

桂岩书院创办人——幸南容简介(柳宗元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