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883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docx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研究”

研究阶段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突出人的现代化和健康化,这就要求未来的建设者不但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新精神,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除必须承担以学习为主的任务外,还要面对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沉重压力,因此,小学生现有心理水平难以适应和满足客观外界提出的要求,往往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自理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情感脆弱、主动性和独立性较差、不合群、不善交往、甚至离家出走、拒绝教育等。

更为严重的还出现杀害父母、老师、同学等犯罪行为。

就目前而言,儿童一般只有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会去看医生。

但在此之前,已有许多现象预示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及时处理这些现象,往往可以预防问题的发生,因此这种处理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等问题成堆再治疗,那就“事倍功半”了。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一般未能涉及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疏导与预防,因此,需要通过研究与实验来回答上述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及其干预”课题研究正力求是通过一定的实验研究,力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课题的主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归纳如下:

1、理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十多年来“心理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李岚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德育、体育、音乐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到底如何等重大问题困扰着小学教育的实践。

正如班华教授的《心育刍议》中早就反映出的:

要认识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理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更要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研究,将有助于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利于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体格、心理、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

有目的、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培养和提高,主动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预防和干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的良好发展提供优质环境。

目前对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轻重程度的估价虽然南北东西之间悬殊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随着家庭、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变化,儿童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着,而且在一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严重。

作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心理和身体一样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影响已越来越被实践所证明,在这样的态势下,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干预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对于他们的正常而快速发展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3、锻炼和造就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规模和质量。

与世界上开展心理教育较早的国家相比,与台港华人学校的发展状况相比,大陆上的学校心理教育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在教育部文件下达以后的几年中,心理健康教育仍未提上议事日程。

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教师而且必须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教师是其中最主要的大兵团。

根据海外的经验教训,心理教师应该像医生一样,必须经过专业化训练,否则可能导致误诊、误导、误人子弟。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为学校培训一批骨干教师,使他们能按照部颁的教材要求正确、正常进行常规教育,为普遍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工作提供师资保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

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教师增强教育观念,熟悉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探究课程改革的教育对策的科学性。

测验是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

A阿纳斯塔西(A.Anastasi)所下的定义是:

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组”题目的标准化、客观性的测量。

我校在测量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行为样组”的测量:

选择一组在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题目,即考试态度、学习习惯、自信心、自控力、自理力、应辨力、乐群性、乐观性、目标性、有恒心,共十项内容。

题型设计参照了《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经过预测审定后形成“行为样组”题目,用于心理健康现状的问卷调查。

2、“标准化”的测量:

编制问卷,学校行政组负责组织对随机抽样的200例学生分两组进行预测和实测。

一共十题,每题1分,分成“好”“一般”“差”三个等级选项,总分合计各100分。

教师根据得分统计出各题的百分率。

书中“常模值”中拟定:

心理行为好的为60%以上,心理行为差的不能超过5%(见《心理卫生工作评定量手册》标准)。

我校把学生的各项行为得分率与常模数值比较,从而找出学生的心理问题。

3、测验的客观性:

此次测验与预测结果相近,证明有可信度。

因为心理测验的对象不是物质的实态,是心理属性,无法用工具直接测量,所以本测量为间接的所欲属性的测验,它能正确地测验出学生的心理所欲属性。

这次选择的心理属性判断,难易得当,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鉴别能力。

4、测验结果统计;

好一般差好一般差

考试态度622315应辨力642313

学习习惯71218乐群性751312

自信心632710乐观性62317

自控力691417目标性781111

自理力532126有恒性602416

注;标准百分值——选项“好”>60%,选项“差”<5%(见《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5、结论:

行为好的学生大部分超过了“常模值”——60%,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还有很多上升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百分率。

“行为差”的百分值均高于“常模值”——5%,由此说明学生中还存在着突出的心理问题。

总之,通过测验证明,为了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有关课程改革的教育对策的研究。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初步分析

《教育学》告诉我们:

通过观测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借助科学抽象,对其进行本质的、深刻的、系统的心理性认识,就能够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为此,学校根据调查结果,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抑制不良心理的个别化和个性化的教育中,努力探索“心理问题”的预防对策。

1、“厌考’心理。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还未彻底摆脱升学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偏高,忽略了学生的自身能力范围,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2、“厌学”心理。

极少数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迟缓,成绩不佳,对学习失去信心。

又由于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过分贪玩,学习兴趣、动机缺乏,加上社会的影响,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3、“自卑”心理。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

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

4、“失控”心理。

少部分学生由于遗传、习惯、行为的原因,存在自控失调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上课时候不守纪律、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不听教育。

这类学生因不能调节自己情绪,特别需要加强心理的辅导。

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改变失调现象的关键。

5、“依赖”心理。

如今独生子女多,大都是娇生惯养,从小在生活上养成了寻求父母保护、照顾的习惯,自理能力很差,依赖心理很重,这也是跟父母的过度呵护有关。

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机会,训练学生的独立行为,逐步摆脱依赖思想,走向自立。

6、“弱辨”心理。

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弱,很容易出现好坏不分的现象,更容易受骗上当。

7、“孤僻”心理。

由于个别学生家庭父母离异和社会环境、自身性格、遗传因素的影响,其行为表现为不多言语,喜欢独处,性情孤僻。

8、“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往往遇批评、委屈、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心理承受能力差,表现“逆反”“小气”的心理。

还有的学生,兴趣、爱好不广泛,个别甚至和教师、家长产生对立心理。

9、“后进”心理。

这类学生成绩不好,胆小怕事,无进取心,不思上进。

不敢承担重任,不会朝着目标奋斗。

10、“失恒”心理。

有部分学生“一做到底”的恒心不强,经常做事半途而废,怕苦怕累,行为表现不能持之以恒。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和访问,可将学生心理异常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被访问的学生中,69%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属于高度控制型,13%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偏向于控制型。

家庭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专断独裁,强制干预子女的行为,主要采取责罚手段进行教育管理,忽视说理劝解、谆谆诱导的作用。

14%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属于矛盾型,在教育子女时经常表现出矛盾性,使子女无所适从。

2、家庭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是重要原因。

被访问的学生中,87%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68%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超过子女的智能水平。

尤其现在家庭的所面临的子女升学压力,社会通过教育来拉动消费。

许多家长把自己尚未完成的学业方面的心愿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再加上攀比心理等等,家庭把这种种压力全部转嫁给了子女承担。

3、学校是另一重要原因。

在学生出现心理应激事件(如生活中的挫折、创伤性体验、过度的内心冲突等)时,教师缺乏及时的观察、发现和及时的疏解、支持,导致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动摇了能力和品格的自信心,形成病理的惰性兴奋灶,逐步发展成病态心理症状。

在学生具有病态心理症状时,学校由于没有专业心理教师,因而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个别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学习压力,在教育管理上以责备、惩罚手段为主,采取强制性控制型教育,造成学生心理创伤。

4、社会的影响。

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的思想。

此外,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三、策略

南师大的郭亨杰教授、傅宏教授等心理学专家正致力于中小学心理三级保健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的研究,这是一种在国内外带有超前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系统。

其中,一级保健所要做的是使一些心理障碍在发生初期就能及时发现、识别并得到有效的干预,以免积重难返;二级保健所要做的是使一些心理障碍在发生初期就能及时发现、识别并得到有效的干预,以免积重难返;三级保健则是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使之得以恢复。

本课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教育及其干预研究,正是在三级保健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来的,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一级保健,初步涉及二级保健。

研究分低、中、高个年级阶段,对象为全校所有班级学生,全面展开研究。

(一)加强管理,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建设

1、测试摸底,做好心理保健教育的素材建设。

必要的心理测试是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施加实验影响,调控实验过程,驻让实验效果的主要依据。

为了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我们对实验对象分年级分班级进行了“《学习适应性诊断测试》(AAT)”、“《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等几个方面的心理测试(以上量表均为华师大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测试结果严格保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并通过分析与比较,发现问题,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这样,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既然分工又合作,为课题研究全面展开,整体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2、优化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设。

在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合理利用学校心理教育界的环境资源。

校园内草坪、花木错落有致,四季飘香;校内广场以雕塑、喷泉作点缀,我们把这些都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资源。

二是心创设学校心理教育环境。

学校草坪上、大楼上,设立了充满童年趣和人文精神的标语牌。

各教室板报设有“心理角”,各专用教室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在课堂教学中,各任课教师也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指导教学,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

三是积极营造心理教育开放环境。

在校园内设立了“红领巾信箱”,开辟专门的“心语室”(心理咨询室)。

大胆实施了学生民主化自我管理。

3、组织培训,强化心理教育队伍建设。

众多研究资料表学生心理问题大多与教师教育当有关。

教师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对学生有效开展心理教育队伍。

教师的非理性情绪和行为盖源于教师的非理性信念。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培训,在指导与自学基础上,请专家定期作辅导讲座,并不定期编印辅导材料,以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

同时,着重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心理教育知识,并请专家辅导,组织示范观摩活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的技术和方法,使班主任逐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

另外,挑选热爱学生工作,有相当教育经验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员培训及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专职教师。

这样,我校逐步形成专职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心理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而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健康的教育是关键的一环。

为此,我们在重视师资培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水平。

一是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心理教育知识;二是定期向家长下发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材料;三是向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范例;四是召开小说团体成员家长座谈会。

这样,学校、家庭同步开展心理教育,确保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探索,抓好学生认知辅导心理教育的实践策略

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我们从认识、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与他人,重塑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三个层次水平,以游戏活动、情景表演、小组讨论、专项训练为载体,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训练方案,发动全体学生开展训练。

这种训练以班级为单位,全体成员围绕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成与人际互动,沟通观念,解决问题,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整个训练过程由热身、表演、讨论、分享、巩固五个环节组成。

以理论为标准,以全体学生对象,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愉悦,产生健康的情绪体验,产生健康的行为。

(1)学科渗透策略。

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课堂学习是小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学科渗透通常较亲切自然,潜移默化,易于被学生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语文课本中有一大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如:

《徐悲鸿励志学画》、《卧薪尝胆》、《给予是快乐的》、《掌声》、《爷爷的芦笛》、《说勤奋》、《小鹰学飞》等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了精神和心理的双成长:

勇敢地面对人生挫折、在困难面前自尊自强、快乐地给予、克服自卑、勇敢地面对恶劣环境、坚持不懈等,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品质在阅读中得以内化。

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时,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优势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体育课《掷轻物》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听从指挥、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音乐课《在动物园》,学生在体验、参与音乐活动中,领会了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领略了音乐动物王国的美。

科学第一册《我们穿什么》有关布料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活动陶冶策略。

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陶冶、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定期召开“学法交流会”,让学生关注自己学习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并进行自我调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竞争、敬学精神,学法交流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了“生活自理比赛”和“今天我当家长”活动,并通过“家庭与学校双向联系表”来进行调控。

在实验班中开展了轮流当干部活动,设立“值日班长”、“值周班

长”。

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当一次班长的机会,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经常有转换的机会……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

有学生在总结中写道: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多次经受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消除自己的羞怯感,更重要的是,长大后,容易适应社会。

办班级《心理健康手抄报》,《学习方法报》,内容自选,题目自定或以主题班会为内容,每人一页,每个同学都参与,自己设计版面,自己插图,自己抄写,最后装订成本,供全班同学传阅。

有的学生还利用自己会电脑的特长,利用电脑打字、排版、插图。

通过办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操作、驾驭文字、猎取知识、选材、编辑、排版、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园地。

开展新闻采访、节目制作活动。

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播,展示校园内外丰富的学习、生活;实验班小记者们采访来校的领导专家,那么举止文雅、谈吐流畅。

实验班开展五彩缤纷的活动课。

“编织多彩世界”、“感悟书韵”、“树叶贴画”、“做拼说玩七巧板”、“惜时之铭”等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在实践和艺术的天地,变得心灵手巧。

开展扎实的体育节活动。

广播操比赛英姿飒爽,秋季田径运动会精彩纷呈,冬锻运动会红红火火。

象棋赛、围棋赛、乒乓赛小试身手。

学生个个踊跃参与,人人不甘落后。

在活动中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⑶家校沟通策略。

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通过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我校是模范家长学校,每月授课一次。

在授课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

《情商与家庭教育》、《做一个追求高尚的公民》、《失败是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过程》、《共“架”心桥》等。

现在通过校园网“校园即时通”,拓宽了家校沟通的途径,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家长的心育水平,最终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2、关注部分学生,开展小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采用“心灵对话”,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同时,要着重探讨采用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喜、怒、哀、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绪,当遇到让你生气愤怒的事时,你怎么办呢?

心理辅导课《当愤怒接近我们时》通过小品表演、调查明理、教给调节方法等提高学生的人性修养,让学生把愤怒化作歌声与微笑。

《烦恼来了怎么办》通过剧情表演分析、讲述与讨论、角色扮演、克服烦恼能力测试等,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烦恼的危害不在于烦恼本身、而在于对待烦恼的态度,使学生学会一些处理烦恼的方法。

《众人划浆开大船》、《我是最棒的》、《轻轻松松上考场》、《不和攀比交朋友》、《生活的色彩是责任》等心理辅导课,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

在参与中陶冶、在参与中提高心理修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同时,我们办好了一张心理健康小报《心之语》,每月一期,给老师和学生补充心理养料。

我们为每个学生设立了自我完善卡。

我们还设立了心理驿站,通过书信交流的形式,解决少数有心理困扰学生的问题。

我们分类建立了6—10人组成的同质或异质小组。

如学习适应性小组、情绪调控训练小组、考试焦虑防止训练小组、交预心理调训练小组等。

小团体训练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小团体中人际关系优势,通过成员间相互倾诉、表露和分享受,不仅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也让学生学会体验如何理解他人。

3、帮助特殊学生,开展个别心理问题的干预及转介。

针对个别特殊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心理困扰,我们平时主要从多方面关注,与家长取得默契进行转介。

学校帮助提供该生的有关情况配合专家治疗。

四、课题研究的中期效果与分析

1、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适应性有了明显进步

心理健康不仅是人的整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的生活健康和社会文化水平健康发展的心理基础,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学习适应性是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性能力。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明显进步。

以上充分发明本课题的研究确实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成效显著。

2、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课题组成员先后开设了二十多节心理教育活动课对外观摩,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案例、课例,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期刊上发表。

3、初步构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防教育及其干预

通过预防保健系统的构建,诊断保健的构建,治疗保健系统的构建这三方面的工作,在学校内构建了一个严格、规范、能操作、有成效的心理保健系统,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