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418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目录

第1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2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2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2

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感觉和感知3

第二节记忆5

第三节表象与想象7

第四节言语与思维8

第五节注意10

第3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12

第二节意志与教育13

第4章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14

第二节能力15

第三节人格16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性格、气质。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

能力等。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A: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B:

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A: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B: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C:

有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D:

有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亚里士多德是《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冯特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

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现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

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

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感觉和感知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最高形式。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捷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4.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应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肌体内部变化的感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态感觉或静觉、运动觉)

5.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

1)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和周期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刺激我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

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在注视向一个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识。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本身的特点、认知者对象本身的特点

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几种偏差:

A:

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况,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别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B:

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个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C:

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D: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E:

投射效应。

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错觉的种类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等。

6.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区别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共同点:

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感性)阶段。

3.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18.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19.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城反比例关系,感受性越高,侧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侧感觉阈限高。

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20.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1.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意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A: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与暗适应相反,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B: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两种: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C:

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

正后像和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它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征或基本特征)

A: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的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对象和背景的转换是有条件的:

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知觉者的经验、目的、兴趣等。

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客观方面:

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容易被选择知觉。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也即差异性。

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

C对象的活动性,也即活动律。

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

(2)主观方面:

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

B: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况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

B:

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

C: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C: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下面四种因素:

A:

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B:

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C:

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D: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D: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知觉的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知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声音恒常性。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A: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B: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C: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D: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为文。

E: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1.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第二节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3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

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一般人以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为主。

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况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运动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外显记忆、内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的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

陈述记忆、程序记忆

陈述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4.记忆的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忆、有意识记忆

无意识记忆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有意识记忆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

机械记忆、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之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5.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6.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7.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9.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10.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编码方式:

图像记忆(1s左右)、声像记忆(1s~4s)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主)、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两种不同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是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第三节表象与想象

1.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分类:

1)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

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

2)从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来划分:

记忆表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相貌)、想象表象(从未经历过或世界上还不存在)

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

想象表象是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也即想象。

3.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4.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5.想象的种类: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幻想、理想、空想;

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6.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7.想象的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8.想象的加工方式;粘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9.想象与表象的区别:

1)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2)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表象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

10.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早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Eg.在看小说时,脑中产生出小说描写的场景

条件:

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准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11.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Eg.作家塑造出小说人物、工程师创造出新的机器、舞蹈者编排出新的舞蹈。

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此外,还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

12.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要扩大学生的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3)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13.幻想也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4.幻想的特征:

A:

幻想体现了个人愿望,是向往的形象。

B:

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15.幻想的形式:

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第4节语言与思维

1.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2.语言的特点:

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3.言语的种类:

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隐蔽性、简略性)两类。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

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聊天、座谈)和独白言语(报告、讲演)。

对话言语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等。

独白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

报告,演讲等。

书面言语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

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所谓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概括性有两层含义:

A:

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况。

B: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况,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6.思维的品质:

A: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露事物的联系,全面的思考问题。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B:

思维的独立性(独创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既能不受他人暗示,不人云亦云,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又能不武断、不一意孤行、不固执已见、不唯我是从,充分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地发展、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既善于批判地批评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吸取别人的长处、优点和思想的精华,摒弃别人的短处、缺点和思想的糟粕,也善于严格而精细地思考问题,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C: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

思维的敏捷性与轻率迥然不同,它不仅要求思维速度快,而且要求思维的正确性高。

D:

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楚,严格遵守逻辑规律。

7.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具有的特点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严谨性、创造性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行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分析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