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578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主备

审核

使用教师

编号

编写时间

《林黛玉进贾府》(第1课时)

解伟莉

2017.2.16

【学习目标】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2、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分析评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理解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课前导学】

一、知识链接。

1、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曾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乳母。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其子也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先后遭遇了革职、家产抄没、下狱等,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举家食粥酒常赊”。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入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

80回以后他以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2、《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红楼”即朱门之意,是豪门贵族的代称,“红楼梦”意为无论多么煊赫的权势,到头来无非是南柯一梦。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为暗线,展示了“美是脆弱的”这一大主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

清嘉庆年间《京都竹枝词》: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续都门竹枝词》:

“《红楼梦》已续完全,条幅齐纨画蔓延,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

3、《红楼梦》前五回内容梗概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篇。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这一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

或薛宝钗的“钗”中有金,贾宝玉的名字中有玉,两人结为婚姻为金玉良缘。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二、初步感知。

1、“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作者描写这些环境意图是什么?

 

2、除此之外,林黛玉进贾府,她还见到了众亲戚。

在贾府中生活的这些人又透漏给林黛玉了怎样的信息?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主备

审核

使用教师

编号

编写时间

《林黛玉进贾府》(第1课时)

解伟莉

2017.2.16

【课堂导读】

一、思考下列问题,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1、原文中哪一句话能说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2、在邢夫人处,邢夫人挽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这一席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3、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

这表现她怎样的性格?

 

4、在贾母房中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这表现她怎样的性格?

 

5、贾母向黛玉问念何书,黛玉回答:

"只刚念了《四书》。

"过了一会儿,宝玉问她:

"妹妹可曾读书?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为什么林黛玉回答前后不一致呢?

表现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6、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得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度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林黛玉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可以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贯穿了她进贾府的始终。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表现这种心理的细节。

(1)见迎探惜三姐妹时

(2)见王熙凤时

(3)在邢夫人处

(4)在王夫人处

(5)回贾母话时

(6)和宝玉相见时

7、除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之外,课文中也有对黛玉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我们来感觉一下黛玉的神韵。

(1)众人眼中的黛玉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3)宝玉眼中的黛玉

8、通过分析,你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主备

审核

使用教师

编号

编写时间

《林黛玉进贾府》(第1课时)

解伟莉

2017.2.16

【课堂导读】

二、思考下列问题,分析王熙凤的形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王熙凤的形象?

2、王熙凤经典的语言有哪些?

这些语句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3、描写王熙凤的肖像神态的语句有哪些?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4、通过分析,你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三、思考下列问题,分析贾宝玉的形象。

1、王夫人和林黛玉的母亲对贾宝玉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这些评价对刻画宝玉的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2、作者引用《西江月》词对贾宝玉作了怎样的评价?

对刻画宝玉的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3、林黛玉见到的贾宝玉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

 

4.通过分析,你觉得贾宝玉是个怎样的人?

 

四、分析比较

同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

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分别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主备

审核

使用教师

编号

编写时间

《林黛玉进贾府》(第1课时)

解伟莉

2017.2.16

【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孽根(liē) 懵懂(měng)不治之症(zhēng) 

B.逞辩(chěng)勾当(gòu) 絮聒(guō) 面面相觑(qù)

C.偏裨(pí)寨栅(zhà) 长史(zhǎng)便(pián)宜行事

D.在庠(xiáng)惬意(qià) 垓心(gāi) 胁肩谄笑(chǎn)

2、选出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

A.阜盛(盛、多) 放诞(欺诈) 不经之谈(常理)

B.忖度(揣度、思量)  恍若(忽然)   宸翰(北极星,代指皇帝)

C.乖张(偏执、不驯顺)  韶光(美) 玷辱(白玉上的污点)

D.敕造(帝王的命令) 轩昂(高)  东施效颦(皱眉头,代指黛玉)

3、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语句,最妥当的一项是(  )

  临日,贾母带着贾蓉媳妇乘下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贾珍骑马,率领众家丁围护;,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A.婆子丫环等坐几辆车     B.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环等坐

C.又有几辆大车,婆子丫环等坐 D.几辆大车,又与婆子丫环等坐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4~7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王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4、“气派”在文中的含义是()

A.指人的态度作风 B.指人的精神与面色C.指人做事的魄力D.指人的风度仪表

5、对画横线的话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的话一举两得,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得贾母的欢心。

B.她的话一箭三雕,既讨得贾母的欢心,又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更主要的是恭维了黛玉。

C.她的话一箭三雕,表面上恭维了林黛玉,更主要的是讨得贾母的欢心,也不忘讨好在场的三位小姑。

D.她的话一举两得,表面上恭维林黛玉,实为讨贾母欢心。

6、文中写王熙凤“拭泪”后又“忙转悲为喜”,刻画出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多情善感B.逢迎机变C.圆滑玲珑D.见风使舵

7、这段文字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是(答案不超过7个字)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①王夫人道:

“……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8、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

①是描写,用的是的手法;②是描写,用的是的笔调,突出宝玉的;③是模拟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性格,这是宝玉的特点,用的是的手法。

9、“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10、“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11、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三、语言运用

1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诗中悲凉的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⑥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13、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作家曹雪芹从1774年开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写成的,以封建大家庭贾府为描写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来反映我国封建社会腐朽、衰败的历史过程,曲折地表现了反封建主义主题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15、仿照下面例句,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刻画一个人的外貌特征。

(4分)

例句: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阅读积累】

1、美文欣赏

林黛玉:

孤独的泪珠儿

卓琦培

有些许光泽,也有几分浑浊与咸涩。

一个被拉长或者压扁的圆,像所有的生命,渴望圆满,却又带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遗憾,总是不能圆满。

水一样的灵魂,泥一样的归宿和命运!

不要问你是谁。

也许,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是泪珠儿。

你清,你浊,你像生命一样脆弱,一触即碎——你,你只是一颗孤独的泪珠儿。

三月,所有的花朵都在燃烧,你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土中。

你要将生命里所有被拉长或者压扁的缺憾,连同你的梦、你的渴望,还有这泪珠儿里的浑浊与咸涩,全都埋入土中。

你把所有能埋掉的,统统都埋掉了。

只是有一样,你无法埋掉。

那就是孤独,藏在泪珠儿里的孤独!

有人因美丽而孤独,有人因智慧而孤独,有人因洁白无瑕而孤独。

有的人孤独,是因为在应该糊涂时不肯糊涂,却又总是在不该清醒时清醒。

你为什么孤独,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你是美丽的,你是智慧的,你是洁白无瑕的。

你只是在一个不该有梦的时代,做了一个不该做的梦。

既然别人都不做梦,为什么独独你要做梦?

许多年过去了,花朵又一次次在她曾经凋落过的疤痕上,燃烧,接着落英缤纷,满地青春的碎片。

生命的美丽其实是埋不掉的。

许多年过去了,你,还有你的孤独的泪,一次次从不同版本的书页中走出来,从不同版本的银幕和荧屏上走出来,让许多男男女女咀嚼品味。

青春的梦,还有梦的酸涩,何尝能埋得干净?

是的,你就是一颗泪珠儿,一颗许多人眼里都曾经有过的泪珠儿,带着青春的梦,和梦的酸涩;带着生命对于圆满的渴望,和渴望中被拉长或者压扁的缺陷和遗憾。

是的,你就是一颗泪珠儿,美丽并且脆弱,一触即碎的泪珠儿。

从一滴泪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孤独!

告诉我,人世间水做的骨肉、泥做的骨肉,你灵魂深处的孤独,是不是也美丽得让人心碎?

(摘自《读者》)

2、素材积累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无论是她的作者还是作品中的众多人物,他们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下面的有关材料,可以分别用在“逆境与成才”“选择”“文化的力量”“创新与坚守”等立意的作文中。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

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跳井而死的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不知人情冷暖的世间的无情鞭笞。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红楼梦》的创作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精美文字竟是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这样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写就的;内容如此丰富的《红楼梦》,作者却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由此,也让我们联想到,文王被拘而演《周易》,仲尼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成《国语》,孙子膑脚而修《兵法》……面对困境,他们不屈服,不退缩,艰难奋进,锲而不舍,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50集电视剧新版《红楼梦》2010年6月首播时,争论不断,众说纷纭。

无论是导演的创意、编剧的水平、演员的演技,还是舞台效果、音响灯光等等,都是人们评论的对象。

批评者有之:

林黛玉、童年贾宝玉、王熙凤演技太差,宝玉和黛玉、宝钗像是姐弟恋,演员的服装、头饰、发型过于戏曲化,林黛玉裸死,电视剧的旁白过多,背景音乐阴森像鬼片,不应该拍高鹗续作的40回内容,等等。

赞扬者有之:

内容比较忠实于原著,情节有连贯性,更符合现代人的猎奇心理。

一年后,除少数媒体对其“收视暴跌”“平淡落幕”等状况略有报道之外,绝大多数的电视观众几乎已经把它忘了,连继续批评或谈论它的兴趣都没有了。

一部耗资过亿、大肆宣扬的名著翻拍剧,竟落到如此惨淡的田地,是颇令人深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