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738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docx

灌河大桥总体设计方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

1.1总体设计

1.1.1主桥

1.1.1.1.桥跨布置

1港口规划

2010年10月28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和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在南京联合召开了临海高等级公路灌河大桥桥位方案研讨会,会议通过并确认的线位方案在工可推荐方案的基础上跨江主桥灌南侧向上游移动约300米,响水侧向上游移动约210米,穿越堆沟村,与规划中的堆沟港区在南端平面相交。

如图所示。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线位同规划堆沟港区的关系

灌南侧主墩置于河岸滩地,置于规划港区泊位后方,有效避免局部冲刷对岸线造成影响,减少穿越对港区规划建设的影响;港区范围内引桥均采用40m跨布置,提高港区空间利用效率。

2墩位布设

为减少对港区布局的影响,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同时由于深泓靠近灌南侧,为减少桥墩区冲淤变化对岸线和泊位的影响,灌南侧主墩布置在浅滩区,距离通航中心线252米,满足334米通航净宽所需最小跨径460米。

“考虑到桥位区通航条件和浅水区小型内河船舶通航的要求,桥梁通航净宽应适当加大”,响水侧主墩置于最低通航水位下千吨级船舶通行范围之外,确定主桥主跨为490米。

辅助墩及过渡墩的布设应避开两岸大堤,同时兼顾结构总体经济合理。

初步设计各方案过渡墩及辅助墩均遵循上述原则布设。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2墩位布设

1.1.1.2.桥型方案

主跨490米最适宜的桥型是斜拉桥,而且我国跨度大于400米的斜拉桥已经超过30座,是世界上拥有大跨斜拉桥最多的国家,在斜拉桥的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就跨越能力而言,各种常规斜拉桥方案均能适应490m的主跨,但接近PC梁斜拉桥跨越能力上限,有一定实施风险;且桥址区地质条件较差,PC梁斜拉桥下部基础规模庞大。

基于此,不考虑对PC梁斜拉桥深入比选研究。

主跨(490米)基本上跨越有效通航水域,边跨和辅助跨均为通航要求,且基本处于堤内漫滩区或堤外陆域,采用全跨钢箱梁方案架设难度大,且经济性较差,不考虑对全钢箱梁斜拉桥方案深入比选研究。

在可实施的常规斜拉桥中选择四种桥型作为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同深入比选。

方案一:

双边主梁结合梁斜拉桥。

方案二:

单索面整体箱结合梁斜拉桥(辅助跨为PC梁)。

方案三:

双索面PK箱结合梁斜拉桥(边跨为PC梁)。

方案四:

整体箱混合梁斜拉桥。

1.1.2引桥

1.1.2.1.桥跨布置与桥型方案

灌河通道主桥边跨跨径为63m,从景观角度考虑,其相邻的高墩区引桥跨径应在60m以下,与主桥顺畅连接。

因此,高墩区引桥可考虑的跨径有40m、50m、60m。

由于桥位区属冲积平原,地质条件较差,桥台填土高度按照5.5m控制,因此低墩区引桥跨径不宜过大,否则上部结构梁高较高,导致桥下净空较小,视觉通透感较差。

同时低墩区引桥跨径的选择还要保持与高墩区引桥的连接顺畅。

因此低墩区引桥可考虑的跨径有30m、40m。

从经济性来看,跨径规模越大,其经济性越差。

从工期来看,引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制方案,工期较短,现浇方案则工期较长。

从景观角度看,高墩区引桥跨径稍小于主桥边跨跨径是合适的,若采用40m跨径,其与主桥边跨跨径比约为0.57,若采用50m跨径,其与主桥边跨跨径比约为0.71,从景观效果来看,40m、50m跨径高墩区引桥与主桥连接均较为顺畅,40m跨径与主桥边跨跨径之比更接近黄金分割比例,且其经济性较50m跨径要优,因此推荐高墩区引桥采用40m跨径,对T梁方案和组合箱梁方案进行同等深度比选。

低墩区引桥若采用与高墩区引桥相同的40m跨径,则全线引桥均为同一跨径,同一结构形式,便于大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小管理难度。

由于本桥引桥较长,为提高架设效率,减短工期,南、北引桥可各采用两台架桥机架设主梁,由于国内30mT梁或组合箱梁的架桥机数量较多,低墩区引桥若采用30m跨径,施工单位施工经验更为丰富,架桥机更容易调配,经济性也较40m跨径要好。

从景观上看,30m跨径上部结构梁高比40m跨径要小40~50cm,视觉效果较为纤细,景观效果相对较好,因此低墩区引桥推荐采用30m跨径,对T梁方案和组合箱梁方案进行同等深度比选。

对应于主桥推荐方案,在灌南侧,在K12+800附近有一条14m宽的规划路,将来规划路下穿本桥引桥,在K12+900附近有一条沥青路面的道路,需要跨越;在响水侧,在K16+900附近也有一条道路,需要跨越。

为了便于满足这些跨越要求,在引桥端部设置了部分28m跨径的引桥,为了景观上协调统一和施工便利,其梁高与30m跨径的引桥取为一致。

1.1.2.2.桥跨布置方案

综合各种因素,最终桥跨布置为高墩区采用40m跨径,低墩区采用30m、28m跨径,对应四个主桥方案引桥的桥跨布置分别如下:

1)对应于主桥方案一,引桥桥跨布置为:

[2×(4×28)+5×28]+[4×(5×30)]+[4×(5×40)]+主桥+[4×(5×40)]+[2×(5×30)+4×30]+[5×28+3×(4×28)]=1764m+主桥+1696m;

2)对应于主桥方案二,引桥桥跨布置为:

[4×28+2×(5×28)]+[4×(5×30)]+[4×(5×40)]+主桥+[4×(5×40)]+[5×(5×30)+6×30]=1792m+主桥+1730m;

3)对应于主桥方案三,引桥桥跨布置为:

[4×28+2×(5×28)]+[4×(5×30)]+[4×(5×40)]+主桥+[4×(5×40)]+[3×(5×30)+4×30]+[5×28+2×(4×28)]=1792m+主桥+1734m;

4)对应于主桥方案四,引桥桥跨布置为:

[2×(4×28)+5×28]+[2×(4×30)+2×(5×30)]+[4×40+4×(5×40)]+主桥+[4×(5×40)+4×40]+[3×(4×30)]+[5×28+3×(4×28)]=1864m+主桥+1796m。

1.1.3灌河大桥主引桥桥跨布置汇总

表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灌河大桥主引桥桥跨布置汇总表

方案

南引桥

主桥

北引桥

总长

方案一:

双边主梁结合梁斜拉桥

13×28+20×30+20×40=1764m

63+165+490+165+63=946m

20×40+14×30+17×28=1696m

4406m

方案二:

单索面整体箱结合梁斜拉桥

14×28+20×30+20×40=1792m

75+130+490+130+75=900m

20×40+31×30=1730m

4422m

方案三:

双索面PK箱结合梁斜拉桥

14×28+20×30+20×40=1792m

3×65+490+3×65=880m

20×40+19×30+13×28=1734m

4406m

方案四:

整体箱混合梁斜拉桥

13×28+18×30+24×40=1864m

3×42+490+3×42=746m

24×40+12×30+17×28=1796m

4406m

1.2主桥设计

1.2.1主桥方案一(双边主梁结合梁斜拉桥)

1.2.1.1.总体布置

本方案跨径布置为63+165+490+165+63=946m,为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结合梁斜拉桥。

主跨490m,基本覆盖有效通航水域,最高通航水位(+3.77m)下满足334×46.5m通航净空要求。

灌南侧主墩置于漫滩区,避免桥墩布设对深泓通航水域的影响;响水侧主墩位置河床标高-4.0~-3.0m,最低通航水位下置于千吨级船舶通行水域之外。

过渡墩及辅助墩的布置在考虑合理边中跨比例的基础上兼顾与两岸大堤的关系,灌南侧辅助墩及两侧过渡墩均置于堤外,响水侧辅助墩置于堤内。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3主桥方案一总体布置

1.2.1.2.结构体系

结构整体为半漂浮体系。

索塔位置设置竖向支座、横向抗风支座、纵向限位阻尼;辅助墩位置设置竖向支座(依靠单侧单向活动支座提供横向抗风承载能力);过渡墩位置设置竖向支座和横向抗风支座。

1.2.1.3.索塔及基础

(1)索塔

方案一:

钻石型索塔

钻石型塔优雅美观,下塔柱采用实体造型,通过向内收缩协调整个塔柱的外观比例,使得结构整体轻盈又不失稳重;下塔柱顶部大尺度梯形下凹,增加桥下视角通透感,同时使得上下塔柱均匀过渡,增加美感。

主塔采用C50混凝土,塔高175m,上塔柱竖直,在上塔柱起始处以及距塔顶29.5m处分别设一道上横梁加强索塔的横向稳定性。

上塔柱为抗风性能较好的六边形断面,横桥向宽5.5m,顺桥向宽8m,顺桥向塔柱壁厚1m,横桥向壁厚0.8m。

中塔柱截面外形与上塔柱完全一致,根据受力需要,塔柱顺桥向沿高度方向分成1.2m、1.6m两种壁厚,横桥向沿高度方向分成1.1m、1.3m两种壁厚。

下塔柱为刚度较大的墙式断面,在与中塔柱连接处横桥向宽51m,塔底宽26m,分两段折线过渡,顺桥向宽8m;墙式断面在中间设一道横隔墙,厚1.0m;顺桥向壁厚1.6m,横桥向壁厚16m~9.26m;塔柱横向两侧开宽12m的凹槽。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4索塔方案一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5塔柱截面

上横梁选用矩形断面,梁高4m,宽7m,壁厚0.8m,四周倒半径0.5m的圆角。

横梁根据受力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钢绞线。

②方案二:

H型索塔

H型索塔是较为传统的索塔形式,这种塔型受力合理,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通过细节处理,可在传统塔型上做出新意。

对于H型索塔,其上横梁是观众的视觉焦点,传统的H型索塔,上横梁均采用实体构造,为避免与同类型索塔视觉感雷同,本桥索塔上横梁采用上下两道弧线构建出横梁轮廓,并在横梁上沿轮廓开三个长圆孔,增加横梁的通透感,使横梁显得轻盈,而又不失美观、大方。

主塔采用C50混凝土,塔高175m,上塔柱竖直,下塔柱略向外张开,整个索塔造型挺拔、向上。

距离承台42.5m位置设下横梁一道,距离下横梁68.7m设造型美观的上横梁一道,同时加强索塔的横向稳定性。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6索塔方案二

中、下塔柱为抗风性能好、造型美观的六边型断面,至上横梁位置渐变为五边形断面,横向尺寸由7.5m渐变至5.5m,纵向尺寸由10m渐变至7m。

上塔柱五边形断面横向尺寸为5.5m,纵向尺寸7m。

上塔柱标准壁厚1m,中塔柱壁厚1.2m,下塔柱壁厚1.5m。

下横梁采用矩形断面,梁高由跨中的6m变化至塔壁处的8m,采用圆弧过渡,壁厚1m。

上横梁由上下两道弧线构建出横梁轮廓,并在横梁上沿轮廓开三个长圆孔,梁高由跨中的6m过渡至塔壁处8.04m。

横梁根据受力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钢绞线。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7塔柱截面

③索塔方案比选

H型塔虽然能避免拉索产生的面外弯矩,但由于下塔柱向外张开,导致基础规模增加;而且该类索塔形式较为常见,与位于本桥上游的老灌河桥较为雷同,不能在视觉上凸显本桥的特色,因此综合比选后,推荐采用方案一的钻石型索塔。

表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2索塔方案比较表

索塔方案

方案一(钻石型)

方案二(H型)

造型美观

优雅美观轻盈又不失稳重感,塔型较为新颖

索塔造型挺拔、向上,但塔型较为常规

受力性能

索梁锚固区存在面外弯矩,构造处理相对复杂;下塔柱内收,减小基础规模

索梁锚固区无面外弯矩,受力适应性较好;基础规模较大

施工

施工工艺简单、成熟

施工工艺简单、成熟

推荐意见

推荐

比较

(2)基础

推荐方案索塔承台为矩形,横桥向尺寸为53.5m,顺桥向尺寸为31.0m,承台厚6.0m,塔座高2.0m,塔座顶高程5.000m。

索塔基础采用群桩基础,为钻孔摩擦桩。

桩基直径为2.5m,一个承台底下布置43根桩,灌南侧桩长110m,响水侧桩长110m。

承台采用C30混凝土,桩基采用C30水下混凝土。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8主桥方案一推荐方案基础构造

比较方案索塔承台为哑铃型,横桥向尺寸为82.5m,顺桥向尺寸为31.0m,承台厚6.0m,塔座高2.0m,塔座顶高程5.000m。

哑铃型承台两侧直径为15.5m的圆形承台,中间系梁宽12.0m,长约22.0m。

索塔基础采用群桩基础,为钻孔摩擦桩。

桩基直径为2.5m,一个承台底下布置42根桩,灌南侧桩长110m,响水侧桩长110m。

承台采用C30混凝土,桩基采用C30水下混凝土。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9主桥方案一比较方案基础构造

(3)索塔锚固构造

①锚固形式选择

斜拉索塔端锚固是将拉索集中力安全均匀传递至塔柱的重要构造,常用锚固方式有:

钢锚箱锚固、钢锚梁锚固和环向预应力锚固,如表所示对这三种锚固方式在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表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3三种锚固形式比较

钢锚箱

钢锚梁

环向预应力

构造简图

受力机理

塔柱两侧拉索的水平分力通过锚箱的竖直及水平钢板来平衡,部分不平衡水平力由塔柱承受,竖直分力通过锚箱两侧竖直钢板的剪力键传递到塔柱混凝土中。

锚固钢横梁本身是独立的构件,支撑于塔柱内侧牛腿上,平衡两侧拉索的大部分水平分力,部分不平衡水平分力通过横梁下支撑的摩阻力和水平限位装置传递至塔壁。

拉索的竖直分力传递至塔柱内侧牛腿。

上塔柱锚固区段除参与全桥整体受力外,还将拉索锚固集中力传递至塔壁,为防止开裂,平衡塔壁的拉应力,在其周边施加环向平面预应力。

塔柱受力

平衡水平力主要由锚箱承受,不平衡水平力由塔柱整体承受。

平衡水平力由锚梁承受,不平衡水平力由一侧塔柱壁承受。

水平力由两侧塔柱壁承受。

安装精度

钢锚箱在工厂预制完成,容易控制锚固点的位置和角度;现场仅需控制塔柱混凝土基座标高。

工厂完成钢锚梁制作,确定锚垫板位置,现场施工对每组牛腿位置均需精确定位。

锚固系统全部在现场完成,由于在高空作业,锚垫板的角度及位置控制较难。

施工要求

对吊装能力要求高,钢锚箱在浇筑上塔柱前采用焊接拼装,施工较为方便,国内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对吊装能力要求不高,钢锚梁的安装在塔柱施工完成后,对塔柱内部空间有要求。

主要施工难点是需要多次张拉预应力,高空浇筑混凝土锚固构造也有一定难度。

后期养护

养护要求与钢箱梁相似,有一定难度。

养护难度比钢锚箱方案小。

仅锚头需养护。

工程实例

苏通大桥

诺曼底大桥

安娜雪丝桥

南浦大桥

杨浦大桥

南京二桥

费用

较高

较钢锚箱低

较低

推荐意见

不做方案研究

推荐

比选

从上述比选看,钢锚箱方案虽然受力可靠,但施工难度大,后期养护要求高,且费用较高,对本项目并不适用,故不对钢锚箱方案进行过多研究,钢锚梁和环向预应力方案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方案设计。

②锚固构造

1)钢锚梁方案

对H型索塔,斜拉索为平面索,钢锚梁受力简单,不承受面外荷载,且构造容易,因此除A1、J1索外,均采用钢锚梁。

对索塔方案一(钻石型索塔),斜拉索为空间索,通常情况下钢锚梁不用于空间索面,面外角度导致锚梁构造困难,且结构需承受面外荷载。

因此对索塔方案一,斜拉索塔端锚固型式采取钢锚梁和环向预应力齿块锚固相结合的形式。

前10对斜拉索由于面外角度大且索力较小,塔壁承受的水平力较小,采用环向预应力砼齿块的锚固形式;其余斜拉索面外角度小于5度,索力较大,采用钢锚梁锚固形式。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0索塔方案一斜拉索锚固总体布置

钢锚梁分为两部分,使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可在混凝土塔施工完成后进行安装,施工方便,如下图所示。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1钢锚梁构造示意(cm)

对于钢锚梁的牛腿形式,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4斜拉桥钢锚梁牛腿形式比选

牛腿形式

钢牛腿

混凝土牛腿

工程实例

金塘桥、荆岳桥

闽浦大桥、灌河大桥

受力性能

拉索竖向力需通过剪力钉传递

混凝土牛腿主拉应力大,易开裂

安装精度

定位容易、安装精度较高

牛腿表面平整度较难满足设计要求

施工要求

不影响塔柱施工

塔柱内壁受砼牛腿影响,施工效率低

推荐意见

推荐

比较

②环向预应力方案中沿塔壁设置对拉的“U”形预应力束,施加环向预应力来保证混凝土塔壁不开裂,预应力的竖向布置根据索力大小进行调整,“U”形预应力束布置见下图。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2环向预应力布置示意(cm)

1.2.1.4.加劲梁

结合梁是混凝土桥面板与钢梁通过连接件组合在一起共同受力的梁型。

相比与钢箱梁,结合梁以廉价且刚度较大的混凝土桥面板代替了造价较高且受力复杂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因此,它在经济性及耐久性上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与混凝土梁,结合梁的自重较轻,更加适用于大跨度斜拉桥,且施工质量更易控制。

由于结合梁独特的优势,它在国内外中、大跨度斜拉桥上被较多采用。

从结合梁中钢主梁的构造形式来分,结合梁可分为双边主梁结合梁、整体箱形结合梁、PK箱结合梁、桁腹式结合梁。

整体箱形结合梁在钢箱梁的基础上,把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替换成混凝土桥面板,主跨420m的东海大桥即采用这种形式的结合梁。

PK箱形叠合梁钢梁为分离式的倒梯形双箱,两箱通过中间的钢横梁连接,钢梁上铺设混凝土桥面板,钢混通过连接件连接以形成组合截面,国内主跨480m的椒江二桥是唯一一座采用PK断面形式的大跨度叠合梁斜拉桥。

桁腹式叠合梁其钢梁部分为钢桁架,桁架弦杆上设置连接件同混凝土桥面板连接形成组合截面,主跨490m的Oresund桥即采用这种断面类型。

在结合梁斜拉桥中,更多采用的则是双边主梁式结合梁。

双边主梁式结合梁的钢主梁可采用工字形或箱形,两主梁间采用钢横梁连接,钢横梁之间设置小纵梁,钢梁、钢横梁以及小纵梁形成的稳定的格构体系。

钢主梁、钢横梁以及小纵梁顶通过焊接剪力钉与混凝土桥面板相连。

该类结合梁施工架设方便,钢梁制作简易。

著名的希腊里翁桥和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均采用了双主梁式的结合梁。

下表为部分国内外双边主梁结合梁斜拉桥资料。

表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5国内外部分结合梁斜拉桥一览

桥名

希腊里翁桥

武汉二七路大桥

青州闽江

大桥

杨浦大桥

南浦大桥

灌河特大桥

主跨跨径(m)

3×560

2×616

605

602

423

340

主梁形式

双边工字梁

双边工字梁

双边工字梁

双边箱梁

双边工字梁

双边工字梁

纵向索间距(m)

12.174

13.5

13.5

9

9

11.7

横向索间距(m)

22.1

30.5

27

25

25

34

梁全宽(m)

27

32.3

32

32.5

30.35

36.6

梁高(m)

2.2

2.935

2.45

2.2

2.1

2.8

顶板板厚(mm)

40~80

36

36~50

25

35

36~50

底板板厚(mm)

80~90

80

70~80

35~60

50~80

60~80

桥面板厚(cm)

25

26

25

26~40

26

28

(1)双边工字梁结合梁方案

该方案主梁全宽36.5m,节段标准长度12m、边跨尾索区节段为9m,主梁沿纵向每4m设置一道横梁,横梁之间设置3道小纵梁,钢梁、横梁、小纵梁三者连接成为稳定的梁格体系。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3双边工字梁方案主梁标准横断面

边主梁工字形断面梁高2.7m;顶板宽1m,标准段厚32mm,辅助墩以及中跨合拢段附近区域加厚至48mm;腹板标准板厚24mm,在索塔以及辅助墩附近区域增厚至30mm,腹板在高度方向设置3道纵向加劲,纵桥向每隔2m设置一道竖向加劲;根据受力需求,工字梁底板的宽度与厚度均有变化,标准梁段底板尺寸1100×50mm,辅助墩墩顶附近梁段1900×86mm,标准梁段与加厚段之间过渡采用1500×70mm以及1300×60mm。

横梁采用变高度工字形截面,标准梁段横梁中心梁高3.34m,两侧梁高2.3m,与两侧工字梁腹板竖向加劲板栓接。

横梁顶板尺寸700×30mm;底板跨中区域尺寸700×36mm,两侧减薄至24mm;腹板板厚16mm。

每两道横梁之间设置三道小纵梁,小纵梁横桥向间距8.55m,采用工字形截面,梁高710mm。

小纵梁顶板尺寸400×16mm,底板尺寸240×20mm,腹板板厚12mm。

钢主梁、横梁及小纵梁均采用Q345d钢材。

钢梁节段之间的连接、钢梁与横梁的连接以及横梁与小纵梁的连接均推荐采用栓接的方式。

标准梁段混凝土桥面板在钢主梁顶厚50cm,在钢主梁之间厚26cm,在工字梁顶采用φ22×300的剪力钉与钢梁连接,在横梁、小纵梁顶采用φ22×200的剪力钉与钢梁连接。

在边跨辅助墩、过渡墩顶区域,混凝土桥面板加厚至50cm,以增加边跨压重。

桥面板采用C55混凝土。

由于边跨部分已经进入陆域或浅滩区,没有大吨位运梁船进入的条件,因此桥面板采用预制+现浇湿接缝的施工方案,横桥向分为4块预制板,顺桥向两道横梁之间设为一块预制板。

该方案结合梁为常见的结合梁构造形式,构造简单,焊缝数量少,生产效率高,运营期维护较为简单。

(2)双边箱结合梁方案

图错误!

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4双边箱结合梁方案主梁标准横断面

该方案主梁全宽36.5m,节段标准长度12m、边跨尾索区节段为9m,主梁沿纵向每4m设置一道横梁,横梁之间设置3道小纵梁,边箱、横梁、小纵梁三者连接成为稳定的梁格体系。

边主梁箱形断面梁高2.7m,顶、底板宽2.25m,腹板间距1.76m。

顶板标准段厚20mm,辅助墩以及中跨合拢段附近区域加厚至24mm;腹板标准板厚20mm,在索塔以及辅助墩附近区域增厚至24mm,腹板在高度方向设置4道纵向加劲;箱梁底板根据受力的不同分成24mm、30mm、40mm、60mm四种板厚,中间设置2道纵向加劲。

为防止箱梁的畸变及改善与横梁连接处的局部受力,箱梁在与横梁的连接处均设置一道横隔板,在两道横梁之间也设一道横隔板,横隔板板厚12mm。

横梁采用变高度工字形截面,标准梁段横梁中心梁高3.34m,两侧梁高2.3m,与两侧箱梁腹板的加劲栓接连接。

横梁顶板尺寸700×30mm;底板跨中区域尺寸700×36mm,两侧减薄至24mm;腹板板厚16mm。

每两道横梁之间设置三道小纵梁,小纵梁横桥向间距8.55m,采用工字形截面,梁高710mm。

小纵梁顶板尺寸400×16mm,底板尺寸240×20mm,腹板板厚12mm。

钢主梁、横梁及小纵梁均采用Q345d钢材。

钢梁节段之间的连接、钢梁与横梁的连接以及横梁与小纵梁的连接均推荐采用栓接的方式。

标准梁段混凝土桥面板在钢主梁顶厚45cm,在钢主梁之间厚26cm,在边箱顶采用φ22×250的剪力钉与钢梁连接,在横梁、小纵梁顶采用φ22×200的剪力钉与钢梁连接。

根据受力需要,混凝土桥面板厚度由跨中的26cm加厚至索塔处的32cm。

在边跨辅助墩、过渡墩顶区域,混凝土桥面板加厚至45cm,以增加边跨压重。

桥面板采用C55混凝土。

与工字梁方案一致,桥面板采用预制+现浇湿接缝的施工方案,横桥向分为4块预制板,顺桥向两道横梁之间设为一块预制板。

该方案单箱设置有两道腹板,底宽较宽且设有纵向加劲,相应增加了下底板的受压面积,底板及腹板厚度较小,材料利用率较高,但该方案焊缝相对较多,焊接工作量稍大,主梁内空间较小,并设置有钢锚箱,检查维护稍有不便。

(3)结合梁方案比选

以上两种结合梁方案的技术比较见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