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241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docx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

结合苏轼的生平作品写作文

苏轼的一生引言: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

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

”今天读到了老师写的《苏轼的审美人生》一文,是我对苏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苏轼的诗,最初只是觉得他的是写得很豪放,对他们人并不了解。

可是读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在它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东西让我们去敬佩,他的文采,他的性格。

下面,我仅对苏诗作一下介绍: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

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

“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二)苏轼的人生观,审美观:

苏轼多元的人生观及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对其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几年研究者对此各持不同看法。

如蒲友俊《超越困境:

苏轼在海南》(《四川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苏轼乐观豁达的生存方式和审美态度,使他能战胜在偏远穷荒的海南儋州的种种迫害和磨难,登上诗歌创作和文学思想。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

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

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

最后终能幸免一死。

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

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

“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

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

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

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

“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

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

小孩说:

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

旁人答道:

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

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

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编辑本段]【诗词风格】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

我这里有两篇: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诗文俱佳的古代大作家,其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他是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

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

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苏轼最著名的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凡是书念到高中的人恐怕都会背诵。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词中写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把年轻有为的周瑜写得何等地潇洒和智勇双全,表达了自己的无限钦佩和向往,而当时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曲折地表达了他空怀理想和抱负而不得施展的心声。

同一年,苏轼又写了《赤壁赋》,格调已比《赤壁怀古》明朗许多。

这是一篇散文,“韩潮苏海”(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像潮水一样地奔放,而苏轼的文章则像海水一样广阔)是对苏轼散文的最高评价。

这篇文章写他和一个朋友,驾一叶扁舟,夜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他的朋友很悲观: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即:

像蜉蝣一样将短促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米。

哀叹我们一生的短促,羡慕那长江的无穷无尽。

面对朋友的悲观,和朋友一样人生不得志的苏轼却很豁达,慨叹到: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只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即:

天地万物各有自己的主宰,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即使是一丁点儿也不要取用。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成为声音,眼睛遇到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谁来禁止,享用它们永远不会枯竭,这是自然界无穷尽的宝藏,你和我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听着苏轼的慨叹,想想苏轼是何等样人物,年青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要“读遍天下书,走遍天下路。

”1056年,首次出川应试,就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也曾是宰相王安石的学生,可以说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由于秉性耿直,针砭时弊,一直被贬官,他多么渴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但一生都不得志,只好把这种情怀寄托给名山大川,寄托给诗词文章。

其实有时候想想,生活的磨难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试想:

如果苏轼人生得意,还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有意思的是,名山、大川、古迹有的是,但作者为什么一直对赤壁这个地方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呢?

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杂糅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但儒家的思想应该是主流,所以尽管苏轼性格粗犷豪放,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没有像周公谨那样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直耿耿于怀吧?

再说说苏轼的诗句,想必很多朋友都领教过,他开创以文为诗,拓展以诗为词,苏如海,独步天下,豪放又婉约,能文又能武,苏东坡之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他之赋,有前后赤壁赋等,皆为千古名篇,他工诗擅词,诗富画意哲理,词开豪放一派,书法也独树一帜。

是一个让我们钦佩的古代大家。

他的为文通才-----精赋精文精词精诗精书画!

但是我更欣赏他的为人---乐官乐政乐民乐文乐流放!

他在被贬至黄州时种地的地名叫东坡,后来他就以此为号了。

他熟读五车书,才华横北斗,无奈命运事多乖,处处行路难。

卷入乌台诗案入狱期间曾两度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在一系列的磨难中,变的越来越通达。

他拄杖穿屐鞋,于坎坷中高歌。

他披蓑衣戴斗笠,在风雨中潇洒;杭州黄州湖州,经他官辙而有兴;密州琼州徐州,有他遗迹便千秋。

他把西子融入西湖的绿波,他把月亮铸成中秋的思念,他把鸭子升高为报春的使者,他把橙黄橘绿描写的淋漓尽致,庐山经他一览,从此有了哲理,菊花在他的礼赞下,因而生出傲雪枝。

这些表象的通达除了其人生坎坷多磨难以外,还与他圆融地接受了中华传统各个文化思想有直接关联。

但他并不是“矛盾”无主,“杂”无头绪,他接受的主流是----“儒”,在各个磨砺和挫折中,他始终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

在接受“儒”的同时,又接受了“道、佛”,一个“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胸怀,苏东坡便能熔坎坷经历而铸成为“通达”这一难能可贵的生存智慧。

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创作有矛盾,恰是他学识渊博,经历丰富,人生多彩的哲学体现。

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情感思想变化,各有偏重,但是关键在于抓住自我,活。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

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

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苏轼因直谏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

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诗论讽,又引起小人的讪谤,被捕入狱。

安石欲置以死地。

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安石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升为翰林学士,但终以才高言直,为权臣所忌恨,历贬至惠州、琼州、杭州等地,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

他正任密州太守时,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于是写了《水调歌头》表达了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想到命运却是多羁坎坷的自己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写下来的.真实地记录了他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苏轼谪居黄州,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1386135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

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

“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苏轼降生1054娶王弗1057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举家前往京都1061仁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任职史馆1065妻丧1066父丧;服孝(1066.4-2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娶王闰之1069返京;任职史馆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徐州太守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谪居黄州1084往常州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1126北宋亡。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高远卓越.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而我,也十分钦佩他.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他的著作在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