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3446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docx

最新高考语文专项提分练习1617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12

检测(十六)“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一)

(时间:

40分钟满分:

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

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

出为益州录事参军。

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

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

景俭又曰:

“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

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

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

“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

”景俭由是稍知名。

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

“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

”累迁洛州司马。

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

“是何祥也?

”诸宰臣曰:

“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景俭独曰:

“谨按《洪范五行传》:

‘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

’又《春秋》云: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

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

“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

后累除司刑卿。

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

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则天竟从景俭议。

岁余,转秋官尚书。

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傲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解析:

选D 正确标点为:

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

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解析:

选D “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同僚官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解析:

选C “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武则天的布政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5分)

译文: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

(得分点:

“花”“虽”“过”各1分,句意2分)

(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

(得分点:

“忝”“理”“罪”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

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

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

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

杜景俭对他说:

“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

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

”房嗣业更加生气。

杜景俭又说:

“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

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

”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

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

“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

”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

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

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声称道:

“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

”(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

“这预示着什么吉祥?

”众宰臣都回答说:

“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

”唯独杜景俭说:

“谨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

‘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

’另外《春秋》说:

‘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的雨。

’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

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

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

”于是行再拜礼谢罪,武则天说:

“你是真正的宰相啊。

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

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

圣历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

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的百姓全都治罪。

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他们。

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

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

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

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相州刺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

“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

“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

“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光言: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解析:

选D 以对话“曰”及虚词“之”“乎”“耳”等标志进行断句。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解析:

选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解析:

选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

译文: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

宋仁宗宝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