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021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8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 最新.docx

高三历史教案先秦时期最新

单元一先秦时期

【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1、基本线索

本单元从距今170万年起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1)原始社会(略)

(2)奴隶社会:

自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①夏(约自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由禹建立,至桀亡,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确立时期。

②商(约自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由汤建立至纣亡。

商具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制的发展时期。

③西周(约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至周幽王亡。

创立了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民族融合加强,思想文化领域活跃,是奴隶制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萌芽时期。

(3)战国(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封建制度形成时期。

兼并战争激烈,形成了局部统一。

新兴地主阶级运用政治力量,推行变法,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融合加强,思想文化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2、基本特征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形成)、商(发展)、西周(鼎盛)、春秋(解体)四个阶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

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走向瓦解,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光辉灿烂。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

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政治:

①周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经济:

①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大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手工业技术取得重大创新。

③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

①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②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③文学艺术光辉灿烂。

【主干知识整合】

1、社会政治的变动和发展

(1)原始社会(略)

(2)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的都是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和分封贵族为主的政体。

①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完备,奴隶制国家完全形成。

②商代奴隶制国家机器及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

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炮烙之刑表明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③西周奴隶制度完备,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维护着中央与地方、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秩序。

主要事件有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④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奴隶制统治秩序受到破坏,出现春秋五霸争雄的局面。

主要事件有葵丘会盟、城濮之战、管仲改革。

(3)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战国:

争霸战争不断,政治格局变化无常,诸侯国数目减少;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促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通过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被废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新的封建制度终于确立起来。

主要事件有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长平之战、商鞅变法。

2、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原始社会经济(略)

(2)奴隶社会经济(略)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普及,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封建制的确立、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水利灌溉事业的进步,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金银错新技术和夹伫技术、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等,标志着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一批政治、商业中心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民族融合的加强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奠基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这些为后来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剧变,人们观念的变革,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发展高峰。

②思想领域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新气象。

③出现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文学成就,《诗经》和诸子散文、屈原及《离骚》是其代表。

④绘画和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⑤科技成就突出,天文学、物理学、医学尤其引人注目。

【规律方法点悟】

1、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巨变和社会转型时期,要特别注意分析社会转型的表现和原因,能以个例说明这一历史现象。

同时要注意与中国历史上的历次社会转型和世界史上的社会转型联系。

2、掌握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原因,要总结其发展规律,如:

工具革新、生产技术进步、统治政策、水利建设、社会转型、人民的劳动等。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正确认识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变法运动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社会改革的认识。

4、根据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分析百家争鸣及其他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注意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5、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转变的根本原因;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必然反映。

 

单元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1、基本线索

本单元包括秦和两汉的统治,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主要包括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成就与特点等内容。

秦汉时期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我国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2、基本特征

总体特征: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政治上: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

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

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2)经济上:

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④经济发展主要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⑤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3)文化上:

①秦汉文化具有突出的特点②科技成就突出,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③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人中国;⑤与“君权神授”等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唯物主义思想;⑥史学、文学、雕塑和绘画成就突出。

【主干知识整合】

1、政治发展

(1)完成统一

秦朝结束了诸侯争雄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

(2)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

秦始皇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

汉武帝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政治制度

作为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秦汉开创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A、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倡“以法为本”,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秦建立: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

C、西汉初,“汉承秦制”,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东汉初,加强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秦汉时期其他开创性制度

A、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制度进一步发展,州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域。

B、汉朝实行的察举制,是重要的选官制度。

C、两汉实行的编户制度,既是封建国家管理百姓的制度,也是赋役制度。

(4)农民起义

主要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汉末黄巾大起义。

起义爆发的原因:

一是封建徭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二是封建统治残暴;三是政治黑暗。

陈胜、吴广起义以反对秦的暴政为号召,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新王朝建立后对封建生产关系做某些调整。

2、社会经济(略)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解决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

(2)秦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统一又加强了对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了长城。

秦重视边疆地区开发。

(3)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越族、西南少数民族和西域诸国等与中原有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

两汉与匈奴关系:

实力弱时用和亲等政策,实力强时实行军事进攻。

张骞、班超等人通西域,使中原与西域联系日益密切。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此外还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加强管理。

(4)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关系密切。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与安息、大秦等建立了直接往来关系。

5、文化成就

(1)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化特点:

①统一和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③水平居世界前列;④气势恢宏。

(3)科学成就突出:

天文历法方面,汉武帝时制订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是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九章算术》中的许多重要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出现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大批医著和张仲景、华佗等名医;两汉时,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4)哲学与宗教发展:

①西汉时,董仲舒的新儒学取得统治地位。

②东汉时,唯物思想得以弘扬,代表成就是王充及其著作《论衡》。

③古代宗教基本形成新格局:

佛教传入,汉明帝重佛;道教产生,《太平经》是其主要经典。

(5)史学、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

①《史记》《汉书》等奠定了中国古代史书编写的典范。

②赋和乐府诗成就突出。

③雕塑成就辉煌,绘画艺术丰富多彩,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规律方法点悟】

1、秦汉时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代。

复习时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来引导学生把握单元时代特征,概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方面的变化及特点,提高概括、比较、归纳、认识问题的能力。

2、从学以致用的思想出发,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因此,学习本单元历史要注意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教训,服务当今社会的发展。

另外,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虽多次出现分裂,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国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首先应讲清其含义、特点,从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这一特征进行把握。

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制度,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它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负面影响是次要的。

4、把握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用正确的民族观来理解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其中既有战争方式,又有和平方式,特别要注意和平方式的采用及其产生的影响(如昭君出塞)。

要明确:

和是主流,特别要把握战则两损,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无侵略反侵略之属性。

5、对我国对外关系的认识: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是从两汉开始的,两汉同日本、朝鲜、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都发生联系。

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属新增加内容,应引起重视。

6、领会秦汉文化的文化特点,总结秦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浑天仪、地动仪、麻沸散等。

注意取得成就的条件,如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联系的加强、对外交往的扩大等。

 

单元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1、基本线索

本单元历史从220年到589年,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局部统一,西晋完成全国统一。

由于士族的日益腐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短期而亡。

取而代之的是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继之是南北朝的并存。

2、阶段特征

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1)政治方面:

①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己。

②南北政权并立、对峙。

③士族制度影响深远,门阀政治特色鲜明。

(2)经济方面:

①北方经济相对停滞,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呈南移趋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士族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③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民族关系:

①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

②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

(4)对外关系:

外贸继续发展;范围扩大,成就不突出。

(5)科技文化:

①承上启下,继承与发展。

②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③思想领域斗争激烈。

④文学艺术成绩突出。

【主干知识整合】

1、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经济特点:

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其中,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最重要的特点。

(2)经济制度:

(略)

(3)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在恢复和发展。

江南经济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4)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略)

2、文化成就

(1)科技成就主要有刘徽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裴秀的《禹贡地域图》、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宗教得到广泛流行。

道教得到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宗教。

佛教盛行,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引发了反佛斗争,出现了范缜的《神灭论》等反佛学著作和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

(3)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以“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北方民歌为代表。

反映北方战乱的诗歌代表作是北朝的《木兰辞》等。

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黄庭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其代表。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为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打下了基础。

【规律方法点悟】

1、简单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两个阶段特征:

一是封建国家分裂,二是民族大融合。

封建国家的分裂表现为政权的更替频繁,各政权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南北长期对峙。

民族大融合表现为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民族联系加强,并且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生产技术。

2、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经济特点,主要表现为:

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隋的统一提供了经济基础。

3、要结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学习魏晋时期的文化。

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等社会现象在文化上都有所反映。

如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等,还有反映经济发展的田园诗、民歌和反映北方战乱的《木兰辞》。

从这一时期文化的成就和特点看,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本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重点。

4、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尽管国家分裂、动荡、混乱,但分裂并非历史的停滞,这一时期的经济在发展,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分裂中孕育着生机。

同时,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民族大融合逐渐消除了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这些为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5、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格局的变动,南北经济发展的状况,告诉我们: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单元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1、基本线索

隋唐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终于907年唐朝灭亡。

隋文帝代周建隋,实现了大统一,隋炀帝的残暴造成了隋朝的短命而亡。

唐初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唐朝后期的变乱使唐由盛转衰,唐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瓦解了唐的统治。

2、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封建社会的繁荣。

(1)政治方面

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隋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完成统一。

唐朝维持统一局面,先后形成了两大封建盛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如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和科举制的创立;③开创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方面

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大运河沟通南北,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唐初统治者实行租庸调制,推动了农业新发展。

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长足发展;商业繁荣,隋朝洛阳商业曾盛极一时,唐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是经济繁荣的集中表现。

(3)民族关系方面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唐朝的疆域拓展。

隋唐采取军事进攻、和亲、设立统治结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4)对外关系方面

开明的对外政策、发达的交通、先进的文化使得唐朝和欧亚各国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与新罗、日本、印度半岛各国、西亚的波斯、大食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丝绸等手工业品通过西亚运往欧洲和非洲。

(5)科技文化方面

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壮观景象。

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主干知识整合】

1、封建政治的发展

(1)隋文帝、唐太宗都是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们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这是隋唐政治发展的基础。

(2)开创和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维护封建国家统一、巩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隋朝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进一步打击了士族制度,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4)隋唐前期,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发展。

(5)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在中央出现了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地方出现了藩镇割据。

(6)隋唐统治末期,都因为社会矛盾的激化而爆发了大规漠的农民起义,最终被农民起义瓦解。

2、社会经济的发展

(1)采取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隋唐初期实行了租调制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两税法。

(2)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政府对外采取较开明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这使得隋唐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

(3)隋朝经济的特点是在短期中实现繁荣,唐朝经济特点表现为前期繁荣、后期遭破坏。

(4)农业发展较快,其特点是:

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产地分布广。

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③分工细、品种繁多。

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6)商业繁荣,有统一的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

城市兴旺,出现长安、洛阳等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成为长江流域的两个商业都市中心。

3、民族关系的发展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使民族关系有了发展。

(2)北方的突厥、回纥,东北的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政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中原来往密切,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中央王朝或设机构管理,或实行册封,或“和亲”或“会盟”,虽间有战争,但和平是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4、对外关系的发展

(1)经济和文化的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的发达、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与亚洲、欧洲各国间的往来。

一方面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推动了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隋唐高度的文明对人类文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与亚非欧诸多国家保持了友好往来,重要的有新罗、日本、印度、波斯、大食、东罗马。

交往的形式有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贸易往来、文化技术交流等。

对外交往的特点:

一是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二是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外国先进新鲜事物。

隋唐不仅是周边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5、科技文化的发展

(1)发达原因:

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民族交往频繁,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继承前代文化成果,文化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高峰期。

(2)主要特点:

①全面繁荣:

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

内外交通发达,各民族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

中国与亚欧非都有频繁往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突出表现在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

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影响深远: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发展表现:

①科技领先于世界: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

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日行规律,在世界上首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是杰出的医药学著作,《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②中国的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代。

③石窟(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绘画、书法、乐舞艺术多姿多彩。

【规律方法点悟】

1、隋朝的特点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从政治(统一全国,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大运河)和民族关系等方面,认识隋朝的特点和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2、隋唐时期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体特征和线索,复习时可从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制度完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文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全面辉煌、疆域辽阔等方面整体了解。

3、掌握隋唐时期边地民族发展的概况及与内地的关系,了解唐朝对井关系发展的表现。

着重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和对外政策、对外交往的几个方面。

4、将隋唐时期的各个方面与秦汉时期相比较。

以秦与隋为例,一般从两个朝代的统一特点、存续长短、主要制度、措施、衰亡原因和形式、重要人物、影响、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

5、要弄清本单元涉及的政策和制度的背景、内容,认识它们不仅对隋唐历史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代历史的发展起了深远影响。

6、掌握唐朝前期的繁盛。

抓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