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枣庄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2013年版
目录
1、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
2、癥瘕(子宫肌瘤、卵巢肿瘤)中医诊疗方案
3、异位妊娠中医诊疗方案
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
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
胎漏(TCD编码:
FR030)、胎动不安(TCD编码:
BFR040)。
西医病名:
先兆流产(TCD-10编码:
O20.001)。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制定。
(1)临床表现:
妊娠期间出现少量阴道出血,而无明显的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脉滑,可诊断为胎漏;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2)妇科检查:
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
(3)辅助检查:
尿妊娠试验阳性。
B超提示宫内妊娠、活胎。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制定。
(1)临床表现:
妊娠期间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腰酸、腹痛、下坠。
(2)妇科检查:
子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3)辅助检查:
①妊娠试验(包括早早孕诊断试纸条法和血β-HCG的定量测定);②B型超声检查;③孕激素测定。
(二)症候诊断
1.肾虚证:
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
2.血热证: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腰酸,口苦咽干,心烦不安,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气血虚弱证:
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清稀。
或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
4.血瘀证:
宿有癥积,孕后常有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下血,色黯红,或妊娠期跌仆闪挫,继之腹痛或少量阴道流血,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沉弦。
二、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证
治法:
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方药:
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烊化)、炙黄芩、白术等。
2.血热证
治法:
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方药:
保阴煎合寿胎丸加减。
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甘草、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烊化)等。
3.气血虚弱证
治法: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
胎元饮加减。
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等。
4.血瘀证:
治法:
活血消癥,补肾安胎。
方药: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
桂枝、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烊化)等。
中成药:
保胎灵、滋肾育胎丸、固肾安胎丸、孕康口服液、寿胎丸等。
(二)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
常用穴位:
神阙、大肠俞、涌泉等。
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安神贴、便秘贴、降压贴等以缓解患者睡眠、便秘及血压的情况。
(三)科室的特色疗法
胎漏、胎动不安以阴道出血、腰酸、腹痛、下坠为主症,其中阴道出血最为常见,肾虚是最常见的证型。
基本治法:
补肾养血,固冲安胎。
基本方药:
寿胎丸。
菟丝子桑寄生炒续断阿胶(烊化)
辨证加减:
阴道出血者可酌情选用苎麻根、莲房炭、旱莲草、仙鹤草、艾叶炭等止血药物。
兼有气滞者:
加香附、苏梗;
腹胀者:
加陈皮、砂仁;
小腹下坠者:
加炙黄芪、升麻;
小便频数者:
加益智仁、覆盆子;
大便秘结者:
加熟地黄、玄参。
(四)西医治疗
1.测定血孕酮和β-hCG,孕酮不足者,给予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β-hCG水平低者加用HCG2000U肌肉注射,隔日1次。
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孕酮和β-hCG,根据测定值高低调整剂量。
维生素E100mg,口服,每日1次。
2.给予硫酸镁及能量静滴以抑制宫缩、提供支持。
治疗期间定期行B超检查及测定血清孕酮、β-hCG。
经治疗2周,若阴道流血停止,B超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
如临床症状加重,B超发现胚胎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β-hCG持续不升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停止保胎治疗,终止妊娠。
(五)健康指导
1.卧床休息,禁忌性生活。
2.用良好言语,热情、和蔼及真诚的态度与病人进行交谈。
对病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说明流产的可能原因,对精神紧张者,进行疏导、劝解和安慰,使病人情绪安定,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六)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第二版《中医妇产科学》制定。
1.临床治愈:
治疗后阴道出血停止,腰酸腹痛消失,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B超检查胚胎发育正常。
2.显效:
治疗后阴道出血停止,腰酸腹痛明显改善,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B超检查胚胎发育正常。
3.有效:
治疗后阴道出血停止,要酸腹痛症状有所改善,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B超检查胚胎发育正常。
4.无效:
治疗后,出血、腰酸腹痛同前或加重,甚至流产。
癥瘕(子宫肌瘤、卵巢肿瘤)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
癥瘕(TCD编码:
BFZ010)
西医病名:
子宫肌瘤(TCD-10编码:
D25.902)、卵巢肿瘤(TCD-10编码:
N83.203)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及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诊断(张玉珍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1)临床症状:
妇人下腹部有肿块,兼有或胀满、或疼痛、或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等症状者,即可诊为癥瘕。
(2)妇科检查:
盆腔内可触及子宫或卵巢的肿瘤,或盆腔炎症性肿块,或陈旧性宫外孕包块。
2.西医诊断:
参照《妇产科学》(谢幸、苟文丽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十二五”规划教材)。
(1)症状:
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症状与肌瘤部位、有无变性相关。
常见症状有:
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下腹部包块、白带增多、伴有压迫症状等。
(2)体征:
妇科检查可于下腹部扪及肿块,大小不等,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
粘膜下肌瘤位于宫腔内者子宫均匀增大,脱出于宫颈外口者;卵巢肿瘤多为子宫一侧,活动可,与子宫不粘连。
(3)辅助检查:
B型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查。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
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2.痰湿瘀结证:
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量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3.湿热瘀阻证:
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4.肾虚血瘀证:
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黯,脉弦细。
二、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推荐方药:
香棱丸《济生方》加减。
木香、丁香、三棱、枳壳、青皮、川楝子、茴香、莪术。
中成药:
丹莪妇康煎膏、大黄蛰虫丸等。
2.痰湿瘀结证
治法:
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推荐方药:
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苍术、香附、陈皮、半夏、茯苓、南星、枳壳、生姜、桂枝、丹皮、赤芍、甘草等
中成药:
散结镇痛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推荐方药:
大黄牡丹汤加减。
大黄、桃仁、冬瓜仁、丹皮、芒硝、茯苓、木通等。
中成药:
宫瘤清胶囊等
4.肾虚血瘀证
治法:
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推荐方药:
补肾祛瘀方加减。
仙茅、仙灵脾、熟地、山药、香附、丹参、三棱、莪术、鸡血藤等。
中成药:
化瘤温经散等
(二)中药灌肠治疗
三棱、莪术、元胡、五灵脂、金银花、桃仁、红花、连翘、皂角刺、丹参、赤芍、荔枝核各10g,加水浓缩至100ml,温度38-40℃,分两次灌肠。
日一次。
以14天为一个疗程(非经期连续用药)。
(三)穴位贴敷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穴位贴敷疗法,常用穴位有:
神阙穴、大肠俞、涌泉等穴位,以安神贴、便秘贴、降压贴等贴敷,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四)中药物离子导入
将接有电脑中频药物导入仪正负电极的理疗贴片置于两侧下腹部,借助药物导入仪的直流电场作用,将药物离子经皮肤导入盆腔,并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促进药物的吸收,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药物组成:
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公英忍冬藤赤芍。
(五)手术治疗
对于有手术适应症的鼓励患者采取手术治疗,适合保守治疗和患者主观意愿明显的采取保守治疗。
手术患者术后按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干预方案施行。
三、健康指导
预防:
保持情绪舒畅,防止七情过极,适时调整寒温,劳逸结合,不宜过食肥甘。
调护:
正确对待疾病,经量过多者,不宜过劳或过食辛辣,防止出血过多,肌瘤较小者,症状较轻者,定期复查。
四、疗效评价标准:
结合第二版《中医妇产科学》及临床实际情况制定
痊愈:
(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
(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保守治疗后)肌瘤缩小1/2以上者。
有效:
(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保守治疗)肌瘤缩小1/3以上者,停经后肌瘤稳定,症状消失持续半年以上者。
无效:
症状无改变,肌瘤未见明显缩小。
异位妊娠中医诊疗方案
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
异位妊娠(TCD编码:
BFZ040)。
西医病名:
异位妊娠(TCD-10编码:
O00.901)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中西医诊断标准相同。
参照《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及《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制定。
1.临床症状
(1)停经:
除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较长外,多有6~8周停经史。
有20%~30%患者无停经史。
(2)腹痛:
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之前,常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
当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突感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可出现肛门坠胀感、肩胛部放射性疼痛及胸部疼痛。
(3)阴道流血:
常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色暗红或深褐,量少,一般不超过月经量,少数患者量较多,类似月经。
可伴有蜕膜管型或蜕膜碎片排出。
(4)晕厥与休克:
轻者出现晕厥,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其严重程度与腹腔内出血速度和出血量成正比,与阴道流血量不成比例。
(5)腹部包块:
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所形成的血肿,与周围组织或器官发生粘连形成包块,包块较大或位置较高者,腹部可扪及。
2.体征
(1)一般情况:
腹腔内出血较多时,呈贫血貌。
可出现面色苍白、脉快而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通常体温正常,休克时略低,腹腔内血液吸收时略升高,但不超过38℃。
(2)腹部检查:
下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尤以患侧为剧,但腹肌紧张轻微。
出血较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有些患者下腹可触及包块,若反复出血并积聚,包块可不断增大变硬。
(3)盆腔检查:
阴道内常有来自宫腔的少许血液,子宫略大较软。
输卵管妊娠未发生流产或破裂者,可触及胀大的输卵管及轻度压痛。
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者,阴道后穹隆饱满,有触痛。
宫颈举痛或摇摆痛。
内出血多时,子宫有漂浮感。
子宫一侧或其后方可触及肿块,边界多不清楚,触痛明显,病变持续较久时,肿块机化变硬,边界亦渐清楚。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基本符合,但子宫不对称,一侧角部突出,破裂所致的征象与子宫破裂极相似。
3.辅助检查
(1)hCG测定:
尿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血β-HCG升高。
(2)超声诊断:
宫腔内空虚,宫旁出现低回声区,其内可探及妊娠囊及原始心管搏动。
(3)阴道后穹隆穿刺:
适用于疑有腹腔内出血的患者,可抽出暗红色不凝血。
(4)腹腔镜检查:
适用于原因不明的急腹症鉴别及输卵管妊娠尚未破裂或流产的早期。
(5)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仅适用于阴道出血较多的患者,目的是排除同时合并宫内妊娠流产。
宫腔排出物或刮出物应常规送病理检查,切片中见到绒毛,可诊断为宫内妊娠,仅见蜕膜未见绒毛有助于诊断异位妊娠。
(二)症候诊断
1.未破损期:
患者有停经史,阴道淋漓出血,一侧下腹部隐痛,或伴有早孕反应;尿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妇科彩超可于宫旁一侧探及低回声区,有的可探及妊娠囊及原始心管搏动;妇科检查可于一侧附件区触及包块、压痛;舌质舌苔正常,脉弦滑。
(2)已破损期
休克型(输卵管妊娠破损后引起急性大量出血,有休克征象):
突发性下腹剧痛,肛门下坠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有时烦躁不安,阴道出血,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
不稳定型(输卵管妊娠破损后时间不长,病情不够稳定,有再次发生内出血的可能者):
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但逐渐减轻,可触及界限不清的包块,时有少量阴道流血,或头晕神疲,血压平稳。
舌正常或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③包块型:
异位妊娠时间较长,腹腔包块形成,腹痛明显减轻,阴道流血基本停止者,仍可有小腹坠胀不适,舌质黯或正常,苔薄白,脉细涩。
二、治疗
保守治疗指征:
①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②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③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cm;④血β-hCG<2000mIU/mL;⑤无明显内出血。
不符合保守治疗指征,如包块>4cm,血β-hCG>2000mIU/mL,但一般情况良好,血压、脉搏稳定,无活动性内出血,或患者拒绝手术,在严密观察下行保守治疗。
有明显手术指征者行手术治疗。
(参照《中医妇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未破损期
治法:
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方药:
宫外孕Ⅱ号方加减。
丹参、桃仁、赤芍、三棱、莪术等,可加蜈蚣、全蝎、紫草以破血通络,杀胚消癥。
中成药:
血府逐瘀胶囊等。
(2)已破损期
对于处于破损期的患者,出于安全考虑,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实施手术干预治疗;对于手术未能见到明显妊娠囊样组织物,给予宫外孕Ⅱ号方加减以活血化瘀、消癥杀胚治疗,手术切口给予中药封包(硝黄包)治疗及TDP神灯照射以促进切口愈合。
(二)外治法
1.消癥散方外用热敷(适用于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康复期)
千年健60g续断120g追地风60g花椒60g五加皮120g白芷120g桑寄生120g艾叶500g透骨草250g羌活60g独活60g赤芍120g归尾120g血竭60g乳香60g没药60g
上药共为末,每250g一份,纱布包,蒸30分钟,趁热外敷,每日2次,10天为1疗程(经期不用药)。
2.中药保留灌肠
方法:
将中药盆炎消灌肠方或宫外孕灌肠方浓煎100~150ml,睡前保留灌肠。
将灌肠液温度预热至36~38℃,装入一次性灌肠袋中,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灌肠管插入肛门内约15cm左右,缓慢将药液注入,嘱患者抬高臀部约30度,静卧1小时以上,保留至次晨疗效更佳。
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经期停用。
(三)西医治疗
1.甲氨蝶呤(MTX),0.4mg(kg/d),肌肉注射,5日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应用B型超声和血β-hCG进行严密监控,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物毒副反应。
2.米非司酮胶囊:
10mg,口服,每日2次,首次加倍,2日为1疗程(亦可选用复方米非司酮胶囊口服,每日1次,2日为1疗程)。
三、健康指导
1.注意卧床休息。
2.保持大便通畅,勿强行努责,防止腹压过大。
3.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四、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第二版《中医妇产科学》制定
1.治愈
(1)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消失,β-hCG降至正常。
(2)手术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消失。
2.好转:
保守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腹部包块无发展或缩小,β-hCG逐渐下降。
3.未愈:
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血β-hCG不降或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