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142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7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

江苏省如东中学·栟茶中学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检测高二生物(选修)

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B.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即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不包括消化液,A错误;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体内细胞可直接通过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不变的,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特点,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A.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pH维持7.35~7.45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HCO3-、HPO42-等离子是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在这些离子的共同作用下,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正确;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属于免疫调节,B正确;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肌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比平时少属于水盐平衡的调节,D正确。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并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3.当快速牵拉下图中的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兴奋到达b点时,膜内为负电位

C.牵拉骨骼肌时,c处组织液中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D.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膜内为正电位,B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组织液中可检测到神经递质,C正确;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而c处位于脊髓,不是痛觉形成的部位,D错误。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反射弧的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4.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

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香草酸受体位于突触后膜B.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

C.上述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答案】A

【解析】

依题意可知:

香草酸受体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上,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不属于突触后膜,A项错误;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产生神经冲动,进而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形成上述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C项正确;高温也能刺激香草酸受体,因此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D项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意中的“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这一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再依据题意将其与所学“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

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5.人在不同状态下,其血糖浓度会有所变化。

如图表示在不同“模拟活动时段”中人体的血糖浓度变化情况。

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人体内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多

B.引起曲线bc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

C.曲线ef段,人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会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D.曲线fg段的变化情况是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

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详解】曲线ab段血糖浓度在升高,此时血糖偏高,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不会增多,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A错误;曲线bc段血糖浓度下降,主要原因是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利用葡萄糖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曲线ef段,血糖回升,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会分解补充血糖,C错误;曲线fg段变化是指血糖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主要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二者不是协同作用,而是拮抗作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血糖调节的途径以及和参与血糖调节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能够根据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判断图中各段升高或降低的原因。

6.“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慈善活动,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

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身体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

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会增加

C.体温下降,代谢减弱D.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体温调节的过程如图:

 

【详解】冰水浇下引起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A正确。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加,B正确。

正常机体在受到寒冷炎热刺激时,会进行体温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错误。

通过分析中的体温调节图解可知寒冷时体温调节的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

7.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BearGrylls)主持写实电视节目《荒野求生》,模拟探险家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为脱离险境,设法寻找回到文明社会的路径,在前进的道路上他沿绳滑落深谷、甚至徒手攀爬峭壁等,下列有关人体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素增多,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B.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增多

C.人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特异性受体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人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产热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血糖浓度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等知识点,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详解】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因长时间不吃饭,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因不喝水,所以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正确;人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会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从而增加产热量,D正确。

8.下列有关糖尿病治疗的新技术和方法,理论上不科学的是

A.设法通过抑制肾脏重吸收葡萄糖,来降低血糖以减少尿糖

B.给糖尿病患者移植猪的胰岛,并适当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C.利用干细胞植入技术移植患者自体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D.让患者的皮肤细胞重新“编程”,转化为具备相应功能的胰岛B细胞

【答案】A

【解析】

抑制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可以降低血糖,但是不能减少尿糖,A错误;2015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已经成功实现将猪的胰岛移植给糖尿病患者,由于受体对供体存在免疫排斥作用,应适当服用免疫抑制药物,B项正确;若利用干细胞植入技术移植患者自体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就可以让患者正常分泌胰岛素了,并且供体来自于受体本身,没有免疫排斥反应,C项正确;细胞的重新编程指的是分化的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被逆转后恢复到全能分化的状态,或者形成胚胎肝细胞系,或者进一步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让患者的皮肤细胞重新“编程”,可以实现使其再分化为胰岛B细胞,D项正确。

 

9.人工促进鲤鱼产卵常采用的方法是注射垂体提取物,而不是直接注射性激素,理由是

A.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是固醇,只能饲喂不能注射

C.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

D.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激素,可以使鲤鱼生长加快,提前进入繁殖期

【答案】C

【解析】

垂体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A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以口服和注射,与题目无关,B错误;如果直接注射性激素,过多的性激素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C正确;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素,但生长素是促进生长加快的,如果没有性激素不会提前进入繁殖期的,题干中目的是催化产卵的,应用的是性激素,D错误。

10.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在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中发现了生长素

B.植物顶端优势的产生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以自由扩散方式在细胞间转移

D.同种植物体内,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低于成熟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详解】达尔文通过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性实验得出: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边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A错误。

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进行极性运输,积累在侧芽,而侧芽对生长素浓度较为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B正确。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在细胞间转移,C错误。

同种植物体内,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成熟细胞,D错误。

【点睛】本题易出错在A选项,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没有掌握,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要注重课本中的生物发展史。

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C

【解析】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脱落酸只能加快果实脱落,A项错误;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B项错误;乙烯利能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项正确;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生长素类似物没有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应用

1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和b点时对应的田鼠种群数量相同

B.田鼠种群数量在b~c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从图中可知0~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曲线显示:

当R=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当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成增长状态,R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

【详解】a到b之间R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b点的田鼠种群数量大于a点的种群数量,A错误。

在b~c时期R先大于1后小于1,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

图中时间段内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S”型增长,c到d时期R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到d点时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0~d时期体现了田鼠种群数量的一个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周期性变化,D错误。

【点睛】做本题的关键是对曲线的正确解读,特别注意的是R大于1时,曲线有一段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种群数量一直上升,在c到d段虽然曲线是上升的,但R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

14.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的错误是(   )

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答案】C

【解析】

a曲线代表群落的演替是从有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是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从没有任何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项正确;图中C点到D点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锐减,说明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B项错误;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都达到最大,C项错误;E点时生物多样性最大,说明演替达到了顶极群落,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中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等条件决定,D项正确。

15.下表表示能量流进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kJ)

530

330

X

110

 

A.X表示的能量大小不能确定

B.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有2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C.表中各个量之间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D.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至多为40kJ

【答案】D

【解析】

【分析】

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进入分解者体内的+未被利用的。

【详解】呼吸消耗量X=530—330—110=90kJ,A错误。

同化量=530—330=200,呼吸消耗量=(90/200)×100%=45%,呼吸量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大约占60%),少部分储存在ATP中,因此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有(90/200)×60%=27%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B错误。

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表中各个量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C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是530—330=200,因此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至多为200×20%=40,D正确。

【点睛】1.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2.粪能不属于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属于同化量。

16.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

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主要流入次级消费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某种生物在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一个食物链的结构包括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

【详解】在藻类→鲫鱼→鳜鱼这条食物链中,鲫鱼是初级消费者,在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这条食物链中,鲫鱼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

能量逐级递减,鳜鱼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鲢鱼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因此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

通气有利于水中的需氧型分解者呼吸作用,促进需氧型分解者将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

藻类固定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又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次级消费者,D错误。

17.大肠杆菌pUC118质粒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某限制酶唯一切点位于该质粒的lacZ基因中。

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中,若lacZ基因没有被破坏,则大肠杆菌菌落呈蓝色;若lacZ基因被破坏,则菌落呈白色。

如图表示转基因操作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作为受体大肠杆菌应不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以便于筛选

B.若大肠杆菌的菌落为蓝色,则质粒未导入大肠杆菌

C.选择培养基中除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应加入适量氨苄青霉素

D.应选择白色菌落的大肠杆菌进行扩大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操作中,判断重组质粒是否导入,需要依据质粒上的标记基因即本题中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筛选导入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根据质粒上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来进行的,需要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

详解:

A.判断重组质粒是否导入,依据质粒上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标记基因),所以受体细胞应不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正确;

B.若lacZ基因没有被破坏,则大肠杆菌菌落呈蓝色,因此如果大肠杆菌的菌落为蓝色,说明lacZ基因没有被破坏,因此pUC118质粒已转入受体菌,但目的基因没有接入运载体,B错误;

C.选择培养基中除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应加入适量氨苄青霉素,这样可以将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淘汰,C正确;

D.白色菌落的大肠杆菌是转入了目的基因的,所以应选择白色菌落的大肠杆菌进行扩大培养,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基因工程相关原理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

18.以下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AA和BB。

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①过程发生的化学变化是纤维素和果胶水解

B.经过②和③过程形成的c细胞只有AABB这一种类型

C.过程②一般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

D.过程④和⑤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①表示去除细胞壁的过程,常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故A正确;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诱导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和化学方法(聚乙二醇),该过程形成的c细胞不止AABB这一种类型,还有AAAA、BBBB等类型,故B错、C正确;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还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重要过程,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9.细胞工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

下列选择不合理的是()

A.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

B.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

C.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

D.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高度分化的细胞分裂能力弱,应选用胚胎细胞或幼龄动物细胞进行培养,A错误;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更容易,B正确;植物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由其培养成的植株可不带病毒,C正确;植物组织培养的愈伤组织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分生状态,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0.下列关于小鼠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子在获能液中于37℃、5%CO2条件下培养的目的是使精子获能

B.小鼠在特定光控周期条件下饲养,注射相关激素有促进超数排卵的作用

C.分割的胚胎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发育成的个体没有形态学差异

D.注射到囊胚腔中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参与个体器官的发育

【答案】C

【解析】

精子在获能液中于37℃、5%CO2条件下培养,可使精子获能,A正确;给小鼠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其超数排卵,B正确;分割的胚胎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影响等,最终发育成的个体可能会有形态学差异,C错误;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体外受精,胚胎发育。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精子获能和超数排卵、胚胎干细胞的功能特点,难度中等。

21.在小鼠大脑海马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强刺激后几小时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强刺激处理时髙2—3倍,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突触后膜上N受体被激活后,Ca2+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

B.胞内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改变C酶空间结构

C.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通过突触后膜受体进入胞内

D.C酶被激活后促进胞内A受体转移至细胞膜上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图中所示,谷氨酸是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变化;突触后膜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