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审后教案郭风玲耿会娜.docx
《一年级上审后教案郭风玲耿会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审后教案郭风玲耿会娜.docx(1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审后教案郭风玲耿会娜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
本单元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学习、初步建立数学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本单元的数一数,可以为后面正式学习认数和计算做一些准备。
教
材
编
写
特
点
这部分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数数的素材。
儿童乐园是儿童喜欢的游乐场所。
选择这个场景中的物体或人让学生数一数,符合刚入学儿童爱“玩”、熟悉“玩”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主动参与观察和数数等活动。
2.把数数与具体数量的认识相结合。
数数是数学学习的起点之一,数一数也是计数和认数活动中最为基本的方法。
而实际情景中的数数活动离不开物体的具体数量。
教材通过巧妙的场景设计,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一些具体的数量,如3匹木马、7朵花等,知道表示物体的数量,通常需要把数和合适的单位名称结合起来,这就为今后的学习做了有效的孕伏。
3.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口头用1-10各数表示相应物体的个数。
2.初步感受分类、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感受用“数”描述现实生活问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具准备
10根小棒、课件。
课时安排
本单元1课时完成。
数一数………………………………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第1课时)
课题
数一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口头用1-10各数表示相应物体的个数。
2.初步感受分类、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感受用“数”描述现实生活问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儿童乐园吧!
在儿童乐园里你们都玩了些什么?
今天老师也要带你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瞧一瞧、看一看,大家想去吗?
2.明确目标。
3.出示课件,提出要求:
让我们一起去书中的儿童乐园“游玩”吧!
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
1.初步感知:
(1)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3)师描述:
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唱,蝴蝶飞舞,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看!
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2.看图数数。
(1)提出要求:
你能数出画中每种东西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再数给同桌同学听。
(2)集体交流,老师不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并对学生数的方法进行点评。
(3)开展讨论:
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
同桌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4)小结:
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
(5)按顺序抢答:
要求学生按顺序回答数量是1、2、3……10的物体或人各是什么?
3.用圆点图记数。
(1)课件呈现左起第1-3幅小图,谈话:
老师觉得书上的儿童乐园太美了,就把其中的一部分拍了下来。
(2)启发:
这三幅小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小图下面的圆点表示什么意思?
(3)追问:
为什么滑梯图下面只有一个圆点,而木马图下面会有3个圆点呢?
(4)明确:
小图中的物体一共有几个,小图下面就要有几个圆点。
(5)课件呈现左起第4-6幅图,提问:
飞机图下面应该有几个圆点?
你能画一画吗?
蝴蝶图与小鸟图呢?
大家各自动手画一画。
(6)课件呈现其余几幅小图,启发:
你能看懂这几幅小图的意思吗?
把你想到的和同桌说一说。
(7)组织交流:
7个圆点上面的小图里画的应该是什么?
气球图的下面应该画几个圆点?
小图中另外两处问号各表示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
(8)你能按顺序再说一说每幅小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吗?
三、精当练习,适度拓展。
1.谈话:
书上的儿童乐园里藏着许许多多的数,我们的身边也藏着很多很多的数呢!
2.找一找:
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上也藏着一些数,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说给大家听吗?
3.画一画:
我们教室里也藏着一些数,你能先把它们找出来,再用圆点表示吗?
4.回家数一数家中10以内的物品有哪些,说给爸爸、妈妈听。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儿童乐园里好好地玩了一回,知道有好多东西不仅好玩、好看,而且还可以用数来表示它们。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呢!
希望同学们都能和数学成为好朋友,在数学的王国里快乐成长!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按顺序数数
2.用圆点图记数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比一比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
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
材
编
写
特
点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教材从生活场景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直接要求对相应人或物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做出判断。
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学生对长短、高矮、轻重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比较的经验。
2.重视比较方法的引领。
一方面,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比较方法,另一方面,注意通过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或采用更为灵活的比较方法,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学生通过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建立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
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包括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简易天平。
教学难点
1.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
课时安排
本单元1课时完成。
比一比………………………………1课时
第二单元比一比(1课时)
课题
比一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的内容以及对应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感受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建立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
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难点
1.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学具准备:
实物。
教学过程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1.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
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
(板书课题:
比一比)
2.明确目标。
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
1.比长短。
(1)课件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
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里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
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一些?
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
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
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
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6.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体不存在比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端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三、精当练习,适度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1)课件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说比较的过程,突出:
两条路中,一条是直的,另一条是弯的,直的路近,弯的路远。
3.“想想做做”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试着看图判断,再通过追问判断的理由,引出通过“数方格的个数”比较长短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
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
5.“想想做做”第5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从水面高度和杯子的粗细这两个角度综合考虑。
6.“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说明比较1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轻重的推理过程,强调因为一个红萝卜与3个胡萝卜一样重,所以一个红萝卜比一个胡萝卜重。
7.拓展练习,提升新知。
可以先让同桌交流,然后指名说说图意,明确一个菠萝比一个梨重,一个梨与2个桃一样重;而一个梨与2个桃一样重,就表明一个梨比一个桃重。
由此对三种水果的轻重做出正确的排序。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比一比
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一分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或熟悉的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分类摆放的,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应用这一方法,同时分类也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学习统计、开展统计活动的基础。
教
材
编
写
特
点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
2.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选择供学生分类的物体。
(1)学生熟悉的各种玩具。
(2)学生喜欢的小动物。
(3)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且特点十分明显的物品。
3.采用合适的活动方式和练习方式,以便于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分类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教具准备
课件、文具、学具。
课时安排
本单元1课时完成。
分一分………………………………1课时
第三单元分一分(1课时)
课题
分一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以及对应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品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难点
把一些物品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学具准备:
文具、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1.课件出示商店情境的主题图,谈话:
这里有一张商店货架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货架上的商品,你觉得这些商品摆放得怎么样?
(很整齐)
2.设疑激趣:
货架上有很多物品,摆放得既美观又整齐。
那么,营业员是按照什么标准把商品分类摆放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分一分)。
3.明确目标。
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
1.提问:
图中有几个货架?
第一个货架上有哪些物品?
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
你们能说一说这些物品属于哪一类吗?
2.学生同桌讨论,并组织反馈。
3.谈话:
刚才同学们都说第一个货架上的物品是玩具,那么第二个货架上有些什么物品呢?
属于哪一类?
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
(指名回答)
4.小结:
(1)我们再看看,第一个货架上是什么?
第二个货架上是什么?
它们都是以物品的用途为标准进行分类的。
(2)你知道商店这样分类摆放物品有什么好处吗?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商店里的分类摆放,便于顾客选购,也便于营业员拿取,这就是分类带来的好处。
三、互评互议,小结提升。
1.出示主题图,提问:
图上画了一些树叶,你们打算按什么标准分
类?
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2.指名汇报后小组交流:
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3.小结: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精当练习,适度拓展。
1.动物的分类(想想做做1)。
(1)课件出示动物图片,谈话:
小朋友,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知道哪些小动物生活在水里吗?
你能把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吗?
生独立做课本上。
(2)投影出示学生的几种圈法,集体讨论交流。
2.交通工具的分类。
(想想做做2)
(1)提问: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你知道吗?
和你的同桌依次说一说。
(3)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类吗?
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学生四人小组实践,汇报分类方法。
(4)小结:
太好了!
交通工具的模型可以按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水里航行的分为三部分。
3.茶杯的分类。
(想想做做3)
课件出示茶杯图,提问:
你能给这些茶杯分类吗?
指名回答,生独
立做在课本上。
4.拓展练习,提升新知。
其实,分一分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请同学们回去后,看一看自己的书包里和房间里有什么?
选择合适的标准把自己的书包里和房间里的物品进行分类。
然后告诉爸爸妈妈你是怎么分的。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分一分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认位置
教学内容
本单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些简单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后认识物体、认识图形,以及进一步学习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和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问题打下基础。
教
材
编
写
特
点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活动,突出对左、右方位的体验和辨认。
2.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素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3.适当控制学习难度。
由于认位置时,会涉及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涉及以谁作为判断的主体等问题,为了避免学生认识上的混乱,教材只要求学生把自己作为判断的主体,通过直接观察辨认相关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初步了解现实空间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
3.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在行列中的位置。
教具准备
课件、文具盒、直尺。
课时安排
本单元1课时完成。
认位置……………………………………1课时。
第四单元认位置(1课时)
课题
认位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初步了解现实空间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在行列中的位置。
学具准备:
课本、文具盒、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创新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1.观察:
请小朋友们观察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
2.设疑: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板书:
认位置)
4.明确目标。
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
1.课件出示情景图——教室。
提问:
观察情景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举起的是哪个手?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分别是小明、小红、小刚和小芳。
2.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
观察小刚和小芳的桌上放的是什么物品?
(练习本和数学书)是怎样放的?
(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
3.图中人和人及物和物的位置。
(1)四个小朋友坐的位置:
(指名汇报交流)
小明在小红的左面,小红在小明的右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2)国旗和黑板的位置:
(小组汇报交流)
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3)讨论: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在小军的前面,还可以怎样说?
4.提问:
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
5.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指定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坐的各是谁?
再指定一位坐在边上的学生说一说。
(及时集体纠正)
再指定一位从在角落里的学生说一说。
(及时集体纠正)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互相纠正。
三、精当练习,适度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要讲清游戏的方法,再让学生一起跟着做一做。
示范时,教师要背向学生,以免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一个学生试着说一说,然后要求学生同桌互说,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要注意让相邻的学生依次说一说,以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自主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冰箱里物品的主要位置关系是上和下,方桌上物品的主要位置关系是左和右。
要启发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所有的情况都说完整。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按教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东西,看谁能都摆对。
同桌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
6.拓展练习,提升新知。
教科书11页思考题。
(1)出示图,提问:
图中小朋友都在干什么?
其中正在上楼梯的有几人,正在下楼梯的有几人?
(2)再问:
如果都要靠右走,哪个小朋友走错了?
同桌交流,指名回
答。
(3)结合讨论和交流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教育。
四、总结提升。
1.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
2.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认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分四段安排:
1.认识1-5;2.认识0;3.认识6-9;4.认识10。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一方面可以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的概念,体会数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数与计算打好基础。
教
材
编
写
特
点
这部分教材在编写上主要有如下特点:
1.分段安排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把1-5和6-9各分为一段,使认数的
学习相对集中。
2.突出数与生活的联系。
3.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设计多样的练习形式。
5.指导学生规范地写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2.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或语言表示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愿意和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数的含义、写数和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一个数表示的是几,还是第几。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圆片、小三角形、直尺、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本单元约10课时。
1.认识1~5…………………2课时
2.认识几和第几…………………1课时
3.认识0…………………1课时
4.认识=、>和<…………………1课时
5.练习一…………………1课时
6.认识6~9…………………2课时
7.认识10…………………1课时
8.练习二…………………1课时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1课时)
课题
认识1~5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13页例1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初步感受数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