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709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

《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辛弃疾 词两首 优质教案.docx

6辛弃疾词两首优质教案

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

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

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

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

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

你读得真好!

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

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

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

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

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

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

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

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

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

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

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

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

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

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

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

空旷辽远。

语言:

大气豪放。

师: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课后作业

师: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

“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

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九、板书: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

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

谢?

4.补充注释: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

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

回头向北望。

可堪: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

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

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

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

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

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

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