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553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docx

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又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

(中国,韩国,新加坡属于现代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的许多发达中国家(传统型):

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原始型人口增长: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人口增长: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人口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定义:

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就是人口在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的变化。

●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改变了人中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民的现象。

古代,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有明显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的差异:

土壤,气候,水,矿产资源等是最为主要的。

●经济因素:

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政治,文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的数量。

●人口数量:

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标志。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章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农业用地等。

●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部或者与文化区相连。

低级住宅区:

城市内部,工业区附近。

●商业区:

多数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城市内部工业互相聚集而形成的,国内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带。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地狱结构: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澄海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穿过的街道越多,或者距离交通干线越近,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的租金也就越高。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该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空地河流)。

 

第二节不同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不同等级

●城市等级划分:

按照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可以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数量越少)。

●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城市服务范围:

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般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服务种类:

小城市:

服务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

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特大城市:

服务齐全,级别高,服务可以扩展到全国。

●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等级会逐渐升高。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少: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很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

●定义: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镇变为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动力:

1拉力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服务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程度齐全,交通方便。

2推理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频繁。

●城市化表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从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微被拉平的“S”形曲线。

●城市化进程特点:

初级阶段:

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小幅度扩展城市地域,常常出现就业,基础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有压力的文艺。

中期阶段:

城市化30%,发展速度快,低于大幅度扩展,常常遇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后期阶段:

城市化70%。

发展趋慢。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体化明显,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者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影响范围: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但是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知了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等环境问题。

 

第三章农业低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

人们利用徒弟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者饲养动物。

●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

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农业地域的形成

●形成:

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

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小麦——牧羊区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

●特点:

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

●莫累——达令盆地的农场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泰国大米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特点:

◆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是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种农业。

●特点: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特点:

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去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畜生。

●潘帕斯草原放牧业。

◆特点:

为了保证潘帕斯牧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一方面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认出饮水和牧草生产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乳畜业

●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

●位置:

紧邻消费市场,大多分布在城市市郊。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区位因素

●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风味不同的导向性。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利于长途运输或者运输原料成本高。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利于长途运输或者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劳动力导向性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劳动力,政策,科技,动力,运输,市场。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为因素。

●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称谓重要的工业区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之一,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的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工业区

传统工业

●定义:

一般是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

以煤,铁为基础。

规模大。

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

●德国鲁尔工业区:

◆位置:

德国中西部,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鲁尔煤田,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鲁尔区西南部靠近法国著名的洛林铁矿。

◆20世纪50年代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20世纪70年代钢铁替代品大量使用,世界钢铁市场需求急剧减少。

鲁尔区经济衰退,一些大型煤钢和企业关闭,工人失业。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工业布趋于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改变了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环境优美地区。

新工业区

●特点:

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人们把这些工业地域成为新工业区。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特点:

1.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雇员一般都在250人以下。

2.以轻工业为主,生产年成本低廉,工艺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轻工业产品。

3.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

4.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

5.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公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聚集的工业小曲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美国“硅谷”。

◆美国“硅谷”是高科技工业发展的先去和典范。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正常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过,并且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以微电子工业为主,高技术工业的核心。

●特点: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

●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位于旧金山市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气候宜人。

◆交通便捷。

◆全世界的人才高地。

斯坦福大学又世界上最好的电器工程和计算机系,拥有众多的由公司资助的一流实验室,与产业世界有这广泛联系。

◆市场稳定。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硅谷文化广泛的包容性及其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观念,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