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857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解析34道

1.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斯宾塞

B、杜威

C、赫钦斯

D、泰勒

答案:

B

解析:

杜威,美国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代表,实用主义哲学和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

泰勒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赫钦斯是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

A

解析: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学科课程。

融合课程是指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

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A+B=AB)

活动课程的主要观点有:

课程设置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强调通过游戏、活动作业、手工、表演和实验等来获得与社会相适应的经验。

活动课程强调"兴趣"、"自由与主动性".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以下几种:

相关课程:

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

例如,在语文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与生物等相邻学科之间确定科际联系点,使各学科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

(A+B=A+B)

融合课程:

融合课程是指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与相关课程不同,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

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A+B=AB)

广域课程:

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课程,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要大。

例如,社会研究课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人类学等有关学科内容。

(A+B+C+D+……=N)

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由一位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例如,以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社会组织和管理、娱乐和审美活动等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主题设计的课程。

 

3.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答案:

B

解析: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答案:

A

解析:

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课程内容,使之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

 

5.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答案:

C

解析:

1999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系统、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6.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答案:

C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学校课程的定义,学校课程又称为校本课程。

 

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答案:

D

解析:

课程按其形态载体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口;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完成的任务类型,可以分为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答案:

C

解析:

学校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构成。

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9.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答案:

B

解析: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

 

10.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答案:

B

解析: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活动等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1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答案:

A

解析: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12.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答案:

B

解析: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3.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答案:

C

解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科书和讲义是其中的主体部分。

其他还有参考书、讲授提纲等。

14.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通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

D

解析: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个特征。

 

15.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

A、确定方法

B、确定内容

C、确定目标

D、确定标准

答案:

C

解析:

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确定目标。

 

16.关于新课程理念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

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答案:

A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7.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

A

解析:

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理论,被称之为泰勒理论,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

 

18.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答案:

C

解析:

美国课程的实践活动和日本的综合活动都要求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接触到事物或进行操作,从而获得直接感知的经验,反映了课程注重直接经验的趋势。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答案:

D

解析:

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故选D。

 

20.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支平行式

D、综合式

答案:

B

解析: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渐深化。

故选B。

 

直线式:

这种排列方式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

也就是说,在教材的内容排列中,后面不重复前面已讲过的内容。

分支平行式:

是把内容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些平行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总结。

综合式:

是上述几个方式的综合

21.“骑士七技”属于()。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

A

解析:

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骑士七技是七种不同的技能,各自独立,故选A。

 

22.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

A

解析: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23.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答案:

B

解析:

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应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24.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

C

解析: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倡导的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相符的。

所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活动课程。

 

"隐性课程":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

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例如:

观念性隐性课程:

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物质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制度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心理性隐性课程:

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25.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答案:

A

解析:

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学生的需要,尤其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开发理念。

 

26.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

C

解析: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风等。

 

27“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哪种课程定义的口号?

()。

A、课程即学习经验

B、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C、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D、课程即社会改造

答案:

D

解析:

“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定义的口号。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

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

因此有人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主张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28.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是最早的()。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

C

解析: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我国古代的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

礼节;乐:

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射:

射箭技术;

御:

驾驭马车的技术;书:

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

算法(计数)

29.高中课程要求学生三年内的必修学分要达到()学分。

A、116

B、114

C、36

D、24

答案:

A

解析:

高中课程要求学生三年内的总学分达到144学分。

其中,必修学分116个。

 30.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答案:

D

解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任何教师都离不开教材。

 

31.合作开发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各方之间的交流,特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提高。

以下选项不属于合作开发的形式的是()。

A、校际合作

B、校内合作

C、教师与专家的合作

D、课题研究

答案:

D

解析:

合作开发有多种形式,如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校内合作、校际的合作、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等。

 

3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的工作方针。

A、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B、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C、全员参与

D、个别地区实行

答案:

A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33.综合实践活动是()。

A、选修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必修课程

答案:

D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和选用。

故选D。

 

34.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答案:

D

解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