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450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docx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

最新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学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2.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发展的过程:

中国:

奴隶社会: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

科举制度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

古代希腊:

古代雅典教育:

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

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1.西欧中世纪:

僧侣,神学和七艺:

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数,音乐,辩证法。

2.古代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的特征:

(17S--19S)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现当代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中国古代:

孔子,《论语》,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重视教育作用;

②“有教无类”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记》:

①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学记》提出了严密的导视和考试制度;

③“时教必出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

④教学相长;

⑤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⑥“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9.西方三贤:

苏格拉底,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夸美纽斯:

萌芽标志《大教学论》,第一次突出班级授课制;

2.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三中心:

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教育既生活,教育既生长。

4.凯洛夫:

《教育学》。

5.自然主义教育学代表:

卢梭,菲斯泰洛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俩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A.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劳动能力

B.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C.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D.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②人力资本理论。

3.舒尔兹,人力资本理论。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5.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7.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学校文化的特性: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核心))

11.学校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A.内法论:

源于人的内在需要。

孟子:

内发论代表,弗洛伊德,格赛尔。

B.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荀子:

性恶论代表,洛克:

“白板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华生。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发展关键期(最佳期):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5.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代表)。

6.成熟的概念: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7.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决定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构成。

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①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②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③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④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13、14~16、17初中)“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抽象思维“帮助少年起飞”。

2.青年期(16、17~19、20高中)辩证思维。

第四章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C.教师的教学目标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7.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想是想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①人身权②受教育权

5.学生的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教师职业的性质(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A.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B.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7.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8.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得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0.教师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6章课程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4.课程的分类:

①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②以课程任务分类,可分为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③从课程功能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④从教育阶段分,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⑤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5.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7.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9.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0.教科书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11.教科书的作用:

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②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1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①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④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⑤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3.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课程表安排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

②分析教学原则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4.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

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⑤设计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15.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16.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①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

②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机会进行评价

③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机会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机会的有效信息

④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机会的成绩。

17.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①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②搜集信息③组织材料④分析资料⑤报告结果。

第7章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过程的基本基本概念: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况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认为教学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从做中学”。

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领导的认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实践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得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事物直观,模象直观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孔子,苏格拉底。

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合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主要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

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基本要求: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俩种。

基本要求: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做好演示前得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③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指导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③严格要求。

6.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第八章教学(下)

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2.备课内容: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3.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任务分:

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新知识课,检查知识课。

②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4.课的结构(组成):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6.作业检查与批改: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7.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

8.试题类型:

①供答型:

简答型试题、陈述式试题

②选答型:

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

9.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①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②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③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④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10.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题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于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堂。

1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1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①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②形式型策略③方法型策略④综合型策略

1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第九章德育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目标的概念: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是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①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②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4.德育内容:

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

④心理健康教育:

A.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B.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C.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5.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6.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A.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B.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C.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D.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A.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B.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C.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1.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2.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3.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①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包括: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要求:

A.明确目的性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注意时机D.以诚待人

②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

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③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④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