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108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创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2)1988年,正式建立海南省,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2.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特区的建设资金:

以吸引外资为主,并对外商投资在税收、土地使用、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

(2)经营形式:

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即“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产品销售:

以外销为主。

(4)经济活动:

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

吸引了大量外资,“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深圳发展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

深化探究

材料

思考

(1)中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1)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3)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带动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归类比较]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是什么?

(1)区域范围不同:

前者限于内地,后者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

(2)政策范围不同:

前者只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后者除了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力。

(3)社会制度不同:

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城市

(1)设立:

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政策

①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②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外向型的工业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设立:

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2)意义:

对促进开放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内地的开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浦东的开放开发

设立:

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宣布了开放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决策,要把浦东建成21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思考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

“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不是收,而是放”是指这个圈后来又扩大了。

那又是怎样扩大的?

答案 

(1)邓小平。

“画了一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春天。

(2)扩大是指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易混易错]

对外开放:

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重点精讲]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1)“文革”导致中国的经济、科技、管理水平、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明显落伍于世界。

(2)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经济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2)沿海地区的开放。

(3)沿江城市的开放:

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5个城市。

(4)内陆城市开放:

批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17个省会(首府)为内陆开放城市。

(5)逐步实行内陆边境城市的开放。

中国基本建构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意义

促进了大量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促使中国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开发和开放前)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

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材料二

今日浦东景象

思考

(1)两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开发浦东之前,上海地区的对外开放迈出了哪两大步?

(3)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材料,分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1)反映了浦东开发和开放前后的不同状况。

原因:

一是党和政府开发、开放的正确决策;二是得益于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2)1984年,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促使上海迅速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重点精讲]

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认识。

(1)全方位是指对不同社会性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普遍开放;对外开放的范围不仅在经济方面,也包括文化等方面。

(2)多层次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各种不同程度的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重点精讲]

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

(1)历史原因: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开放比较早,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实力超过了广州,是中国实力较雄厚的大城市。

(2)地理原因:

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航空都极为发达。

(3)人才和技术层面:

人才多,技术领先。

(4)党的导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为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课堂小结

1.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答案 B

解析 经济特区的特点有特殊的优惠政策,管理权限和经济结构,其实质就是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2.下图为深圳市政府前的雕塑,它体现了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

拓荒牛

A.大力发展农业的精神

B.敢为人先的精神

C.对外开放的精神

D.融入世界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深圳原是一个贫穷的渔村,作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特区之一,深圳人敢为人先,大胆突破传统经济模式,以拓荒牛的奋斗精神赢取了经济的腾飞。

3.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也是在1984年,故B项符合题意。

4.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

A.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答案 C

解析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地也有分布,排除A项;B项指经济特区,应排除;D项指沿海经济开放区,应排除。

故选C。

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在参观浦东新区后感慨道:

“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

”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浦东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体现改革开放的强大生命力。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食油、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刚开始取消粮票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二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

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

(2)“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答案 

(1)条件: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

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改革: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

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解析 第

(1)问需要从改革的成果对进一步改革的推动方面进行联系思考;第

(2)问应注意本题题干提示的两个角度。

一、选择题

1.过去是一个边陲小镇,“一条街,一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只猴,不用几分钟,这头到那头”是对它落后的写照;但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它“一夜崛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应该是下图中的(  )

A.深圳 B.上海浦东 C.珠海   D.汕头

答案 A

解析 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

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B.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C.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D.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答案 A

解析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因此有“标界”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3.在当代中国,经济特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根本相同点是(  )

A.都是由共产党直接执政并领导

B.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都在中国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

D.都享有独立的外交权

答案 C

解析 港澳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共产党直接执政并领导的而是由特别行政区政府直接执政。

由此可排除A、B两项。

外交权是一个主权国家才能享有的权力,由此可排除D项。

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 A

解析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两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35年来”。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C、D三项从地理位置(仅部分地区,不是“整个海岸”)和时间(分别是1990年、1980年和1988年)均不符合。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环渤海地区属于这一体系中的(  )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D.沿边开放城镇

答案 B

解析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故环渤海地区属于沿海开放区。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

①建立经济特区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经济开放区

A.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经济特区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排除含①的A、B、C三项,D项正确。

7.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

“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C

解析 A项是其客观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浦东的开发开放主要是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些政策,而不是设立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而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

8.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答案 B

解析 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9.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其“弓”、“箭”、“弦”是指(  )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地理知识。

回忆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可知14个沿海开放城市像一张“弓”,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龙头,带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恰似一支“箭”;京九铁路的通车成为一根“弦”,更有力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10.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较早地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A.上海B.广州

C.南京D.厦门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对③的分析可得出结论。

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重要标志的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

——邓小平

材料二 “我一直认为入世后既不会遭遇洪水猛兽也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经济奇迹。

”“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但有时难免会飞进一两只苍蝇。

”——中国入世谈判的最后一任团长龙永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2)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呈弓箭状。

观察上图,指出图中“弓”上的城市哪些是改革开放时的经济特区,哪些是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3)据此谈谈你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答案 

(1)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2)经济特区:

汕头。

开放城市:

天津、烟台、青岛、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州。

(3)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以鼓励和肯定。

③但同时还应注意,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该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

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

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答案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

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

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

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解析 第

(1)问,蛇口工业区的建立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决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第

(2)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第(3)问,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