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511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docx

语文复习之第二课时诗歌鉴赏

复习:

克敌制胜怨天尤人甘拜下风推心置腹冠冕堂皇按部就班一帆风顺和颜悦色入不敷出巧夺天工以逸待劳破釜沉舟委曲求全礼尚往来黯然伤神

 

第二课时

古诗词鉴赏

一、古代诗歌概说

古体诗(古风)

诗经(前六世纪)楚辞(前三世纪)乐府(汉、魏晋南北朝)

近体诗(唐)律诗绝句词(宋)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曲(元)

散曲(小令、套数)

杂剧(需要表演,区别于散曲的只唱不演)

考查要求(鉴赏思路)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何读懂诗词

理解每字→填全空白→依托知识→把握意象→描述意境→统观全诗→理解主旨

诗歌鉴赏基础

一、唐诗发展概况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二、古诗词鉴赏的知识与理论

(一)内容总结

(二)诗歌手法总结

(三)古诗的语言特色

(四)诗歌的风格

(五)古诗鉴赏题的几种答题范式

(一)、诗歌内容总结

常见思想感情常见题材

1、诗词常见思想感情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

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有: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思想感情是读诗第一要感受和把握的。

感受和把握的基础是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完整地理解诗句。

然后注意文章的明示词(明示词指的是带有作者感情的色彩的词,或直接的议论抒情句,在没有明示语言的基础上,再注意诗人所选意象、所写情景、所用手法、所用典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推断)。

解诗句——看明示——品意象——感意境——析手法——识典故,最终判断诗的思想感情。

2、诗词常见题材

①山水诗

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②田园诗

田园诗:

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

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区别是前者展现村容村貌,后者展现自然风貌。

③咏物诗

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虞世南<唐>《蝉》)

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常常达到“物”与“我”不即不离,物我合一,有时有两种情况:

一是侧重写物,但物中有我:

一是以我为观物,移情于物。

总之,“物”中有“我”的形象、个性和思想。

④怀古诗

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

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⑤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

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⑥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⑦边塞诗

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

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

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忧怨,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或者状写兵士的艰苦生活。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碛qì沙漠

(二)、诗歌手法总结

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结构特点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间接抒情)、描写(直接、间接描写)

直接抒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间接抒情:

①寓情于物: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明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归雁》)

②寓情于景:

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③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于谦《石灰吟》

2、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衬托:

正衬,反衬)、用典、联想和想象

(1)虚实结合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评]眼前飞瀑是实,天外仙界为虚

(2)比喻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3)双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4)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

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其二)》

[评]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5)以景衬情(衬托):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6)动静相衬(衬托):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

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7)乐景哀情(衬托):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评]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8)渲染氛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9)用典:

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

[评]“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

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

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

“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

(10)联想和想像:

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3、结构特点

(1)层层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首尾照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3)结构对比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欧阳修《画眉鸟》)

(4)卒章显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5)欲扬先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4、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时注意的几点

1、照顾全面,统观全诗,分点答题。

2、运用一些诗歌术语。

3、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作用。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bīn)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拳”和“退”字。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了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了“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古诗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包括鉴赏关键词语和鉴赏语言风格两大部分。

其中鉴赏关键词语又可分为炼字、炼词、炼句等。

古诗的语言风格大体有:

清新自然、平淡朴素委婉含蓄、缠绵哀怨

准确精练、简洁生动绚丽明快、深沉隽永

生动形象、辞藻华丽通俗易懂、节奏感强

富有韵律、准确传神绘声绘色、词藻优美

平字见奇、色彩丰富

示例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

尘埃。

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富有层次。

(四)、诗歌的风格

意境开阔

意境开阔的诗反映了诗人的胸襟。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含蕴丰富

所谓含蕴丰富,是指意象、意境和诗句描述有很丰富的意蕴,使人有无尽的回思。

理解此类诗句,不能只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更要根据诗人的身世、思想,历史知识,诗歌鉴赏理论和知识做进一步的思考。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李弥逊《春日即事》)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含蓄隽永

诗歌讲究含蓄,不主张直白,含蓄隽永的诗被人称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生动传神

诗中是用形象说话的,因此讲究生动传神。

一般来说,运用好动词和形容词、用好比喻、运用白描都可以做到生动传神。

另外,状物诗讲究抓住神韵,而不只是就形写形。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令人遐想

诗歌以其语言的凝练,往往会表达很深远的含意,因此会激发读者的想像,越能激发读者想像的就越是好诗。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適《除夜作》)

富于感情

诗歌语言表达的感情越丰富,越深沉,越被认为是好诗。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层次丰富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

尘埃。

[评]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

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

启人想像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山中留客》)

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

富有哲理

同题诗比较中,王之涣的诗高于畅当,就因其富含哲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畅当《登鹳雀楼》)

清新自然

中国古诗更赞清新自然的文风,李白就写诗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因此,没有雕琢痕迹,清新自然的诗被认为是好诗。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五)、古诗鉴赏题的几种答题范式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

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分析技巧型

提问: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白描

(3)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

答题范式:

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

分析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是“主客易位”。

(步骤一)前两句细写春风中的柳条藤蔓修长柔软,并赋予其以人的感情,一个“系”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后两句更是将黄莺人格化,就像即将分别的老朋友,一个“啼”字更似凄凄惜别,难舍主人离去。

(步骤二)这样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步骤三)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

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

”你同意这种看法么?

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同意(步骤一)。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步骤二)。

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而丰富,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步骤三)

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解答分析:

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

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二)。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

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漫书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

“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

你同意吗?

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看似无理,实在情中。

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

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

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6分)

7、分析诗评型

提问方式:

古人认为,你怎么看?

解答分析:

首先要表态(一般都是同意),然后分析古人诗评中的关键词,比如“抓住了神韵”“最为传神”等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分析古人的态度观点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题范式:

表态度——解诗评——说体现。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

赞同前人的评价,理由有二: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整首诗曲折有致,富于变化。

②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以上七种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我们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我们对全诗作悉心的品味和揣摩。

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的制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