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案2.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案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案2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案(2课时)
第4单元用双手创造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仍是对“走进科学”的具体展开。
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是理解“科学是什么”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科学通过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改造自然世界,创造出复杂的人工世界。
因此,让小学生从认识和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开始,体验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可以帮助其对“科学是什么”有更加丰富的理解。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又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
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做不到完全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而需要借助于个人经验,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对自然物和人造物作出区分。
此外,动手操作、摆弄实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更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技术活动体验。
学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动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用双手创造”的感觉,并进一步理解人类正是通过用双手创造的过程,堆叠起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
本单元的设计,力图让一年级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阅读“轮子的故事”,初步感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
单元教学目标
观察自然物和人造物,知道自然物构成了自然世界,人造物构成了人工世界,体会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
利用自然物制作一件物品,体会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关系,感受用双手创造的乐趣。
比较原始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意识到科技改变生活。
通过使用工具加工食品,体验工具带来的方便。
通过阅读和安装轮子的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认识到科技产品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单元活动框图:
教学内容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课时安排
2-1
总课时
教学目标
.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难点:
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
教学预设
个性化备课
活动一:
区分在野外游玩和游乐场游玩看到景物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典型场景中的物品和环境的对比,了解自然世界里有些什么,人工世界里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话题:
“我们春游的时候,在游乐场看到的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学生分别看大自然和城市视频,比较大自然和城市里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并进行归类,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是自然世界,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动植物因为人的因素而离开原来的生长栖息地,或因为人的意愿而在基因层面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原则上来说,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的自然”范畴了。
但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理解水平来看,为避免理解混乱,本教材将动植物(不管是家养的、移植的、嫁接的,还是野生的)统统称为“自然物”,而不作更为精细化的辨别。
活动二:
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对具体的物品的辨别、区分和归类,让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过程:
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归类,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
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品,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时候,不要出现深奥的词语,儿童能用口语表述它们在组成、产生和活动等方面的不同就行了。
要让学生注意发现人造物上的人工痕迹。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教学内容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课时安排
2-2
总课时
教学目标
.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难点:
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
教学预设
个性化备课
活动三:
用自然物搭建一个棚子。
设计意图:
本活动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验对自然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的过程。
教学过程:
除了搭建小棚子,也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如用石头摆成一个小脚印的图案,用树叶做一个面具,用柳条编手环、柳叶帽等等。
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并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重点认识制作出来的物品具有了自然物所没有的功能。
比一比,改进改进。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因为要使用简单的加工工具,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多给点时间让学生操作。
提供一些纯自然物,如树枝、树叶、藤条、稻草、石子等。
一些简单工具,如小剪刀、棉线、固体胶水等。
活动四:
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人造物都是用自然物制造出米的。
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举例,讲解某个东西原本是自然界中的物品,怎样经过人的加工变成了人造物。
比如:
岩石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石碑或石雕;木头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木槌;兽皮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皮衣?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三幅图片是本教学活动的变式补充,可以配合使用。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物变成人造物的过程,可以采用倒推的方式,由现实中的人造物,去推想制成它的原材料,以及这些原材料在自然界中本来的样子。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选择的物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常见的,制作过程也容易理解。
不要选择比较抽象,或者制作过程比较复杂的物品。
可利用的资源准备:
羊毛采集、毛线纺织和编织毛衣的视频
传统的用纺车纺线视频等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6.借助工具观察
课题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科学探究: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科学态度: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难点: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课前准备
银杏叶、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
课时安排
2
第()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教学过程(初备)
修改
一、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树叶纹路的不同。
1、出示一棵银杏树,交流大家对它特点的认识。
提问:
孩子们你们观察过银杏树树叶的纹路么?
你是怎么观察的呢?
2、学生活动:
请你把观察到树叶的纹路画到记录单上。
3、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个放大镜,你们可以来回移动放大镜,但在使用放大镜时不得用,放大镜看太阳。
(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直到看清楚树叶的纹路。
4、学生活动:
想想和你刚才直接观察树叶的纹路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把它画出来。
5、谈话:
老师还有一个工具(简易显微镜),大家再用这个小工具来观察树叶的纹路,我们把这个简易显微镜紧贴观察物体,眼睛紧贴观察孔,调节旋钮,直到看清楚树叶的纹路(示范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初备)
修改
6、学生活动:
你又能发现什么呢?
与刚才比较有什么不同?
将你看到的画出来。
7、小结:
用放大镜我们已经基本能看清树叶的纹路了,但是使用简易显微镜更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晰,看来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更清楚的帮助我们观察到事物的细节。
【教学意图】
一年级的学生有一些用感官观察事物的经验,但是用工具观察事物的体验就比较少,尤其是用比较专业的观察工具,所以在让学生利用观察工具观察事物时,先教会学生使用方法,再去让孩子们去观察。
与此同时,孩子们刚接触科学不久,这三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很浓,但是学生的往往关注的是观察事物的过程体验,而对于工具使用带来的好处和使用观察工具对我们感官的延伸作用往往会忽略,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在记录单上画出观察到的样子,这样加强了这三种观察方法的体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工具的优势,以及观察工具带来的便利。
2、用耳朵听和听诊器听心跳有什么不同。
1、出示图片(医生用听诊器看病)。
提问:
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吗?
2、提问:
你们知道医生为什么要用听诊器看病么?
3、思考:
用耳朵直接听和用听诊器听你觉得有什么不样呢?
4、活动:
现在我们小组合作,试着用耳朵听和听诊器听心跳,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呢?
5、小结:
利用听诊器后,可以更清楚的帮助我们听到心跳的声音。
【教学意图】
这一环节利用对比用耳朵听和听诊器听心跳的不同,让学生再次亲身体验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听觉功能,发现使用工具的好处。
3、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觉功能。
1、提问:
除了刚才我们利用的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和听诊器以外,你们还知道什么样的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么?
2、出示图片:
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后视镜、显微镜、盲杖、助听器……提问:
这些观察工具都能帮助我们延伸哪个感官功能呢?
3、谈话:
生活中观察工具种类很多,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工具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工具让人类认识了解世界变得更轻松方便。
【教学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观察工具的回顾与总结,让学生对利用工具观察的好处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详细梳理各种工具对应的感官延伸。
作业设计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板书设计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