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398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732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为了了解学生的视力情况。

某教师向学生发放问卷以收集相关信息。

该教师所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7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B

【解析】: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题干中教师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教育使原来少数人掌握的知识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与知识的初生产相比较,知识再生产的时间大大缩短。

3.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系统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

其中最为关键且指导课程设计展开的阶段是()。

A、选择课程内容

B、组织课程内容

C、监测课程实施

D、确定课程目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2节>课程开发

【答案】:

D

【解析】:

确定课程目标就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它称为目标模式的原因。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

A

【解析】: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5.学生中流传“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说明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

A、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B、动机强化说

C、动机需要论

D、归因理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案】:

A

【解析】: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三种不同难度的情境,对应三种不同的动机激发水平,这其中所体现的是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故选A。

6.无论我们选择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是()。

A、赞可夫

B、克伯屈

C、布鲁纳

D、怀海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C

【解析】:

这是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7.大脑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不同,出生五至十个月发展最为迅速,五、六岁是显著的加速期。

这体现了人的发展具有()。

A、连续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C

【解析】:

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均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均衡。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

如,身高、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

一是儿童出生后第一年,二是青春发育期。

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8.游览黄山时见到一块石头,导游提示其很像一只雄鸡,此景点叫作“金鸡叫天门”,于是越看越像。

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知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察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

在导游的提示下,石头越看越像“雄鸡”,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9.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

A、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B、培养人

C、具有历史性

D、起源于劳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属性

【答案】:

B

【解析】: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0.“当机立断”描述的是性格的()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结构

【答案】:

B

【解析】: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表现为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不受别人左右、果断、勇敢等。

“当机立断”描述的就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1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

C

【解析】: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2.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3节>班集体

【答案】:

A

【解析】:

学生集体的形成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初始阶段:

组织和团结集体;②第二阶段:

初步建立核心和舆论;③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

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13.教师在数学课上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同一道应用题,这种思维方法是()。

A、创造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直觉思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4节>思维

【答案】:

C

【解析】: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对同一道应用题,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属于发散思维。

14.英语教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

记忆单词,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的干扰是()。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多重抑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3节>记忆

【答案】:

A

【解析】: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因此题干描述早晨学习可以避免这种干扰。

15.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2节>课程开发

【答案】:

B

【解析】:

1949年,美国的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课程编制的4个阶段: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对现代课程领域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架构,被教育界称为“目标模式”或“泰勒原理”,是现代课程论的奠基石。

16.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

D

【解析】: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

17.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板面成为了背景。

这主要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知觉

【答案】:

B

【解析】: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可以由该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特征来判断其他特征,从而产生整体性的知觉;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

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这种把对象从背景区分出来的特性即是知觉的选择性。

结合题干可知,学生把黑白两色字体进行区分。

把白色字体作为知觉对象,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18.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

A、精英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发达国家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答案】:

B

【解析】: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19.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课堂结构

【答案】:

D

【解析】: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0.()状态下,有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物性反应,叫适应综合症。

A、心境

B、热情

C、应激

D、激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答案】:

C

【解析】:

当人们遇到突然出现的事件时,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即在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理反应,叫做适应综合症。

21.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阳明5岁还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祖父众多藏书。

这说明()。

A、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B、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D、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B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题干中王阳明5岁还不会开口说话,但却能默背祖父的众多藏书,体现的是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所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教育规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的人,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并由此决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23.学生认为某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非常好,于是以后上该老师的课时,也认为讲得非常好,这种现象被称为()。

A、社会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心理特征

【答案】:

C

【解析】: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24.“在教育的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这表达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

B、个人本位

C、团体本位

D、虚无主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答案】:

A

【解析】:

诺笃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诺笃尔普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25.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

C

【解析】: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照顾学生的水平和个性特点,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6.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

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原则是()原则。

A、长善救失

B、正面疏导

C、知行统一

D、从实际出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原则

【答案】:

A

【解析】: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2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提出。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C

【解析】:

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

28.有的人善于言辞,有的人长于数理运算。

上述现象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连续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D

【解析】:

善于言辞和长于数理运算是能力类型的差异,这些都是人身心发展差异性的表现。

29.焦虑症等属于中学生常见的()。

A、心理困扰

B、心理障碍

C、心理疾病

D、精神疾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

B

【解析】:

焦虑症属于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30.按照学习进程进行的分类,做笔记属于(  )。

A、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

B、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

C、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的策略

D、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0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

A

【解析】:

做笔记是一种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把握精髓的浓缩书本信息的方法。

应属于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

故选A。

31.下列教学模式中,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和组织形式最相似的是()。

A、复式教学

B、合作教学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道尔顿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

D

【解析】: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新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故与“翻转课堂”的学习类似的方案是道尔顿制。

32.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6节>学习的内涵

【答案】:

C

【解析】: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因此,答案选C。

33.叙事研究属于()。

A、质化研究

B、量化研究

C、价值研究

D、理论研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7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A

【解析】:

叙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特点之一,叙事属于质性研究范畴。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34.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义务教育制度

【答案】:

D

【解析】: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

35.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  )概括。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答案】:

D

【解析】: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所以突出班、课、时。

36.马克思说:

“要改变一般人的本质,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是要有一定的教育与训练。

”此说法说明教育具有()。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生态功能

D、政治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说明了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37.老师当众高度赞誉某学生的助人行为,随后班上出现了更多互帮互助现象。

这是一种()。

A、负强化

B、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C

【解析】: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老师赞扬某学生助人行为,而使得班上出现了更多互帮互助现象属于替代强化。

38.有的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

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

A

【解析】: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动机。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

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鼓励、家长的奖励和同学瞧得起而学习的动机是由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属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39.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对学生进行规范的礼仪教育,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礼仪细节的具体做法都规定得很清楚,学生能照着做。

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影响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原则

【答案】:

B

【解析】:

知行统一原则强调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题干中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体现了知行统一原则。

40.心理学家指出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  )。

A、警觉反应阶段

B、抗拒阶段

C、衰竭阶段

D、结束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警觉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抗拒阶段,第三阶段是衰竭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