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9069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docx

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规划

附件:

江苏省“十一五”农机科技创新规划

为认真抓好“十一五”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省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制订本专题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围绕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关键农时中突出的农机化技术问题,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遵循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方针,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注重成果转化与普及应用,为全面提升我省农机化发展水平提供先进装备技术支撑和科技创新体系保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根据现有基础和自身发展需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应用开发作为发展重点,积极主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坚持在高起点上引进技术,在宽领域中吸收技术,在高层次上创新技术。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二)坚持把产学研推资源整合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

加强农机研发、试验、生产、流通等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建立农机产学研推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有效平台,集聚整合我省农机制造业较强、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教推广部门协调配合的开放式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三)坚持把市场调节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增强立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市场成为农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四)坚持把农机农艺有效结合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保障。

正确处理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农机与农艺的载体和支撑功能,围绕新技术、新机具研发推广,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突破农机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制约。

三、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将建设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个,实施省级以上重大农机科技项目50项;结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扶持培育农机科技型企业30家;突破一批主导产业重点环节的农机装备关键技术,提高我省高性能、成套农机装备的自给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产品和技术比重进一步增加;依托我省农机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1000名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农机科技创新型人才;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重点任务

1.扎实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

主要是提升五项技术、突破两大难点。

提升五项技术:

一是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坚持机插秧和机直播“双轮驱动”,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

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示范推广,进一步完善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快研制开发普通乘座式插秧机,提高机插秧技术的经济性、适用性;开发推广新型水稻直播机械,在部分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水稻机直播技术;继续大力推广高性能稻麦联合收割机械,促进联合收割机的更新换代,加快集成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技术。

“十一五”期间,发展高性能插秧机40000台以上,直播机10000台左右,高性能联合收割机20000台左右。

到2010年,全省水稻机插秧面积超过900万亩,机直播面积达400万亩左右,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40%以上;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达90%以上;重点扶持建设5~10个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

二是提升现代特色农机技术。

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重点发展提高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水、土等资源利用率的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加快研制开发、示范推广设施农业、花卉苗木、果蔬茶生产作业机械,集成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成套技术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技术;加快发展农用航空技术,开展农林植保、播种、森林防火、航拍航测等航空作业试验示范;加快推进“3S”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研究开发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及定位变量作业智能机械设备;引进试验、示范三麦、玉米生产保护性耕作机械;引进试验、开发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开发推广智能化节水灌溉设备、新型河塘清淤机械、小型污水、污物处理设备等。

“十一五”期间,全省发展各类特色农机20000台套,建立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3~5个。

三是提升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配套机械化技术。

重点解决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问题,分梯度开展水稻、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配套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与试验示范。

加强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开展秸秆还田机械的选型、配套与开发,研究建立适用于水田、旱田及不同地区的技术模式。

加快引进试验、改进开发和示范推广秸秆捡拾打捆机及配套的草捆装运机等,为秸秆后续利用提供服务。

通过抓重点乡镇,建立一批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

“十一五”期间,计划开发及示范推广秸秆还田、捡拾打捆及综合利用配套机械30000台套,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沿线、机场和城市周边地区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

四是提升农作物植保机械化技术。

围绕稻麦油、果蔬等大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示范新型高效、安全施药技术及设备。

依托企业为研发基地,加大农作物植保机具的开发、选型和推广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机械,根据作物不同品种要求与作业要求,组织性能测试和生产考核,提出推广推荐机型;根据应用区域和作物布局,加快植保机械更新换代的步伐。

“十一五”期间,全省更新和发展新型植保机械20000台套,农作物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药液的有效利用率提高20%左右。

五是提升在役农机的技术水平。

按照节约型农机化建设要求,研究制订《江苏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办法》,加快淘汰更新一批技术含量低、能耗高、安全性差的老旧机具,加大配套农机具研究开发力度,优化动力机械的配置利用,积极探索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努力提升在役农机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

“十一五”期间,每年重点更新大中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2000台套左右。

突破两大难点:

一是突破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难点。

着力开发和推广以收获油菜为主兼收稻麦的新型联合收割机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加快现有稻麦油兼用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大油菜直播和移栽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力度,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新型油菜直播机、移栽机;开展与油菜机械化生产配套农艺技术研究,形成一套技术可行、效益明显、农机与农艺协调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油菜收获机械3000台以上,新增油菜直播和移栽机械4000台左右,在全省油菜主产区建立2~3个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

到“十一五”末,全省油菜种、收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0%。

二是突破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难点。

借鉴山东、河北等省的成功技术和工作经验,通过消化吸收,以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研发、推广为突破口,逐步解决我省的玉米生产机械化问题。

加快形成适合江苏特点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

到“十一五”末,力争全省玉米种、收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0%和15%。

2.建立健全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农机产、学、研、推的优势资源整合,架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

依托省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农机企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的优势,通过联合建设研发机构、技术入股或组建科技创新联盟等形式,促进产学研推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引导企业融入到研发和应用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紧跟国内外农机科技发展的前沿,进行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攻关研究,力争多出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提高我省农机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依托市县农机科研、推广机构、农机学校、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园区)等,进一步健全农机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体系,进行农机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为大面积推广做好试验示范工作;依托科教单位和各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民间科技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并为农民提供各类农机科技服务。

3.培育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对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行业管理,引导农机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鼓励和支持农机企业与高校、农机科研机构、推广部门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承担研究开发任务,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促进企业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择优培养一批重点农机科技型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改善现有工艺工装等生产条件,全面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和水平,打造知名农机科技型企业和名牌农机产品。

对引进重大装备及承担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对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农机装备产品,实施首购政策。

对消化吸收再创新、核心技术国产化程度高的先进农机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4.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着重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农机生产企业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强项目支持,按照“德才兼备、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大对中青年农机科技骨干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南京、常州、镇江等地的省级农机培训基地,开展农机管理人才和农机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逐步打造一支通晓业务、擅长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创新型管理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农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要扎实开展中等农机职业技术培训,培育适应农机企业需要的产业工人。

充分利用市县农机校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农机实用人才和机手的技术培训,培育一批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熟练掌握技艺的新一代农机技能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深化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

切实加强对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强化考核,真正把农机科技创新工作落到实处,高水平、高质量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政策环境优势,主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学研推的结合和农机、农艺等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农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的建设,尝试搭建由高校、中试机构、研发单位、推广部门、企业等单位组成的农机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形成农机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在推进农机技术创新的同时,着力研究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工作。

(二)进一步增加创新投入。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重大农机科研、推广项目的攻关,促进农机化技术更新。

继续实施好农机三项工程、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等科技项目,重点对农业生产急需的一些短、平、快的农机项目进行支持,并试行项目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补贴办法,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利用财政贴息、担保等现有政策,与金融机构配合,解决具有创新能力的农机企业信贷难和融资难问题;积极鼓励企业和科研部门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及外资投资农机化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化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机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三)广泛宣传和引导。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创新政策,在全系统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尝试建立农机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对有创新成果特别是获得专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对形成产业化、大规模推广的成果提高奖励力度,给想干事业者以机遇,给能干事业者以舞台,给干成事业者以待遇。

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农机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改力度,推动自主创新,并将自主创新产品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鼓励农民优先购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四)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立足自主研究开发的基础上,针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适用农机技术装备和科技人才,并积极开拓农机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和吸引更多国外知名农机企业到我省合资合作或独资办厂,加强国内市场和国外先进技术的相互渗透。

鼓励有条件的省内农机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机技术输出和农机产品出口。

同时,加速省内农机化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附件:

“十一五”江苏农机科技创新重点建设项目汇总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