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043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7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

《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土高原的历史.docx

黄土高原的历史

2012/6/4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机电1110班

11222080

郑斌斌

目录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3

二.板块的移动和位置确定……………………………………………………………………..5

三.文明的孕育…………………………………………………………………………………..6

四.文明的兴替与黄土高原的关系……………………………………………………………..6

五.古代黄土高原的变迁和发展………………………………………………………………..7

六.现阶段黄土高原的严峻现状………………………………………………………………..10

七.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11

八.参考文献……………………………………………………………………………………....15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郑斌斌机电1110班11222080

摘要: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所独有的特征地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黄土高原,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土高原孕育里中国最早的文明,并且在古代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更是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根源。

近代,直至现在,黄土高原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导致黄河水位不断被太高,决堤危险越来越大,洪灾、泥石流,滑坡,成为了影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注。

中央也确实采取了很多可以用来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略有效果。

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的研究治理新途径,希望在不就的将来能够将黄河流域治理好。

关键词:

文明发源地、泥石流、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地区其主要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黄土高原没有高大的山脉,加之过高的山脉不是黄土这种疏松的结构可以承受的,所以,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的平均厚度为50-80米,最大厚度为150-180米,部分地区可以达到20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黄土高原的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

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夏天的气温较高,一般可达到30度以上,冬天最低气温为零下10-20度,很少有零下30度左右。

黄土高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很强,比较适宜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喜温粮食经济作物。

黄土高原属于北温带的中温带气候,冬季干燥而少雨,夏季炎热且多大雨或者暴雨,很容易冲刷地表土层,带走其中的有机质,因而,土壤并不肥沃。

按地形差别分黄土高原为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其中陕北高原黄土较厚,土地冲刷也很厉害,多是以梁为主的梁塬地貌,由于接近内蒙古的沙漠,黄土颗粒较大。

豫西山地靠近华北平原,属于过度型地形区,地势比较低缓。

山西高原主要指山西境内,地形较为复杂,其中汾河河谷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五谷丰登。

总的,黄土高原主要以塬、梁、峁地形为主土壤比较贫瘠,植被稀少,气候比较温和。

宜林宜牧,不宜农,这之后还会有详细的介绍,现在不再过多的赘述。

二、板块的移动和位置确定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北部,属亚欧板块中心地带,属中国板块的一部分,黄土高原正是古元古代板块的靠近内陆的部分,部分是新生代盆地,比较年轻。

最早的掩饰成分是花岗岩、玄武岩以及铁质碳酸盐等等,原本中朝板块由于不断的造山运动和板块运动,形成了中朝微大陆,直到震旦纪至第四纪的潘吉亚大陆的融合时期才与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等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现在亚欧板块的雏形。

三、文明的孕育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的文化发源地,早在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主要就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约在4000多年前,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虽然其中关于黄帝和炎帝的故事有一些是人们虚构的,但是根据大量的史实和考古结果也可以确定,中国的文明发祥地主要是指黄河流域中部,即黄土高原地区。

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左右,出现了半坡遗址文化,其后有出现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四、文明的兴替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之中,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为历史车轮的向前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这其中充满了血泪,充满了屈辱和伤痛,但是也是我华夏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和进化史。

其中最为典型的可以属周的崛起、秦的崛起、东晋十六国的混乱以及明末的闯王起义了。

周的崛起比较温和,只不过据说是文王时期曾经被拘于羑里,周崛起是曾经与周围较为强大的部落发生过很久的战争,不过大都是小打小闹,只是几百甚至几千人的战争,后来建立周朝也不过是一个小的王国罢了,纯属部落联盟那种,不值一提。

秦的崛起以及强大则是充满了艰辛,充分表现了黄土高原人们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秦国强大起来以后,秦人的彪悍与好勇斗狠更是代代相传,当秦国彻底占据优势时,“老秦人”直接了中流砥柱的代称,可见当时的黄土高原上的人民是多么的能吃苦耐劳。

明末的闯王起义是中国古代史中最为成功的农民起义,起因是国家的横征暴敛和不断天灾。

而闯王便是陕北米脂人,其所领导的起义几乎横扫半个中国,彻底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其意义非常重大。

由这三个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对中国的重要作用,只不过由于国都的位置不同,导致经济中心的南移和东移,不在此列,另论。

五、古代黄土高原的变迁和发展

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

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

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

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

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

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

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

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

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黄土高原出现了六次损失,最早是在秦汉时期,秦国统一后,为了靠近统治中心咸阳,大量的人口向黄土高原地区迁移,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大量的草场变成了田地;第二次是喊中前期,人口激增,导致关中一带的森林大量被砍伐;唐初期,突厥新服,为遏制突厥的南侵,

向西北进行了大量的移民;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

史载北宋刚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

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

宋朝官商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

到了明中叶,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下百万根。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

六次损失是的黄土高原的植被几乎所剩无几,到处是荒原野岭,到处水土流失。

以至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护。

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能力的农作物,人类目光只短浅由此可见。

六、现阶段黄土高原的严峻现状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

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

这样的变化,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

每年流失的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

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

它随水而下,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守着黄河没水喝,有个黄河不敢用来灌溉,越是离海近,越是缺水,山东尤甚。

而山东地区海岸线年年延伸,可笑的是倒可以用作耕地之用。

七、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

针对黄河连年的泛滥和不断的决口,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治理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从古至今两千多年来,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清朝建立之后,休养生息,人口的负担越来越大。

有数据显示,隋初时黄土高原人均耕地面积是2.81公顷,到了清朝末期只不到0.1公顷,如此增长速度,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不仅如此,建国后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比较清朝时更是增加迅速,直到2000年,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是明末时的十倍不止。

因此,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认为黄土高原的人口密度不应该超过20人/km2.而现在已经达到65人/km2,所以人口增速必须保持在10%左右或者更小,这样才能够保持人与地的和谐相处,不至于出现人多地少的现象。

2、退耕还林还草,实现植被的二次复苏,是根治黄土高原的根本方法。

所谓指标,只不过是疏通河道,加高河堤,而治本,就是植树造林,这才是最终要的。

任何时候,国家都不能够以伤害生态坏境为增加GDP的方法,因为这无异于杀鸡取卵。

最近几年,国家在三北防护林工程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效果比较好。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59亿余元,固沙林达到282.4万公顷,虽然相对于黄土高原无比严重的水土流失,无异于杯水车薪,但也可见国家的治沙决心。

目前三倍地区总的固沙面积为2446.9万公顷,占该地区的10.51%。

在这里,希望我过的森林绿化面积越来越大,黄河越来越清。

3、节约用水,提高水源利用率,以缓和水源不足的压力。

黄土高原的水源利用率较低,一般都是采用漫灌大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应该大力推广滴管和喷灌技术,尽量节省水资源。

对于一些水患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尽量阻止黄河决堤,或者减少决堤时的经济损失,大力整改河道,加大河道以及湿地的蓄洪抗洪能力。

修建堤坝,拦河,拦土,尽量减少土地的流失,保留更多的有机质,便于植树造林还草

工程的顺利实施。

八、参考文献

[1]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王力、李欲元、李秧秧

[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流域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3]历史时期陇西黄土高原农牧经济变迁,刘立,束锡红,西北师范大学,2008

[4]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李锦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5]北山板块构造及其成矿规律,左国朝,何国琦,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

[6]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构想,沈珠江,2000

[7]黄土高原的林草及适宜覆盖率,吴钦孝,林业科学,2000

[8]退耕还林是优化生态环境的关键之举,郝凤毕,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0

[9]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杜娟,赵静波,中国沙漠,2002

[10]中国农地细碎化问题研究拓展,吕晓,钟太阳,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09

[11]可持续生计报告,2007

[12]西北黄土高原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重新建立的关系,程序,中国农业大学,2009

[13]关于黄土高原草业与种植业的建立,Sabura,Tabura东京大学著名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