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6429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橡树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致橡树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致橡树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致橡树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致橡树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橡树 学案.docx

《致橡树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橡树 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致橡树 学案.docx

致橡树学案

广饶职业中专高二中职(二分部)语文导学案

执笔

杜子奇

审阅

周博

审核

陈艳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上课时间

课题

《致橡树》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2.理解“橡树”“木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品味凝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分析诗歌新奇瑰丽的意象。

2.品味诗歌凝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女诗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的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师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

致橡树的创作背景:

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仅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白从不讳言。

”那天他感叹着:

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

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失望。

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将匆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给艾青看。

北岛那时经常去陪艾青,读到了这首诗,舒婷和北岛开始通信,北岛转达了艾青的意见,《橡树》于是改成了《致橡树》。

“这首诗流传开来,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诉没有橡树。

”于是舒婷又写了《神女峰》作为补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二、文学常识

1.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所形成的朦胧文化被继承,发展称为21世纪的追梦文化。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2.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三、积累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攀援()凌霄花()痴情()

慰藉()戟()霹雳()

雾霭()流岚()虹霓()

2.词语解释

慰藉:

炫耀:

伟岸:

威仪:

流岚:

四、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梳理诗歌结构

从内容表达上看,全诗可分为个层次。

从开头到“”是第一层,作者用了六个比喻,对传统的爱情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不是单方的痴恋,也不是单纯的奉献。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威武和出众,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她所追求的是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从“”直到结尾是第二层,正面抒写诗人理想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的基本要求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这与前面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必须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篇爱情宣言的话,那么这两句就是中心观点之所在,这里昭示的是两个字——平等。

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

“”。

这种爱,相敬如宾而心心相印,互相理解:

“”。

两个人可以分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

“”,刚毅、顽强;“”,美丽、温柔。

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诗人以寒潮、风霜、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流岚、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

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外表,更要爱独立的人格和对方的全部。

2.朗诵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①诗中橡树和木棉的形象分别象征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谈谈你对这种爱情观的理解。

②找出诗中的对偶句,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③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为什么?

2)诗中的“橡树”“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各自暗指什么?

3)诗中在写到“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时,用的是“绝不”,而写到“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时则用的是“不止”。

试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拓展延伸 

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第一节,依次有哪些意象?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

示例:

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

3.按照“你只知道______,却忘了_______”的格式,仿写。

示例:

凌霄花,你只知道借对方的高枝炫耀自己,却忘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4.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第二节,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

找出描写它们的诗句。

6.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广饶职业中专高二中职(二分部)语文导学案

执笔

李珂

审阅

周博

审核

陈艳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上课时间

课题

《短诗二首》

学习目标

1.准确识记并默写两首短诗。

2.了解现代短诗的基本特点,抓住意象,初步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3.开阔眼界,体味诗歌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断章》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赏读。

2.对丰富意象下深刻的诗情、诗意的理解和体味,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把握。

学习过程

《断章》卞之琳

一、作者介绍及文学常识

卞之琳(1910—2000), 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因此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主要作品有:

《三草集》《汉园集》《鱼木集》《十年诗草》等。

另外还有一些译作《哈姆雷特》、《海滨墓园》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

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

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二、文本解读:

这首诗选自《鱼木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为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

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三、文本分析: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3、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

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

四、拓展延伸:

鉴赏余光中的《连环》一诗。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

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一、作者介绍及文学常识

海子,原名査海生,是真正完成中国近代诗歌改革的第一人,中国本土的田园现代诗人。

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

主要作品有:

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大地》等。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

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二、文本解读:

短诗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表达的是作者“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的想象中。

他把祝福更多的留给了世人。

在创作此诗时,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

选择尘世的幸福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

而海子选择了后者。

三、文本分析:

1、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哪些内容?

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

2、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

3、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二字?

“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

5、“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广饶职业中专高二中职(二分部)语文导学案

执笔

周博

审阅

刘新光

审核

陈艳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课题

《致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提高鉴赏水平。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色彩,感受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

后因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于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青年时代就与“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接触,并从“十二月党”的朋友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

1817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以调动职务为名,将之流放南俄。

1820年至1823年普希金被流放南俄时期,是他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期,他说,这个时期他深受拜伦的影响。

他的许多歌颂个性自由的重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茨冈》、《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致大海》等。

《致大海》作于1824年。

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

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

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

当他将要远离敖德萨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敖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二、整体感知,梳理诗歌结构

全诗共15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

第二部分(3—13节):

第三部分(14—15节):

三、研读文本

1、文中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用文中有关词语回答)

2.大海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3.面对大海,诗人对大海倾诉了什么?

4.诗人为什么联想到拿破仑和拜伦?

四、拓展延伸 

朗诵舒婷的《致大海》,试比较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的异同。

致大海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原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广饶职业中专高二中职(二分部)语文导学案

执笔

周博

审阅

刘新光

审核

陈艳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课题

《我愿是激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意象,展开联想,感受诗人丰富深厚的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对比手法,

2.体味诗人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他出生于贫困的屠户家庭,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被喻为匈牙利的“抒情之王”。

著名长诗有《使徒》《亚诺什勇士》《农村的大锤》等。

他的诗歌充满革命激情,风格清新,语言通俗,富有民歌味。

其作品不仅对匈牙利民族文学发展影响很大,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光辉的一页。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

半年内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等。

结婚不到三年,其间给她写了120多首健康、感人的爱情诗。

这首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不久后尤丽娅便嫁给了他。

1849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

二、夯实基础

崎岖()喧响()做窠()废墟()召唤()徘徊()覆亡()束缚()懊丧()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

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四、研读文本

1、这五组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从五组意象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

3、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

这样的句式结构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对爱情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试着用诗歌的形式写出你的感受吧!

 

广饶职业中专高二中职(二分部)语文导学案

执笔

杜子奇

审阅

周博

审核

陈艳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上课时间

课题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章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关于秋的描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二、作者介绍及文化常识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椽()嘶()叫潭柘()寺橄榄()

 普陀()山房檩()陪衬()夹袄()

 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

2、释题:

试分析题目的含义(“故都”为何不用“北平”代替?

3、本文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四、合作探究

1、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

2、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

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试举例说明。

3、简述课文的结构,文章是怎样前后呼应的?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A.稀稀落落严厉感慨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

  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

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