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516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docx

历年高考哲学常识真题全国卷12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

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

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

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

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

回答29~31题。

(08全国卷1)2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表明C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08全国卷1)30.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D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08全国卷1)31.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08全国卷1)32.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

这说明B

①外因和内因一起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②在特定条件下外因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③外因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④外因通过改变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08全国卷1)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10分)

(3)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08全国卷1)39.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1629年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

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

1644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一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

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

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

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

1655年

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

1657年

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

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

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

1696年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

1712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

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

1756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

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

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

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

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

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

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乘6万余人。

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

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众记》两碑,以资纪念。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10分)

(6)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

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08全国卷2)29、“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

”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这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割断事物联系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排除②选①;“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是说任何人都既有长处又有缺憾,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的观点,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理性认识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可排除。

【点评】本题以名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名言的哲学认识,考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理性认识等知识点,试题难度适中。

【参考答案】B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全凭经验和感觉。

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

回答30~31题。

 (08全国卷2)30.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④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但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并不是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①错误;②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定量”才能“取得显著成效”体现了“适度”方法论,③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以科学种田为背景,考查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属于中等难度题。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参考答案】B

 (08全国卷2)31.“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上升为理性,①正确;“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是在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认识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②正确,④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传统经验”属于认识范畴,③错误。

【点评】本题以如何促进农业发展为背景,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传统经验”属于认识范畴,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参考答案】A

 (08全国卷2)32、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

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

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

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

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

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解析】教科书中的思想内容属于意识范畴,教科书只是这些思想的物质载体,物质决定意识,思想内容的存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A项表述错误;B、D项虽然正确,但不能成为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培养学生节约意识为背景,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教科书的内容属于意识范畴,教科书属于物质载体,另外,还要注意本题属于因果选择题。

【参考答案】C

(08全国卷2)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

 

 

注: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营业盈余指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据统计,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4.3%,到2006年提高到了21.36%。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10分)

【参考答案】(32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

(6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4分)

(08全国卷2)39.阅读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备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

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

“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5)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正义战争。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威廉·凯宁“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10分)

【参考答案】

(5)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是战争朝胜利转化的内因,包括“驼峰航线”的开辟等在内的国际支持,是促使战局尽快实现转化的外因(2分)。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威廉·凯宁强调战争物资供应对于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重要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人民的坚持抗战(5分)。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改善了中国抗日武装的物资供应,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促进中国战局的积极转化(3分)。

(09全国卷1)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在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是一种意识,唯物主义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不能被改变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是不可能摆脱物质条件的制约的,①③的说法明显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故本题选D

(09全国卷1)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

B.

C.

D.

【解析】

的说法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

的说法错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本题只能选B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

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回答30——31题。

(09全国卷1)30.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

这说明:

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

B.

C.

D.

【解析】

中观点和28题

观点一样,错在没有认清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

中观点认识到了致富道路的特殊性,看到了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也是错误的,所以本题选B

(09全国卷1)31.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

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

B.

C.

D.

【解析】“正确的决策”是意识,本题考查的正确意识能动性理解,

中观点明显违背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中观点犯了28题

和30题

一样的错误,没有认清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

所以本题选A

09全国卷1)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显著成果。

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来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8分)

参考答案:

(4)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关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

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回答28~29题。

(09全国卷2)28.“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C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09全国卷2)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D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的趋安避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09全国卷2)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

“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这里是B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09全国卷2)31.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

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象征。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A

①可以激发人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09全国卷2)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

废除人民公社,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据统计,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1978乃约有2.5亿,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

(10分)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两个历史唯物

主义基本原理是内在统一的。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体现了尊重人

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党通过农村经营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调动了人民

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

果,践行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

(09全国卷2)39.材料三

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

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开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使该地区面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

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表3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全国

28.2

47.9

23.9

甲地

51

30

19

2007年

全国

11.3

48.6

40.1

甲地

29.7

33.5

36.8

(7)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不同。

(10分)

(7)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而各个部分之间的地位是不平衡的。

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因其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整体中的关键部分,制约全局的形势,是兵家必争之地。

整体统率部分,任何部分的发展都离不开与整体及相关部分的联系。

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地区带来发展的有利条件;

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0全国卷1)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B.①③C.①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