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876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新编讲解.docx

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新编讲解

第三章泌尿生殖系统的实验诊断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涉及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病、间质性肾病、肾小管疾病、肾衰竭和尿路或生殖系统感染、结石、不育症等,通过尿液检验、肾功能试验、精液及前列腺液检验、阴道分泌物等检验,有助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等。

对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或代谢异常、黄疸等,亦可通过对排泄到尿液中的疾病相关代谢产物的检验进行筛查或协助诊断;对使用可致肾损害药物治疗的监测,接触重金属(如铅、汞等)的职业病的辅助诊断及健康评估等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尿液分析

尿液是血液流经肾脏后,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作用而形成。

肾小球滤液必须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滤过。

毛细血管壁由有孔的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glomerrularbasementmembrane,GBM)和足细胞构成。

肾小球滤过的原尿每天可达180L,其中电解质成分与血浆基本相似。

正常成人每日(24h)排出的尿量约1500ml左右,原尿中99%以上的水和很多物质被肾小球重吸收。

尿液成分及其含量的改变不仅受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而且与血液循环、内分泌、代谢、呼吸等系统的生理或病理变化有关。

通过检测尿液中那些与疾病特异的代谢物异常含量就可获得大量重要的疾病信息。

因此,实验室尿液检查一直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尿液分析(urinalysis)主要包括尿液的常规检验和特殊检验。

一、尿液常规检验

【标本采集】

1、采集前准备:

正常饮水。

用药者应注明药物名称、用量及用药时间。

尿液收集前清洁尿道及其周围部位,避免月经、阴道分泌物、前列腺液、精液、包皮垢、粪便等影响,不能从便池内采集。

2、收集尿液容器:

应保证清洁、无渗漏、无颗粒,其制备材料与尿液成分不发生反应。

容器和盖子无干扰物质附着。

容器的容积应大于50ml。

如若进行12或24h尿液分析应选用1~3L左右的容器。

收集微生物检查标本的容器应干燥、无菌。

3、尿液采集

⑴晨尿(morningurine):

清晨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称为晨尿。

尿液检查最好采集晨尿,并留取中段尿(在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段排出的尿液)。

主要适于检验尿液的理学特性(如比密)、细胞成分和管型。

⑵随机尿(Randomorspoturine):

随时留取的尿液标本,最好留取中段尿。

对门诊和急诊患者均适宜。

可用于定性检测尿化学成分、细胞成分和管型等。

⑶24h尿:

属于计时尿标本(在规定时间内收集的尿标本)收集方法是:

如第1天清晨8时,排空膀胱中尿液并弃去,开始收集以后24h的全部尿液于加有5-10ml防腐剂的清洁干燥容器中,次日清晨8时排空膀胱中尿液收入容器,充分混匀全部标本,准确测量并记录总尿量,立即送至实验室。

⑷清洁中段尿、导尿和膀胱穿刺尿:

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外阴和尿道口,留取中段尿于消毒干燥的容器中,用于尿细菌培养等检验,其中膀胱穿刺尿培养结果最可靠。

4、尿液的保存

尿液常规检验尽量不使用防腐剂,在标本收集后2h内不能完成的尿液分析,或所要分析的成分不稳定,可根据检验项目不同加入特定化学防腐剂,如一定浓度的甲醛、甲苯等。

【参考区间】

尿液的理学检验、常见化学成分的干化学检验、尿有形成分检验的参考区间见表4-1-3,其中干化学检验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值是通过检验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和中性粒细胞脂酶活性换算而得,仅供筛查,准确计数结果应以尿沉渣微量计数板计数法为标准。

下列参考区间仅供参考,实验室应根据所用的仪器和试剂,建立符合自身实验室要求的参考区间。

表3-1-1健康成年人尿液分析的参考区间

序号

检验项目

中文名称

检验项目

英文名称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检验方法

参考区间

1

尿量

urinevolume

体积测量法

1000~2000ml/24h

2

颜色

color

肉眼观察法

新鲜尿为淡黄色

3

透明度

pellucidity

肉眼观察法

清晰透明

4

气味

odor

新鲜尿有微弱芳香味

5

比密

specificgravity

SG

折射计法

晨尿:

1.015~1.025

随机尿:

1.003~1.035

6

酸碱度

hydrogenionconcentration

pH

干化学法

晨尿:

5.5~6.5

随机尿:

4.5~8.0

7

蛋白质

protein

PRO

干化学法

阴性(<100mg/L)

8

葡萄糖

glucose

GLU

干化学法

阴性(<2.0mmol/L)

9

酮体

ketone

KET

干化学法

阴性(<50mg/L)

10

胆红素

bilirubin

BIL

干化学法

阴性(<4μmol/L)

11

尿胆原

urobilinogen

URO

干化学法

阴性或弱阳性(0~20μmol/L)

12

隐血或红细胞

occultbloodorerythrocyte

OB/ERY

干化学法

阴性或ERY<10个/μl

13

白细胞

leukocyte

LEU

干化学法

阴性或LEU<10个/μl

14

亚硝酸盐

nitrite

NIT

干化学法

阴性

15

维生素C

vitaminC

Vit.C

干化学法

阴性(<100mg/L)

16

红细胞

Redbloodcell

RBC

①离心镜检法

②尿沉渣微量计数板计数法

③UF系列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①0~3个/HPF,平均0.4~1个/HPF

②男性成人<4个/l,女性成人<9个/l;

③男性成人<10个/l,女性成人<24个/l。

17

白细胞

Whitebloodcell

WBC

①离心镜检法

②尿沉渣微量计数板计数法

③UF系列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①0~5个/HPF,平均0.6~2.1个/HPF

②男性<5/l,女性<14个/l;

③男性<10个/l,女性<15个/l。

18

鳞状上皮

细胞

Squamousepithelialcell

离心镜检法

男性:

偶见,女性0~5个/HPF

19

移形上皮

细胞

Transitionalepithelialcell

离心镜检法

偶见

20

肾小管上皮细胞

Renaltubularepithelialcell

离心镜检法

21

透明管型

Hyalinecast

离心镜检法

无或偶见/LPF

22

颗粒管型

Granularcast

离心镜检法

23

细胞管型

Cellularcast

离心镜检法

注:

HPF显微镜高倍视野,LPF显微镜低倍视野

【临床意义】

1.尿量:

健康成年人尿量约为1000~2000ml/24h,即1ml/(kg.h体重);儿童按kg体重计算尿量约为成人的3~4倍。

昼夜尿量之比为3:

1,一般情况下夜尿量不超过750毫升。

⑴多尿(polyuria):

指24h尿量超过2500ml。

①生理性饮水过多、食用含水分高的水果、饮浓茶、咖啡及乙醇类、噻嗪类药物或其他利尿剂或精神紧张等可见尿量增多。

②病理性多尿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

前者由于尿液中含有大量糖分,比密增高;后者比密减低,而且尿量大大超过前者,常多达5000毫升以上。

此外,还见于急、慢性肾衰竭的多尿期及神经性多尿等。

⑵少尿(oliguria):

指成人24h尿量不足400ml或17ml/h,小于100ml/24h为无尿(anuria)。

引起少尿和无尿在临床上分为三种情况:

①肾前性少尿:

常见于休克、心衰、严重脱水(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急性失血等其他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滤过不足性少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脓血症及肾动脉栓塞等。

②肾后性少尿:

常见于结石、尿路狭窄、前列腺肥大、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

磺胺药物和脱水剂治疗时,尿液pH酸性情况下由于药物结晶沉积可导致无尿。

③肾性少尿:

在排除肾前、肾后性因素导致少尿后,可考虑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实质性改变,如急、慢性肾衰竭、多种抗生素、汞、镉、四氯化碳和甘油等肾毒性物质均可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TN)而导致少尿。

此外,与溶血和肌损伤导致的血红旦白尿和肌红蛋白尿亦可造成肾小管中蛋白和结晶量过多导致少尿。

2.尿液的颜色与透明度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清晰透明的液体。

尿液的颜色随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而不同,食物和药物可影响尿液的颜色。

如无色尿,为稀释尿液,多见于多尿或糖尿病尿崩症;服用黄连素后尿色发黄,口服利福平后尿色发红,不属病理性改变。

透明度可以用混浊度(turbidity)表示,分为清晰、雾状、云雾浑浊和明显浑浊几个等级。

正常尿液的浑浊常和尿液中盐类结晶有关,如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结晶析出,而病理性浑浊与尿液中细胞、细菌、霉菌、前列腺液、粘蛋白、粘液丝、结石等含量有关。

以下外观为病理性尿液。

血尿(hematuria):

尿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1ml时,尿液可呈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出血量多时可见尿液成鲜红或暗红色,混浊外观,甚或血凝块。

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红细胞﹥3个/HPF,称为镜下血尿(microscopichematuria)。

无症状镜下血尿可见于膜性肾病、IgA肾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硬化症和轻度小球异常等。

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膀胱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临床常见抗凝血药物,如香豆素类抗凝药、普通肝素使用过量时出现血尿。

临床可通过简单的“尿三杯试验”鉴别血尿的来源,尿道出血时血尿以第一杯为主,膀胱出血时出血以第三杯为主,肾脏或输尿管出血时三杯均有血尿。

⑵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

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含量>0.3mg/L时可使尿液颜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试验阳性。

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鉴别,前者含大量红细胞,离心后上清液无色;后者含血红蛋白,离心后上清液仍为红色。

如在酸性尿中,则表现为酱油色、紫褐色或紫黑色尿,是亚铁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所致,属于血红蛋白尿的特殊类型。

常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溶血,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等。

严重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血浆中血红蛋白水平常高于遗传性溶贫水平。

⑶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

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出现严重损伤时,肌红蛋白释放,但迅速从血中清除,从尿中排出。

尿液呈粉红色或暗褐色,肌红蛋白检验呈阳性,称肌红蛋白尿。

肌肉损伤时也常伴有红细胞破坏,因此肌红蛋白尿也常伴随血红蛋白尿。

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横纹肌溶解症、创伤、强烈运动如:

马拉松、空手道等。

血尿、血红旦白尿和肌红蛋白尿仅从尿液检查很难区分。

⑷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

正常成人尿中仅含0.2mg/L结合胆红素,一般检测方法检测不出。

当尿中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时称胆红素尿,尿液呈深黄色,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等。

⑸脓尿(pyuria):

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炎性渗出物等,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常可见脓丝状悬浮物,加热加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

脓尿常见于泌尿生殖道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淋病、前列腺炎、尿道炎等。

⑹菌尿(bacteriauria)尿液中含有大量细菌时,新鲜尿液呈云雾状混浊,加热加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称为菌尿。

显微镜检验可见大量细菌,但确诊菌尿需要中段尿培养。

⑺乳糜尿(chyluria)和脂肪尿(lipiduria):

乳糜尿主要由于淋巴回流受阻或淋巴管破裂致使流入肾盂、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乳白色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尿,常见于肾病综合征、长骨或骨盆骨折。

尿离心后无变化,加入脂溶剂如乙醚提取后,乳白色混浊变清,可与其他混浊尿鉴别。

提取物用苏丹III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桔红色脂肪滴。

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为乳糜血尿(hematochyluria)。

乳糜尿或乳糜血尿可见于腹腔结核、肿瘤,丝虫病;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等创伤。

⑻盐类结晶尿(crystaluria):

尿液含较多的盐类结晶,可呈灰白色或淡粉红色混浊状,常见的有磷酸盐、碳酸盐、尿酸盐类和草酸盐结晶尿。

3.气味

正常尿液久置后细菌过度生长可因尿素分解而有氨味,恶臭味。

如果新鲜尿液有明显氨味则提示有慢性膀胱炎或尿储留;糖尿病酸中毒患者的尿液有烂苹果味;有机磷中毒时有大蒜味。

4.比密(specificgravity,SG)

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SG的高低与尿量及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性质有关,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与稀释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SG还受尿中的蛋白、糖及细胞等成分的影响。

连续监测尿液SG改变比一次测定更有意义。

正常成人在水摄入充足时24小时期间尿比重应为1.016~1.022,但正常肾脏可将其控制在1.003~1.030范围。

⑴高比密尿:

常见晨尿SG>1.020,表明肾小管的浓缩功能良好,但也常见于大量出汗、高热、脱水时。

持续性高比密尿主要见于心功能不全、早期休克、糖尿、蛋白尿和注射右旋糖苷、甘露醇等。

⑵持续性低比密尿:

即比密经常保持在或低于1.010,与肾小球滤液比密接近,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特别是慢性肾盂肾炎所致的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⑶尿比密监测在补液中的意义

尿比密的检验对临床上补液和休克的扩容治疗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例如,休克抢救时,若在扩容过程中,随着尿比密从高减低、血压恢复,则说明扩容有效;如果尿比密仍处于1.025以上,则说明液体补充不足,可以继续扩容治疗;如果尿比密持续偏低,保持在1.010左右,则提示有急性肾衰竭,要限制液体入量。

5.尿液酸碱度

人体肾脏和肺正常工作可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

肺呼出二氧化碳,而肾脏则回收和产生碳酸氢根和铵离子。

尿液的酸碱改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用药和饮食。

pH约6.5,在4.5~8.0之间波动。

尿液pH的参考区间较宽与饮食关系较大,肉食和一些水果如酸果蔓者尿中排出的酸式磷酸盐和硫酸盐增多,尿pH减低(pH<6);素食为主者,尿pH增高(pH>6)。

1酸性尿:

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患者可滴定酸及铵离子浓度升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排出大量氢,就像铵离子。

口服维生素C、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室尿液pH亦显示酸性。

低血钾性代谢性碱中度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

⑵碱性尿:

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醛固酮增多症、高血钾症、泌尿系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以及服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⑶监测尿液酸度调整药物的应用:

泌尿系感染治疗时,尿液应保持酸性为宜。

治疗尿酸盐结石时,尿液应保持碱性。

6.蛋白尿

正常的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分子量﹤20~40KD蛋白质顺利通过,因此肾小球滤过的原尿中主要为小分子蛋白(如溶菌酶、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等),而中分子白蛋白(69KD)和大分子(>90KD)的球蛋白不能通过。

近曲肾小管能将原尿中95%的小分子蛋白重吸收,故正常尿液中蛋白含量极微量(﹤150mg/24h),其中一半蛋白来自远端肾小管和髓袢升支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以及其他尿道组织蛋白:

另一半蛋白成分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β2微球蛋白和多种酶等血浆蛋白。

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定性试验不能测出,定量<0.1g/L。

当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超过0.1g/L称为蛋白尿(proteinuria)。

干化学法测定蛋白尿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negative,Neg.)、+(0.3g/L)、++(1.0g/L)、+++(5g/L)。

根据蛋白尿产生的机制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尿。

⑴肾前性蛋白尿

肾前性蛋白尿(prerenalproteinuria)多属于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proteinuria),是由于血液流经肾脏前的疾病所致。

因血浆中出现的异常增多的蛋白质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时大量的低分子量的异常轻链形成的本-周蛋白尿(Bence-Joneproteinuria);由于组织细胞严重损伤后,组织细胞中蛋白质进入血液形成的肌红蛋白尿和溶血性贫血及挤压综合症导致的血红蛋白尿都属此类。

⑵肾性蛋白尿

主要由于肾脏疾病所致的蛋白尿称为肾性蛋白尿(renalproteinuria)。

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三部分组成。

形成的滤过膜的屏障作用包括:

①分子屏障:

仅允许一定大小的蛋白分子通过。

②电荷屏障:

内皮及上皮细胞膜含涎蛋白,基底膜含硫酸类肝素共同组成了带负性电荷的屏障,从而阻止含负电荷的血浆白蛋白通过。

其中任何一屏障损伤都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常以白蛋白为主。

当分子屏障破坏时,尿中还可以出现除白蛋白以外更大分子血浆蛋白,如免疫球蛋白、补体(C3)等,形成所谓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

如果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损,则尿中小分子蛋白增多,形成所谓肾小管性蛋白尿。

若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导致的蛋白尿,则出现混合性蛋白尿(mixedproteinuria),可见于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的晚期,以及可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⑶肾后性蛋白尿

多为偶然性蛋白尿,尿中混有脓血及粘液等成分而出现尿蛋白阳性,常见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或有阴道分泌物或精液混入尿中,一般肾脏无病变,故亦称为假性蛋白尿(falseproteinuria)。

⑷生理性蛋白尿

可分为功能性蛋白尿(functionalproteinuria)和直立性蛋白尿(orthostaticproteinuria)等。

功能性蛋白尿为一过性、微量的尿蛋白,常与剧烈运动运动、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等有关,上述原因去除后,尿蛋白可以恢复正常。

此外,直立性(或称体位性)蛋白尿与长期站立、脊柱对肾脏的挤压有关,卧位后可以消失。

生理性蛋白尿的蛋白定性试验多为“+”阳性,<0.5g/24h,多见于青少年。

患者发现有蛋白尿之后,应首先排除生理性蛋白尿,如果蛋白尿为持续性或阳性程度明显增加,则为病理性蛋白尿,而且蛋白尿的程度多与疾病病情相关。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蛋白尿,但是,不同的疾病引起蛋白尿的原因和种类不同。

因此,必须进一步对蛋白尿的来源及种类进行分析,以确定病因。

常用的方法有尿蛋白电泳、蛋白定量检测。

⑸本-周蛋白尿

本-周蛋白(Bence-Joncesprotein,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其聚集体,故又称轻链尿,分子量小且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就可从尿中排出。

此种蛋白在一定的pH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有沉淀发生,温度升高至100℃时,沉淀消失,再冷却时又可重现沉淀。

基于BJP的此特性检验方法为加热凝固法,但不够敏感,目前用免疫固定电泳法,其敏感度和特异性有较大提高。

尿中游离轻链(BJP)的检测对诊断轻链病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对多发性骨髓瘤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7.尿糖与酮体尿

⑴尿糖:

健康人尿液中几乎不含葡萄糖或有微量(<2.0mmol/L),24h尿糖定量为0.56~5.0mmol/L。

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一般为8.88mmol/L)时或血糖浓度虽未升高但肾糖阈降低,将导致过多的葡萄糖从肾小球滤出,使尿中出现大量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2~5mmol/L)时称为葡萄糖尿(glucosuria)。

根据尿糖发生的机制可分为:

①高血糖性糖尿:

血糖持续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出现糖尿,主要见于糖尿病。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尿糖阳性只是提示血糖值超过肾糖阈,因而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此外,在一些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络细胞瘤、库欣(Cushing)综合征等引起的血糖增高也可出现糖尿。

②肾性尿糖(renalglucosuria):

当肾功能减退,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减低,导致肾糖阈下降,尽管血糖浓度正常仍可出现糖尿,见于先天性肾小管疾病所致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某些药物中毒、妊娠、新生儿等。

③暂时性糖尿:

进食大量糖类饮食、含糖饮料、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而致糖尿。

⑵酮体

酮体(ketonebodies)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羟丁酸,均属酸性物质。

健康人血中酮体含量极微,定性试验阴性,定量检验(以丙酮计算)为0.34~0.85mmol/24h(20~50mg/24h)。

干化学法测定尿酮体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

糖尿病加重时,胰岛素绝对缺乏,三大代谢紊乱,不但血糖明显升高,而且脂肪分解活跃但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大量酮体,过多的酮体排入尿中形成酮尿(ketonuria),可使尿液酮体定性试验阳性(>50mg/L)。

当糖尿病病情严重并发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时,尿酮体和尿糖浓度明显增高,尿中酮体升高多早于血清。

在疾病未控制的早期,尿中酮体以-羟丁酸为主,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因为干化学法不能检测-羟丁酸)。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也可出现酮尿。

此外,妊娠剧吐、饥饿、禁食过久、严重腹泻、全身麻醉、剧烈运动等也可出现酮尿。

8.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⑴胆红素:

为含血红素辅基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红细胞破坏产生。

胆红素分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两种。

前者能溶于水部分可从尿中排出为尿胆红素(urinebilinrubin),但含量极少(≤2mg/L),故定性试验为阴性。

干化学法测定尿胆红素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

当肝脏疾病、胆道阻塞时,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胆红素尿。

⑵尿胆原:

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转化为尿胆原(urobilinogen),从粪便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被肠粘膜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道,小部分尿胆原从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中尿胆原。

正常人尿液中尿胆原为0~20μmol/L,定性试验呈阴性或弱阳性。

干化学法测定尿胆原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17μmol/L)、++(70μmol/L)、+++(140μmol/L)、++++(200μmol/L)。

溶血性疾病、肝脏疾病等可见尿胆原排泄增多。

⑶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验有助于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

9.亚硝酸盐

大肠埃希氏菌等革兰阴性菌能还原尿液中的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阳性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见于40%~80%的大肠埃希菌的感染。

亚硝酸盐试验阳性反应需要四个基本条件:

①体内有适量硝酸盐存在;②尿液在膀胱中停留4小时以上;③尿液中致病菌含硝酸盐还原酶,④尿液必须新鲜,使用抗生素48h内可干扰该试验。

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泌尿系感染,有可能是非硝酸盐消耗菌、尿频、尿稀释等所致。

10.尿隐血与红细胞

⑴尿隐血(occultblood,OB)与红细胞的干化学检测:

正常人尿液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因此,阳性提示尿液中存在红细胞(ERY)或血红蛋白(Hb)和/或肌红蛋白(Mb)。

血尿常见,血红蛋白尿少见,肌红蛋白尿罕见。

当尿液中ERY为5~10个/μl时,Hb>150μg/L、OB试验呈阳性,主要提示血尿、血红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