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569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docx

10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中國古代度量衡系統之追溯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中心(退休) 薑俊賢

2003/10初稿--刊於台中市度量衡公會20周年慶

2004/03修增大陸--刊於中華民國計量工程學會

2004/05增古文物

2004/10會訊—再刊中華民國計量工程學會暨西安兩岸研討會

2004/11編修

前言:

度量衡的應用,在早期農業社會中,人們對於度量的需求僅限於日常生活有關之長度,容量,重量田畝等的計算,主要器具為尺,斗,秤.隨著時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事業的迅速發展,對於計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愈來愈要求更準確.道統的度量衡已不能滿足當下社會的需求,從而帶動度量衡脫離「尺斗秤」的巢臼,並將時間,電流,溫度,光強度,物質量等納入度量的基本標準中,以滿足人類社會各種量測活動的需求.因此,度量衡為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與全體人類的日常作息活動,商業交易活動,學術研究活動,工業發展,科技升級以至生活品性均為息息相關.

探討中國度量衡史,依時代背景,在各朝代中有不同之性質,區分為數個時期,佐以史籍之紀載,另外配合實物之佐證,作為貫通整理,以求中國度衡興廢改革關鍵,而作為歷代度量衡變遷之研究.我中國歷史約五千年區分為六個時期.

第一期草 創 期∶黃帝至夏商周三代

第二期傳承與改革期∶東周,秦,西漢,莽,東漢

第三期紊 亂 期∶自三國,兩晉,南北朝,隋

第四期穩 定 期∶自唐至明

第五期完 備 期∶清朝

第六期為完全國際系統期∶民國以後

第一期草創期∶黃帝至夏商周三代(約1600年)

始於黃帝至夏商周三代(期間約1600年)黃帝創始,其餘朝代傳承黃帝之制,無明顯改革,亦無完善制度.

  此期周朝完成第一部度量衡史書∶『周禮』.

  黃帝 西元前2690~2590年

  唐堯 西元前2333~2234年

  虞舜 西元前2233~2184年

  夏 西元前2183~1752年

  商 西元前1751~1111年

黃帝(西元前2690~2590年)

  山頂洞人以後,據考古發現,在我國仰紹文化的遺址之一的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中發現二,三十種各式各樣的符號,經詳細考察該些筆劃橫豎排列型態的符號,可說是當時一種比較進步的紀錄和計量的方法運用. 

  氏族社會晚期,出現了早期我國傳說中的炎帝時代,炎帝姓姜號神農,是傳說中最早的部落首領.子夏易傳: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說明了當時已有偶發性物物交易的行為,類此交換行為的發生,對當時人們的思想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因為交換時雙方不但要考慮以所有易所無的問題,而且自然也會比較認真考慮所入和所出相互較量是否合算.這種合不合算已經不是人們腦中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見,也算得出的東西,這種具體的東西就是「數」與實物計量單位.

  (韋端:

主計故事055,取材:

黃百祥撰清代政府會計之研究,73年6月)

  黃帝名為公孫軒轅(圖1),因與南方蚩尤對抗,大霧裏使黃帝發明指南針車(圖2,注1,注2)辨認方向而打敗蚩尤,統一天下,於是中華民族開始建國造宮室,倉頡造文字,嫘祖(圖3)養蠶抽絲制衣.中國度量衡制度,起源於黃鐘律(圖4)『律呂,精義』,最早自黃帝命隸首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律度量衡,由是而定.伶倫造律呂,推律曆之數,由是生度量衡.『家語五帝,德篇』曰∶黃帝設衡,量,度,畝,數之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設九正工,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圖1-黃帝 圖2-指南車 圖3-嫘祖

  注1∶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相傳為黃帝首創.雖然傳說不可考,但依歷史記載,在戰國時代《韓非子》書中就已經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在這裏,「司南」(注2)指的就是指南工具,可見至少在韓非以前,就已經有指南工具了.有關指南車最早之信史記述於魏書卷二十九曰∶記載三國時代魏國馬鈞製造過指南車.此後歷代皆有成功的重造記錄.

  自晉代以來,都認為指南車乃是由黃帝或周公所創,但據歷史考證指南車是三國時魏國的馬鈞(255年)所創造的.但是真正記載指南車的構造及尺寸,則只有宋代的燕肅(1027年)及吳德仁(1107年).

  1973年,王振鐸曾根據宋史,仿造指南車.1947年,外國學人喬-蘭徹斯特根據差動原理仿製宋代指南車.臺灣首度試製指南車是在1979年,臺灣科學教育館於科學教育展中推出,之後陳列館內示迄今,採用的是差速齒輪式.

  目前在各地的博物館所展示的指南車,最常見的有2種型式∶以【展示歷史】為目的的,會採用『宋史輿服志』的記載,製作【離合齒輪式】的指南車(如圖).

  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日本名古屋-飛驒地區的小博物館可以找到這型指南車.此型的優點是有【歷史根據】,缺點是連續運轉不準確,因為齒輪的離合時機不易準確掌握,所以大多只能做靜態的陳列,不直接做連續運轉的展示,以免自暴其短.

  以【展示維持齒向功能】為目的的,則採用【差速齒輪式】的指南車(如圖).臺北的科學教育館,瑞典斯德歌爾摩的科技博物館,日本古川町鄉士工藝博物館所示的即為此型.這一型的優點是連續運轉指向準確,所以市面上曾經推出銷售的小模型大多採用此型機構.可惜這型的原創者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的工程師George Lanchester於1947年所設計出來的.

  另一個傳說,發生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南方有一個越裳氏的部族,帶著禮物前往西周朝貢.當時周公擔心越裳氏的使臣在回程時迷路,便製造了指南車,以便指示方向.由於缺乏可靠的史料佐證,因此不足以做為指南車發明的憑據.

  注2∶司南∶戰國時期韓非已記錄了一種指南儀器「司南」.在其他著作裏,更提到進入深山采玉的人,一旦迷路都靠司南來辨認方向.司南是運用磁石原理製造,可惜當時究竟如何製造的並未留下記錄.

  司南

  『漢書,律曆志』曰∶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穀生,其竅後均者,斷兩節肩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生之,是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定.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系統,更是建立在律管之上,如『漢書,律曆志』曰∶度者,本起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量者,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權者,本起於黃鐘之者,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即說明當使度量衡的標準均是以黃鐘管內所盛的秬黍(即黑色之黍)(圖5)所定義出的.

  圖4-黃鐘律 圖5-秬黍

  音律在我國古代被視為萬事的根本,『史記,律書』開宗明義便稱∶「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 」,這裏的六律指的就是音律.古人甚至相信律應可透過占候以預測戰爭的勝負,如傳說周武王伐紂時,即曾吹律以聰聲,而『史記正義』中亦引兵書曰∶「夫戰,太師吹律,合商則戰勝,軍事張疆;角則軍擾多變,失士心;宮則軍和,主卒同心;徵則將急數怒,軍上勞;羽則兵弱少威焉」.

  我國度,量,衡制度的實用依『孫子算經』(注3)記載曰∶「度之所起,起於忽,欲知其忽,蠶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絲,,,十丈為一引,五十尺為一端,四十尺為一疋,六尺為一步;稱之所起,起於黍,千黍為一桑,十桑為一珠,,,二十四珠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十斤為一鈞,四均為一石;量之所起,起於栗,六栗為一圭,十圭為撮,,,十斗為斛,斛得六十萬栗.」

注3∶孫子算經本書約在4~5世紀完成,作者生平及編寫年代均不祥,現今存傳本共三卷.

『資治通監』曰∶黃帝命隸首作數,以率其羨,要其會,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後漢書律曆志曰∶…紀稱大撓作甲子,隸首作數,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以管萬事.夫一,十,百,千,萬,所同用也;律,度,量,衡,曆,其同用也.

  『曆法,史記,五帝本記』曰∶黃帝 ...迎日推策.策是一種小竹木片.迎來一次的日出,就移動一根竹木片.記日法的發明中,以天干記日法影響最為深遠.所謂天干記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逐日依次用一個字來標記一天.這個方法後來和地支結合成為干支記日法,它一直延續使用到現代,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極有特色的部分.

  注:

稻粒:

新石器時代,湖南澧縣1980年出土,實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注:

石耘田器:

新石器時代,長17.7cm,寬6.4cm,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這種原始中耕農具,後來發展為鋤.

虞(西元前2233~2184年)

  『尚書,舜點』曰∶「協時月日正,同律度量衡」.說明舜冬巡時,協同部落的歷時,音律及度量衡.

  『虞書,舜典』曰∶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曰,同律度量衡.虞舜之世不特於製造器具之時,正其器量,並且每歲定期巡查,以同之,量即今之檢查之制,所以齊遠近,立民之信.

  『虞書』∶同律度量衡,度量衡名之始也.度量衡合之稱度量衡,分之稱度,量,衡.分名之確立始於漢劉歆調奏曰∶審度,嘉量,衡權審者定也,度者所以度長短.嘉者善也.張晏曰准水準量知多少,故曰嘉量者所以量多少,以物有多少,則受以量,故嘉量准其量之多少也.衡者,平也權者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權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以量有輕重,則平以權衡,故衡權者平其權知輕重.(圖8),(圖9)

  圖8-虞舜 圖9-堯

  《尚書·堯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閏月的概念,並有以星象定季節的描述.

  《大載禮記·夏小正》相傳記載了夏朝的曆法,按月記載中星,斗柄指向,氣候的變化.《夏小正》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曆法. 

  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並有日,月蝕 ,新星 ,恒星(甲骨文有「鳥星」,「大歲」等名字) 的記錄. 

夏(西元前2183~1752年)

『史記,夏本紀』曰∶禹「身為度,稱為出」,以身長和體重作為度和衡重的標準.

夏朝當時已經能冶練較好的青銅器,生產不少青銅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易等活動.據說夏禹(圖10,注3)治水時,「左準繩,右規矩」.據『周髀算經(注4),卷一』中,記載周公和大夫商高(約西元前1100年)的一段對話∶大禹在治水時,首先將句股數運用於勘查地形的說法,商高指出,夏禹治水時(約西元前2100年),已經知道「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

圖10-夏禹

注3∶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東漢畫像護石拓片,大禹手中持耜,頭戴斗笠,上身穿寬袖衣,下體穿裳,足穿方口鞋.

注4∶周髀算經∶是相當古老的書籍,由於其書名有一『算』字,整本書又充斥著數學,自古即被列入《算經十書》之中,一般人也誤解其為數學書.其實詳析全書,可以領悟它是以『句股法』量度天體的記錄,明言之,周髀算經是一本古老的『蓋天天文學』,不是數學書.一開頭即言∶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曆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 』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可見《周髀算經》是解釋天地高遠深濃的記錄,是周公詢問包犧訂立天體經緯的方法而起的,不是談數學的書籍.

  現存《周髀算經》為東漢末年趙君卿所注,甄鸞重述,李淳風注釋.原作者不知為何人,也也無法推知成書年代.按該書言及『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昔者榮方問於陳子……』,『呂氏曰……』三段,可以視為最後部份應在秦相呂不韋時期之後所完成的.然而《漢書藝文志》並未言及此書,到《隋書經籍志》才有記載,趙君卿所撰序文中談到『渾天有靈憲之文,蓋天有周髀之法』靈憲是東漢張衡所作,以此推之,趙君卿不是東漢末年之人,就是魏晉之間人.

  《周髀算經》,書凡二卷,意義一卷,書後所附清嘉定六年鮑澣所作之〈跋〉,談及『周髀算經二卷,古蓋天之為也,以句股之法度天地之高濃,推日月之運行,而得其度數.其書出於商周之間,自周公受之於商高,周人志之,謂之周髀,其所後來遠矣.』則肯定該書成於商周之間.學人胡適認為該書前半部當為殷商周初之作,後半部是後漢作品,似乎可信.

  『史記,夏本記』曰∶禹「身為度,稱以出」的記載.根據當時某名人身體某一部位的長度製造了「尺」,形成了最早的法定長度單位.夏禹之度量衡原器,存於王府.『夏書,五子之歌』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別有.夏朝檢查之施行,『越絕書』曰∶大禹循守會稽,乃審權衡,平斗斛.夏禹施行檢查之制,即承虞舜之法也.

  『史記,夏本記』及『大載禮記,五帝德』中敍述有關禹巡視九州,通九到時,「左準繩,右規矩」,立木為表記,以規矩(注5)準繩作為量測工具的記載.古籍中記載大禹治水時量測山的高度(管子,輕重戊曰∶以商九周之高,以治水藪),河川的寬廣(水經注,河水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又淮南子,天文訓曰∶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里,禹以為朝晝昏夜.).『淮南子,地形訓』,『山海經,海外東經』記有夏禹命令大臣太章,豎亥以步作單位去丈量土地.又『孟子,滕文公上』曰∶「與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步入,,,」,敍述大禹治水時,量測活動必須進行多次方能準確.

  注5∶規矩傳說∶規就是圓規,它的起源很早.甲骨文已有規這個字,象手執規畫圓的樣子.甲骨文也有矩字,可見起源很早,甚至可以推到傳說中的大禹治水(約西元年2000)以前.

  「史記」卷二「夏本紀」曰∶記載禹治水時,左準繩,右規矩.「周髀算經」裏有「故禹之所以至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趙爽注∶「禹治洪水,......望山川之行,定高下之勢,.....乃勾股之所由生也」.是說禹治洪水,必定先測量地勢的高低,因此要用到勾股的道理.

  諸子百家的著作很多是談論到規矩的論述.如「墨子」卷七「天文志」上第二十六∶「韓匠(造車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上的方圓」.「孟子」卷四「離婁」上∶「離婁(相傳眼力很強)之明,公孫子(春秋時代有名的建築工匠,又名魯班)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規矩已被普遍使用了.

  注:

銅爵:

夏晚期,1974年河南偃師二裏頭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銅爵為青銅酒器.中國的青銅器最早出現於西元前三千年的馬家窯文化,夏代已能製造較複雜的青銅器物.通高16cm底長4.5cm底寬5.5cm

商(西元前1751~1111年)

商代晚期有刻10各寸格的骨尺(長約17 cm)和刻10個寸格,100個分格的牙尺(長約16 cm)

商代遺址(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了骨尺,牙尺(圖11,注5),長度約合16 cm(分別長16.95,15.78,15.8 cm),與中等身高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的指端距離相當,尺上刻劃採用十進位等份10寸,每寸刻10分,它和青銅器一樣,反映了當時生產和技術水準,如司母戊鼎青銅鼎(圖12,注6).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土地面積單位『田』字;採用干支記載日期法,並有13個月的紀錄,表示商代的曆法中已有閏月(圖,注).

  圖11-象牙尺 圖12-司母戊鼎

  注5∶殷墟出土牙尺-中國歷史博物館藏15.78 cm

  注6∶1939年,在河南省安陽縣發現了一件特大的青銅鼎,現下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司母戊大方鼎呈長方形,口長110 cm,寬78 cm,壁濃6 cm,連耳高133 cm,重達875 kg.在當需要七八十名工匠同時操作才能鑄成,要用1000多公斤金屬原料.它不僅是我國目前出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銅器中罕見的精品.司母戊鼎在鑄造技術和藝術水準上,都代表了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考古學家認為,這只鼎是商王為祭祀他母親而制,所以取名司母戊大方鼎.

  注;『日食』牛胛骨:

傳河南安陽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商代晚期刻在龜甲或牛胛骨上的占卜文字,被稱為『甲骨文』.中國文獻保存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這塊刻有『癸酉貞日夕又食』文字的牛胛骨,提到在商王武乙某年某月癸酉日的一次日食,是較早的記錄之一.長16.9cm寬2.7cm.

  注:

『月食』牛胛骨:

1973年河南安陽小屯南地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牛胛骨上刻有『壬寅貞月又食』文字,是商代實際觀測有關月食的記錄.據推算,此次月食出現於商王武乙時期,時間為西元前1173年7月2日,全月食.長24.5cm上寬5cm下寬19.5cm.

西周,東周(西元前1111~771年,西元前770~256年)

  『禮記,明堂位』曰∶周成王六年(約西元1037年),朝諸侯明堂位,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大傳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立權度量.

周武王代紂,統一天下,實行封建制度,由周公姬旦輔政,確知宗法,井田,禮樂,官制,學制和兵制等典章制度.

  周朝掌理度量衡事務之官有三,『周禮』曰∶內宰,凡建國,佐後,立市,陳期貨賄,出其度量.大行人,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十有一歲同度量,同數器.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同其數器,壹其度量.

  內宰(官名)掌治王內之政令,為宮中官之長,故制發度量衡標準器.大行人(官名)掌理安撫邦國諸侯之事務,校正諸侯國之標準器;合方氏(官名)掌天下道路民間之事務,校正普通用器具.以上三官為中央朝廷命官.

  實際辦理地方度量衡事務之官為司市質人,司市為市官之長,故曰∶出之以內宰,掌之以司市,一之以合方氏,同之以行人.質人為執行之官,質平也,疏曰∶會聚買,質人主當平定之,則有常估,又質人∶巡而考之,犯禁者舉而罰之,市中成賈,必以量度.而,守護市門之胥(庶人在者),亦執鞭度以巡於所治之前.

  『禮記,月令』曰∶伸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衡,鈞衡石,角斗甬,正權衡,仲秋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

  周朝度量衡器頒發後,十有一年一校正之,即現每屆十年檢校各省市副原器,每屆五年檢校各縣市標準器,普通民間使用之器,則每年定期檢查二次.

  周『禮記』中規定一年要對度量衡器具進行二次校正,即仲春,仲秋,「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角」.反映當時制度統一的度量衡標準與檢校制度.品性不合格不准上市.

  周『禮記,王制』記載∶「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兵車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木不中伐,不粥於市……」.由上所述,規定當時之用器,舟車,布帛等均制定一定的品性標準,要求工商業界在生產及交易中嚴格管制,不符合規格標準的產品,不允許拿到市集中出售.至春秋戰國以至秦之商鞅變法後,制度法律的建立更趨完整.

  西周於青銅器(圖13,14,注7,8)上的銘刻文字中,記有【寽,勻】等字樣,是一種重量單位的名稱.又由銘刻文字中發現,周王室及貴族以一定重量之銅作為賞賜,交換等的等價物,可推測使用金屬貨幣出現以前或同時,及在商代後期及西周早期,重量計算單位已經由發展轉移到應用.

周朝末期,顧曰久則懈,政事失修,朝廷政令不及諸侯之邦……孔子述武王之治曰∶謹權量,四方之政行焉.當時度量衡之紊亂,至此已極,非複周一統之制.莊子胠篋篇曰∶剖斗折衡,而民不爭.此可證明當時度量衡的紊亂,不統一不足以息民爭.

  中國度量衡制,創始於皇帝,下及三代,一稽於古,並無明顯之改革,亦無完全之制度.且三代以前之歷史,籍載類多渺茫,或屬揣擬之詞,實物考證不傳,不做切實之論斷.故三代以前為中國度量衡發生後尚未至闡明之時代,稱為中國度量衡史之草創期.

  圖13-毛公鼎 圖14-東周曾侯編鐘 湖北隨州擂鼓墩出土

  注7∶毛公鼎∶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西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淩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毛公鼎系於清代末葉道光23年(西元1843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銘文中有陽文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注8∶中國古代特有的青銅樂器,戰國初期的青銅鑄件——曾侯乙編鐘(圖) (湖北隨縣出土).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大型編鐘群由 8組65枚組成,鑄造精細,音域寬廣,可以演奏各類樂曲.每鐘能發出兩個成大,小三度音程的樂音.編鐘的鑄造多使用渾鑄法.對於形狀複雜的甬鐘,鑄型需要用上百件陶範和泥芯組合,稱為分範合鑄.大型甬鐘的甬部先鑄,再與鐘體鑄接.編鐘所用合金成分與《考工記》"鐘鼎之齊"相近,錫含量在14%左右,並配以少量鉛,鑄後須經細微的錯磨,以獲得正確的音高.經多學科協作研究,對編鐘的歷史,鑄造工藝和發聲原理已有所闡明,已能成功地複製.

  注9∶魯班∶魯班,姓公輸,名般,也稱公輸子,公輸盤,春秋時魯國人,「般」與「班」同音,故稱作『魯班公』,『大師府』等,是我國古代一位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生於周敬王13年,西元前507年6月16日.四書中孟子離簍篇曰∶離簍知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矩是魯班發明的曲尺.

  在「韓非子」,「淮南子」,「論衡」等書中都記載了魯班製造了一種木鳥(圖15)「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魯班,能夠利用機械原理製造木鳥,能升空飛翔三天而不墜,實在是令人驚歎的發明,可以說是發明飛機的鼻祖;又為窺敵情又製造「雲梯」以攻城;還發明製造了「木馬」機關備具,能在路上自動行走,木馬一直到漢代才失傳;魯班也發明了許多木匠工具,如鑽鉤,鐸石磨,鏟鋸子,規角尺,墨斗(圖16),魯般鎖(圖17),魯班真尺(圖18)(門公尺)等等;以及中國最早的立體石雕地圖「九州圖」等等,可見魯班是一位偉大的工程師,藝術家,科學家,當時他官拜工部之職,享年七十歲.

  「魯班真尺」俗稱「門公尺」或「文公尺」,這是魯班依「玄機八卦」之學制定的尺法,文公尺長一尺四寸一分,以生,老,病,死,苦五字為基礎,劃分 為八格,各有凶吉,依序為「財,病,義,離,官,赲,害,本」八字;使用時尺量時必需避凶取吉,稱為「有字」,即是所謂「高為天父,深闊合地母」就是此意,為匠師所必備的工具.魯班對後代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準繩」和「規矩」,準繩就是現代還在使用,不可或缺的墨斗,「規矩」就是圓規和角尺,仙說過∶「不規不圓,不矩不方」,此乃乾坤自然的現象,實乃人官兩象之能也.

  圖15 木鳶 圖16 墨斗 圖17 魯般鎖

  圖18 魯般文公尺

  哈雷慧星在中國的最早記錄–《左傳》魯文公十四年(613 BC).

第二期為傳承與改革期∶東周,秦,西漢,莽,東漢

自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莽,東漢為傳承期與改革期,漢承秦制,王莽依劉歆之五法,進行改革,東漢承莽制.

  東周 西元前 1111~771年

  春秋 西元前 770~475年

  戰國 西元前 475~221年

  秦 西元前 221~206年

  西漢 西元前 206~西元8年

  莽 西元 8~ 23年

  東漢 西元 25~220年

春秋,戰國(西元前 770~475年,西元前 475~221年)

在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平斗桶權衡丈尺』,統一度量衡,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方)步為畝』,於秦孝公十八年(西元前344年)監製了容量標準器『商鞅銅方升』.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使用銅質度量衡器具,東周的銅尺,齊國陳氏禾子銅釜,陳純銅釜,左關銅和,齊國右伯君銅權,趙國司馬禾石銅權,秦國高奴禾石銅權,楚國木衡銅環權等.

  戰國之秦國『秦律,工律』記載有定期校正度量衡器的制度,『秦律,效律』記載有量器和權衡器之允許誤差及超出誤差範圍處罰的規定.

  春秋戰國時期可說是我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