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187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鲁人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鲁人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

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

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

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

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景)

           第三部分(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情)

附:

感情线索: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

(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六、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

(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

(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

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

《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七、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过程】

一、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叶:

动态美(叠词比喻)

月色下的荷塘

荷花:

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排比博喻)

荷香: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

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

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

是怎样描写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

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

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如()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

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塘中的月色

如()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

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

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

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

“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

“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

(“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

“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

(“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

“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

(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

“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

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

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

(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散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3粤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朗读式教学法,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设想 :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第一课时,我采用了朗读式的教学法,通过充分的朗读来读出作者的感情;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由老师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压缩出相关的教学重点,学生再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再由老师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虽然有学生的参与,但这对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素质并没有帮助。

因此,笔者尝试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来慢慢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打破传统教法,并没有采用先介绍作者,接着简介写作背景,然后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最后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这样全由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而是先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作好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充当一回“小老师”,老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充当导演掌控全局,在课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严格把关,确保问题提得有水平,以确保课堂效率而不是哗众取宠。

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再由老师解决,当老师也解决不了时,师生间再共同探究,营造了师生间的平等合作氛围,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熟悉课文,掌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胳

2、学会朗读抒情散文,掌握相关朗读要领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电脑课件同步展示画面)(2分钟)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

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

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美的画面总是叫人怦然心动,而美的文章更是叫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

提问: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的感情思路是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老师再归纳、总结(投影)

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三、课文朗读(2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

选择一两个学生朗读第1段和第4段;

让学生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作评价;

老师补充、归纳:

朗读时除了要字正腔圆,不能结结巴巴外,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要想读得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来充分展现他的感情基调:

(屏幕投影)

不静暂时的宁静再次的不静

不宁静部分语调要低沉,语速要显得缓慢,而宁静部分则应读得比较轻快,不能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语调、语速,要有抑扬顿挫感。

老师范读第一段、第四段,并讲解相关注意点,然后再抽几个学生朗读,来巩固朗读效果。

四、老师小结:

对教学要点进行小结(2分钟)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四、五、六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

一、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分钟)

二、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自然段。

(3分钟)

三、自主、合作、探究(18分钟)

A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前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尝试让其他学生自己解决,若其他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本人给予解答,老师认为需要加以补充的再介入。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如下:

(屏幕投影)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作者为什么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第三段中,作者说: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第七段中,“采莲人不用说很多”是否有歧义?

第五段开头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认为描写月光用泻字好像不太好,改为照字才比较好,老师、同学们,你们赞同我的意见吗?

为什么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为什么作者要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我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我认为用歌声比喻清香不太合适,哪一位同学能说一下理由?

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

作者在前面都是写荷塘,为什么在最后几段却写起了《采莲赋》、《西洲曲》?

这几段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B对于前面9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给出恰当的解释,而对于后面三个问题,因为有些问题比较难,而且是课文的关键之处,所以由老师补充归纳:

(5分钟)

1、让学生找出清香与歌声两者相似之处;

2、介绍通感的概念,以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

(投影)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手法能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形象。

3、举例(投影)

  

(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钱钟书《围城》: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  (视觉转为听觉)

4、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似的例句,并进行欣赏。

 

 (加黑部分投影)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就是创造性阅读。

1、(投影)提问:

《采莲赋》、《西洲曲》里所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景?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当时作者心情是怎样的?

3、引导、归纳:

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乐景写哀情,来反衬作者当时心情的沉重、郁闷。

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10分钟)

教师引导:

(屏幕投影)作者心情郁闷才想到去荷塘散步,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去荷塘,去别的地方可以吗?

为什么?

1、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引导学生明白到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景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象——月亮代表着思乡怀人,又如我们熟悉的莲花代表着“出于淤泥而不染”,菊花、梅花象征高洁,芭蕉代表着伤感等。

2、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家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荷塘、月色二者共同点是什么?

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4、老师总结:

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的象征。

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

出于淤泥而不染!

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

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四、教师小结(2分钟)

五、布置作业:

根据文章第4、5、6段,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字数300字左右,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