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线辅道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555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f线辅道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f线辅道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f线辅道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f线辅道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f线辅道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f线辅道说明.docx

《f线辅道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线辅道说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f线辅道说明.docx

f线辅道说明

说明书

一、概述

1.任务依据

绥芬河至满洲里高速公路(以下简称“绥满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处于最北端的一条东西横线,路线跨越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东起黑龙江省最大的两座国家一级对俄路口岸――绥芬河、东宁口岸,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口岸,是我国开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重要运输通道。

高速公路的建设,特别是利用现有的二级公路改建公路段,为保证沿线居民的正常出行,需同时修建一条与之平行的辅道。

本项目绥满高速兴源至牡丹江段F方案辅道工程,路线起于绥满二级公路公路K128+625处,途经磨刀石村、马家林村,终点位于绥满二级公路K145+675处,全长19.079公里。

(其中在K8+640与绥满铁路平交。

本项目绥满高速兴源段至牡丹江辅道工程是绥满高速的东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黑龙江省高速公路网和对俄运输骨架公路通道的重要组成段落。

为贯彻实施以上规划,尽快打通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东宁)高速公路通道,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审批进程,确保全面完成我省“十一五”重点公路建设规划,省交通厅于2005年10月委托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该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根据工程可行性报告中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本项目初步设计工作。

本项目测设的主要依据:

1

C1-2

绥满高速绥芬河(东宁)至牡丹江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黑龙江省发改委编制的《黑龙江省对俄运输通道发展建设规划》

本项目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

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交通部《公路勘察细则》(JTG/TC10-2007)

交通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交通部《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交通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交通部《公路工程水文勘察设计规范》(JTGC30-2002)

交通部《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交通部《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

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交通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交通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10.01)

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007.10.01)

交通部《交通安全设施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

交通部《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

2.设计标准

本项目采用三级公路的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

指标名称

指标单位

指标值

设计速度

km/h

40(地形复杂地段按30控制)

路基宽度

m

8.5

行车道宽度

m

2x3.5

土路肩宽度

m

2x0.75

桥面净宽

m

净—7.5+2x0.5

停车视距

m

40

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

m

100

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

m

60

最大纵坡

%

7

最小坡长

m

120

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

m

700

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

m

450

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

m

700

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

m

450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35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II级

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

1/50

小桥、涵洞设计洪水频率

1/25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25

 

3.测设简况

本项目由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六处负责勘测设计工作。

(1)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采用附合导线法,与全球卫星自动定位系统(GPS)施测确定的基准坐标点联测;高程测量采用双基平法与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

测量精度均满足公路勘测规范要求。

(2)地形图测绘:

地形图比例为1/5000,采用中桩描述法绘制。

(3)纸上定线:

辅道以利用旧路为原则,以旧路中心放出线位,一次定线,新线段对地形复杂地段要实测1/5000地形图后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在1/5000带状地形图上进行纸上定线。

纸上定线尽量结合地形、地物,力求平面顺势、纵断面均衡、横断面合理,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线形进行优化设计。

初步定线后进行现场踏查,再对线位进行局部调整,确定最终路线方案。

(4)外业调查:

根据纸上定线成果,对项目进行实地放线,同时进行沿线桥涵水文及工程地质、交叉工程、占地拆迁、筑路材料等野外详细调查。

勘测时间:

本项目初步设计勘测日期为2008年3月份。

 

序号

主要内容

单位

数量

序号

主要内容

单位

数量

1

主线测设里程

Km

19.074

8

工程地质调查

Km

19.074

2

GPS控制点

10

9

取弃土场调查

6

3

IV级水准点

7

10

筑路材料调查

2

4

1:

5000地形图修测

Km2

7.569

11

征地拆迁调查

Km

19.074

5

中桥勘测

m/座

181.62/3

12

地质钻孔

12

6

小桥勘测

m/座

50/4

7

涵洞勘测

28

主要测设工作量汇总表

 

现有公路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公路标准低,路线线形差,平曲线半径小于100m的段落达120余处,最小圆曲线半径仅为10m,多处路段出现急弯、陡坡,平纵面线形极不协调,亟需改造。

(2)新路描述如下:

K0+000—K0+600段利用原绥满二级公路。

路基宽12m,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完好可利用。

弯沉测定为90—110(1/100mm)。

K0+600—K2+600段为新线,全幅旱田。

K2+600—K2+850段为新线,全幅水田。

K2+850—K4+850段路基宽6.5m,路基面层10cm风化山砂,路基以碎石土为主,局部路段有翻浆现象。

路基填高30-40cm。

弯沉测定为120—380(1/100mm)。

K4+500—K5+000段为新线,全幅旱田。

K5+000—K14+800段路基宽6.5m,路基填料以风化山砂为主。

路基填高60cm。

弯沉测定为100—190(1/100mm)。

K14+800—K15+400段为新线,全幅林地。

K15+400—K15+750段为新线,全幅旱田。

K15+750—K16+100段段路基宽6.5m,路基填料多为风化砂砾及碎石土。

路基填高30-40cm。

弯沉测定为130—280(1/100mm)。

K16+100—K16+500段为新线,全幅旱田。

K16+500—K17+100段路基宽6.5m,路基填料多为风化砂砾及碎石土。

路基填高40-50cm。

弯沉测定为130—280(1/100mm)。

K17+100—K17+300段为新线,全幅旱田。

K17+300—K17+800段为新线,全幅水田。

K17+800—K18+200段为新线,全幅旱田。

K18+200—K19+078.7原绥满二级公路。

路基宽12m,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完好可利用。

弯沉测定为90—110(1/100mm)。

造成翻浆的具体原因是:

①路基填料差,旧路基多为路线两侧取土形成,土质多为粘性土,且夹杂一些腐植土。

②路基土含水量大,许多路段纵、横坡度均较小,路基很低,且路基排水及防护设施不完善,旧路两侧常有积水现象。

③在运材等重车反复作用下,路基弹软,造成翻浆。

每到春融季节翻浆特别严重,行车十分困难。

(3)原有桥涵描述如下:

现有公路设有中桥2座、小桥5座、涵洞9道。

原有中桥跨径为13m,原有小桥跨径为8m,设计荷载为汽车—15级,桥面净宽7.0m,存在设计荷载低、桥高及桥面净宽不足等问题,需拆除重建。

涵洞多为孔径小于1.0m的圆管涵,无端墙,逢雨季泄洪能力严重不足,且阻塞、破坏现象严重,部分涵洞已基本丧失使用功能。

此外,旧路排水构造物数量不足,无法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亟需重建和增建。

(4)现有旧路交通安全设施欠缺严重,无法保证行车安全。

综上所述,本项目原有公路在技术标准、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交通安全设施等几方面均存在严重缺陷,为达到应有的使用要求,加速本项目的实施,尽快改善该段公路的运营条件,提高其通行能力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4.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

(1)路线概况

路线起于兴源镇至穆棱镇二级公路K128+625处,途经磨刀石、马家林,终点位于绥满二级公路K145+675处,全长19.079公里。

(2)工程规模

全线路基土方366531m3,石方18214m3,水泥混凝土路面127879m2,设中桥3座、小桥4座,涵洞28道,平面交叉4处。

5.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工程可行性报告上午批复,基本同意报告中确定的设计方案。

6.占用土地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遵照国家有关土地法规、法律,本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综合考虑环境资源、资金及经济技术等条件,确定经济合理的建设规模方案,力求使建设用地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确保公路建设用地的科学性。

本项目路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地地区,属长白山系北延部分,跨越太平岭。

路线走行位置相对高差较大,占地主要以耕地、林地和荒地为主,绥芬河、穆棱河河谷平原地带占用部分湿地。

除永久占地外,取土场及弃土堆、路基路面及构造物的施工场地、临时工程等还将发生部分临时占地,临时用地尽可能考虑设置于低产农田或荒地。

全线占地种类和数量如下表: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1

旱田

m2

52000

1

旱田

m2

20000

2

林地

m2

3177

2

林地

m2

.

3

荒地

m2

1970

3

荒地

m2

85000

4

水田

m2

38767

4

水田

m2

5

大棚

m2

470

5

大棚

m2

6

灌木林

m2

2707

6

灌木林

m2

7

合计

m2

7

合计

m2

105000

8

每公里占地

m2/Km

5130.458

8

每公里占地

m2/Km

5503.433

7.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情况

路线布设充分考虑了与路网规划、重要设施规划相互协调;对于既有道路、管线、居民区等的交叉跨越要求,已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了书面协议。

二、建设条件

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本项目绥满高速兴源至牡丹江段F方案辅道工程公路位于黑龙江东南部牡丹江市内,路线走廊总体呈东西走向,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9°28′~131°12′,北纬44°02′~44°42′之间,具体位置详见地理位置图。

项目所在区域位于老爷岭,受构造影响,山势巍然陡峭,山谷狭窄,海拔高度600-800m,为低山区,多呈“V”形地。

2.区域地质特性

(1)地层岩性

本区地层划属张广才岭伊春-玉泉小区。

主要地层分述如下:

黑龙江群、杨木组、东大岭组、下城子组、康吉组、猴石沟组、道台桥组、高位玄武岩、第四系、侵入岩。

(2)区域地质构造

路线所经地区大地构造单元I级构造单元为兴凯湖-布列亚山地块,亚I级构造单元为老爷岭地块(V),II级构造单元为佳木斯隆起带(V2)。

区域地层从元古界到新生界都有出现,但地质纪录不连续,岩浆活动都集中在华力西中期以后,按地壳运动运动时期,本区构造发展史基本以下三大的阶段:

加里东及华力西早期、华力西中-晚期、印支-燕山时期。

3.水文地质评价

路线地表水主要为河流径流,项目所在区域地处北寒带,属于封冻性河流,其径流主要靠降水(雨、雪)补给,因而,河道径流与降水量相吻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下水主要有以下几种:

河谷漫滩区孔隙潜水,孔隙潜水于上部砂、砾层中,含水层水位埋深较小,水位与河流水位基本一致,透水性好,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石裂隙及构造带内,水量不大。

区域雨量不均,河流呈树枝状分布,季节性较强。

沿线的河流主要有绥芬河及乌苏里江水系的穆棱河两大流域。

项目所在区域水系见沿线水系分布示意图。

4.不良地质

不良地质主要为季节性冻土冻胀、河谷岸边冲刷与稳定等问题。

局部路段位于低洼路段,地表为淤泥质土,空隙比大,含水量高,地下水位高,具强冻胀性,易形成翻浆及施工后路面下沉,为保证路基稳定及控制施工后沉降,需处理。

5.地震

根据《黑龙江省抗震设防工作图》,项目所经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破坏级地震。

本区位于国家地震烈度分区VI度区,根据《标准》,对桥涵等构造物可进行简易抗震设防。

6.气候、气象

路线所在区域公路自然区划为Ⅱ1区,即东北东部山地湿润冻区。

该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北寒带气候条件,冬季长达五个月之久,春秋季节较短。

年平均气温为3.6℃,极端最高气温为34.6℃,极端最低气温为-45.2℃;年均降雨量为542mm,降雨期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500小时,无霜期约150天;年平均蒸发量1508.7mm;地面稳定冻结日期为11月初,稳定解冻日期为翌年4月中旬。

春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秋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为2.5m/s。

最大冻深为1.8-2.02m。

本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严寒干燥;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气候炎热多雨;春秋两季因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蒸发快,易发生干旱;秋季多寒潮侵袭,降温急剧,易发生冻害。

由于冬季降温较快,水分易积聚形成聚冰带,春季升温缓慢,水分不易下渗,致使公路易发生冻胀、翻浆,对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应选择冻胀小的路基填料,并保证路基的填土高度,防止冬季地下水的聚冰冻胀,保证路基抗冻要求,防止路面出现冻胀、开裂、渗水等病害。

三、总体设计

一.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的采用情况

(1)应用设计软件

路线设计采用西安海地公司开发的道路应用软件“hard2002”;桥梁设计采用同济大学开发的“桥梁博士”设计软件、西安方舟公司开发的“桥梁通”设计软件;路面设计程序采用“HPDS2003”;设计概算采用同望WCOST系统。

(2)计算机应用

本设计所有图纸表格,均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出图率达到100%。

四、路线

1.路线布设

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路线布设尽量结合规划、考虑发展、方便群众、少拆迁、少占农田,在不过大增加工程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高指标。

并注意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优美的景观。

路线平纵组合均通过路线动态透视图检查,以求整体工程的经济合理。

平面设计线为路基中心线,纵断面设计标高位置为路基边缘处(距路基中心线4.25m)。

2.路线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共设交点50个。

平均每公里交点数:

4.403(个);平曲线最小半径:

15/1(米/个);平曲线占路线总长:

37.734(%);直线最大长度:

1211.797(米);

在小曲线半径处设置急弯标志和波形板防撞护栏。

3.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路线控制点执行情况

严格执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路线控制点。

4.路线纵断面设计

最大纵坡:

5.119/238/1(%/米/处);最短坡长:

150/1(米/处);竖曲线占路线长:

28.891(%);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次数:

2.83(次);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凹):

1200/1600(米)。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在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了缓和坡段(纵坡不大于3%),在纵坡大路段设置陡坡标志,结合小曲线半径设置限速标志。

并充分考虑合成坡问题。

5.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主要技术指标采用表

技术指标

指标单位

采用值

备注

路线长度

km

19.079

路基宽度

m

8.5

设计速度

km/h

40

转角点数

113

圆曲线最小半径

m

15

平曲线总长占路线长度

%

37.734

最大纵坡

%

5.119

最小坡长

m

150

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

m

1200

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

m

1600

6.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施工图设计测量时,建设单位应及时做好征用土地和拆迁的准备工作,为预期开工创造条件。

(2)施工图设计应注意进一步核对被交叉道路的路面高、管线位置,确保设计准确无误。

五、路基、路面及排水

1.一般路基设计

按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确定本工程的路基设计原则。

(1)路基横断面

路基宽度8.5m(2×3.5m行车道+2×0.75m土路肩)。

(2)路拱横坡

行车道路拱横坡为1.5%,土路肩横坡为3%。

(3)设计线、设计高及超高方式

路基设计线为路中线,设计标高为路基边缘标高。

路基超高旋转轴为行车道内侧边缘。

(4)路基高度

路基高度主要受地形、被交道路、桥涵、地下(地表)水位及路基稳定性等因素控制。

本设计路基高度既应满足与道路交叉、桥涵净高要求,又要满足二十五年一遇洪水频率要求。

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浸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

本路段平均填土高度1.69米,最大填土高度10.959米,最小填土高度0.001米。

(5)路基边坡、护坡道及碎落台

路堤边坡:

当填土高度小于6m时,采用直线式边坡,坡率采用1:

1.5;当填土高度大于6m时,采用台阶式边坡,坡率采用1:

1.5,设平台宽1.0m做护坡道。

路堑边坡:

挖方路基边坡,开挖等级为II类时采用1:

1.75边坡坡率;开挖等级为III类时采用1:

1.5边坡坡率;软岩层倾向路基时,倾角大于25o、走向与路线平行或交角较小时,边坡坡度宜于倾角一致;其他路段软岩边坡坡率为1:

1;次坚石边坡坡率为1:

0.75;坚石边坡坡率为1:

0.5,挖深距路面每增加6m设置一层宽1.0m的护坡平台。

护坡道:

在填方边坡坡脚外的原地面上设置护坡道,宽度1.0m,护坡道顶面做成向外倾斜3%的横坡,以利排水。

碎落台:

路堑边沟以外设置碎落台,宽度1.0m。

(6)用地范围

填方路堤为路基坡脚或排水沟外缘1.0m;挖方路堑为路堑边坡外或截水沟外缘1.0m以内范围为公路用地。

(7)路基填料及压实

沿线路基填料为碎石土和风化砂砾。

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中的规定,路基填料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压实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以及相应的最小CBR值。

见下表。

填挖类别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cm)

路基压实度

(%)

CBR值

填方路基

0-30

≥94

5

30-80

≥94

3

80-150

≥93

3

>150

≥90

2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94

5

 

三级公路基底的压实度应不小于85%。

2.路基土工、路面结构材料及混合材料试验成果

外业勘测时对沿线的水田、湿地及旱田均采用麻花钻(2.0m)进行了详细勘测,共布设大小试坑18个;对沿线1个粘土取土场进行了天然含水量及液塑限试验,含水量为22%,塑性指数为13;同时还对设计采用的材料料场取样进行试验,共进行筛分试验4组,水稳试验5组,以及石料本身指标(抗压强度、针片状含量、粘附性、磨耗值等)的试验,经分析试验数据结果,设计采用的材料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3.不良地质、特殊路基设计

(1)旧路翻浆、湿地等不良地质地段处理

对旧路翻浆段,推除旧路基,清除基低淤泥,换添砂砾后填筑路基土方。

湿地路段为长期积水路段,淤泥小于2.5m的路段,将淤泥全部挖除,换填砂砾水稳性好的透水性粗颗粒材料,并高于地表或长期积水水位20cm。

清除土质用于路基护坡道土方及绿化用土。

(2)桥头、涵头路基设计

为保证桥涵构造物两侧路基压实度,防止桥头、涵头路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行车不顺,在连接处设置过渡段,填筑渗水性良好的粗颗粒材料,过渡长度按2倍台后路基填高确定,若过渡段长度小于搭板长度,则采用搭板长度,过渡段采用1:

1的坡率与路基衔接。

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6%。

暗涵换填的高度为涵顶标高。

台后地基若为砂性土时,此处不考虑基地的换填处理;若为粘性土时,基底应清除80cm,换填砂砾。

(3)路基清表土设计

旱田路段,清除表层0.2m腐植土;林地、荒地路段,清除表层0.3m腐植土,挖除树根,平整碾压基底后回填路基填土。

清除表土做绿化及复恳用土,多余土质堆砌在护坡道上。

(4)斜坡路基设计

地面纵、横坡度在1:

5-1:

2.5的路段,原地面应先清表土后,挖纵、横向台阶,台阶宽度大于2.0m,并做3%的内向坡度。

地面横坡陡于1:

2.5的路段陡坡路堤,先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下软层滑动的稳定性,抗滑稳定系数不得小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中的规定值,否则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结构物等防滑措施。

(5)低填浅挖及挖方路段路基设计

低填浅挖及挖方(石方路基除外)路基,为保证路槽底压实度,并使路面结构层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须进行槽下处理。

槽下土质如为风化砂砾、碎石土等粒料将其挖出30cm,底面压实后,在回填压实;槽下土质如为粘土,将槽下土方挖出30cm后,若该段土场供应材料为风化砂砾或碎石土,则换填材料采用该土场的材料,否则换填透水性好的天然砂砾。

(6)路基填挖交界处理

为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对于填挖结合部路基在填挖结合部前后各6m范围内,在路基顶面以下20cm铺设土工格栅。

(7)风化砂砾路基

以风化砂砾等松散材料填筑的路基,为防止边坡的冲刷,边坡采用粘土或清除的表土护坡,护坡宽度1.0m。

4.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路基防护贯彻《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要点》中提出的“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设计新理念。

为防止水土流失,并美化环境,根据路基填高、挖深及地质条件等,全线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1)路堤边坡:

路堤高度<6.0m时,边坡采用种草防护;路堤高度>6.0m的边坡及分离立交桥路基边坡采用六棱块防护。

(2)路堑边坡:

土质路堑高度<4.0m时,边坡采用种草防护;土质路堑高度>4.0m时,采用空心六棱快防护加种草。

对弱风化石质路堑段路基边坡下部采用矮墙防护。

5.取土、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的措施

本着少占农田、林地和利于环保的原则进行路基取弃土设计。

除挖方路段进行纵向调配利用外,路基均需外运取土填筑。

少量的路基清理弃土可用来做护坡道。

路线外取土场选择在不利于农、林作物生长、地势较高、坡度较陡的岗地,且具有不可视性。

路线外弃土场选择在远离路线外的沟谷处。

全线共设取土场3处,弃土场3处。

在取土场取土时,先将表层腐植土0.3m推到旁边,待取完土后再将表土推回进行覆盖,以利于恢复植被,保护水土不流失。

弃土场弃土也要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