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docx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
——“支架”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纵观传统的英语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侧重于对单词和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
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掌握,很多时候,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
近些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学生在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却相对薄弱许多。
语言的输出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桎梏。
一、小学英语语言输出不足的成因及分析
总结笔者日常听课、上课的经历,并加以梳理,发现导致学生语言输出不丰富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教学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案例】
在教学PEPBook8Unit4ALet’stalk时,教师用喜羊羊和美羊羊作为拓展部分的主人公。
XiYangyang:
Wheredidyougoon…?
MeiYangyang:
Iwentto…
XiYangyang:
Howdidyougothere?
MeiYangyang:
Iwentthere…
XiYangyang:
Whatdidyoudo?
MeiYangyang:
I…
【课例分析】
我们经常喜欢把卡通人物引进课堂,进行富有趣味的英语教学。
但教师在选择卡通人物上,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即便都是小学生,低段和高段的孩子感兴趣的也是不一样的。
在这节高段对话课中,教师选择了喜羊羊和美羊羊这组卡通人物,作为拓展部分的主要人物,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被大大地激发。
相反,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假期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理论延伸】
由于对学生主体性因素的重视度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困难、方法、心理等因素考虑不周,使英语教学主要建立在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上,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因素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和把握,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低下。
(二)教学过程没有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教学案例】
在学习season这一话题时,要求学生能够互相询问最喜欢的季节,并回答。
教师设计了四人小组的TrainWork:
S1:
Whichseasondoyoulikebest?
S2:
Ilikespring.Icanflyakite.Whichseasondoyoulikebest?
S3:
Ilikesummer.Icanswim.Whichseasondoyoulikebest?
S4:
Ilikewinter.Icanmakeasnowman.Whichseasondoyoulikebest?
S1:
Ilikefall.Icangohiking.
【课例分析】
这组TrainWork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关键句型的掌握,但并没有结合新知和旧知,滚动已有的语言点。
因为喜欢一个季节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这几个动词词组,教师完全可以跳出教材本身,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架:
Ilikespring.It’swarm.Therearemanyflowersandtrees.Icanflyakiteanddrawpicturesinthepark.Springislovely!
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一些创造性地语句:
Ilikewinter.It’scold.ButIcaneatice-cream.Socool!
这样,学生就能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
【理论延伸】
课堂教学过于程式化,设计的对话活动无实际意义。
大多数教师还是就新单词、新句型等新语言知识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俩俩或者小组操练,不能很好的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拓展,并以此为契机,创设语境,进行话题交流。
学生的表达被限制在当堂所学,影响了语言的输出量。
(三)教学设计没有实现语义向语用的过渡
【教学案例】
在教学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在教授完sweepthefloor,cookthemeals,watertheflowers,emptythetrash,cleanthebedroom五个词组后,为了操练Whatcanyoudo?
Ican….这一句型,设计了师生之间的问答:
T:
Whatcanyoudo?
S1:
Icansweepthefloor.
T:
Whatcanyoudo?
S2:
Icancookthemeals.
【课例分析】
这样的交流,实际上只是将一些固定的词组作为符号来填充而已,不是真实的交际。
很多学生也只是机械地用所学新词造句,而不是出于语用的角度来表达想法。
这就导致了有些学生明明不会烧饭做菜,也用了Icancookthemeals.这样的回答。
【理论延伸】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热闹非凡”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虽然尽兴地活动,但活动之余学生的头脑依旧一片空白,而对相关英语知识的认识也仍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
究其原因,虽然与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相对较低有关,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和课堂教学本身。
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语义层面,而未上升到语境和语用层面,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学到很多的英语语言知识,但对这些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却很低。
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倡导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语篇意识的渗透和落实。
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点,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支架,让学生依托支架,逐步达成语言的滚动输出。
二、小学英语语言支架理论
(一)支架理论
“支架”(scaffolding),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一旦学生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支架,会被逐渐撤离。
这些由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给学生,用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辅助物,就被称为支架。
支架式教学即“在共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之间温暖的、愉快的合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敏感的、适当的帮助,促进儿童发展,当儿童技能提高时,让她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自发性”(LauraE.BerkandAdamWinsler,1995)。
“支架”理论的核心是:
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教师——学习者对话的互动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从而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
“支架”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只是起着向导的作用,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
教师仅仅是支架的提供者。
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最终还要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做的是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分析,并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二)依托真实语境的语言支架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
“一切知识都是从学生自身的经验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新知识。
但它强调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对知识现象的发现,则要把学生个体知识作为建构的基础,通过师生的对话,抽取生活经验,形成英语语言支架。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语言输出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最佳情境,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旧知,帮助学生搭建相应的语言支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由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个知识“链”,并随着语言支架的逐渐撤离,转化为内在的语言能力,最终达到语言的自如输出。
三、如何为学生搭建有效的语言支架
以下,笔者将以PEP小学英语五年级第四单元A部分的对话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有效地语言支架。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
Teacher:
Areyouhelpfulathome,ChenJie?
Chen:
Sure.
Teacher:
Whatcanyoudo?
Chen:
Icansweepthefloor.Icancookthemeals.
Teacher:
Great!
Youarehelpful!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篇对话的主题是Housework,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句型“Whatcanyoudo?
Ican….”提问并描述自己会做的家务,并理解单词“helpful”的意义,给他人做出适当的评价。
应该说相比较其他抽象话题而言,本课的话题还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也有话可说。
但是如果单纯地依靠教材的文本,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后很可能还是在机械地操练语言,而不是运用语言表达想法。
而且,教材本身提供的语言支架并不丰富,也不利于学生联系旧知,滚动复习运用语言。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对教材文本进行了再创作,提炼了HomeAlone这个话题,以小男孩Peter独自在家的故事为线索,经由情节的变化和发展,搭建一个又一个的语言支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和运用语言,最后脱离支架,自如地进行丰富的语言输出。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归纳如下:
HomeAlone
拓展语言
呈现新知
滚动旧知
创设语境
教学步骤
支架4:
对话A:
The___is
dirty.___?
B:
Ican…
任务:
说说自己会做和不会做的家务
支架1:
句型Ican…
支架2:
句型Hecan…
支架3:
句组I’m…
Ican…I’masupergirl.
展示家务劳动的照片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奠定支架基础连接新旧支架充实语言支架撤除语言支架
充实语言支架
具体呈现:
(一)真实的语境是搭建支架的基石
我们经常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来评价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是同样作为语言的英语,却很少能够看见“声情并茂”的教学场景,导致了学生的语言虽然准确流畅,却干巴巴的没有一丝情感,也没有迸射出太多思维的火花。
虽然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现有的教材缺乏真实语境而造成的,但这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学生能够在HomeAlone这个故事展开之前预先感受本课的主题“Housework”,教师在制作了一组精美的幻灯片,内容为同龄的孩子们在家里做各种各样家务的照片。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孩子们在课前五分钟饶有兴致地观看着他们所熟悉的人物和场景,口中还时不时冒出几个已经学过的家务的词组,如“sweepthefloor”,“watertheflowers”,“cleanthewindows”,“setthetable”,“makethebed”,“washtheplates”等。
此时,新课尚未开始,教师也未置一言,没有语言支架的辅助,学生的表达虽然不完整,却是在情感被激发后完全自愿情况下的语言输出,为接下去搭建语言支架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二)旧知的滚动是连接新旧支架的桥梁
本课的热身部分,教师摒弃了传统的Let’sdo的单一模式,通过教师自己和学生的一组PK游戏来复习已学的几个动词:
“jump”,“run”,“swim”,“sing”,“dance”,“read”,“write”,“draw”等,并借由这个模拟的游戏语境,及时渗透学生已经初步熟悉的Ican….句型:
T:
Now,let’shaveaPK.Look,Icanjump.I’msuper.Canyoujump?
S1:
Yes.Icanjump.I’msuper,too.Look.
教师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及时鼓励和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并以此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当讲到“write”和“draw”这两个词时,教师和学生分别在黑板上书写字母“G”和“M”,教师在此基础上,完成由这两个字母组成的一幅人物简笔画,从而引出Peter这个主线人物。
这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情境:
T:
WhereisPeternow?
S:
He’satschool.
T:
Whatcanhedoatschool?
Canyouguess?
为了帮助学生完整地输出,教师在此处提供一个新的语言支架“Hecan….”,让学生在小组内以BrainStorming的形式说一说Peter在学校能做的事情,并在这之后做好小结,滚动复习有关的动词词组“drawpictures”,“readbooks”,“sweepthefloor”,“watertheflowers”,“dosports”,“cleanthewindows”等。
然后通过Peter的自述,自然形成一个小语篇:
Hello!
I’mPeter.Icansweepthefloor.Icancleanthewindow.Icanwatertheflowers.I’msuperatschool.
这时候,教师再提供语言支架“Hello!
I’m….Ican….I’msuperatschool.”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校能干的事情。
这一部分旧知的滚动复现与热身阶段相呼应,并在前阶段的基础上做了更加丰富的补充,使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在语境中运用重点句型Ican….在进行了句型的有意义操练后,教师转换情境:
T:
Yes,Peterissuperatschool.ButwhereisPeternow?
S:
He’sathome.
T:
You’reright.It’sSundaytoday.ButPeter’sfathergoestowork.AndPeter’smothergoestothesupermarket.So,howmanypeopleinthehouse?
S:
One.
T:
Yes.So,Peteris“alone”.
通过动态的幻灯片引出本课的话题“HomeAlone”。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并没有马上进入主题,而是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
HowdoesPeterfeel?
Ishehappy,sad,orsorry?
Why?
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有的说:
“Heissad.Becauseheisalone.”;有的说:
“Heishappy.BecausehecanplaycomputergamesandwatchTV.”。
正当大家讨论地起劲的时候,教师及时播放录音,看看哪位同学猜对了。
录音内容如下:
Haha!
I’malone.IcanwatchTV.Icanplaycomputergames.Icaneatchocolatesandicecreams.I’mhappyathome.
此处语境的创设考虑到了孩子们都有贪玩的心理,因此能够较好地体会语篇之中蕴含的情感。
事实上,孩子们的表现确实很出色,教师不用费力引导,学生就能兴高采烈地朗读这一个语段。
教师继续提问:
Ifyou’realoneathome.Whatcanyoudo?
此处,又回到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虽然教师并未提供有形的语言支架,但由于前一阶段已经在学校生活的情境中进行了相似语言支架的输出,学生此处的语言输出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了。
以上的这一连串活动用旧知串联新语言支架,为后阶段新的更为复杂的语言支架的形成铺设桥梁。
(三)新知的呈现是充实语言支架的良材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Peter独自在家的活动做了小结之后,多媒体播放门铃声:
Whoiscoming?
Canyouguess?
课件呈现AuntCathy来访和凌乱房间的场景,继续提问学生:
HowdoesPeterfeelnow?
Ishehappy,sad,orsorry?
通过Peter情绪的变化,引出下一个语言篇章:
Aunt:
Peter,thebedisdirty.Whatcanyoudo?
Peter:
Icanmakethebed.
并架设新语言支架如下:
Aunt:
Peter,the_____isdirty.__________?
Peter:
Ican___________.
学生在多媒体图片和语言支架的帮助下,通过角色扮演,运用“Whatcanyoudo?
”这个新句型,并结合前阶段已经熟练掌握的“Ican….”句型,有情有境地输出语言,最后形成了学生们自己编排的一个小语篇:
Aunt:
Peter,thebedisdirty.Whatcanyoudo?
Peter:
Icanmakethebed.
Aunt:
Peter,thefloorisdirty.Whatcanyoudo?
Peter:
Icansweepthefloor.
Aunt:
Peter,thetableisdirty.Whatcanyoudo?
Peter:
Icancleanthetable.
Aunt:
OK,justdoit.
教师这时候抓住时机,借AuntCathy之口,让学生理解“helpful”一词的意义:
Great!
You’rehelpfulnow.有了故事情境的铺垫,本来很抽象的新词”helpful”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可以不用中文解释,学生们也能心领神会。
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
Peterishelpful.Areyouhelpfulathome?
Whatcanyoudo?
并提供综合的语言支架和词汇库如下:
A:
Areyouhelpfulathome?
B:
Yes/Sure/Certainly.
A:
Whatcanyoudo?
B:
Ican….
A:
Great!
You’rehelpful.
(Wordbank:
sweepthefloor,cookthemeals,setthetable,makethebed,watertheflowers,cleanthedesk/chair/window…,washthesocks/shirts…)
(四)语言的拓展是撤除语言支架的预示
整堂课进行到此,应该说基本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但能否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整体语言输出再上一个台阶呢?
特别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怎样才能让他们在没有语言支架的情况下更加灵活地把所学的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去呢?
针对这个情况,教师依旧以Peter为主要人物,设计了一篇diary:
Deardiary,
I’m11yearsoldnow.I’mhelpful.
Ican’tcookthemeals,butIcansetthetable.
Ican’twashmycoat,butIcanwashmysocks.
Ican’tdriveacar,butIcanhelpdadcleanthecar.
Icansweepthefloor.AndIcanmakethebed.
Icandomanythings.
I’mabigboynow.
配上舒缓的音乐和充满感情的朗读,学生在“Ican’t…,butIcan….”这个更加复杂的语言支架中体会词组间的相关性,并逐步理解“Icandomanythings.”的含义,体会到“I’mabigboy.”之中蕴含的成长的喜悦。
这时候,学生在具备了相关话语能力的基础上,话语欲望也被充分激发,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有必要将语言支架部分或者全部撤离。
因此,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教师设计了两个不同难度的个人学习任务,其中任务S不提供任何语言支架,而任务G提供部分语言支架:
AssignmentS(Sisfor“super”):
Saysomethingaboutthethingsyoucandoandyoucan’tdotoyourpartner.Thenwriteyourdiary.
AssignmentG(Gisfor“good”):
Fillonthelines.Thenreadthepassagetoyourpartner.
I’m_____yearsoldnow.I’mhelpful.
Ican’t__________,butIcan__________.
Ican’t__________,butIcan__________.
Ican__________.AndIcan__________.
Icandomanythings.
I’mabigboy/girlnow.
四、搭建语言支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支架”在学生语言表达过程中所起到的辅助效果更显著,教师在搭建支架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支架。
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维持不长,根据思维形象具体、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就可多运用游戏情境支架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应控制好支架提供的“度”,多多未必益善。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多的语言输出,教师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将支架一个接着一个地呈现给学生,唯恐学生不能自己“行走”。
殊不知过度地“搀扶”反而会缩小学生思考的空间,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表现。
再次,应科学把握支架撤离的时机。
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移给学习者自己,因此支架搭建之后,最终是要撤离的。
支架撤离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撤离会造成学习难度加大,就有可能影响学习效果;反之,撤离太慢,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学生所拥有的英语知识很有限,但是他们的想象力、情感体验相对丰富。
若想增加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出,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一个连接点,将学生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想象力、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结合。
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语言支架,不但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牢固,还能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运用语言的习惯,促使学生能够运用有限的英语知识表达丰富的思想,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