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913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中药常用方剂15补益剂MicrosoftWord文档

十五、补益剂

补气

1、四君子汤

【别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处方】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药理作用】1、调整胃肠功能《新中医》1978(5):

53,《新医学》1979(7):

305,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拮抗乙酰胆硷和组织胺等作用,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因而亦有利子胃肠溃疡的愈合。

2.增强机体免疫机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

63,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二药配伍或三药配伍(除配炙甘草者外),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单味党参作用最显着。

炙甘草为一拮抗剂,其拮抗作用与本晶在配伍中的用量有关(含1/3时,拮抗作用明显,含1/5或1/7时,作用不明显)。

《新医药学杂志》1979(6):

60,《江苏中医杂志》1980

(2):

32,四君子汤在体外能够较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斑形成。

本方去甘草后煎汤内服,可使人体血清IgG含量较显著地上升,使自然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

366,对营养不良所致小鼠胸腺萎缩和功能降低者,可促使其恢复。

以上结果证明,四君子汤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为本方扶正御邪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3.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的生成《中医研究通讯》1963(8):

3,四君子汤能使失血动物血象中的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并可促进网织红细胞转化为红细胞。

4.其它《教学动态》1979

(1):

23,四君子汤能使服药小鼠肝细胞内的肝糖元含量显著增加,因而有利于肝组织的修复。

《中医研究通讯》1963(8):

3,四君子汤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神经、心脏和内分泌腺)而促使血压上升,改善休克。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温养脾胃。

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咣白,四肢无力,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现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属脾胃虚弱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备注】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

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1、六君子汤

 【处方1】陈皮1钱,半夏1钱5分,茯苓1钱,甘草1钱,人参1钱,白术1钱5分。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健脾养胃,行气化滞,燥湿除痰,理气降逆。

主脾胃虚弱,气逆痰滞。

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气痞满,呕恶呃逆,吞酸,面色萎黄,四肢倦怠;以及脾虚膨胀,外疡久溃,食少胃弱者;痔漏日久,脉数而涩,饮食日减,肢体愈倦,一切不足之证;胃气虚热,口舌生疮;中气不和,时时带下。

  【用法用量】方中人参改为党参,制成丸剂,名六君子丸(见《中药成方配本》)。

  【注意】真阴亏损者忌用。

  【各家论述】《医方考》:

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

东南之土卑湿,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气壮足以行其痰也。

若中气一虚,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

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

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无毒,陈皮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比德云尔!

  【临床应用】1.泻痢《寿世保元》:

一人患痢,后重,自知医,用芍药汤,后重益急,饮食少思,腹寒肢冷。

予以为脾胃亏损,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炮姜,三剂而愈。

  2.吞酸《寿世保元》:

一妇人吞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

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

予曰:

此脾胃亏损,末传寒中。

不信,仍作火治,肢体肿胀如蛊。

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气渐醒,饮食渐进,虚火归原,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全愈。

  3.眩晕痞闷《张氏医通》:

缪某,偶因小愤,遂致眩晕痞闷,三月来服豁痰利气药不应,反觉疲倦,饮食日减,下元乏力。

至七月下浣,邀石顽诊之,六脉似觉有余,指下略无冲和之气,气口独滞不调,时大时小,两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湿,渐渍于水土二经,复加剥削之剂屡犯中气,疲倦少食,迨所必致。

法当先调中气,输运水谷之精微,然后徐图温补下元。

为疏六君子汤加当归兼调营血,庶无阳无以化之虞。

  【摘录】《医学正传》卷三引《局方》

【处方2】人参(去芦)甘草(炙)白茯苓(去皮)白术(去芦)陈皮半夏各等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健脾补气,和中化痰。

治脾胃虚弱,面黄体瘦,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症,致儿为患。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服。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五

【处方3】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炙草、神曲、山楂、麦芽。

  【功能主治】脾弱。

方食已即困欲卧。

  【摘录】《嵩崖尊生》卷八

【处方4】党参5钱,白术3钱,茯苓2钱,炙草1钱,陈皮1钱,法夏1钱,乌梅5个。

  【功能主治】健脾,暖肾,敛肝。

主痰饮。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2个为引,送服四神丸1钱5分。

  【各家论述】治痰饮者,健脾、暖肾、敛肝,盖缺一不可矣。

宜六君子汤重加乌梅,送四神丸。

六君子汤健脾者也,四神丸暖肾者也,乌梅敛肝者也。

此筹思再四,曾施而已效者也。

  【摘录】《医门八法》卷二

处方5】人参(去芦)1钱,白术(去芦)1钱,茯苓(去皮)1钱,白芍(炒)1钱,山药(炒)1钱,当归1钱,藿香5分,砂仁5分,莲肉10粒,乌梅1个,半夏(姜汁炒)8分,陈皮8分,甘草3分,炒米100粒。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久病胃虚呕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徐徐温服。

  【摘录】《回春》卷三

【处方6】人参、白术、黄耆、白茯苓、甘草、山药各等分。

  【功能主治】助脾进食,辟邪气。

主伤寒汗、下之后,将见平复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如渴,加干葛、乌梅;大便自利,加陈皮、厚朴、砂仁、肉豆蔻;余热,加银柴胡。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德生堂方》

【处方7】人参1两,白术1两,橘红半两,半夏(汤泡7次)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济生》卷七

3、异功散

【别名】五味异功散(《保婴撮要》卷十五)。

  【处方】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锉)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理气。

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

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保元汤

【处方1】人参3克黄耆9克甘草2克肉桂1.5~2克

  【功能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

不拘时服。

  【备注】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

  【摘录】《博爱心鉴》

【别名2】参耆汤、参耆饮、保元丹

  【处方】人参1钱,黄耆3钱,甘草1钱,肉桂5分至7分。

  【功能主治】补气温阳,滋养益气,扶弱补虚。

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光)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

气血不足,婴儿怯弱,痘毒内陷,面色苍白,气陷久泻,肢体无力,肺脾虚弱,恶寒自汗。

  【用法用量】参耆汤(《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参耆饮(《简明医彀》卷六)、保元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注意】血热毒壅之火证禁用;禁忌生冷。

  【各家论述】1.《博爱心鉴》:

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耆,助阳须凭官桂。

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命之巅危。

  2.《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

参、耆非桂引道,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

  【摘录】《博爱心鉴》卷上

【处方3】熟地3-5钱,枣皮2钱,山药1钱半,菟丝子(炒香,捣碎)2-3钱,五味3分,益智仁(酒炒)1钱,附子1钱半,肉桂1-2钱。

  【功能主治】补阴固涩。

主肾虚无火而下焦滑遗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净肉)2钱,或加乌梅2个;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吴茱萸之属。

  【摘录】《会约》卷十二

5、参苓白术散

【处方】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1千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塞,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细缓。

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

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脾虚痰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大枣汤调下。

小儿量岁数酌减。

  【备注】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豆、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气,用以载药上行。

诸药合用,共成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肉(去心皮)、诃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气虚泄泻。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内景篇》引作“参苓莲术散”。

  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摘录】《回春》卷三

【处方】人参1两,茯苓(蒸)2两,山药(炒)2钱,苡仁(炒)2钱,扁豆(炒)2钱,莲肉(去心,炒)2钱,砂仁1两,神曲(炒黑)5钱,甘草(炒)5钱,白术4两(陈土炒),陈皮1两(微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养胃。

主痈疽脾虚者。

  【用法用量】每用3钱,开水送下。

  【摘录】《医学心悟》卷六

6、七味白术散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藿香(各15g)、木香(10g)、葛根(2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益气补中、和胃生津。

慢性腹泻(脾胃虚弱型),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主症。

腹痛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便后痛减为特点。

【按】本方症乃由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邪内阻所致。

治宜健脾和胃,渗湿止泻之法。

方中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治其本;葛根辛甘可鼓舞胃气,升清而止泻;藿香、木香辛苦温芳香化湿浊,和中止呕,行气止痛。

“以木、藿之芳香,佐四君入脾,其功更捷”(《小儿药症直诀》)。

诸药合用,对脾气虚而兼湿阻中焦,症见腹胀痛肠鸣伴呕吐者颇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藿香所含挥发油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木香有解痉作用,对肠管、气管、血管平滑肌均有舒张作用,有降血压和利尿作用,并对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葛根有解痉作用。

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呈抑制性影响,主要与其抗乙酰胆碱作用有关,其抗乙酰胆碱作用表现在使肠管运动的紧张性下降,而不抑制收缩力。

四君子汤尚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脾虚患者服用四君子汤后胃肠运动紊乱的症状有所好转,可能与其抗乙酰胆碱及抗组织胺作用有关。

四君子汤能增机体免疫功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四君子汤在体外能够较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斑形化。

若湿热久羁不去,加黄连6g,连翘10g,薏苡仁20g;若虚寒较盛,加附片10g或肉桂6g,炮姜、乌药各10g;若挟食滞者,可加焦楂、建曲、莱菔子各10g;若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者,可加陈皮、柴胡、枳壳或厚朴、白芍各10g;若有血瘀者,加泽兰、仙鹤草、山楂各10g;若年迈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加赤石脂、罂粟壳、黄芪、干姜、诃子等。

7、、补中益气汤

【处方1】黄耆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药理作用】

(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天津医药杂志》1960

(1):

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

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

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

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

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

(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中成药研究》1985(12):

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

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备注】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

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摘录】《脾胃论》卷中

【处方2】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功能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

  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摘录】《嵩屋尊生》卷八

【处方3】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心火。

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

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

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处方4】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火邪。

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

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8、举元煎

、【处方】人参黄耆(炙)各9~15克炙甘草3~6克升麻1.5~2克<炒用)白术(炒)3~6克

  【功能主治】益气升阳。

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者。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180毫升,温服。

  如兼阳气虚寒者,肉桂、附子、干姜,随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2个,或文蛤2~3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9、升陷汤

【处方】生黄耆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功能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兼见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萸肉。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10、生脉散

【别名】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处方】麦门冬1.5克五味子7粒人参1.5克

  【药理作用】1.微量元素的测定:

《中成药研究》1986(8):

17,采用原子吸收分光亮度计对生脉散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三味药含铁量最高;尤其是五味子;其次是锰含量,亦以五味子最高,镍在麦冬中含量较丰富,铜、铬也以五味子含量较高。

  2.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

《中华医学杂志》1974(4):

246,心电图与组织化学法的实验结果,显示生脉散可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使缺血的心肌以最经济的方式作功,延长心肌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和离子传递系统,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有关,因而本方对心脏复苏具有特殊的"强心效应"。

  3.改善微循环:

《辽宁中医杂志》1984(12):

36,生脉散注射液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实验性微循环障碍,并能阻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症提供了实验药理学依据。

  【功能主治】补肺益气,养阴生津。

治热伤气阴,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口渴,,咽干舌燥,脉微;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干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者。

现用于中暑、小儿夏季热、功能性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而见气阴两伤者。

此外,还用于心力衰竭,休克等危急病症。

  【用法用量】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备注】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

三药合用,共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摘录】《医学启源》卷下

11、人参蛤蚧散

【处方】蛤蚧1对(蜜炙),人参(去芦头)半两,百部半两,款冬花(去梗)半两,贝母(去心)半两,紫菀茸半两,阿胶(蛤粉炒)1分,柴胡(去苗)1分,肉桂(去粗皮)1分,黄耆(蜜炙)1分,甘草(炙)1分,鳖甲(醋炙)1分,杏仁(汤浸,去皮尖)1分,半夏(生姜汁制)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虚劳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蛤蚧散”。

  【注意】肉桂虽去风寒,有热人不宜服,则当改用细辛。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