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docx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以及《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3.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满招损,谦得益”。
于人,论个人成败得失;于国,论兴衰存亡。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欧阳修,走近他眼中的后唐史。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在史学方面,与宋祁等人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他的文章,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语言酣畅又自然凝练,《伶官传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风格特点。
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六一居士由来: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续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画荻教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2.了解《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3.相关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欧阳修就庄宗的生平发表自己的感慨。
《伶官传》中,作者对被庄宗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4.解题
①伶:
乐工,艺人。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②伶官: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③传:
传记,史书编写的一种体式。
④序,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⑤《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后唐庄宗好俳优,宠幸伶人,伶人因而用事,败政乱国,终至于国灭身亡。
所写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唯敬新磨善于讽谏,颇有楚国优孟之风、无恶评,其他三人皆擅宠乱政、谄媚奸邪之徒。
5.了解“伶人”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
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
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6.了解“李存勖”
李存勖出身于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为沙陀酋长。
祖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编入宗室谱籍。
父亲李克用,官至河东节度使,封晋王,驻节太原,建立河东割据势力。
十一岁的时候,随父面见唐昭宗,唐昭宗看他面相奇特,抚着他的背说:
“儿将来之国栋也,勿忘忠孝于予家。
”并且赏赐深厚,又因为昭宗一句“此子可亚其父”而得名“亚子”。
⑴军事天才
毛泽东:
“生子当如李亚子。
”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即随父作战,11岁与父亲一同到长安报功;24岁袭晋王位,灭了试图造反的亲叔父李克宁;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给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随身携带,激励自己。
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50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机称帝,国号唐。
;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他擅长谋略,胆力过人。
对后梁决定性的汴梁之战,他力排众议,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9天之内灭2城,长途奔袭六600余里兵临汴梁城下,一战灭亡后梁,成为军事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
李存勖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常常以少胜多,比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亦不遑多让。
⑵政治白痴
但是灭梁称帝后,李存勖他却不思进取,开始享乐,尤其对伶人、宦官极度宠幸,对功臣却十分蔑视。
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伶官(líng)契丹(qì)与尔三矢(shǐ)
系燕父子(xì)仇雠(chóu)所溺(nì)
(二)齐读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
唉!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的作为造成的吗?
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活动一:
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理:
道理
②岂:
难道
③人事:
古今异义,文中为,人力所能做到的事
④原:
推究
⑤(之)所以:
……的原因
回顾:
所以:
……的原因;用来(……的方法);原因,缘故。
活动二:
问题探究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
“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为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一猪一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前面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活动一:
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①矢:
箭
②立:
统治者确立即位
③约为:
订立盟约,结为
④遗恨:
遗憾,古今意义
⑤其:
语气词,表祈使,一定
⑥乃:
你,你的
⑦从事:
官名,泛指属官;
⑧少牢:
古代祭品,一猪一羊。
补充:
“太牢”,即牛羊猪全备。
⑨盛以锦囊:
状语后置,“以锦囊盛”。
⑩及:
等到
活动二:
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①内容:
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②作用:
承上叙事,为第三段的议论做铺垫。
2.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
明确:
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
【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把报仇成功的消息禀告先王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
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夜里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向东逃跑,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流下来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
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
或者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尚书》说:
“自满招致损失,谦虛得到好处。
忧思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使性命丧失,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活动一:
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①方:
当,正
②以组:
介宾短语后置,组,丝编的绳索
③函: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④仇雠:
仇敌
⑤何其:
多么
⑥抑:
或者
⑦本:
推究
⑧兴,亡:
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⑨逸豫:
安乐
⑩举:
全
活动二:
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明确:
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第三段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试具体说明。
明确:
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正面叙说兴盛的原因,第三段反面叙说灭亡的原因。
3.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
用文中作者的观点来概括,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
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
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
【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所以当庄宗气势强盛时,全天下豪杰没有谁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可见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累积而成,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活动一:
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①夫:
句首发语词
②于忽微:
状语后置,忽微,形容词作名词,微小的事
③于:
被
④所溺:
所溺爱的事物
⑤作:
写
活动二:
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四段的作用。
明确: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明确:
因为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
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
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思考5】鉴赏作品的论证方法,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
1.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①例证法。
本文论点来自史据,在论证时又重点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史实,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②对比论证法。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①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文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发人深思;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各种句式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③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思考6】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明确:
不是,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思考7】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
“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郭崇韬谏曰: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
”因格其命。
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
“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问题: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道理比本文更深刻,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五代史伦官传序》的语言文学味更浓。
答案:
A
分析:
A项,两篇文章的立足点一致,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
五.技法点拨—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技法指引】欧阳修的这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以“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写“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写法指导】
(1)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总有一个主次之分。
(2)要找出抑扬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转换。
【迁移运用】
请你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花”“鸟”等,恰当地运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我对花的感情,一直很淡漠。
虽然说爱花的父母在院子里养了很多花,使得不大的庭院一年四季都孕育着盎然的生机,但我还是没有因此而对花产生好感。
尤其是那株去年才移植来的兰花,由于它太柔弱太不起眼了,我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
没想到今年,兰花竟绽放了不少,院子里也弥漫着清香。
这个情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对花的认识由这一株兰花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六.明晰主旨
《〈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在于“人事”的道理,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七.拓展
欧阳修说:
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请列举历史上国君因“忽微”或“所溺”身灭国亡的史实。
庄宗:
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国: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
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
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北宋:
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兴衰成败的规律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妲己”,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之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
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已经告诫我们,要保有对安乐生活的一颗忧患之心,才能够让精彩岁月长存。
希望我们以史为鉴,止于至善。
最后以这几个警句来共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满招损,谦受益。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八.作业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令读者感触颇多。
请结合文中名句,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示例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忽视小的方面,不要沉溺于所钟爱的“玩物”。
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都是从不为人所重视的“忽微”开始的,所以务必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从小事上筑起防微杜渐的堤坝。
(示例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
在今天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也必须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国内外敌人的干扰和破坏,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大意。
更需要有艰苦创业精神,一切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九.理解性默写
1.《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
?
,?
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4。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5。
《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6。
《伶官传序》中,从“,"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7。
《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8。
《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9.《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10。
《伶官传序》中,由“,,;,,,”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11。
古人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
12.《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
,。
13.《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14.《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15.《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
16。
《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是:
,,,。
17。
《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18.《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打败敌人意气之盛的句子是:
,,,,,,!
19.《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是:
,,!
20。
《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
,?
”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默写答案
1.《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
《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3。
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5。
《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6.《伶官传序》中,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7.《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8。
《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9.《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10.《伶官传序》中,由“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11。
古人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12.《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
满招损,谦得益。
13。
《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