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周考1113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周考1113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周考1113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周考1113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
一.选择题
24.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换来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25.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C.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26.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
“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
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
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
”这封家书的内容反映了梁启超
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
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D.革命统一战线的否定
27.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会议认为,自北伐军攻克九江、南昌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已发生“各种危险倾向”,“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
”……会议要求“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
”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认为应当
A.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B.继续大力开展工农运动
C.争取国民革命领导权D.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2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9.下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中国革命道路的创立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C.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D.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30.1933年,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1935年12月,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1936年8月中共向国民党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蒋介石庐山演讲,誓言不惜一切牺牲,抗战到底。
上述信息反应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民族危机促使民族意识觉醒B.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逐渐加剧D.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日益坚决
31.开国将军吕正操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
……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深受教益。
”我们依次可以佐证的历史事件应是
A.中共洛川会议
B.中共七大
C.新中国的成立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2.右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经济领域的所有制构成情况。
这一情形的出现
A.掀起了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热潮B.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是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
33.它“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材料中“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A.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B.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提高D.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34.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背景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35.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192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
年份
1922
1995
1998
2000
东部
总量/亿美元
98.6
319.7
386
348.9
所占比重%
89.6
85.9
85.2
86.5
中西部
总量/亿美元
11.3
52.5
66.8
54.4
所占比重%
10.4
14.1
14.8
13.5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二.综合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
“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
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
——据朱英等著《民闵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表3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主要领导人讲话
《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1961年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81年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
“共同纪念这个光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
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
”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1991年
国家主席杨尚昆: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
”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200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201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注:
1951年和1971年因特殊历史背景,未举行纪念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
(15分)
41.(12分)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中人们的活动,是对历史现象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反映。
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
根据图一和图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提取一则关于中国革命变化的信息,并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清晰,史实正确,论述合理有据)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
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材料二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经济
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政府机构
成立廉政公署
社会
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住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教育
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法律、习俗
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
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材料三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
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据网络资源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7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
(8分)
45.(略)
46.(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46年1月10日至31日,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黄炎培作为民盟9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参加了施政纲领组的讨论。
他主张将施政纲领称为和平建国纲领,并批驳了国民党有人把政协会议说成“分赃会议”的谬论。
政协会议后,黄炎培往来沪宁间,协助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维护政协五项协议,抵制国民党一党召集非法国民大会。
1948年,黄炎培亦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
年底,中共中央邀请他赴解放区共筹新政协会议。
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胜利后黄炎培的主要政治活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政治活动(9分)
24-29DCBABA30-35ABBDBC
40.(25分)
(1)印象:
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
(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说明:
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特点:
时间长,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规格高,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与时俱进,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原因:
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同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②是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
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③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每点3分,其中概括原因1分,说明2分。
共9分)
41.(12分)
示例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根据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
(2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群众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共产党深入东南部的广大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最基本的土地要求,赢得农民支持。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又及时调整策略,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国共合作。
改变军队,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8分)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不断调整斗争策略,表明成熟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能够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活学活用,这是最终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
(2分)
示例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深入农村地区,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走工农联合路线。
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以“工农武装割据”为指导,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城市中心路线失败后的正确抉择。
东南的广大农村在近代史上自然经济解体早,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几省交界的农村地区往往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最有可能建立革命根据地。
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军事斗争,到1930年左右,十几块根据地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又在华北农村地带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共产党在日本侵略兵力不足,主要占领大城市的背景下深入农村,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有力的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这是国共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典范。
(8分)
中国共产党在照搬俄国模式,走城市中心路线失败之后,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道路,建立工农联盟的正确路线。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取得的伟大胜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最底层大众的要求和利益作为奋斗的目标。
(2分)
45.
(1)刚摆脱殖民统治,求发展巩固独立成当务之急;“星(新)马分治”国小、自然资源缺乏;领导人李光耀锐意改革。
(7分)
(2)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注重发挥政府社会职能,以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设;依法治国;重视教育,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积极依托区域优势,走区域经济集团化道路;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照搬西方模式。
(任答4点8分,言之成理亦可)
48.
(1)活动:
出席旧政协;协助国共和谈;拒绝参加非法国民大会;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
(任答三点6分)
(2)评述:
反对独裁;积极参与谋求国家和平的活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新政协,对民主人士起了号召作用;献计献策,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