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3128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docx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3.地缘:

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通漕四渠:

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5.新石器时代:

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9.敬授民时:

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2.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16.察举制: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16.宗法制:

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117.君主专制制度:

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120.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123.九品中正制:

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

31.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土、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特别受土子重视。

125.诗赋取土:

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代风气。

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126.行卷:

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

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118.三公九卿:

秦朝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22.独尊儒术:

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

但一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30.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32.“荫子’制度:

宋代一种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姓亲威。

34.两税法:

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44.一条鞭法:

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

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

目的是:

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45.摊丁人亩:

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46.儒户:

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

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115.制度文化:

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131.五礼:

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

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133.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

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联系

134.中国古代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135.中国古代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运有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136.天人合一:

主要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155.中体西用论:

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

“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15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57.现代新儒学: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等人。

159.宋明理学:

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颗、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他们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25.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

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

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

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160.禅宗:

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阑”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六、简答题

3.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①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4.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

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5.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占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

答:

文化传统是贯彻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其特点是,既因时因地而异,义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1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

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

答:

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是古代改造利用山然的三大成就—它足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2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

答:

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

①农忙季节,不征凋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

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

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些大规模的守猎活动,—般都是安排在秋冬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

③砍伐例木要按—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厂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园圃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作用。

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

⑥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21.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22.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23.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

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敉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30.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

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

①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

②任用酷吏,穷治那些地方的豪侠。

③“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

3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答: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有以下三点最重要:

①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

②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

上面两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

③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35.魏晋崇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

答:

魏晋崇高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36.何谓佛教的“空观”?

答:

佛教的“空观”是般若学中“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

它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

3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绘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

②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

③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

④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

⑤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

⑥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也在中国立足。

⑦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

后来儒家在学术建设方式上,吸收了许多佛家论理的长处。

总而言之,佛教的深入,从方方面面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

47.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

答:

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他们的成就表现在:

都参加了抗清斗争,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48.中国生产经济文化含义是什么?

答: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49.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要素什么?

 

答: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51.为什么说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达到了新的水平?

答:

(1)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一批青铜制造的农、兵、乐器,种类多,技术成熟,说明农事活动的频繁。

(2)在殷墟甲骨文中可以看到黍、稷、麦、稻多种农作物字样,说明已实行分类栽种。

(3)殷商时还订出了测查岁时的纪时法。

 

52.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原因何在?

答:

(1)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做“理国之道”,由帝王颁令劝农,祀社稷、祷雨水、定岁时、议庆典,鼓舞天下农夫勤劳耕作。

(2)此一时期,兴修水渠。

发明改造农具,改善耕作技术、撰写农书、移民屯田和开垦边荒等,被当做社会大事。

(3)农耕区的范围随之扩大岁时娱乐渐成风俗,农业文化日益兴隆。

56.我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何作用?

答:

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们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带动作用。

因为没有商业,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就不能内销外贸,就不能被外地好东西刺激,从而发现自己的文化实力和别人的优点。

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无法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量,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轨道上,就无法提速。

58.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是什么?

 

答:

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60.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有哪些?

答:

主要有四种

(一)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街市。

(二)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叫墟。

(三)集,北方把约定俗成日期的贸易场所叫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等。

(四)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叫庙市,后称庙会。

庙会不全是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

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要朝圣、游玩、娱乐,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

65.我国生产经济的特征有几条?

答:

一是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二是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三是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66.简述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答:

按照季节从事种植劳动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关注天时遵循季节规律从事劳作;天文、历法就是从古老的强调天时的文化阶段演变过来的。

我国的阴阳历法,便是在农耕土壤上生长起来并早熟的一种文化产品。

农业生产不仅只看天时,还要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鼓励人勤以争取丰收。

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动植物知识、岁时风俗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践才形成的业一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

67.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答: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仅包括农业经济也包括手工业和商业成分。

中国早期的家庭经济的“耕织”分工,原有工农互补的趋势,其产品也与市场有一定联系。

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虽非主流,但仍 有其文化价值:

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发展了市民文化;打破了习浓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信息,并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向全国和世界。

68.简述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答:

精细而知足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

这不仅是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资源的节制,而且包括择优生产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

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磨练出的可贵意识,积累的可贵经验。

69.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

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仪式三个方面。

把以上三方面定义为文化,能使居室因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而变得与众不同。

70.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我国古代民居建筑格局的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确定居室周围边界的院墙。

(二)家庭与社会联结的通道,居处的入口、院门,必是神灵的把口。

(三)庭院。

是院墙与居室之间的空地,是入神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场所。

(四)居室。

居室建造、使用的二个原则—是睡处,二是接神、待友、议事的公共空间——正房。

71.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房屋寄托着人们的幸福与希望和生命的安全感,因此,建筑居室的各种仪式应运而生,居室文化在各种建筑活动中显现出来。

一是选址仪式。

遵循宫廷、官府、寺庙的“子午向”(即坐北向南)稍偏一些定位,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表现一种人生哲学。

二是上梁仪式。

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关系全家安全,因此要举行带有浓厚信仰色彩的答谢馈赠仪式。

三是房屋落成后的贺新房仪式,这是与古老“避煞”信仰有关的表现四是放置祖传家具的仪式。

五是祭祀家神灶王的仪式,祈祷丰衣足食全家平安。

六是搬迁仪式。

从前中国人盖房子就扎了根,不轻易搬家,除万不得已。

因之,搬家就成了免灾仪式。

75.概述我国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有哪些?

答:

 

(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

 

(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与传承。

总之,中国交通行旅的习俗反映了人们离家外出的不安全感和对自然神的敬畏心理。

76.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互助,无报酬的劳力畜力支援或换工互助。

二是生活互助,互赠农副特产调剂余缺。

三是公共地的建设实行民主制,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79.社区文化活动有何历史价值?

答:

一是社区文化活动有的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线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二是可以保持各地、各民族的特质。

三是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世的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使之遗产化,而不进入商品系统。

80.我国血缘社会有哪些礼俗美德?

其产生原因何在?

答:

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事象。

它维系个人与群体,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提倡祖宗观念、孝养观念、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培养善良‘正直、奉献的人格风尚。

这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文化曾起到积极作用。

81.我国人情社会有何公益传统?

答:

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是中国人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公有共享的文化要素。

诸如同情心、牺牲精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等等。

82.我国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的表现及产生。

答:

儒家赞美士耕、尚贤举才思想,由于它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的文化都发生了探刻影响。

隋唐后,实行科举,寒士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的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

在社会各阶层,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进己的途径。

这就造就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奋斗传统,使他们蔑视社会等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满怀昂扬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奔放的爱国激情建功立业。

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高亢、明朗、雍容、浪漫、从容不迫的气质。

83.简答我国传统天文学知识。

答:

我国传统天文学知识包括;一是天象观测,古人观测天之目的是预卜人间之祸福,认为天变是人事顺逆、吉凶的表现。

他把星空分成五大块谓之“宫”;每“宫”又分为“七宿”,每宿又含干星,星各主一事,这种将星象与人事相联的思维是虚妄的,但古却由此认识了星的数量、亮度、颜色、分布、运动等自然规律。

二是法。

中国传统历法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的;其基本元耀称为日、气、朔三点。

“日”是一昼一夜;“气”分“中气”和“节气”, 气?

就是二十四节气。

从冬至到次年冬至为一回归年。

“朔”是日、耀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

两朔之间的时间为一个“塑望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这个年与回归年的时间有差数,不到三年能相差一个月故以闰月调整之。

另外还有计时的方法,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盼;辰,各有其名。

还有计每日时间的漏壶和香篆(更香)。

84.我国传统算学有哪些特点?

答:

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

一是其应用性,即研究轻重、多少、长短等方法的。

二是运算记数的方法。

三是算术和代数、几何学不发达。

85.何谓中国医学的腑脏学说?

答:

在中医学上把心、肝、脾、肺、肾称“五脏”。

把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称“六腑”。

“脏象之说”认为,五脏六腑长体内,但其形象与功能则表现于外。

腑脏在中医学里,不是单纯的生理解剖概念,而是—个传统的文化概念。

它的思想来源是五行学说,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配属,然后将它们的内囟性L象联系在—起考察、施治。

86.何谓中国医学的经脉学说?

 

答:

经脉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支柱之一。

根据这一学说,人体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位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十五络经等,是一相互联系如环的循环系统,其中有人体器官的配屑关系,人体与外界的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散与筋肉的关系等,并据此施治。

87.何谓中国医学的针灸学说?

答:

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

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某病属于某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的“阻滞”与“疏通”酌矛盾关系。

89.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

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90.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皇帝总揽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92.科举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

第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第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第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93.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科举制对唐宋文化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