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8333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docx

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综合实验含答案

【名师特稿】中考化学常考易错点专题突破:

综合实验(含答案)

易错清单

1.除杂质,解题不缜密。

【例1】 (2014·海南)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

A.H2(水蒸气)——浓硫酸

B.CaO(CaCO3)——稀盐酸

C.Cu(CuO)——蒸馏水

D.NaOH(Na2SO4)——BaCl2溶液

  【解析】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B.CaO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C.CuO不溶于水,不与蒸馏水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D.Na2SO4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故选A。

  【答案】 A

  【误区纠错】 解答除杂质、物质净化类题时,一定不能忽视除杂质时中的任何一点:

①不增(不能引入新杂质);②不减(主要成分不减少);③易分离。

2.对实验操作的步骤顺序把握不准。

【例2】 (2013·山东烟台)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

A.②④⑤①③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除杂、分离提纯问题。

解此类题的关键在于:

根据杂质的性质选择好适当的除杂试剂后,安排加入各种试剂的顺序,使后加入的试剂除杂的同时担负起除去前面所加过量试剂的作用,使各种杂质的清除互不干涉且干净彻底。

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即可;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即可;除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即加入碳酸钠;除镁离子、硫酸根离子之间的顺序不限,但是加入碳酸钠要放在加入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

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至溶液呈中性(或至无气泡冒出)。

顺序要求为:

④在⑤后,最后是①③。

所以正确的顺序可以是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

综上所述选D。

【答案】 D

【误区纠错】 在解此类题时,要注意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

名师点拨

一、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是化学知识在一个较高层次的巩固和应用,是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化学学科重要且独特的考试形式。

关于“物质的检验”主要以鉴别题型和推断题型为主。

重要物质及离子的鉴别是经久不衰的考查热点,其考查形式的不断变化又是其亮点所在。

1.围绕试剂的考查:

根据物质的特性和特有的反应通过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加其他试剂来鉴别物质,要求达到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的效果,前两者又涉及用一种试剂或一组试剂鉴别数种物质,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围绕实验操作的考查:

要求将试样的采集、试剂的加入、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结论的表述等过程加以阐述。

3.围绕评价的考查:

要求从试剂正确、步骤合理、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等角度评价鉴别方案或结论等,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关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主要以除杂题型为主,重在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

二、综合实验

中考综合实验命题从试题形式来看,传统题型一般具有两大类别:

流程型和设计型。

两种题型所考的知识点一般包括物质的制备、分离、物质的检验、性质实验、尾气处理等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基本常识,但设计型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其命题前景很好。

其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利用给出的一些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要求根据实验目的连接仪器,叙述现象并说明理由;要求根据实验现象和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的化学反应。

2.给出部分实验环节,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或补充部分实验步骤。

3.根据实验目的、实验进行的条件,选取适当的药品、仪器(或应用所指定的药品、仪器)完成某次指定的实验操作。

4.对给出的实验方案,做出科学的评估,排除不合理或可行但不是最优的方法,选择创新更好的方法。

5.利用限定的仪器制备药品,融气体制备、除杂、集气及设计操作程序、仪器连接、定量计算于一体,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6.新情境实验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分策略

1.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在中学学习中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理)三类,其共同点是:

根据特征反应的现象判定物质;不同点是:

鉴定是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分别检出构成粒子(如阴离子、阳离子);鉴别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区分);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理出被检验物质的成分(肯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肯定没有什么)。

(1)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

物理方法:

依据特殊性质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化学方法:

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2)常见物质的主要物理特性

①固体物质的颜色

白色固体:

无水CuSO4、MgO、P2O5、CaO、Ca(OH)2、NaOH、NaCl、Na2CO3

红色固体:

Cu、HgO

暗红色固体:

红磷

红棕色固体:

Fe2O3

蓝色固体:

CuSO4·5H2O

绿色固体:

Cu2(OH)2CO3

淡黄色固体:

S、Na2O2

黑色固体:

C(木炭粉)、CuO、MnO2、Fe3O4、Fe(粉)

紫黑色固体:

KMnO4、I2(碘)

②沉淀的颜色(七种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AgCl、CaCO3、BaCO3、Mg(OH)2

蓝色:

Cu(OH)2

红褐色:

Fe(OH)3

③溶液的颜色:

蓝色溶液:

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

黄色溶液:

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

浅绿色溶液:

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

紫红色溶液:

KMnO4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④火焰的颜色

淡蓝色火焰:

H2、S在空气中燃烧

蓝色火焰:

CO、CH4在空气中燃烧

蓝紫色火焰:

S在纯氧中燃烧

⑤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HCl、SO2、NH3

(3)常见离子的检验(见下表)

离子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举例

H+

(酸)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红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用pH试纸测其pH

pH小于7

加入少量锌粒

有气泡产生

Zn+H2SO4

ZnSO4+H2↑

OH-

(碱)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蓝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

用pH试纸测其pH

pH大于7

CuSO4溶液

生成蓝色沉淀

2NaOH+CuSO4

Na2SO4+Cu(OH)2↓

FeCl3溶液

生成红褐色沉淀

3NaOH+FeCl3

3NaCl+Fe(OH)3↓

C

滴加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2HCl

2NaCl+H2O+CO2↑

CO2+Ca(OH)2

CaCO3↓+H2O

Cl-

滴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AgNO3+NaCl

AgCl↓+NaNO3

S

滴入稀盐酸酸化再滴入BaCl2

酸化无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稍硝酸

BaCl2+Na2SO4

BaSO4↓+2NaCl

滴入Ba(NO3)2溶液和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Ba(NO3)2+K2SO4

BaSO4↓+2KNO3

N

加入强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试纸变蓝

NH4Cl+NaOH

NaCl+H2O+NH3↑

NH3溶于水显碱性

续表   

Fe3+

滴加强碱溶液(如NaOH)

产生红褐色沉淀

FeCl3+3NaOH

Fe(OH)3↓+3NaCl

Cu2+

插入铁丝(片)

表面附有红色固体

Fe+CuSO4

Cu+FeSO4

滴入强碱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CuCl2+2NaOH

Cu(OH)2↓+2NaCl

  (4)物质的推断

①解题思路:

②突破口的选择:

A.颜色特征

B.反应特征(见下表)

阳离子

阴离子

相互反应产生的现象

H+

OH-

生成水,无明显现象

H+

C

生成无色气体

N

OH-

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Ag+

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Ba2+

S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阳离子

阴离子

相互反应产生的现象

Ba2+或Ca2+

C

生成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有气泡产生

Cu2+

OH-

生成蓝色沉淀,溶于稀硝酸,无气泡产生

Fe3+

OH-

生成红褐色沉淀,溶于稀硝酸,无气泡产生

Mg2+

OH-

生成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无气泡产生

 ③物质推断的一般方法

A.一点击破,顺逆推断

抓住“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和中间推断,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B.相遇组合,对比推断

采用类似数学中的“相遇”方法用图中列出的已知物质与反应次数,再由各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列出各物质反应次数,然后对号入座推断出各物质。

C.提出假设,讨论推断

在分析题目所给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后进行反复验证,逐步缩小范围,排除不合题意的结论。

【例1】(2014·湖南邵阳)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氧气与氨气——带火星的木条

B.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闻气味

C.氯化铵与氯化钾——用熟石灰

D.二氧化锰与氧化铜——用稀硫酸

  【解析】 A.氧气会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氨气则不能,可以鉴别,故A方法正确;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故B方法错误;C.氯化铵能够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氯化钾无现象,可以鉴别,故C方法正确;D.氧化铜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蓝色溶液,而二氧化锰不溶解,可以鉴别,故D方法正确;故选B。

【答案】 B

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物质彼此分开,并且恢复到各种物质原来的存在状态,分别得到纯净物;物质的提纯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里的少量杂质除去,以便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又称除杂。

(1)主要方法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有物理和化学方法两种,见下表:

方法

适用范围或原理

举例

过滤法

①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②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粗盐提纯

蒸发

①分离溶质与溶剂

②除去易挥发的杂质

从含有HCl的NaCl溶液中分离出NaCl固体

降低

温度

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小不同

分离NaCl与KNO3的混合物

续表    

化气法

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除Na2SO4中混有的Na2CO3,可加适量稀H2SO4:

Na2CO3+H2SO4

Na2SO4+CO2↑+H2O

沉淀法

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

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可加适量的BaCl2:

Na2SO4+BaCl2

BaSO4↓+2NaCl

置换法

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而除去

除FeSO4中的CuSO4,可加过量的铁粉,再过滤:

CuSO4+Fe

Cu+FeSO4

溶解法

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

除C粉中混有的CuO粉,可加适量稀硫酸,再过滤:

CuO+H2SO4

CuSO4+H2O

加热法

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除CaO中混有的CaCO3,可加热:

CaCO3

CaO+CO2↑

转化法

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主要成分

除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CO+CuO

Cu+CO2

                      

当然,实际的分离与提纯还会有一些其他方法,在实际解题时要因题而解,也可以将几种方法综合并灵活运用。

(2)酸、碱、盐溶液中的除杂技巧

①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阳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的阴离子不共存的阳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阴离子组合除杂试剂,如Na2SO4(NaOH):

可选用稀H2SO4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Na2SO4和H2O,达到目的);KCl(K2SO4):

可选用BaCl2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BaSO4和KCl,达到目的)。

②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阴离子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阳离子不共存的阴离子,再与被提纯物中的阳离子组合除杂试剂,如NaCl(BaCl2):

可选用Na2SO4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BaSO4和NaCl,达到目的);KNO3(AgNO3):

可选用KCl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AgCl和KNO3,达到目的)。

③被提纯物与杂质所含阴、阳离子都不相同时,选取与杂质中阴、阳离子都不共存的阳、阴离子组合除杂试剂。

如NaNO3(CuSO4):

可选用Ba(OH)2溶液为除杂试剂[生成物为Cu(OH)2沉淀与BaSO4沉淀,达到目的]。

不共存离子对:

特别注意:

(1)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点:

①不能“玉石俱焚”。

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

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

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②“不增”“不减”。

既不增加新的杂质,也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③不污染环境。

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④不能“旧貌变新颜”。

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有几个优化原则:

①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②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③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例2】 (2013·江苏南京)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A.CaCO3固体(CaO固体)——高温煅烧

B.N2气体(O2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CO气体(CO2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KCl溶液(CaCl2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解析】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解题的关键是:

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aCO3固体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B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应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分,故C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aCl2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B

3.综合实验

(1)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解答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相结合的综合实验题

化学综合实验包括两部分:

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定性实验包括:

物质的制备、物质的检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等;定量实验包括:

溶液的配制、测定物质的组成(或纯度)、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在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及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还要与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以达到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综合实验题的知识结构模型及解题基本方法和原则如下:

①知识结构模型

综合实

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思维过程:

原理→反应物→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

A.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B.反应物的状态及其替代物。

C.装置的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是否有替代装置。

D.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产生的后果。

E.现象描述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

F.直接结论或导出结论。

(2)对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正确地评价

以批判的思想方法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装置设计,从某种角度否定、排除不合理或不可行的方法,选择、创新更好的方法。

实验评价的原则:

①理论正确,设计方案一定要符合化学变化规律和实验原理;②操作可行;③经济合理;④推理严密;⑤保护环境。

(3)依据实验条件和要求,设计物质的制取、成分的推断、定量组成测定等实验方案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由题目提出实验目标,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药品,设计实验装置,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

完成实验设计的要求为:

①明确化学实验的一般内容。

A.依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反应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B.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化学仪器,并按实验装置图装配好仪器。

C.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分析并处理相关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明确设计化学实验的一般思路。

实验原理→所需药品、仪器→整体规划出实验步骤→分段设计(包括每个细节),首尾呼应。

③熟悉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A.科学性:

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合理。

B.安全性:

实验操作要尽量防止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若无法避免有毒物质,则应采取安全措施,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伤害。

C.可行性:

设计的实验方案要正确切实可行,所选用药品、仪器、装置要经济可靠。

D.简约性:

实验设计应简单易行。

实验装置简单、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

【例3】 (2013·山东滨州)如图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实验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写出一种用图一装置可以制取的气体    ,验满方法为 ; 

(2)图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通过该实验可得结论:

空气中 ; 

(3)图三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

某同学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此时烧杯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4)图四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          。

 

【解析】 

(1)图一装置是固液制气的常见装置,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密度要比空气大,根据所学可知:

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均可采用该装置制取,且两者的密度均比空气大,均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制取的反应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

CaCl2+H2O+CO2↑;2H2O2

2H2O+O2↑。

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CO2气体验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

(2)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通过加热密闭容器内的铜粉可以消耗氧气而使气压减小得出结论;(3)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和水,显中性;但此时反应的结果是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说明溶液仍然显碱性,即仍有氢氧化钠剩余,所以烧杯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为NaCl、NaOH;(4)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所以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

收集多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答案】 

(1)二氧化碳或氧气 若是CO2气体则验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若是氧气,则验满氧气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3)NaCl、NaOH

(4)收集多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4·山东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一模)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下面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杂质石灰石

先加足量水,然后过滤

B

提纯久置变质的NaOH溶液

加入足量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C

验证某溶液为稀盐酸

先测溶液的pH<7,再加入锌粒

D

从H2O2溶液制O2的残余物中分离出MnO2

将残余物过滤、烘干

2.(2014·北京海淀区·中考二模)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生石灰样品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样品已完全变质

B.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

C.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D.白色固体甲可能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3.(2014·北京海淀区·中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某气体是一氧化碳

将该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黑色粉末变红

B

证明酸和碱恰好中和

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最终呈无色

C

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将白磷放入80℃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

D

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将两根光亮铁丝分别伸入硝酸银和硫酸铜的溶液中,硝酸银溶液中的铁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另一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

4.(2014·黑龙江大庆·中考一模)下列实验操作和处理方法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是(  )。

①将水沿着烧杯内壁缓慢加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朝向任何人。

③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立即开灯检查煤气泄漏原因,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④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氧化铜,再通入氢气。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2013·济南槐荫区·中考二模)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Cl2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

下列四种试剂中,不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

A.CuSO4溶液

B.Na2CO3溶液

C.FeCl3溶液

D.石蕊试液

二、填空题

6.(2014·上海徐汇·中考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下图所示进行模拟炼铜实验,并对产物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模拟炼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假设】无色气体A中可能含有CO2,也可能存在没有反应完的CO。

【实验】为验证假设,同学们按下图示进行实验:

澄清石灰水

生石灰

灼热氧化铜

   Ⅰ ⅡⅢ

实验确定无色气体A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则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Ⅲ中现象为 ;Ⅱ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该实验的缺陷是           。

 

(3)兴趣小组又一次根据上述模拟炼铜原理进行实验,判断红色固体是铜。

为验证红色固体是铜,同学们按下所示进行实验:

写出充分反应生成银的化学方程式:

             ;红色固体B和硝酸银充分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