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594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docx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二集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第二集)

教学参考

08100838

          

  (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

“吾妻谢氏亡矣。

”丐我以铭而葬焉。

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

“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

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然谢氏怡然处之。

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

‘今日孰与饮而乐乎?

’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

‘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呜呼!

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

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

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

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

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

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答案:

5、B

   【解析】B.容止:

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6、B

   【解析】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的很重。

   7、C

   【解析】“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8、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喷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

(1)要点:

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

使、累其心、抑(副词。

表示语气。

相当于或许、或者。

)、判断句。

    (3)要点:

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

“我的妻子谢氏死了。

”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

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

并且说:

“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

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

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

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

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

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

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

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

‘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

’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

‘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

‘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来。

我作为妇人,死了还得能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多才能如此。

(此处翻译值得商榷,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安居贫而不困,一是性识明而知道理,对上文的总结。

可翻译为:

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的情形,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像这样。

“之所以”可不必译出。

)哎!

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

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弥补我的悲痛。

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

”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

 

   (10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

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

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噫!

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

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

鄙            鄙:

卑鄙

   B.场功甫毕                    甫:

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

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

登记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的结论。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

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照应上下文,一般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文中说: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3分)

   【参考答案】

(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试题分析】

(1)为吏、然、簿书听断;

(2)督、用者、计其出入;(3)苟知、而、窃食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簿书听断,词类活用。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

(这是)低贱的事情。

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

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

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

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

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

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

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

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

懂得战阵。

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

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

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

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

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

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

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

而官方这时也说:

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

唉!

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

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

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

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

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1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

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唔为尔新其糯。

”乃易其弊衣。

后令汲于他泉,千里数百也。

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乎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

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慰女曰:

“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

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其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

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

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略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敝衣                                        敝:

破旧

   B.女角遽反                                          遽:

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陈述事实

   D.至社卒叛时,将发以嶦军                            发:

发放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因诈女曰:

“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

   A.

       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C.

       斧斤以时入山林

       一夕,为海潮所沦

   D.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A.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

       曾其肉,味倍常鱼

   B.                        

       常令樵险汲深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C.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D.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竞不知所从来。

   答案:

    8   D   9  A   10  D    11    C

   12.(8分)

   

(1)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10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

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

未冠,以词业称。

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

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

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

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

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

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

道曰:

“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

其党岂无诖误邪?

”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初悉惊畏,持满外向。

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

或识之曰:

“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

”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

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

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

“此当分赡孤遗。

”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

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

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道为赎之,嫁士族。

搢绅服其履行。

好学,嗜弈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