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docx
《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彭荆风
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
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④老人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
“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
“梨花呢?
”
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
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变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题。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
(1)A
(2)A
(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①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②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分析】
(1)A错在“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这句话应该是动作描写。
BCD理解正确。
(2)A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BCD分析正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和老余在深山里正担心夜晚无处住宿时,发现了一片梨花林,找到了这件小茅屋。
听瑶族老人讲,这件小茅屋是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而建的,解放军走好,一个叫做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一直照料,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这样梨花既指驿路上的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梨花贯穿全文始终,是全文的线索。
据此可知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既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
⑴ A;⑵A;
⑶“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①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②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内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据此分析关键句的作用和内涵,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插叙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小说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与含义的能力,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作用有: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吸引读者兴趣。
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2.阅读《父亲的信》,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
“慧:
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
父。
”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
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
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我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
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
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
战友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没有这种感觉。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
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
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
“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
”像把我丢了一样?
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
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
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
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作者:
胡智慧选自《羊城晚报》)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3)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4)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_______(引用原文)。
第五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________。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答案】
(1)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2)认真;主动;随意;马虎
(3)不矛盾。
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
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4)“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5)①采用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
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文中开篇出现了父亲的信“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虽然内容简单,但包含的信息很多,既有对孩子不写信报平安的批评,同时也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心,这让“我”感觉到自己做的很不好,自己对父母理解的不够,所以“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据此理解作答。
(2)细读三、四段可以搜集到父亲的信:
“父亲却认真得很”,“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
据此概括作答。
(3)第③段中说“父亲却认真得很”,句中的“认真”体现在“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第④段中有写到“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这是因为“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用纸很随意,“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用笔很随意。
因为这里的“认真”的“马虎”所指的内容不是一样的,所以不矛盾。
据此作答。
(4)第④段中因为父亲的信纸和所用的笔是随意的,“我”读父亲的来信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
因为这些,所以第⑤段“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我”觉得信实在没什么必要。
据此作答。
(5)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
“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运用比喻,将自己比作风筝,将父亲的信比作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父爱的理解,表现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⑵①认真;②主动;③随意;④马虎
⑶不矛盾。
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
角度不同,故不矛盾。
⑷“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5)①采用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
②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揣摩文中语言,发现答案就隐含在第三段中。
⑵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揣摩文中语言,发现答案就隐含在第三段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意的把握,揣摩写作的角度,看是否矛盾。
⑷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第四、五段,找出表示作者感情的句子。
(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句子所用修辞方法,分析出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豫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
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徽藻还能用于串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
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
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徼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徽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逻辑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
D.事物发展的顺序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菜和大豆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因此不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B.微藻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占用了大量的农田还影响水质造成水污染
C.第⑤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微藻生长周期短、舍油量高等特点。
D.微藻制造生物柴油既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能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中合成大量油脂。
B.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C.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D.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在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
【答案】
(1)A
(2)B
(3)D
【解析】【分析】
(1)文章开头用寻找可再生能源的事例引出微藻,然后介绍微藻的特点,微藻的功用,微藻的开发前景。
所以使用了逻辑顺序。
故选A。
(2)微藻不会占用了大量的农田,也不会影响水质造成水污染。
故选B。
(3)原文第5段原句“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
所以选项“该项目在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的表述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把握,注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注意之间的区分。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注意从内容、说明方法等方面分析选项正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彭荆风
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
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④老人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
“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
“梨花呢?
”
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
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变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题。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
(1)A
(2)A
(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①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②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分析】
(1)A错在“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这句话应该是动作描写。
BCD理解正确。
(2)A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BCD分析正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和老余在深山里正担心夜晚无处住宿时,发现了一片梨花林,找到了这件小茅屋。
听瑶族老人讲,这件小茅屋是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而建的,解放军走好,一个叫做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一直照料,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这样梨花既指驿路上的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梨花贯穿全文始终,是全文的线索。
据此可知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既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
⑴ A;⑵A;
⑶“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①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②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内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据此分析关键句的作用和内涵,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插叙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小说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与含义的能力,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作用有: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吸引读者兴趣。
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白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育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
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
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
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
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
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
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
“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