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047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5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

《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分析doc.docx

分析报告社会网络分析doc

小记:

20RR年5月-7月,边燕杰为人大社会学系研究生开设了《社会网络研究》课程,《社会网络理论十讲》系根据该课程录音整理。

当时的课程安排和课程要求如下:

课程安排:

5月14日(星期一)开始讲授课程。

上课时间为所有工作日的下午2点至5点,总共讲课三周(至6月1日星期五),共45小时。

自6月1日起,学生将有一个月的时间用以完成作业,即:

基于对03CGSS数据的分析,写作一篇有关社会网络研究主题的论文。

6月底或7月初课程结束,给出课程成绩,并且较高质量的论文作业将有推荐发表的机会。

上课地点在2201教室。

课程要求:

(1)参与者为本系研究生(graduatestudents),包括硕士和博士;

(2)要求在分析03年CGSS数据的基础上完成一份作业(paper);(3)英文PPT授课,将有一些相关的英文资料需要阅读。

边燕杰,1990年纽约城市大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社会科学部主任。

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RR年,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吴玉章讲座教授,每年将在人大社会学系工作3个月左右。

研究兴趣为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经济转型与社会阶层的形成,中国企业的社会资金等。

第一讲社会网络观

20RR年5月14日

开场白

国内从事社会网络研究的学者大有人在。

比如清华大学的罗家德教授,对社会网络研究很有成就,在国内的研究一年之内就已经很有起色,并组织了一个社会网专业协会。

我也答应他成为该研究协会中的一员。

这次我的讲授,首先假设大家已经具备了社会网络的基础知识,但没有形成体系。

我想利用这45个学时,在前两天将基础知识讲授给大家,从第三天开始介绍一些国外社会网络研究中的尖端课题。

以往我在国外讲授主要以同学的读书和讨论为主,但这次由于我们大家找英文文献有些不方便,所以这次主要以我讲为主,但同时也希望大家跟我有一个互动。

但问问题有一个技巧,问题有两种,一种叫做互动问题,就是随时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者语言上的问题可以直接举手提出来,我可以随时回答;另一种属于比较大的理论方面的问题,我会在讲授结束后跟大家有一个互动的时间,这样便于大家有更充足的时间讨论。

我的课程过程中会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第一周的作业是分析20RR年GSS数据中一些与网络有关的指标;第二个作业要求大家抓住某一个社会网络的概念来写一写大家自己的感悟。

这两个作业的综合与拓展开来应该是一篇完整的课程论文,这份课程论文我要求大家一定要写成一篇理论导向、实证分析的文章。

理论导向是说你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对社会网络某一个理论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依据这个理论想法要去分析资料,就是20RR年GSS数据,用这个资料的分析结果来验证你的理论方面的想法。

课程结束后给大家一个月的时间来写这个论文,字数大约在6000-8000。

第一讲THESOCIALNETWORAPERSPECTIVE

第一节课我讲社会网络观。

有两篇文章需要大家在课后自己去阅读,第二次课上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可以讨论。

社会网络观我们分8个小题来讲。

什么叫社会网络观?

怎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网络观呢?

首先我们要澄清,社会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

我们知道社会学的定义是众说纷纭,各种社会学的概论都对社会学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学的一个特点是共识大于分歧,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论。

而社会学则是分歧大于共识,这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当“英雄”的机会,可以有机会对基本问题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的观点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并且我们研究的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行为,但是行为的附载体还是个人。

概念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用思维的方式来反映本质的。

我们用概念来把握本质。

如果你是用概念表述,你就是力求用概念把握本质;如果你用的概念是对的,你就可能把握了正确的本质;如果你用的概念是错的,说明你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这个时候你的认识就深入到了现象的本质。

所以对我们来说需要把握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而我们在用概念的时候就把握了对本质的认识。

第二是要把握现象的变动规律。

任何一个现象的出现、发展、消失,都是在和其他现象的相互作用之下发生的,我们需要在一个因果关系中来把握,我们需要从因果论的角度来看问题。

最后,我们认识和研究的方法是有一定的讲究的,研究的过程或者是演绎的,或者是归纳的,这两种都是科学的方法,但有不同的目的。

通常来说,演绎的方法是来证明一个理论的,归纳的方法是导引一个理论的。

由这三点我们明确了社会学是做什么的,然后我们把这三点套在社会学另外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观点上。

第一个,叫做社会文化论。

他们在解释社会行为的时候,从文化的观点看社会行为,认为任何行为都基于内在的动机。

例如炒股的人,就是因为有一个发财的心理,认为自主性和消费自由度源于财富。

这个动机是符合一种文化的,是基于文化的三要素:

信仰、价值、规范。

他们研究的过程主要是归纳性的,因此在用社会文化的观点来看社会行为的时候,是个案研究居多的。

与社会文化论相对的一种观点叫做社会结构论。

从结构的观点来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

他们看到的社会行为的本质是什么呢?

他看到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他不能干什么。

每个人都想炒股,都想发财,为什么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会成功,百分之八十的人总是在亏损呢?

如果看到群体的现象,就会发现,很多人是受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受外在于行为个体的条件和力量的制约,这个外在的力量就是结构。

从结构的观点来讲,就是来看社会条件状况是怎么样的,他们发现整个社会有一个地位的分布和关系的分布,这两个分布造成了最主要的社会结构制约条件。

有些个人为什么成功了?

刚好是因为他们在优势的地位上,拥有优势的社会资源;有些人没有成功原因可能是他们基于的关系资源恰好是劣等的、劣势的。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成功的几率是不同的。

最后,社会结构的理论观点大体上是看大尺度的条件,个人行为的偶发性是非常大的,而我们社会学研究的是一种必然现象,这个必然性有时候并不是决定性的,但至少在统计分析上是有趋势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调查是有必要的。

所以当我们把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就是要解释现代社会结构条件对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制约性。

这个制约性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也就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观。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观,或者叫做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视角。

一种是从职位分布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

个人具有自己的信仰、规范、动机,这些东西都已经融入到了个人的行为当中。

举个例子,为什么中国人相比外国人比较含蓄,不容易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是在美国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

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结构的不同,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制约性比较大,不管你是出于有限理性还是极端自私,总是在强大的结构压力之下不得不说谎。

当然说谎给我们社会学家的问卷研究也带来很多不便,所以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测谎,挖空心思地尽可能了解到被访者比较接近真实的想法。

而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压力相对比较小,所以人们的说谎行为就比较少,说出真话来个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特别是美国,它鼓励你直截了当的说,鼓励你与众不同。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趋同的文化,这个会造成群体的压抑个性,或者沉默,或者说假话。

社会结构实际上来自于两块,一块是个人的社会地位,一块是个人的社会关系。

在个体行为者之外,有一些地位的分布,实际上指个人的一些特征,比如教授有教授的地位,副教授有副教授的地位,个体的特征值都分别对应着社会的一种地位分布。

大家普遍接受的有比如说年龄分布,人年龄大的时候就要退休,年龄给了你结构约束、结构制约,你必须让出位置来给更年轻的人。

收入结构也是这样,比如说你在北京有20RR块钱,在北京的收入结构里可能是一个中产阶级,但是如果你去徐州,可能这个值就比较靠上。

所以一个人的收入结构可能控制你的消费结构和个人行为。

这个叫做从地位的角度看待社会结构。

这种观点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在社会结构观中占据统治地位。

1970年代以后,另一种社会结构观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结构。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

认识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有的关系都在任何一个个人的身上能够反映出来。

个人与个人之间从出生开始就与其他人之间发生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有先赋性的社会关系,也有选择性的社会关系。

所以个人总是在社会关系当中来行为的。

长期以来社会学家们忽视了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结构制约,直到19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学家们才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制约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讲,就叫做社会关系或者社会网络学派。

如果我们总结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观,就会发现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看两个结构观的质的不同。

首先可以看到个人方面的不同。

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分析个人,你看到的是个人的特征,是男是女,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学历多高,长得什么样,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

但要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个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个人的特征,而是看到个人与其他个人的联系。

这就包括你跟谁联系,联系的性质是怎样的,联系的强度如何,联系的频繁程度如何,等等。

其次,社会学是通过研究个人来研究群体现象。

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类别的群体,例如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教授,我们看到工人、干部,我们看到的是人以类聚的“类”。

但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网络里的人,网络内部的人是联系的,不同网络之间可能是分割的,也有可能是联系的,我们从个人和其他个人的联系当中来看着一种群体现象。

第三个,分析取向。

就是你要分析什么、研究什么。

当你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这个取向是看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归属和认同。

你认同自己是属于哪个阶级的,你怎样认同他人。

社会网络就是一种定位,是一种联系性,事实上是说你和另外一个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怎样的。

第四个,我们看到个人和群体之所以能在社会上自立,是由于有各种不同的资源。

社会地位的角度分析是看对资源的占有,而社会关系的视角并不看对资源的占有,而是一种涉取。

涉取的意思不是一种占有的概念,而是一种通过关系来借用他人占有的资源。

当然这种占有是有条件的,首先这种资源当前对于占有者来说是闲置的,而对于你来说是稀缺的;第二个你和他之间应该有一种关系,有一种潜在的回报关系。

最后,社会是有结构的,这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从垂直结构来看,有地位的上下排列,因此我们看人是看他是属于哪一个阶级的,他是在哪一个层次上生活的。

而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往往是看一个人在一个网络当中的中心性,网络的中心性越高,他的资源的涉取度就越高,则她在社会上的成功度就越大。

所以这两种网络观在看待不同的分析角度的时候他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简单举一个社会流动研究的例子来看怎样理解这个观点。

在社会流动研究中有一个阶级再生产理论,意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意思是说阶级地位是有一个继承性的,这个继承可以分几个方面,有财产的继承、地位的继承,知识的继承。

财产的继承是受法律保护的;知识的继承是通过家庭影响的,父亲如果是知识分子,你小的时候就容易和书打交道。

布迪厄有一个概念叫做“惯习”,实际上就是说你以往涉及的一些知识可能具有一定的再生产能力。

财产、地位、知识,这三种继承就形成了一种阶级再生产的格局。

而阶级再生产的格局是基于一种社会地位的角度的。

另外一个知名的理论叫做社会资本理论,是从经济学当中来的,是说教育是可以自己获得的,技能、工作经验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和积累,这样一些获得性的资源也成为一种人力资本,保证个人获得成功。

这两种不同的理论结合就出现了精英的循环与再生产。

社会资本理论所讲的资源也有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资源,一种是信息,一种是影响力或者说操作力。

有人通过网络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在网络当中是流动的、传播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口耳相传,你生活的网络是不是是信息丰富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功与否。

同时个人的成就也不单单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有时候在必要的时候你必须要有资源占有者的扶持和推动,这样一些过程才能使你实现社会地位改变的梦想。

这样一种影响力也是来源于网络的,这种影响力基于个人与其他社会个人的联系,称之为社会资本。

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我们看到社会网络的观点至少在解释社会流动来讲是很有用的,在解释很多理论上都是有用的。

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就有了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

那么,怎样看待这两种结构观之间的关系呢?

第一个可能性是这两个观点之间是平行的,互不干涉,他们解释的是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内在变动逻辑。

另一种可能性是这两个观点是相关的,可能是互补的,也就是说虽然解释的是一样的东西,但是只有一个解释是不完全的,加上另一个解释才是完全的。

第三个可能性叫做互为条件,就是缺一不可。

比如婚姻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夫就没有妻;父子也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父就没有子。

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是否是互为条件的?

这个需要大家思考。

最后一个可能性是相互冲突,含义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理论解释的是同一现象,同一现象的同一本质,同一内在逻辑,但是解释的不一样,不是你对就是我错,这是互相冲突的。

两种观点同时存在的时候,从方法论角度,无外乎是这四种可能性。

这两种结构观的关系到底是哪一种呢,你们怎么看?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一下。

我个人以为,抽象的谈这个问题不容易,应该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来讲。

你要知道社会网络观分为网络观和地位观,怎么从地位的角度看社会结构制约,怎么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来分析你要分析的现象,将这两个观点作为不同的解说的时候,你再来看它们的关系是这四种关系中的哪一种。

抽象地谈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

社会现象很少是非此即彼的,但是理论分析是有用的。

现象当中的非此即彼往往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理论分析要求我们用非此即彼来分析。

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不用非此即彼,往往是看不到本质的,当然这个观点也是有争论的。

但是有一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分析问题是可以让所有条件都不变,而只让一个条件来变,以此来研究这一条件对现象发生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非此即彼的分析条件。

而解决一个问题千万不能非此即彼,因为条件是共变的。

所以对策研究和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是不同的。

但有一条,你做好了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才可能有能力做好对策研究,否则你做出来的对策研究可能是不科学的。

问:

社会网络往往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网络是在地位的基础上建立的,而网络和网络之间的层次差异又很强,一般来讲开小卖部的都不会理捡破烂的。

我不知道这个可以怎样解释?

是否可以说网络是以地位为条件的?

答:

这是地位与网络之间的一种关联,同质性的网络是以地位为条件的。

当然这个对网络现象有一定的反映。

通常来讲,低一位的网络往往是基于地位的,统一网络内部的地位差别较小;越高一位的网络,网差越大,就是说网络里面所有的地位是参差不齐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高地位的人需要有低地位的人的支持,我想你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有一种现象,比如说西方社会的老板,在圣诞、生日等节日的时候也是需要与秘书之间进行互相拜访或问候的,这个网差就是比较大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因为老板在平常的生活中特别需要秘书等人的帮助和支持,不仅是工作上的支持,还有情感、道义等多方面的支持。

但是扫地工就是扫地工,我猜想也许高地位的网络是具有网差的,可能是你没有发现,或者他们有一个排斥低地位进入的条件,这需要你用研究去发现。

问:

在我的研究和访谈中我发现,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比如说农民工,网络依赖性很强,为了保障基本的生存,他们不得不跟同乡在一起,因此这一群体的社会网络很难变成异质性的网络。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可能从事的并不是封闭性的职业,他的网络当中的网差就特别大,他可以接触到很多异质的人,可能网络的圈子也更大一些,我不知道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

答:

我觉得你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含义。

我先提个问题,供你参考。

你看到的这个现象,究竟他们的网络是地位的附属品,还是网络是决定地位变动的先决条件?

如是网络是地位的附属品,那么网络观没有意义,可能仅仅是一个维持生存的意义,没有社会流动上的网络的意义。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网络是一种桥梁,那么网络观就是有意义的。

问:

老师,我是学人口学的,我想请问您,如果员工与老伴接触,那么作为员工来讲老板能不能算作他的社会网络的一部分?

答:

如果在私人层次上有交往的话他们可以被界定为有社会网络上的联系,但工作交往不能算。

有的人认为算,这是我的一个不同观点。

我认为社会网络是具有社交性的网络,这种网络具有三个特征:

个体性;非正式性;持续性。

个体性就是指具有私人层次上的交往和交流,比如说两个同学之间如果仅仅坐在一起听课,但没有任何生活和情感上的交流,下课就各自回家,那么他们之间可能并不具有社会网络的关系。

这是我的观点。

社会科学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否证的概念,如果把什么关系都纳入网络显然是不科学的。

问:

我提一点,我觉得在中国社会,正式性与非正式性、持续性与非持续性非常难以区分清楚,比如说我们两做一笔生意,然后一起吃一顿饭,这算有社会网络吗?

答:

实证的研究应该是有具体的实证分析的。

你可以有两种定义法,主观比较法和平均加减法,比方说你访问了1000个人,你可以问他的主观判定,交往几次可以算作朋友关系?

可能通过这样的一份实证研究你会有一个答案。

这里还牵涉到一个双向网络和单向网络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是权威关系,这是一种单向的关系,但朋友之间绝对不能是单向的权威关系,一定是双向的网络关系,不然的话你钱是借不来的,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不会给你的。

问:

在我开展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些概念比如地缘、亲缘、友缘等,在访谈的过程中界定起来非常模糊,有时可能我与被访者交谈4个小时也不一定能对某个概念达成共识,面对这种状况该如何解决?

答:

问卷调查绝对不能问概念,地缘、亲缘是一种指标,开放式的访谈都不可以用概念,概念是你学者的事。

你与被访者接触的过程中,被访者出于学历、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你所使用的概念的本来含义。

所以你在调查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对方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这有助于你更有效地使用概念。

下面我们接着讲,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现实的网络是什么样的。

网络,或者社会网络,我们指的就是两个东西,有人,而且人与人之间有联系,这就是网络。

我们有家庭网络、亲属网络等等。

当然我们发现组织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策略性的组合,或者说策略联盟。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政治同盟,政治同盟在民主社会中是很重要的。

从网络的性质来讲,网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双向联系的网络,比如说同学中的交流网,你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就是相互之间的聊天,这就是一种双向的网络,相互之间都承认是一种朋友关系。

再比如说社会支持网,或者叫做社会支援网,你向谁借钱啊、父母出差时孩子谁来看管啊,都属于这种类型的网络,这也是一种双向的社会网络。

还有一种网络叫做单向关系网络。

这种网络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在一个班里共同学习了一年,然后大家民主选举某个人当班长。

再比如说借贷网,有钱人向没钱人借出。

还有咨询网、师生网、权威关系网等等,所有这种网都有一个名称叫做垂直关系网。

同学们觉得中国的关系网是比较双向还是比较单向?

我看中国社会的关系网有这样的特征,情感交流肯定是双向的,资源的交换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单向的,但长久来看还是双向的,有的时候甚至会隔代出现,至少能在本代之中跨年。

中国人的关系借贷的周期或者时间可能会很长。

这一点与西方不同,西方人一般很怕欠别人的人情债,要么就是不欠你的人情,要么就是会很快的还掉,可能在几个礼拜的时间内就会还。

我们中国人这方面的情况与西方是不一样的。

我对中国私企的发展曾经有一些研究,一般来讲,私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初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网络的研究都还比较少,但是一旦企业开始做大,关系网络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了。

因为你原来是一种熟、亲、信的网络,大家的共同利益相关度是非常高的,而当企业发展壮大并且权、责、利出现之后,原有的那种网络关系可能就要靠后了。

大家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价值判断,我不认为哪个好哪个坏。

但我有这么一个判断,两套价值设定,熟、亲、信是一种儒家价值,权、责、利是一种西方理性主义价值。

我个人认为,两套不同的价值,在任何社会都有存在的价值。

虽然在中国,往往看到的是,而肯定也存在,虽然可能是一种附属的价值。

有人做了这样一份关于网络的研究,认为在欠发达的社会中,熟、亲、信一般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因为欠发达的社会一般是一种交往关系比较少、网络范围比较小的关系,我们人在社会上生活,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和熟人打交道的,所以熟、亲、信这些原则是不能抛弃的。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儒家价值是永远有其含义和存在的意义的,这是我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得出的一个看法。

但是在一个较发达的社会,由于交往关系较为复杂,权、责、利就出现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熟、亲、信的价值和原则也不可能被完全抛开的。

当然这个“熟、亲、信”的说法只是我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概括,这种概括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进行的概括,肯定不是特别全面。

在研究过程之中,一个概念的使用必须先经过测量,不测量你是没有办法使用的。

熟、亲、信可能只是一个表象,你需要从这个表象来测量一些中国社会的比较本质的特征。

这里边的理论含义可能是你在调查、在访谈的过程中才逐渐引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要讲一下1980年代以来社会网络研究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第一个,将社会行动者的特征性转化成关系性,导致产生的理论发现就是关系种群模型。

网络一经出现,就非常注重技术性的东西。

通过关系来看一团一团的人,把具有同质性关系的人放在一块儿,叫关系种群模型。

第二个,就是由把社会网络当作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转向一种理论,理论就能够进行解释,可以被用来结识一些经济行为。

第三个里程碑是说把社会网络研究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把网络作为一个桥梁的比喻,到把网络当作一个实质性的理论体系,这里边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关于结构洞的理论观点。

当然这三个里程碑的观点并不是我的,而是加拿大的一个学者对社会网络的发展进行的一个总结。

第二讲社会网络的测量

20RR年5月15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什么是社会网络观,怎样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网络分析。

我个人认为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结构分析,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分析方法或者说分析视角。

一种是称之为从社会地位角度来定义和研究社会结构,另外一个是从网络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结构的。

后来我们又讲到了在社会流动的研究中两种不同的结构观是怎么来看社会流动的过程及结果的,最后我们讲了一些实际的例子,谈了一下社会网络实际的发展。

今天我们讲一些比较枯燥的东西,有符号、有公式、有表格。

实际上是解决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技术问题。

由于以后涉及到一些问题和这个相关,所有有必要现在先对这些方法进行一个介绍。

我们来看看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是怎么用点、线、表、图来表达一个网络的。

表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小群,可能是5个人,在网络的资料里面,这些数字可能是一个矩阵,由纵向、横向、主轴各部分组成。

统计是比较机械的,它只能做一般性的假定,比如它假定个人和个人的相关是1,不相关是0,然而实际当中完全相关和完全不相关的情况比较少,所以我们在统计分析当中一般把对角线都是去掉的。

假设A认为B是他的好朋友,同时B也认为A是他的好朋友,那么这二者之间就是一个双向的关系。

社会网络分析从技术角度对很多问题都有比较标准化的表述,今天我们来给大家介绍这些专业术语如何表述。

如何用点、线、图的方式来表达一个资料呢?

我们可以采用社会关系网络图,这样一个图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画,但都能表示出相同的意思。

有人认为似乎地理构造表明某一种涵义,这也不一定,要看你的研究课题,网络如何表达起来更加形象化是你要考虑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用你的点线图来准确反映出给定的资料。

你可以用你的有理论含义、实地含义的故事来解释你的图。

这是电、线、表、图这四个最基本的数学手段来反映关系资料,以及表达一个网络状况,但这里边的一些东西我们要做一些理论和分析上的定义和解说。

下面我们先来界定“点”(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