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185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

《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 易混点知识清单.docx

高考易混点知识清单

高考易混点知识清单

易混修辞手法比较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

“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

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标点符号考试易错点“十”说

一、问号误用 

1.非疑问句用问号。

句子虽含有疑问词或正反问、选择问结构,但已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所以其后不能用问号。

 

    例如:

怎样进行国学研究?

怎样振兴国学?

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为此,《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编发了“重振国学”的一组争论文章(两个“?

”应改为“,”) 

2.间接转述用问号。

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是讲述者的间接转述,不是当事人的直接发问,所以其后不能用问号。

 

   例如: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

“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是转述,两个“?

”应改为“。

”) 

3.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

连续问要句句用问号,但选择问句各句表达的是一个语意连贯的意思,所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各项间用逗号。

 

   例如:

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钉子?

一片玫瑰花瓣?

还是木块上的裂纹?

(前两个“?

”均要改成“,”) 

 

二、标点滥用 

1.冒号滥用。

有两个表现:

①用冒号,破坏了语意表述的连贯性,②一个句子中连用两个冒号。

 

  例如:

关于《汉文学史纲要》,他曾说过:

“文学史编制太草率”诸如此类的话——事实证明,他的批评很有道理。

(属第①种,“:

”去掉) 

2.引号滥用。

引号用法主要有:

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②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③指明着重论述的对象。

 

  例如:

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出现在天宇。

(句中“海尔——波普”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用法,所以引号应去掉) 

3.括号滥用。

判断括号是否滥用,要看括号内文字能否注释前文。

 

  例如:

出版社在2008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

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括号里的文字不能注解“详细地址”,属滥用,删去。

) 

4.顿号滥用。

集合名词、概数间不能用顿号。

 

  例如:

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二、三十米”,是概数,顿号去掉。

) 

5.逗号滥用。

滥用逗号会导致语意不连贯而出现歧义。

 

  例如:

由于旧城改造,市政府决定依照法律规定对城南区的部分土地实行征用,并给予补偿。

(“并”前用逗号,导致语意不连贯而出现歧义,删去逗号,意思可明确为:

“依照法律规定”同时限制“征用”和“补偿”。

) 

6.句号滥用。

主要指句内括号末句、作定语的非独立引用末句和省略号后面不能用句号。

 

例如:

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引号内的句号多余,删去。

) 

 

三、标点漏用 

例如:

学校领导决定文科各系,中文系、哲学系、经济系、历史系、外文系,要加强语文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句中“中文系……外文系”应是对“文科各系”的内容的补充说明,所以应用括号括起来,并紧贴其后。

属漏用。

) 

 

四、功用混淆 

1.顿号和逗号功用混淆。

多个并列词语、短语作谓语或补语,之间用逗号,否则用顿号。

 

例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间的  逗号改成顿号。

) 

 

2.逗号和冒号的功用混淆。

 

例如:

你们看,他着装潇洒,神态从容;情绪饱满,动作有力;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

(“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是对前三句话的总括,应将其前面的“,”改为“:

”) 

 

3.书名号和引号功用混淆。

如:

有个同学说,他的老师教给他们,以后再遇到《责任》之类的作文题,按照“谈谈孔繁森,批判王宝森,想到钱学森,联系我自己”的程式来写,保准不会跑题。

(主题、考试、活动名称,只可用引号。

将“《》”改为“”) 

 

五、层次含混 

例如:

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点号作用之一是表明层次,避免语意含混。

句中第四、六个“、”应改为“,”) 

 

六、位置不当 

1.引号与句末点号错位。

①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

②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

如:

“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

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本句属于②情况,应将“。

”放在后“”外) 

 

2.句内注释与被注离位。

只注释句中某部分词语的叫句内括号,注释全句的叫句外括号。

句内注释须紧贴被注释的词语,句外注释须放在句子之后。

 

例如:

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

异常情况下,风又是致病的一种因素。

(括号内容应紧贴“六气”) 

 

七、范围不清 

1.书名号使用范围不清。

 

  例如: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比例。

(书名号是用来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影视歌曲名等的符号,诸如产品、奖品、单位、活动、课程、竞赛、展览会、讨论会、交流会等名称均不能使用书名号。

句中“《》”应改为“”) 

2.加引范围不清。

 

例如:

胡锦涛对灾民说:

“我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有道是‘团结就是力量嘛。

’”(句中“有道是”的内容不含“嘛”,弄清了这个范围,“嘛”应置于单引号外。

 

八、使用重复 

1.具有相同功能的标点并用。

 

  例如:

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

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句中破折号和括号作用相同,均表解释说明,应删去其中一个。

) 

2.标点与功能相同的的文字并用,诸如“冒号”与“是”,“破折号”与“即”、“就是”,“省略号”与“等等”。

 

例如:

事实也是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

(省略号和“等”作用相同,应删去一个。

但若省略部分做定语,则必须删去省略号。

) 

 

九、“说”后标点不明 

  “某某说”引领直接引语时,①放在引用话前,后用冒号;②放在引用话之间,后用逗号;③放在引用话后,用句号。

 

例如:

“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

“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

”改为“,”) 

 

十、倒装成分间错用句末点号 

  疑问、感叹倒装句虽有成分倒置,但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全句就只能有一个句式句末点号,所以倒装成分间用逗号。

 

例如:

她笑笑说:

“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的街坊,我呀!

还得活一辈子!

”(第一个“!

”改为“,”)

重点难点

一、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3.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5.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6.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8.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9.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10.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11.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12.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13.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4.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5.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16.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17.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8.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20.我国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21.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22.我国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23.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二、文学史上合称

1.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2.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3.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4.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5.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6.《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7.“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8.建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9.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0.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1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高岑——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

13.李杜——唐代诗人李白,杜甫。

14.小李杜——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

15.元白——元稹,白居易。

其中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秦中吟》,《新乐府》。

16.刘白——刘禹锡,白居易。

17.韩柳——中唐的韩愈,柳宗元,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18.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19.苏辛——宋代诗人苏轼及南宋词人辛弃疾,他们都属于豪放派。

20.三苏——苏汛,苏辙,苏轼。

21.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2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

晁朴之。

2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4.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6.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27.寒潮苏流——韩愈与苏轼。

28.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9.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老残游记》

(刘鹗)、《孽海花》(曾朴)

31.中国古典十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

                      32.中国古典十大喜剧——《救风尘》《西厢记》《看钱奴》《中山狼》《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闺记》《绿牡丹》《玉簪记》《风筝误》

33.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著作

断句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一、断句的基本原则

1.总原则:

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

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

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2.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3.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4.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9.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

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二、断句的技巧

   准确断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文言文语感。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古人却能够几无障碍地阅读书籍。

这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一)句末语气词

   管敏义先生在《句读考》中指出:

“由于古书不施句读,所以运用大量虚词来帮助断句;反之,由于大量虚词的运用,又为古书不加句读提供了条件。

”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标点符号”的观点。

这些论述提示我们,文言断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虚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

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8个:

(1)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2)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3)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4)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

“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5)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6)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

“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7)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8)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

“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

比较常见的有:

(9)而已: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10)而已矣: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1)乎哉: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12)也哉: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3)则已、则已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14)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二)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

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1)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盖: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3)于是: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4)然则: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5)无乃: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6)是以、是故: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7)以是、以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三)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

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

例如:

(1)呜呼: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2)嗟夫、嗟乎: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3)噫、噫嘻:

“噫嘻/悲哉”(《秋声赋》)

 

(四)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对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2)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五)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

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每个人的文言功底和阅读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四、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语80例

 

1.亲戚

今义:

常指外亲,即跟自己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古义:

内亲外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

今义:

爱人(女方)。

古义:

妻和子女。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3.中国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

中原地区。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4.非常

今义:

很、大。

古义:

意外事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鸿门宴》)

5.所以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

1、缘故,2、表原因的虚词,3、用来,靠它来。

 1.余叩所以。

(《狱中杂记》)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绝境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

与外界隔绝之地。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7.无论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

更不必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如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8.稍稍

今义:

稍微。

古义:

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9.更衣

今义:

换衣服。

古义:

上厕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10.无日

今义:

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

古义:

不久。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11.殷勤

今义:

热情、周到。

古义:

关切、问候。

  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

12.卿卿

今义:

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

古义:

1、织布机声,2、叹息声。

  1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行》)

13.豪杰

今义:

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

1、有声望、有地位的人,2、英雄人物。

  1.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2.山东豪杰遂并起……(《过秦论》)

14.往往

今义:

常常。

古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