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6625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

《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思想史整理.docx

经济思想史整理

经济思想史

简答题

1.重农学派主要信条P28

①自然秩序

②自由放任、自由流通

③重视农业

④对土地所有者征税

⑤经济的内部相关性

2.重商学派的主要信条P11

①金银是财富的最佳形式

②民族主义

③对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免征关税,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制成品和原材料实行保护,并严格限制原材料出口

④殖民地化和殖民地贸易垄断

⑤反对影响商品流通的国内费用、税收和其他限制

⑥强大的中央政府

⑦数量众多且努力工作的人口的重要性

3.边际学派的主要信条P167

①集中关注边际

②理性经济行为

③强调微观经济

④使用抽象、演绎的方法

⑤强调完全竞争

⑥需求导向的价格理论

⑦强调主观效用

⑧均衡方法

⑨将土地和资本品合并

⑩最小的政府干预

4.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P196

庞巴维克把利息的来源归结于时差,认为利息存在于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相交换的场合。

论证了只要存在迂回生产过程,利息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以此批判马克思的剥削利息论。

1、人们低估未来的心理,是时差利息论的主观心理基础。

2、基于人们低估未来的心理,拥有现在物品而不消费的人有理由得到利息收入。

3、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交换的本质:

工人拥有未来物品——劳动(的成果)

资本家拥有现在物品——生活资料

遵循等价原则,工人不能得到未来的全部劳动产品,和资本家交换现在物品——生活资料时,他必须向资本家支付利息贴水。

利息=未来劳动产品的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

5.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论和资本节欲说P107

资本节欲说

西尼尔提出“节欲”是劳动和自然要素之外的第三个生产手段,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手段。

他指出资本积累是节欲的结果,而利润是对节欲行为的报酬,并且正如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一样。

他极力赞美资本家的节欲行为,把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归功于节制行为。

西尼尔把主观心理因素引入到政治经济学中,把资本家的“节欲”类比工人的“劳动”,企图以此否定工资和利润之间的矛盾,抹煞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为生产资料私有制辩护。

西尼尔的节欲论不仅是19世纪中期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武器,而且后来被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继承。

最后一小时论

西尼尔在1836年的报告中论证到:

依据现行工厂法,工人每天工作的11.5小时中,前10小时生产的价值只能补偿资本家垫支的资本,余下的1.5小时生产的价值构成资本家节欲的报酬——“利润”。

如果把工作时间减少1个小时,那么纯利润就不能实现,如果减少1.5小时,那么总利润也不能实现。

“最后一小时”论是“节欲”说的补充。

“最后一小时”论说明资本利润的合理性,弥补了自斯密以来不讨论资本利润合理性的缺陷;“最后一小时”论说明了这个合理利润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足够长的劳动时间的基础上。

显然,西尼尔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家获得利润辩护,极力抹煞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特征

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利益和谐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对立;

反对自由放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认为政府是工人阶级的代表;

反对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周期性危机;

否认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认为人性是可塑的;

反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主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7.西斯蒙第的经济浪漫主义学说

经济浪漫主义是指把小生产理想化并企图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经济思想。

经济浪漫主义主张,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矛盾,唯一的途径是使现代社会重新回到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中去。

认为中世纪宗法式的农业和行会手工业是最美好的生产方式。

呼吁国家采取措施,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实现宗法式的合作关系,以求得财富分配的平等和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

经济浪漫主义尽管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矛盾,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由于它不懂得资本主义正是从小生产的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看不到资本主义大机器是代替中世纪小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最终只能流于反动的空想。

第一,他不是要复古,不是要回到中世纪去,只是要求资本主义大生产能遵循小生产的经济规律。

第二,他也不反对发展生产,只是主张生产要和消费的增长同步扩大,逐步地、有节制地发展生产。

第三,他也不反对技术改良和采用机器,只是想使技术改良、机器使用适合于人们消费的增长,能增加人们的幸福,不要排挤工人,而能减轻工人劳动。

他不反对机器,只反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式的使用。

西斯蒙第看来理想的生产方式是宗法式的农业经济和城市手工业。

和农村宗法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应,西斯蒙第主张在城市实行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8.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认为,造成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此即第一个心理规律,它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人们的消费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速度却总是追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

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成为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为此就要设法刺激消费,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会趋向递减,在凯恩斯看来是因为,如果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比较悲观,那么资本边际效率肯定会趋于低落;如果投资者的预期比较乐观,投资就会高涨,使供给增加、供给价格降低,从而使新增产品的销售收入趋于下降;投资的高涨会使资本产品的需求增大,引起这类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大。

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使得乐观预期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也趋于递减。

3.流动偏好

凯恩格斯认为,人们在心理上更喜欢以现金形式来保护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财富。

这种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便称之为“流动偏好”。

不能及时充分地转化为储蓄和投资,直接压低了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并且利率提高的压力使得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相比更趋于偏低,从而影响了投资需求的扩大。

三大心理定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稳定,导致消费不足;由于消费不足,经济拉动主要应该靠投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私人投资者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导致投资不足;流动性偏好,导致货币需求旺盛,在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的前提下,会导致利率偏高,从而导致私人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太高,进一步抑制了投资;私人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受到压制,所以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改善私人投资者的悲观预期,调动私人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

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存在失效的可能区域,因此更加主张积极的财政政策。

9.屠能的经济区位理论

屠能提出了农产品运输成本同生产区划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离城越远的土地则应生产运费越少的产品的原则,划出若干个以城镇为中心的同心圆:

中心是城镇,往外依次是自由经济(包括蔬菜、奶牛业等)、谷物轮作制、三田轮作制、最远为畜牧业。

10.哥森的两个定律

第一个规律是根据经验归纳得出的享乐递减规律。

它包括两点内容:

(1)在对同一种物品的一次性持续消费中,享乐的量会逐渐减低直到饱和为止

(2)消费者重复消费时,也有类似的降低。

前者称为延长的享乐递减原则,后者称为重复的享乐递减原则。

例如:

人总会觉得喝下的第一杯水最解渴,第二杯就差了一些,如再喝第三杯、第四杯,非但不解渴,反而胀得难受。

第二条规律是在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基础上,在多种财货的消费进行选择时,达到最大享受总量的途径和方式。

戈森认为,一个人的欲望无穷,但其财力有限,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消费一定量的物品,如果他要取得最大享乐,就必须把财货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

这就是著名的个人消费者均衡原则,后人称为之“戈森第二定律”。

例如:

在现代经济交换中人们按照这个原则分配有限的货币收入,使得购买各种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均等,即MUx/Px=MUy/Py

11.萨伊定律

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12.斯密教条

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

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

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了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重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13.穆勒的折中人口论

约翰•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完成第一次大综合。

为适应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不仅继承了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了萨伊、马尔萨斯、詹·穆勒、西尼尔、巴师夏等人的辩护经济理论,而且还吸收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某些观点。

在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上,他反对李嘉图关于经济规律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特点。

认为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具有不同性质。

在价值理论上,他的价值理论是19世纪中叶以前的各种价值论的综合,是供求论、劳动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的折中产物。

在价值概念上,穆勒以交换价值代替价值,否认价值实体的存在。

在价值决定上,穆勒沿袭了过去的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

他完成劳动价值论到生产费用论的演变过程。

14.新古典综合主要思想

在经济政策上,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消除危机,并提出要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对需求进行分析的同时,还需要对供给进行分析。

在经济制度方面,主张混合经济论,即公私机构共同对经济施行控制。

一是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是主张在经济上升期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

一是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重要。

二是主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使用应“相机抉择”。

论述题

1.李嘉图体系的解体为那两个分支,并且两个分支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两大难题:

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2.马歇尔综合性在他的价格理论中的体现。

3.马克思是如何化解李嘉图的两个矛盾的。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李嘉图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

马克思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的分析,通过对价值本身的转化关系的分析,科学的证明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在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生产价格规律中,各部门资本家都依据统一的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各预付资本量大小成比例的平均利润。

各部门中商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主要是由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和获得的平均利润的差额引起的,说到底是由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分配引起的。

因此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再说另一个矛盾:

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马克思巧妙地将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将工资压至最低,低到仅够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为止。

可见,这个点便是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刚好等价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抵消了资本家为劳动力支付的成本,即工资。

而剩下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便是资本的增殖,资本家得到的回报,相当于利润。

这样,资本家才达到了目的:

使他的资本增殖。

可见,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

4.以杰文斯、门格尔为代表的边际学派为什么说古典价值理论是不充分的?

他们的观点在理论上能否成为一次革命?

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被称为边际三杰,他们是边际学派的奠基人。

以他们为代表的边际学派认为古典价格理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古典价格理论既无法解释一些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无法有效解决它们。

杰文斯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门格尔在提出,物品价值取决于该物品所提供各种欲望满足中最不重要的欲望满足对人的福利所具有的意义;瓦尔拉斯提出“稀少性”价值论。

他们以不同的术语与不尽相同的方法,论证同一个思想;商品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主观心理评价,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满足人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即“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

这场革命被称为边际革命。

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

5.穆勒的折中主义在生产理论,价值理论,中都有什么表现?

分配理论:

1.根据资本来源于“节省”,约翰穆勒继承西尼尔的合理利润观,指出:

工人的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同样,资本家的利润,按照西尼尔的确切说法,则是对节欲的报酬。

2.折衷的穆勒还是秉承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指出利润来源于劳动的生产力。

3.他还同时继承李嘉图利润同工资成反比,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观点。

6.比较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学说的异同,那个更适用于中国的贸易发展或者都不适用么?

原因为何?

亚当斯密是提出绝对成本优势:

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李嘉图提出的是比较成本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

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

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点:

A:

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

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

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

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

A:

假定条件不同:

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B:

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

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

适用范围不同:

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

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对于中国: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适用于中国的贸易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我国唯一能和国外竞争的是我们的劳动力,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我们的劳动力较之其他发达国家便宜很多。

因此我国采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制定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

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的出口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像纺织、服装、鞋之类的。

7.经济表的分析及其中蕴含的重农思想(纯产品理论,政策建议)

魁奈创作了著名的《经济表》,《经济表》的的图示见下

《经济表》的分析见下

一、假设前提

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

三个阶级间无数买卖行为合成一次总的交换,货币只在三个阶级之间流通,每个阶级内部的流通略而不谈;

价格不变;

假定是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

国外市场略而不谈,即不考虑对外贸易。

二、流通的出发点

生产阶级

投入:

每年有10亿里弗尔原预付。

即经营农业生产的原预付总额为100亿里弗尔,分10年补偿。

年预付20亿里弗尔,全部计入生产费用。

产出:

生产阶级每年生产出价值50亿里弗尔的年总产品。

价值构成:

补偿原预付折旧10亿里弗尔;补偿年预付20亿里弗尔;剩余纯产品20亿里弗尔。

实物构成:

40亿里弗尔的粮食,10亿里弗尔的工业原料。

其中相当于年预付的20亿里弗尔的粮食留在生产阶级手中补偿年预付,不参加流通,实际投入流通的数额为30亿里弗尔。

不生产阶级

在流通开始时,已有加工制造出来的工业品价值20亿里弗尔。

它是该阶级上一年度用10亿工业原料和10亿生活资料生产出来的。

价值构成:

10亿补偿原材料;10亿换取本阶级的生活资料。

实物构成:

10亿农业工具;10亿土地所有者阶级的消费品。

将全部进入流通。

土地所有者阶级

在流通开始时,有20亿里弗尔的货币,这是由生产阶级交给他们的地租。

这20亿里弗尔的货币就代表国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总额

三、流通过程

流通全部过程包括五次交换行为,每次均是流通价值10亿里弗尔的产品。

五次交换,共流通50亿里弗尔的产品。

其中农业产品30亿里弗尔,工业制造品20亿里弗尔。

四、交易流通的结果

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尔的粮食和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

不生产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尔的工业原料和10亿里弗尔的生活资料,保证了再生产的继续;生产阶级收回了20亿里弗尔的货币,作为下一年度的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农具等)补偿原预付的折旧和利息;还保留20亿里弗尔的粮食留在手中补偿了“年预付”。

整个流通过程完成了,可继续进行简单再生产。

《经济表》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它能生产出超过自身投入的剩余,而工商业都不具备生产性。

重农主义将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定义为“纯产品”。

只有“纯产品”增加,一国财富才能增加。

其他部门,包括工业在内,其产品都只能补偿耗费,并不能生产任何“纯产品”和新财富。

“纯产品”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经济表》使用了“纯产品”这个概念。

魁奈认为“纯产品”是“自然的恩赐”。

《经济表》暗含着这样的内涵:

如果向租地农场主征税,必然侵蚀其利润和预付,导致农业生产萎缩;如果向工商业者征税,必然会转嫁到地主阶级头上;如果地主阶级过多地消费工业奢侈品,那么流回生产部门的收入就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经济政策主张:

自由放任;实行大农业经营;整顿税收;维护私有制。

 

8.请用图表分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法则

如图

克拉克阐述上图是资本存量给定的条件下,工资的决定;下图是劳动存量给定的条件下,资本利息的决定。

克拉克首先对要素进行了定义,区别了两个层次的资本即物质资本,具体的资本;资本的价值形态,抽象的资本。

同时区别了两个层次的劳动。

接着他指出要素获得报酬的理由是生产力。

他支持边际生产力递减的要素生产力规律。

并且他认为要素的报酬决定于边际生产力规律。

克拉克最终论证了:

按照边际生产力原则分配工资和利息是把劳动和资本的边际贡献公平地分配给工人和资本家。

因此,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贡献分配是最公平的分配原则。

综合分析题

一经济学是怎样出现的,可以用相对论(历史)方法和绝对论(经济内在)方法解释。

问题1:

相对论方法与绝对论方法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问题2:

你能分别举出经济思想史上相对论方法与绝对论方法的代表人物吗,请尝试解释理由。

问题3:

你赞同相对论方法还是绝对论方法,为什么?

二、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制约因素、遏制经济衰退的手段)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

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

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作用机制:

1增税抑制消费和投资,减税则刺激总需求。

2财政赤字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使得最终的财政赤字低于初始的财政赤字。

3预算平衡的思想逐渐让位给周期性平衡的思想,现在占主导地位的原则是以充分就业为目标,预算可以平衡也可以不平衡。

4税率要适度,过高则会造成税收的减少。

制约因素: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政策滞后问题。

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

遏制经济衰退的手段: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

三、蜜蜂的寓言(曼德维尔)是如何影响凯恩斯的理论的?

《蜜蜂的寓言》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例如,如何看待节俭,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

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就是减少消费。

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减少则使国民收人减少,经济衰退。

由此看来,对个人是美德的节俭,对社会却是恶行。

这就是经济学家经常说的“节约的悖论”,“蜜蜂的寓言”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

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货膨胀与扩张。

材料分析题

马歇尔马尔萨斯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