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394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2 大小:31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1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docx

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

2008年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2008年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共一集

刘余莉老师主讲2008/12  中国青岛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有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大家汇报一下,末学在云南中华文化中的一些体会。

在《弟子规》上有这样一句话,叫「揖深圆,拜恭敬」,可能这几天学习的朋友都感受到,这些辅导老师这种发自内心的,礼拜、恭敬和鞠躬。

我刚开始在学习《弟子规》看到这句话,就觉得这都是古人的礼节,我们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古人的礼节?

当时我也是在看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看到蔡老师在盘里说,「中国古人的礼节你必须要去力行,你才能明白其中的深义。

」我想既然老师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我学了之后也就去力行。

有一次我也是应邀到一个大会堂,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也有个短短的演说,我走上台去,就先冲着台上的领导者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又冲着台下的观众席,也深深的鞠了一躬。

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讲话,在台上台下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所以从那以后我每次上课之前,特别喜欢给别人鞠躬,当然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而是在这个力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这个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我们这个躬鞠下去,从内心表达出对于听众的尊敬和关心,这个心与心的距离就拉近了,大家在听取我们汇报,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中国这个礼节,都不是随意设计的,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种生来的傲慢之心,这种傲慢之心怎么表示出来?

我们看即使一个贫贱如乞丐的人,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

即使贫贱到乞丐这样的人,他还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这种傲慢心怎么表现出来?

比如说他站在大街上,看着很多富贵的车子走过,他会不屑的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有几个臭钱吗?

」我们想一想,即使是贫贱如乞丐的人,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

我们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这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受到别人的都是赞叹和恭敬,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傲慢之心,可能在不断的滋长,我们还不知不觉。

所以这个礼就是通过给别人鞠躬,来折伏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在我们古代还有一个礼节,就是一个人他在科举之后,考中第一个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要回乡拜见他的老师。

为什么有这样的礼节?

就是要提起你的感恩之心,提起你今天这样的成就,并不是你一个人聪明智慧的结果。

不知道里边渗透着多少人的付出,不知道多少人成为我们成就的铺路人。

所以这个礼,确实不是随意设计的,而是通过这个礼节给你一个警示,给你一种教育。

在《弟子规》上还有一句话,叫「过犹待,百步余」,告诉我们送一个客人走之后,他已经走到了百步之外,我们还要在那儿看着他,百步之外之后我们再回来。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可能看了这句话也不理解,觉得我们生活的节奏这么快,为什么还要看他走到百步之外才回头?

我们听了李越老师的课我们知道,李白写那首诗他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看李白送他朋友走,已经等到他的帆船驶出了自己的视线,再也看不到边,他还在那儿恋恋不舍的望着,直到海天一色他还不愿意往回走。

过犹待,百步余,实际上是中国古人,人与人之间深情厚义的那种自然流露。

我们想古代的人交通很不便利,一个人要去见自己的朋友,可能是换了帆船,又换了马车,经过几天的路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朋友。

见到了朋友之后两个人相聚甚欢,但是又不得不分手,临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说到这里我总想起我母亲说了一句话,这次我的哥哥也来参加这个讲座,我就劝我妈妈说,「妳跟我一起去,然后妳还可以看到妳的儿子。

」她说什么?

她说「我不能去,我每次最受不了的,就是看到你哥他送我走的时候,一个人在那看着那个火车就走了很远,他都不愿意往回走,我一想起这个镜头,我就很难受。

」所以我们说过犹待,百步余,确实是人与人之间,深情厚义的自然流露。

我们现代的人,可能生活节奏比较快,科技也很发达,发一个短信,坐个飞机,马上就能见到自己的朋友,但是我们再也体会不到古人那种深情厚义。

从这里我们说什么?

我们说每看到古代的经句,感觉到我们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我们重要的态度不是反省这个经典,而是反省我们自己的人生。

也就说当我们自己不能够理解这句经典,实际上是我们的生活已经不正常,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的生活,是一种病态的生活。

所以昨天胡董讲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他说《弟子规》就是我们的生活,现在为什么我们觉得它和我们生活很远了?

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很正常。

这就叫积非成是,就是把那些错误积累多了,大家都习以为常,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理性和鞠躬,反而觉得不正常。

这是我在学习《弟子规》的一些小小的体会,今天分享给大家。

今天我和大家谈的话题,叫「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样一个课题?

在十七大召开之前,我们中央党校,也有幸承担了中央委托的一个重大调研课题,叫「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研究」。

在这个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是有幸请了一位副校长,到我们全国的七个省市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考察的这些地方构建和谐小区、和谐城镇、和谐企业的情况。

在调研一番回来之后,做为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我惊讶的发现,这些构建得好的和谐小区、和谐企业、和谐城镇无一例外的,都是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在教导人们,在领导这些百姓。

因为这样一个特殊惊讶的发现,所以我们在递交给中央的报告中,就写上了这样一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里本质处境第一论断,实际上反应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

」前面这些论断都是已经有的了,最后这句话是我们在报告中特意加上的。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我们也看到锦涛总书记在讲到文化建设,他特别强调说,「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等。

」当然我说这句话并不是说,锦涛总书记提出这样的论断,都是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

其实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一向都很重视中华文化的弘扬,譬如说在二00五年的时候,统战部长刘延东同志他在一次讲话中就提出,他说「二十一世纪是世界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

做为中华儿女,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身分,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

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烛照中华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践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我们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一向重视弘扬中华文化,特别重视中华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巨大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就看看,为什么中国国家领导人能够把传统文化,多次的加以强调、加以重视,它其中有什么内容,可以给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有所启发。

所以我们分享了三个主题:

第一个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

第二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第三我们特别重点讲一下,就是中华文化,对于我们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首先我们看一看第一个问题,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我们现在都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究竟如何怎么样才能达到?

昨天我们听周老师讲课,说中国古代都是大道至简,中国人认为治国很简单。

怎么简单?

在《论语》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段话,孔子到芮国去考查,冉有给他驾车子,孔子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

冉有就问既然人口已经很稠密,还应该做些什么?

孔老夫子就说要「富之」,要使人们富裕起来。

冉有又问既然人们已经很富裕了,还应该做些什么?

孔老夫子又回答了两个字,就是要「教之」。

所以在孔老夫子看来只要富之、教之,就可以把这个社会引向到和谐的局面。

所以在我们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提出了很多的理念,都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六中全会上我们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和儒家的理念是相符合的,但是儒家也同样看到,在经济发展以后,如果缺少了对社会人民大众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社会就非常可怕。

比如说在《论语》上,孔老夫子他并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就是说富与贵的地位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要通过不正当的、不道义的方式来获取它,即使能够处于富贵的地位,我也不处于富贵的地位。

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富贵的地位,这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意思是说这和我毫不相关,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去做的。

所以孔老夫子他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他反对的是那种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富贵的这种做法。

在人们富贵之后,如果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昨天周老师跟我们分享,「中国人慓悍的一日」这个文章,这就告诉我们如果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孟子》上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也就说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这个时候人们就和禽兽变得不远了。

既然我们要教之,我们就必须提出一种,全社会可以普遍遵守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之后,我们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要让大家有个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但是重要的是这个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怎么提出来的?

它绝对不是领导者他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体现在什么?

他是在对自然和社会人们秩序,进行了深刻的观察、理解之上才提出来的。

所以古人在《易经》上有两句话,它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儒家提出的这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绝对不是圣人他随心所欲、主观、武断提出来的,他是在观察了,自然界社会人伦关系的秩序基础上,才提出来的。

所以我们讲到道德,这个字在中国古代它是由两个字来构成的,首先就是道然后才是德。

什么是道?

道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或者规律。

而德在《说文解字》上,把它和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他得到对宇宙自然秩序的理解和洞察,然后按着道的规律去做,这才是有德的人。

所以我们从这里知道,圣人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不是随意的,而是奠定在对宇宙自然界秩序、规律,这样的理解和洞察的基础之上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究竟有哪些秩序和规律,让我们来遵守、来学习?

在《易经》上有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谈到阴阳很多人就觉得这是很玄虚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中观察到这个道理,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

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而我们把这个道理用来观察人世的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比如说人世的一治一乱,人心的一忧一喜等等,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

所以一个人如果懒惰,那就一定会有极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如果喜欢骄傲,那就一定会有突然倒下来的时候到来。

在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叫「富不过三代」。

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可以说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一片天地,创造基业。

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他们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他还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使这个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是到了第三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过着得天独厚的生活条件,过着衣来身用、饭来张口的生活,他没有体会到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克勤克俭,励精图治。

所以久而久之,不仅忘记了祖宗的家风,而且还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样就会把祖辈和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来的基业给败坏光了。

当然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这个富不过三代也变了,变成了富不过几代?

两代,两代还好,有的是富不过一代。

就是说在这个人他发家的时候,就不自停的勤劳致富发达起来,发展起来之后就已经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结果这一代还没有过去,就已经破败不堪。

虽然那个富不过三代变成了富不过一代,但是他没有超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

所以中国古人也常用太极图来表示天道的道理,我们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个界线,如果过了这个界线,那就意谓着阴阳失去了平均。

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

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然而我们读史书的人会观察到,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有道德、有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的家业不仅仅承传了两代、三代,而且承传了百代,甚至千代。

这些人又是怎么做的?

这些人恰恰是能够洞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

所以他们教导子孙要谦卑退让,要舍财不贪,要克己利人。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范文正公,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家境非常的贫寒,他自己家没有钱,就来到一所寺院读书。

在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他煮一锅的稀饭,把这一锅的稀饭冻成了冰,然后划成四个格子,每一顿饭只能吃其中两格子的稀饭,就过着这样非常艰苦的生活。

中国古语有句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他就是凭着这样刻苦努力的精神,后来考中了科举做了官,甚至做到了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此就过上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反而拿出了钱来兴办义学,来兴办义田。

如果我们读范仲淹的史记,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一生,用自己的俸禄、自己的工资,供养了三百多家的人口。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的俸禄、一个人的工资,他可以养活三百多家的人口,那就可想而知,他自己、还有自己的家人过着怎样清寒生活。

因为如果自己过得很富裕、很奢华,那就不可能把留下来的钱,再供养三百多家的人口。

在他退休就是年老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也要劝他,「你现在年纪大快退休了,不如把钱拿出来,然后在金陵选一个好的花园,找个地来过养老的生活。

」但是范仲淹却说「京中官家各大的园林已经很多,而园主人自己又不能时常的游园,谁还会不准我游?

为什么非得有自己的花园才能享乐?

」所以他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用都非常的节俭,到他年老的时候可以说是连丧葬费都不够。

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觉得范仲淹他未免太傻,太不替子孙后代而着想。

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为什么?

因为我们读历史发现,不仅仅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并且能够守住他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

所以我们看到他的曾孙辈也都非常的发达,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级以上的官员。

而且不仅如此,范家的后代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上千年而不衰,仍然保持着这种兴办义田、兴办义学的传统,受到世人的尊敬。

范仲淹一生的行谊,也让我们想到了司马光先生所讲到的一句话,他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比如说我们自己挣了很多的钱很辛苦,可能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为了是自己的孩子将来以后能够有个好的生活。

但是司马光先生却告诉我们,我们把金钱留给子孙,他不一定能够守得住。

所以古人教导我们说,这个孩子如果他以后有发展、有能力,能力比我们强,他会用他自己的辛苦,辛勤工作,自己有能力去创造一番事业,那我们留钱给他有什么意义?

如果这个孩子不如我,他是个纨裤子弟,是个败家子,那我们把钱留给他,他也迟早会把它败坏光,那我们留给他钱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无论是他能力比我们强,还是不如我们,我们把钱留给他,都是对他有害无益。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像我们自己学了圣贤经典,觉得这个非常好,希望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来学习。

但是他可能不一定有你这样的兴趣,他的兴趣可能不在这里,你把很多的圣贤经典留给他,他也不一定能够读。

那应该怎么做?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就是像范仲淹这样,自己一生立身行道,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做个好的榜样。

而他这种德行,就庇荫他的子孙后代有千年之久,这才是一个智慧的选择。

中国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有的人说你讲的这个故事,好也是好,是不是中国历史上,只有范仲淹这样一个人能够做到这点?

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读李商隐的《咏史》,我们就看到他在诗篇中这样写到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也就说他通过自己学习历史,得到一段经验总结,也就是这个国、家族成功就成功在他勤俭持家,而他为什么由盛转衰?

就是因为他过分的奢华乃至于入不敷出,这是个转折点。

在清朝的历史中也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大家都对他不陌生,那就是曾文正公曾国藩。

曾国藩他是在满清政府中,汉人里做到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人,他曾经做到四省的总督,可以说是权贵一时。

但是他做到了四省的总督,从来没有在省里为自己建筑过一所房屋,也没有买过田地一亩。

曾国藩曾经亲手创立了两淮盐票,这种盐票它的面值很便宜,只有二百两银子,但是它的利息却相当的高,每年的利息就是三、四千两银子的样子,所以后来这个盐票是从两百两涨到两万两。

当时家里只要有一、二张这样的盐票,就可以被称为是富裕的家庭。

然而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特别指定给曾氏一家人说不准藏匿,所以他去世多年之后,家里也没有一张这样的盐票。

而凭着他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要取巧营私,要留下一、二百张这样的盐票,都是非常容易的事。

然而仅借着自己的权势来取巧营私,却是曾文正公所不愿为的。

所以他也曾经自己的军中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而且是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所以他子孙后代的家用,也都非常的节俭。

如果我们读曾国藩的家书我们就知道,他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体会得最为深刻。

比如他就说到,「要看一家的子弟以后能不能有发展,以后有没有前途,就只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好。

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这家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情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

」这两件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但是做到四省总督的曾国藩却认为,正是从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所以他也这样写到,「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义,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

」一个家庭的赫、败,家庭由盛转衰,就是因为这个家庭的用度过分的奢华,乃至于入不敷出。

一个人的败落,就是因为这个人从此过着过分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乃至于玩物丧志。

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因为这个人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第三件事,他说「看这家子弟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一看这家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

」为什么?

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圣贤经典,都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理解,都是古代人人生经验的总结。

所以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读这些圣贤经典,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他的人生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我们一个人走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慨,说我的人生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话,我相信我的人生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精彩。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人生不可能重来,所以我们人生就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我们中国的祖先、老祖宗他也有这种遗憾,他不希望这样的遗憾再发生在子孙后代的身上。

所以他就想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人生体验,能够记载下来流传给后人,这就记载在经典之中。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到,中国老祖宗的那种存心,我们就会对于圣贤教诲生起感恩之心,生起恭敬心。

我们中国的祖先为了把这个智慧流传下来,所以他就发明了文言文的工具。

因为他观察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用语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我们写文章的用语,和我们日常的用语是一样的,不加区分的话,过一段时间这个语言就会有个小的变化,再过一个长的时间又有个更大的变化,后代的人再读前人的东西,就可能完全读不懂。

比如说我在国外生活了四年多,然后回到中国再看到网络上有些文字,我就不明白了。

比如说什么叫「顶」,一开始我以为这个顶就是反对的意思。

和同学交流,结果出了笑话,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顶是极力赞同的意思。

还有什么叫「粉丝」,后来才知道是英文的fans翻译过来叫粉丝,还有什么叫PK,这些都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词。

但是一个刚从国外回来,乍到这个环境中的人,真是不明白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这就说明我们日常用语,会随着一段时间的变化就有个小小的变化。

过上十几年、二十几年、上百年、上千年,如果我们写文章的用语,和日常用语不加区分的话,那后代人再看前人写的东西,那可能就完全读不懂了。

为了把自己的智慧传下来,中国的祖先就发明了文言文这个工具。

所以我们只要掌握了文言文,我们就可以回到两千年去,和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直接交流他们的人生智慧、人生教训,就可以为我们直接的吸取和借鉴。

现在在国内,有很多的地方都在提倡儿童诵经工程,很多教育家也提出了疑义,觉得这是很古板的方式。

实际上他是不知道,经典诵读对于儿童智力开发,对于他的人生修养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人说因定才能开慧,就说一个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必定是因为他有定力。

比如说一个人,他遇到事情就慌里慌张,乱了手脚,这个人肯定做不成大事。

所以智慧是由定力中培养来的,而儿童经典诵读,他要求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经典之上。

像我们在读诵《弟子规》,大家可能这几天都有体会,《弟子规》读出来是从心里生起来,从耳朵里听进去,然后又回到自己的心里。

当你全神贯注把精力集中在诵读之上,实际你无形中就在培养自己的定力,定久了这个智慧就自然产生。

所以经典诵读,它首先是培养定力,提高这个孩子的智慧。

第二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经典里边有很多人生教诲,他如果经常的读诵,对他的人生是个潜移默化的指导。

第三点,我们知道孩子的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大人很多时候,记忆力没有办法和小孩相比,在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读诵圣贤经典,他很容易就记住,这个圣贤经典他只要听上几遍,他不用刻意去背,他都能够琅琅上口。

所以在汉代我们看到出现了很多的神童,为什么把他们称为神童?

就是因为他们才十几岁,已经把十三经熟记在心,你只要提出哪一句,他就知道是出自于哪里,他就可以给你接上再接着背下去。

这种人,我们认为他是超出于一般人的智力,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只要你去用心的去教导他,每天让他读诵一段经典,他累积到十几岁的时候,他自然有这种能力。

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代的很多教育方法,它都是暗合道妙,就是说它无形中是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也符合教育的规律。

这是曾国藩他讲的看这家子弟能否兴旺,要看这三件事情。

还有一件事,我们也知道曾国藩他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体会得非常深刻,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

为什么叫求阙斋?

就是要求一点缺失,而不能过分的完美。

因为他自己有财有势,而且才华横溢,可以说近乎完美。

所以他特别小心谨慎,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谦恭有礼,因为什么?

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天道它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

中国传统的圣哲无论是儒家、道家,他们反复的叮咛,就是要说明这件事情。

比如说我们的孔老夫子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就是做到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礼让。

而孔老夫子的后人又都能够坚持和发展,孔老夫子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的思想。

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两千多年而不衰。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更是把对天道的认识,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而提出了处柔守慈的处世原则。

在《易经》这本说明天道的书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

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

而对谦德的解说就是不居功自傲,不要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这也可以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而得出来的。

所以中国古代的经典,比如说《尚书》上就教导我们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

又说「唯天福善祸淫」,天道的规律就是给那些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那些过分的人带来灾祸。

这个淫就是骄奢淫逸的淫,在中国古代这个淫,它包含了对一切事情的过分与放纵的意思,那里边也有骄满的意思。

天道的规律,就体现在我们人事生活之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观察得出来。

一个人虽然有权有势,但是如果他很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我们喜不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

我们显然不喜欢。

可能表面上对他很恭敬,但是内心里觉得这样的人傲慢无礼,没有什么修养,所以天道就体现在人事之中。

《尚书》上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说上天都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洞察的,上天也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彻听的。

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的就是礼节,什么叫礼节?

所谓的礼节,就是以礼来节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