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301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docx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中医院肛肠科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

混合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

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

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

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

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二)证候诊断

1.风伤肠络证:

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

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

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

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痔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辩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

适用于I度、II度内痔,或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手术者,及痔术后患者,使用时需辩证分型论治。

1.风热肠燥证

治法:

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方药:

凉血地黄汤加减,黄柏、知母、鲜生地、当归、槐角、荆芥炭、地榆炭、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2.湿热下注证

治法: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

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桅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

3.气滞血瘀证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

4.脾虚气陷证

治法: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

当归、熟地、黄精、甘草。

推荐中成药:

便血可选用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药胶囊等凉血止血。

大便干燥可选用:

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等润肠通便。

肛门肿痛可选用复方败酱草丸(冀药制字z20050617)。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

用痔痛宁洗剂熏洗坐浴,或用双白止痒洗剂、硝矾洗剂、苦参汤水煎坐浴。

治疗痔及术后水肿、疼痛、出血、瘀血、瘙痒等。

2.中药外敷法:

用紫黄膏或紫草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注入肛门内,嵌顿肿痛者则敷于肛缘肿胀处。

治疗痔及术后水肿、疼痛、出血、瘀血等。

3.中药塞药法:

马应龙痔疮栓、消痔栓塞入肛内。

治疗痔及术后水肿、疼痛、出血等。

4.紫草生肌纱条填敷法:

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紫黄、紫草纱条,配合活血化瘀,化腐生肌敛疮珍珑生肌散填敷痔术后创面,促进创面愈合。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痔及术后并发症

a.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便血、脱出、

便秘、疼痛、创面水肿、瘀血、瘙痒等症及术后创面,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中医院肛肠科

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

肛痈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8年)。

西医病名: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1)症状:

局部症状:

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

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主要体征:

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严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

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

治法:

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

清热败毒透脓

方药:

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

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

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推荐中成药:

初期:

经坐浴后外上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

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

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

肛痈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等。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马齿苋,野菊花,三颗针,鱼腥草,芒硝。

水煎先熏后坐浴15—20分钟。

2.中药外敷法:

肛痈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中药熏洗后可选用紫黄膏或紫草膏、止血膏、金黄膏、珍珑生肌散、生皮散等院内制剂外敷以清热凉血、理气止痛,生肌敛疮。

3.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剂、康复新液等。

(1)栓剂纳肛: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普济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龙珠软膏等。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肛痈及术后并发症

a.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疼痛、便秘、便血、裂口感染、瘙痒、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中医院肛肠科

肛裂病(肛裂)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

肛裂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8年)。

西医病名:

肛裂

(1)症状:

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

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

创面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临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二)证候诊断

1.血热肠燥证:

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

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

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肛裂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血热肠燥证

治法:

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方药:

凉血地黄汤加减,黄芩、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地榆炭、槐花炭、三七粉、生大黄(后下)。

2.阴虚津亏证

治法:

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方药:

润肠汤加减,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烊)、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元胡。

3.气滞血瘀证

治法:

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方药:

六磨汤加减,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陈皮、元胡。

推荐中成药:

便血可选用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药胶囊、六味消痔片等凉血止血。

大便干燥可选用:

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等润肠通便。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

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

肛裂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湿痒等。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方药:

可选用痔痛宁洗剂、硝矾洗剂、双白止痒洗剂等院内制剂熏洗坐浴,或用五倍子汤、苦参汤水煎坐浴。

2.中药外敷法:

肛裂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中药熏洗后可选用紫黄膏或紫草膏、止血膏、金黄膏、珍珑生肌散、生皮散等院内制剂外敷以清热凉血、理气止痛,生肌敛疮。

3.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剂、康复新液等。

(1)栓剂纳肛: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普济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龙珠软膏等。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肛裂及术后并发症

a.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肛裂病(肛裂)围手术期疼痛、便秘、便血、裂口感染、瘙痒、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中医院肛肠科

肛漏病(肛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

肛漏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西医病名:

肛瘘

(1)症状:

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

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

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

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

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二、肛漏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湿热下注证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萆薜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薜、茯苓、

炒桅子、车前子“、白术、茵陈。

推荐中成药:

五福化毒丸,复方败酱草丸(冀药制字z20¨050617)

2.正虚邪恋证

治法:

扶正祛邪。

方药:

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炒自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

3.阴液亏虚证

治法:

养阴托毒。

方药:

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

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

症见肛瘘手术前后局部红肿疼痛,下坠,湿痒等。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方药:

可选用痔痛宁洗剂熏洗坐浴,或用硝矾洗剂、双白止痒洗剂、五倍子汤、苦参汤水煎坐浴。

2.中药外敷法:

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紫黄膏或紫草膏、拔毒膏、金黄膏等治疗。

3.紫草生肌纱条填敷法:

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紫黄、紫草纱条,配合活血化瘀,化腐生肌敛疮珍珑生肌散填敷痔术后创面,促进创面愈合。

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沈剂、康复新液等。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肛漏病及术后并发症

a.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肛漏病(肛瘘)围手术期肛周肿痛、流脓、创面水肿、瘙痒、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中医院肛肠科

肛脱病(直肠脱垂)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

肛脱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8年)。

西医病名:

直肠脱垂。

(1)症状:

直肠黏膜、直肠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和老年人。

(2)主要体征:

视诊可见脱出肿块较大,色淡红,形如螺旋状皱襞,质较厚韧。

脱出长度可达2—10cm。

若脱出不能回纳,容易发生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坏死,以及小便困难等并发症。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陷:

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则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

舌淡,苔薄白,脉弱。

2.湿热下注:

肛内肿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甚则表面部分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二、肛脱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脾虚气陷证

治法: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

补中益气汤:

党参,黄芪,当归身,白术,茯苓,淮山药,柴胡,升麻,乌梅,槐角,枳壳,甘草。

2.湿热下注证

治法:

升阳除湿,清热解毒。

方药:

升阳除湿汤:

升麻,柴胡,防风,泽泻,苍术,黄岑,地榆,当归,陈皮,茯苓,甘草。

推荐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泻痢固肠丸,脏连丸,地榆槐角丸。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

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

肛脱手术前后肛门部坠胀、渗液、便血等。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枯矾、五倍子、莲蓬壳、鱼腥草、生枳壳、石榴皮。

水煎先熏后坐浴20分钟。

2.中药外敷法:

肛脱手术前后肛门部坠胀、渗液,中药熏洗后可选用紫黄膏或紫草膏、止血膏、金黄膏、珍珑生肌散、生皮散等院内制剂外敷以清热凉血、理气止痛,生肌敛疮。

3.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剂、康复新液等。

(1)栓剂纳肛: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普济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龙珠软膏等。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肛脱及术后并发症

a.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肛脱病(直肠脱垂)围手术期疼痛、便秘、便血、裂口感染、瘙痒、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中医院肛肠科

锁肛痔病(肛管直肠癌)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

锁肛痔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8年)。

西医病名:

肛管直肠癌。

(1)症状:

①初起大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便秘或虽欲大便而无粪便排出。

肛内不适或坠胀感。

②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暗红,伴有粘液,量不多,呈间歇性发作。

③中期为持续性排便次数增多,常伴有里急后重及尚未排尽感,便中带有脓血粘液,并恶臭,大便扁窄变细,可伴腹痛肠鸣。

④后期粪便量减少,粪便变细,骶部剧痛,排尿困难,两胯腹间出现转移性淋巴结坚硬如石,推之不动,伴全身衰弱。

⑤直肠指检,80~90%可触到肿块,质硬高低不平,肛门狭窄,指套有血污。

(2)主要体征:

肛门直肠指诊可扪及肛门直肠内一异常包块,触之容出血,伴指套染血。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型:

腹痛腹胀,大便滞下,里急后重,大便粘液,时伴有脓血,肛门灼热感,口苦口干,溲短赤。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毒内阻型:

腹痛腹胀,痛有定处,腹有肿块,便下脓血粘液,或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溏,大便扁平或变细。

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3.脾肾亏虚型:

腹痛下坠,腹部肿块增大,大便频数,便下脓血腥臭,口淡乏味,少气纳呆,腰膝酸软,形神俱衰。

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

二、锁肛痔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①湿热蕴结证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方药:

白头翁汤加减:

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肿节风、地榆各30g,白头翁、苦参、槐花、金银花各15克,黄连、黄柏、秦皮、木香(后下)各10g。

方中白头翁、秦皮、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金银花、肿节风清热解毒;槐花、地榆清热凉血止血;黄连、黄柏、苦参清热解毒燥湿,合之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散结之功。

②瘀毒内阻证

治法:

清热解毒,祛瘀散结。

方药:

槐花散加减:

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肿节风、地榆、败酱草、虎杖各30g,槐花、侧柏叶、枳壳、苦参、金银花、赤芍各15g。

方中槐花、侧柏叶、地榆清热凉血止血;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肿节风、金银花、败酱草、苦参清热解毒;赤芍、虎杖清热凉血活血;枳壳行气化痰除痞,合之共奏清热解毒,祛瘀散结之功。

③脾肾亏虚证

治法:

健脾补肾,益气活血。

方药:

四君子汤加减:

黄芪、首乌、肿节风、白花蛇舌草各30g,党参、茯苓各25g,白术、白芍、苦参、女贞子各15g,肉豆蔻(后下)、砂仁(后下)各10g。

方中党参、茯苓、黄芪、白术、首乌、白芍、女贞子健脾肾,补气血;苦参、肿节风、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燥湿;肉豆蔻收敛止涩;砂仁化湿和中,合之共奏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之功。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

锁肛痔病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等。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浓缩成100—150mL,保留灌肠,每天2次,每次50—60mL。

2.中药膏剂外用:

肛管癌溃烂时可外敷九华膏或黄连膏。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锁肛痔及术后并发症

a.疼痛:

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

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锁肛痔病(肛管直肠癌)围手术期疼痛、便秘、便血、裂口感染、瘙痒、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