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062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docx

精选中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探究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只含有Na2CO3、NaCl)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取5g样品,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如图,试计算:

(1)其产生______g二氧化碳。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答案】​

(1)1.76;

(2)84.8%;(3)10%

【解析】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76g;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11744

Xy1.76g

106/44=X/1.76g117/44=y/1.76g

X=4.24gy=4.68g

(2)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4.24g/5g×100%=84.8%

(3)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4.68g+(5g-4.24=5.44g

溶液的质量为:

51.16g+5g-1.76g=54.4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5.44g/54.4g×100%=10%

2.小明在实验室里进行以下实验:

他首先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0%、密度为1.15g•mL﹣1的较浓盐酸40mL与46g蒸馏水混合配制稀盐酸,再跟石灰石反应制得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但一直未见浑浊出现。

为此,小明请教老师,老师建议他为弄明原因进行实验探究。

下面是他探究的过程,请你帮他填答补充完整。

(提出问题)为什么制得的气体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假设)猜想一:

盐酸浓度仍过大,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猜想二:

澄清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所得气体通入稀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

______

猜想一正确

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吸取少量所用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加_____,振荡。

溶液变红色

猜想二不正确

(分析结论)原来所配盐酸浓度达_____,应当将其再进行稀释。

(反思拓展)①小明的实验证明了澄清石灰水没有完全变质,但是并不能说明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理由是_____。

②若除掉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可选择的最佳试剂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溶液

b水

c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答案】产生白色沉淀HCl+AgNO3═HNO3+AgCl↓无色酚酞溶液15%石灰水部分变质,也会使酚酞溶液变红色c

【解析】

【详解】

[实验探究]将所得气体通入稀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氯化氢气体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盐酸,猜想一正确,对应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AgNO3═HNO3+AgCl↓;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吸取少量所用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加溶液变红色,说明滴加的是无色酚酞溶液,说明氢氧化钙没有完全变质,则猜想二不正确;

[分析结论]首先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0%、密度为1.15g•mL﹣1的较浓盐酸40mL与46g蒸馏水混合配制稀盐酸,则原来所配盐酸浓度为

×100%=15%;

[反思拓展]①部分变质后的石灰水中仍含有氢氧化钙,也会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②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氯化氢均能水,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C、氯化氢气体能与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能除去氯化氢气体,且能得到更多的二氧化碳,是最佳试剂,故选项正确;

D、氯化氢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是最佳试剂。

【点睛】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3.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

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______。

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______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______,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

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

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

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

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______。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下。

向滤液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E。

(实验结论)

不溶物D是______。

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______正确,理由是______。

(原理探究)

小吴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______(填名称)。

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

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

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拓展活动)

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

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铁粉红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镁粉和炭粉炭粉三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有不溶物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B中不含有镁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空气2Fe+O2+2H2O=2Fe(OH)2

【解析】

【详解】

[成分探究]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铁粉。

故填:

铁粉。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红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看到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氯化银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故填:

红;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3)猜想一:

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

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

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

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镁粉和炭粉。

故填:

镁粉和炭粉。

[实验结论]

不溶物D是炭粉;

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三正确,理由是:

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有不溶物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B中不含有镁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

故填:

炭粉;三;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有不溶物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B中不含有镁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

[原理探究]

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膨胀逸出的空气。

故填:

空气。

[拓展活动]

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氢氧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Fe+O2+2H2O=2Fe(OH)2。

故填:

2Fe+O2+2H2O=2Fe(OH)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

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溶质

溶解性

溶剂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

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此实验从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答案】红2NaOH+H2SO4===Na2SO4+2H2O。

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CuSO4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CO2+2NaOH===Na2CO3↓+H2O;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生成物。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配平即可;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的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

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混合在一起,然后滴加CuSO4溶液,没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因此丙是CuSO4溶液;

实验三: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酒精中微溶;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此实验从生成物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点睛】

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5.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猜想与假设)

其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NaHCO3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探究过程)

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_____;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得到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_____。

(探究结论)

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_________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反思)

(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产生的气体应是_____(写化学式),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Na2SO4,但又没有Na2SO4的上述表列信息。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否是Na2SO4,并叙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

【答案】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而碳酸钠溶液可以CO2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不含有硫酸钠

【解析】

【分析】

【详解】

[探究过程]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而其他溶液显碱性,故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其实验现象应是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假设物质中的氢氧化钠。

[探究结论]依据题中提供的溶解性数据可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假设物质中的碳酸钠,因为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可能达到10%,而碳酸钠溶液可以。

[探究反思]

(1)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产生的气体应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将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2)因为硫酸钠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的,水溶液显碱性,采用酸碱指示剂即可验证,故若滴加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不含有硫酸钠。

考点:

物质成分探究

6.兴趣小组获得两包制作“跳跳糖”的添加剂,一包是柠檬酸晶体,另一包是标注为钠盐的白色粉末.将少量柠檬酸和这种白色粉未溶于水,混合后产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于是对白色粉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碳酸钠;猜想2.碳酸氢钠;猜想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

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探究)小月、小妮分别对有关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月

将白色粉末溶于水后用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

pH_____7(填“>”、“<”或“=”)

溶液呈碱性,猜想1成立

小妮

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中液体变浑浊

猜想2成立,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交流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小月和小妮的结论不准确:

(1)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小妮的实验方案不能排除白色粉末是否含有_______。

(继续探究)小戚称取mg白色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g,通过计算并分析实验数据确定猜想3正确,则n的取谊范围为_______(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结论分析)探究后他们核查到添加剂的成分是柠檬酸和碳酸氧钠,分析后认为白色粉末中的碳酸钠是由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

(拓展应用)下列物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也会分解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B.氢氧化钠C.碳酸氢铵D.氯化钠

【答案】【实验探究】>;CO2+Ca(OH)2=CaCO3↓+H2O;【交流反思】

(1)碳酸氢钠溶液也呈碱性;

(2)碳酸钠;【继续探究】

~

【拓展应用】C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探究】

溶液呈碱性,则溶液pH>7;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试管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2、【交流反思】

(1)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是:

碳酸氢钠溶液也呈碱性;

(2)小妮的实验方案不能排除白色粉末是否含有:

碳酸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加热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中液体变浑浊;

3、【继续探究】

设小戚称取mg白色粉末全部是碳酸钠

n=

设小戚称取mg白色粉末全部是碳酸氢钠

n=

故n的取谊范围为

~

4、【拓展应用】

常温下碳酸氢铵放置一段时间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浓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都不会分解。

故选C。

7.亮亮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

这种淡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亮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在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产生。

(教师指导)上述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Mg(OH)2,生成的气体为NH3;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问题解决)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58元素,判断的依据是59;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60,此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1。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62,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63

【答案】【问题解决】氮元素;质量守恒定律;Mg3N2;Mg3N2+6H2O=3Mg(OH)2↓+2NH3↑【相关结论】4:

1;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

在烧杯中产生Mg(OH)2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NH3产生。

生成的气体为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得到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氮元素;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因为金属镁元素显+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其化学式为Mg3N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4:

1;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考点:

物质成分探究

8.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

在一次实验课上,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完成了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废液成分展开探究。

活动一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完成了右图所示的三组小实验。

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活动二

小雪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下图),充分搅拌、静置。

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

由此可以确定:

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一定含有的离子。

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②继续滴加稀盐酸

①溶液变红

②产生气泡

①有OH-

②有CO32-、无Ca2+

方案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指示剂除外)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①有CO32-、无Ca2+

②有OH-

 

(反思与评价)

(1)小明同学对方案一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Ca(OH)2+Na2CO3=CaCO3↓+2NaOH(或CaCl2+Na2CO3=CaCO3↓+2NaCl)H+(或氢离子)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继续滴加CuSO4溶液,(或滴加过量的Ca(NO3)2溶液,静置,继续滴加FeCl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产生蓝色沉淀(或产生红褐色沉淀)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也会使酚酞变红,无法判断是否含OH-[或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无法判断是否含OH-](合理即可)Na+、Cl-、OH-、CO32-(或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稀硫酸(或稀盐酸/酸)

【解析】

活动一、根据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或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解答;活动二、根据烧杯下层的白色沉淀应为碳酸钙,说明盐酸反应完,据此分析解答;【进行实验】根据检验碳酸根可以加入钙离子的溶液或钡离子的溶液;检验氢氧根离子可以加入能够说出碱性沉淀的离子分析解答;【反思与评价】

(1)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解答;

(2)根据实验分析解答;(3)根据酸碱中和解答。

活动一、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或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Na2CO3=CaCO3↓+2NaCl);活动二、烧杯下层的白色沉淀应为碳酸钙,说明盐酸反应完,故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H+(或氢离子);【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继续滴加CuSO4溶液(或滴加过量的Ca(NO3)2溶液,静置,继续滴加FeCl3溶液];现象: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产生蓝色沉淀(或产生红褐色沉淀);【反思与评价】

(1)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也会使酚酞变红,无法判断是否含OH-[或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无法判断是否含OH-];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Na+、Cl-、OH-、CO32-(或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3)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应加稀硫酸(或稀盐酸或酸)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9.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如图1),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该固体变质情况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变质情况如何?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但不会转化为NaHCO3;

②CaCl2溶液呈中性③CaCl2+NaHCO3═CaCO3↓+2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