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1930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docx

DCEP数字货币深度报告

1.Libra问世推动全球央行数字货币进程

1.1Libra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美联储对数字货币态度转为积极

1.1.1Libra超主权稳定币属性成为全球货币体系变革助推器

Libra在货币形态和金融基础设施上变革了现有货币体系。

在2019年6月发布的Libra白皮书中,Facebook将Libra定义成“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该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在安全的、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上,以赋予其内在价值的储备资产作为后盾的价值体系,并且由独立的协会进行运作管理。

Libra引入了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共识机制、虚拟机、密码学等关键技术,同时采用前台中心化系统+后台区块链的混合型架构来满足支付业务高并发需求,以及新的数据结构代替链式结构从而方便账本维护,价值体系解决了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由于不存在价值支撑而导致的价格波动剧烈问题,从货币形态和基础设施上革新了现有货币支付系统,并且具有一定优越性。

Libra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执行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记帐单位的货币职能具备超主权货币的雏形。

Libra的发行并不依赖于具体某个国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的Libra治理协会成

员,Libra构建的全球性新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体系是跨国界的,100%挂钩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形成的内在价值支撑为其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奠定基础。

跨境支付是Libra最大卖点之一,Facebook27亿用户带来了强大的用户基础和社会动员能力,从全球范围

看,区块链技术在B2B跨境支付与结算业务中的应用将可降低每笔交易成本40%,当Libra钱包Navi被集成到WhatsApp、Messenger等Facebook旗下APP后,即可支持点对点、全天候的支付和快速交易,为全球数用户带来低成本、实时、快捷的跨境支付体验。

1.1.2数字美元出现,美联储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态度转为开放

Libra兴起引起美国国内监管警觉美联储对央行数字货币态度转变。

2019年9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瑞士国际研究学院赞助的瑞士论坛上称,美联储虽然会关注数字货币的发展,但不会“积极考虑”数字货币,他还认为目前对数字货币的需求不足。

2019年11月,鲍威尔在讲话中表示,美联储在密切关注数字货币的发展,但由于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运营的问题,并未考虑积极参与其中,并且认为在未来五年内,美联储无需发行数字货币。

但在2020年,美联储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向:

2020年1月达沃斯经济论坛上,美

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CFTC)前主席克里斯托弗·吉安卡洛表示,他正与全球资讯公司埃森哲一起启动一项名为“数字美元”的项目。

2020年2月5日,美联储理事LaelBrainard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正式表美联储正在就数字支付和数字货币的监管和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查,已开始研究数字货币发行的可行性,造成这个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为Libra超出金融监管范围的对打击非法金融、隐私、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过渡构成的挑战。

疫情之下的刺激法案初稿有意将数字美元作为补助的发放工具,美法定数字货币战略意图明显增强。

根据原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新冠肺炎疫情与数字美元》一文中的描述,在3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2.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法案初稿中曾提出要“通过数字美元钱包向相关家庭直接发放现金补助”,尽管该设计最终没有被采纳,仍然表明美国当局当前看到了数字美元的优越性,并有意图去推进这项战略的实施。

法案初稿提出了两种数字美元的发行方式,一种是美联储直接运营,向实体部门开放资产负债表;另一种是由会员银行代理运营的“传递数字美元钱包”。

法案同时还规定了家庭直接刺激开支计划的三种前置条件,具体可以采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来实现。

根据文中的说法,数字美元未来可能运用在以太坊上。

当前美国略显激进的数字货币推行举措将对于全国各国CBDC(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进程产生不小影响。

1.2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从态度冷淡走向逐步重视

1.2.1全球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意愿整体提升

Facebook的Libra计划发布之后,众多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意愿增强,但各国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存在差异。

国际清算银行总裁AgustinCarstens在一次讲话中敦促各国央行采用数字货币,他表示金融世界目前正在经历一场革命,银行作为值得信赖的机构,应该掌握控制权。

BIS数据表明,当前大多数国家的现金使用比例、流通中的现金均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央行已经开始进行密集研发、制定CBDC相关的运营安排及开展试点项目,并且其推进进度相比预期加速。

2019年参与CBDC研发工作的中央银行逐渐增加:

大约80%的中央银行(2018年为70%)正在开展数字货币相关的工作,研发方向既包括大额批发式支付领域,也包括通用零售支付领域,其中大约40%的中央银行已经从概念研究发展为实验或概念证明,另外还有10%的国家已经开发了试点项目。

1.2.2发展中国家央行数字货币进程整体快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推行进度整体上快于发达国家。

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出现将对于弱势货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时带来本国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改变。

率先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维护国家货币主权,对发展中国家的动力比发达经济体具有更强的动力。

发展中国家看重数字货币带来的国内支付效率、支付安全性和金融包容性上的优势,而发达经济体主要看重支付安全性。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逐渐重视央行数字的研发工作。

根据BIS调查结果,尽管仍然有大约70%的中央银行表示暂时不准备发行任何类型的CBDC,但是有可能在短期内发行通用CBDC的中央银行占比是去年的两倍。

2020年1月,加拿大、英国、日本、瑞典、欧盟和瑞士等六个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专门成立了一个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将合作研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以应对私人数字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的国际关注度的提升,并计划于6月份发布中期报告,秋季发布最终报告。

预计随着Libra年内支付系统牌照的发放以及中国DCEP的发行,全球数字货币支付系统都将加速重构。

2.我国DCEP 研发调试稳步推进2020 有望成为上线元年

2.1央行数字货币到来兼具必要性和必然性

2.1.1电子支付意愿提升与区块链技术发展推动数字货币的到来

数字货币的出现顺应电子化支付需求增长。

根据BIS基于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

(CPMI)红皮书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9年,包括中、美、英、德、法、瑞士、瑞典、巴西和新加坡等数十个经济体在内,超过半数的CPMI经济体更多地使用了数字支付方式,而减少了实物支付工具的使用量,尤其是从自动取款机上拿到的现金取款。

根据BIS在2019年对现金使用情况的调查,虽然各国的流通中货币在增加,但主要是大额面值的货币,主要用于贮存职能而不是支付。

各国电子支付习惯已经养成,移动支付成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

通过移动支付完成的交易持续保持60%以上的高速增长。

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满足了对于M2和M1的数字化需求。

而在M0方面,基于交易流通的需求,数字货币的出现也是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数字支付技术成熟推动数字货币出现。

区块链行业从“加密货币“的1.0时代向”加载智能合约“的2.0时代演进,智能合约的出现标志着可编程金融、经济、市场和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更好的保存合约,保证了合约的执行力。

而区块链保证了智能合约在分布式环境下让电子记录不可被篡改。

区块链智能合约解决了交易中的信任问题,使数字货币的实现成为可能。

2.1.2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存在必然性

保护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

超主权货币Libra的出现,威胁着各国的央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主导权。

法币与Libra的兑换,会导致法币贬值。

法币贬值吸引更多的人兑换Libra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Libra还可能造成弱势国家出现货币替代问题。

百姓对Libra的自信超过对本国货币的自信,导致本币贬值,群众资产缩水的情况。

同时,美联储也在推动数字美元。

因此,央行发行DCEP来提前抢占市场,避免Libra等其他数字货币的发行对人民币的法币地位及货币政策主导权造成影响。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当前国内跨境支付仍高度依赖SWIFT系统和CHIPS,美国通过其行使全球霸权、发动金融战争。

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中,企业间、国家间的贸易量多且数额巨大,目前跨境结算应用的SWIFT、CHIPS两个支付结算系统已经过时,效率低,成本高,安全难以保证。

尽管中国在2015年上线了CIPS系统,但是当前通过该系统完成的跨境支付交易笔数占比始终不及SWIFT系统的1%,传统的中心化跨境支付体系可能已经难以撼动SWIFT的垄断地位,央行数字货币点对点通讯对跨境支付的革新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节约纸钞、硬币在发行、印制、回笼、贮藏等环节成本。

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国内边远山区金融配套设施不完善,仍有大量人群无法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数字货币的发行带来了客户的可达性与KYC成本结构的范式性变革,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能力。

可实现AML、ATF追溯监管。

使用纸钞洗钱的匿名性高,监管难度大,而DCEP通过数字化交易流程,可以追踪货币的来源去向的全流程,结合央行的用户账户行为分析进行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的甄别和追溯定位。

2.2央行层面的顶层设计、联调测试基本完成

2.2.1“一币两库三中心”双层运营体系和混合架构

央行数字货币的核心要素为“一币、两库、三中心”:

央行数字货币是由央行担保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字符串,具有M0替代、可控匿名的、双层运营的特征,其存储和流通过程依赖于中央银行发行库和商业银行的银行库以及终端用户的数字货币钱包。

为了确保数字货币在发行、交易流通过程中的可控匿名和真实性,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登记中心、认证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共同监控管理数字货币从生成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

其中登记中心和认证中心为交易相关,登记中心登记数字货币权属信息和用户真实身份、记录全过程的交易流水,认证中心用于对数字货币机构和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是系统安全的

关键组件,也是可控匿名设计的重要环节,用于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和数字货币的用户所使用的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提供认证,以及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和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系统之间的交互提供认证。

大数据中心作为非交易相关流程承担KYC、AML的分析和监管任务。

1.价值定位——M0替代:

央行对于DCEP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

具”,功能和属性与纸钞(M0)完全相同,具有可流通性、可存储性、可离线交易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不可抵赖性。

央行为最后贷款人,只要能够使用电子支付就必须接受DCEP,预计数字货币收款码将与和银联、第三方支付的收款码统一。

此外,DCEP具备现钞重要的可控匿名特征,基于银行账户松耦合形式,用户之间相互转账无需绑定银行账户,摆脱了传统电子支付方式受到的银行账户体系限制,代理投放机构每日将交易数据异步传输至央行,便于央行掌握必要的数据以确保审慎管理和反洗钱等监管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减轻商业机构的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