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3080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

《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开发区简报.docx

浙江开发区简报

浙江开发区

简报

第1期

(总第90期)

浙江省商务厅开发区处

浙江省开发区协会秘书处编2010年1月12日

 

目录

●陈加元副省长对“长兴经济开发区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做法”一文的重要批示

●以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加快构筑浙北主体功能区

(长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高度格局特色亮点

——全省第二批整合提升开发区工作方案节录

(一)

●2009年《浙江开发区简报》稿件采用情况

 

陈加元副省长对

“长兴经济开发区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做法”

一文的重要批示

  陈加元副省长在《专报信息》第1670期上,对“长兴经济开发区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做法”一文作出批示:

  长兴县由污染整治重点监管区到全省首批生态化开发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标志着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

建议印发各地,以资学习借鉴。

(附:

“长兴经济开发区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做法”原文。

 

长兴经济开发区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长兴县在坚持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探索工业园区发展新模式,通过构建政策管控、技术创新、利益导向三大体系,完善园区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集约、循环的管理模式,在保持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共生和产业生态化,形成以电子电源、机械汽配、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导,集生产、科研、仓储、物流、市场散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

2007年长兴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生态化开发区;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8.2亿元,同比增长36.6%,在全省57个省级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四名,走上了一条“生态良好、资源集约、产业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主要做法是:

  一、构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三大支撑体系

  1、建立政策管控体系。

针对开发区产业类型复杂、循环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加快培育政策环境。

一是完善园区生态规划,包括《加快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循环经济引导工程的若干意见》等。

二是完善指标考核体系,包括《工业项目准入管理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企业节能降耗考核办法》等。

  2、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生态技术应用于园区发展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一是加大循环经济基础科学研究投入。

依托开发区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站、3个省级科技研发中心,重点推进新型动力能源、环保型纺织面料、多功能型机械汽配等产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县财政配套建立了6000万元循环经济专项资金、2000万元工业科技综合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自设研究站,通过“企业投、园区补、财政奖”的方式扩大对循环经济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二是构建循环经济产学研合作平台。

依托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重点围绕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等,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转移,提升园区企业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3、建立利益导向体系。

运用利益杠杆调节机制,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直接受益。

一是实施导向性政策优惠。

对园区有循环经济贡献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时给予优惠,对其产品视情给予财政补贴。

目前,开发区内3家微利经营的废旧物品无害化回收企业,均享受了所得税部分返还和财政补贴政策,保持了企业正常经营。

二是推进生态型产品采购。

在各级各类项目采购中,优先考虑有循环经济效益的产品,大力推广建筑用岩烧结砌节能砖、采用余热发电技术的散装水泥、LED高效照明灯、大容量锂电池等节能环保型产品,对采购此类产品的企业和单位实施以奖代补鼓励。

三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推进园区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已有250吨二氧化硫排放权实施了试交易,交易额超过120万元。

  二、完善循环经济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

  1、实施功能分区。

为解决土地空间紧张、产业容纳量有限的实际,园区按照“产业分流、特色突出、资源循环、带动明显”的原则,加快建设城东、城西、城南3个工业功能区。

其中,城东功能区总面积约12000亩,利用所在乡镇丰富的石灰石矿资源,主要发展玻璃、碳酸钙加工产业,为全县耐火、建材行业提供产业上游原料;城西功能区面积4800亩,主要发展生产铝材、五金铸造等产业,为开发区主区发挥产业链配套和部分环节代工功能;城南功能区规划面积4500亩,目前正全力打造投资17.6亿元的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投资7.9亿元的超威动力产业园,配套引进的美国500强企业江森自控将对全县每年产生的25万吨废铅酸蓄电池实施无害化处理,实现蓄电池产业效能优化。

  2、推进绿色基建。

严格执行开发区内基础建设的环保报批制度,园区道路、管道等工程竣工后,须进行现场查,在通过验收后交付使用。

园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1亿元,其中,环保类基建投入超10亿元,全部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蒸汽、天然气、雨水、污水、通讯、数字电视、制冷和土地平整等“十通一平”。

同时,增加园区内绿化量,园区绿化总面积累计达70万平方米,公共绿化率超过60%。

  3、加快产业梯度转移。

园区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目录,对早期引进的高耗能、高污染或产业前景不佳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梳理,排出待迁企业名单,引导企业分阶段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实现跨省际开发区之间的资源整合、人才互动。

2006年以来,县开发区共与安徽、江西、河南等地16家开发区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促成天能集团、昌盛电气等31家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累计投资总额21亿元,在有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实现园区“腾笼换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建立集约、循环的园区内控管理模式

  1、实施环境集成管理。

一是强化清洁生产审核。

分行业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加强对机械冶金、服装印染、铅酸蓄电池等行业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工作,实现日常巡查和在线监测相结合。

目前,园区有4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开发区管委会和62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是严把项目准入关。

在项目引进中坚持以环境要求为第一前提,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和重大项目集体评估决策制。

目前,园区项目环评执行率保持100%;企业“三同时”按时执行率达92%,环保验收率达90%以上。

  2、水电集约供给。

一是推行逐级用水。

按照不同生产工艺流程的水质需求,构建“饮用水、雨水回用、中水回用”三级水质逐级利用系统,满足企业不同的水质要求,提高园区用水效益。

二是实施集中供热。

拆除12台企业自备小锅炉,建立集中供热系统,建设汽车天然气加气站和天然气供应管道18公里。

目前,企业集中供热覆盖率100%。

三是推进余热供电和企业用电变频改造。

充分利用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资源和长兴电厂的余热供气条件,由长沙远大空调和浙江发电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套开发区园区非电区域空调系统。

系统启用后,可降低能耗使用率30%;实现废气零排放。

同时,加快企业用电变频改造步伐,已有7家企业成功实施了变频改造,每年节电1258万千瓦时。

  3、垃圾污水集中处理。

一是建立园区废物处理中心。

发布企业副产品、废弃物、原辅材料等供求信息,为园区内外、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提供交易平台。

目前,园区企业副产品、辅料交易率达到68%以上。

二是建设中水回用工程。

投资6000万元建设中水回用处理工程和雨污水集收管道体系,建成后年可削减开发区四分之一的COD排放量。

目前,开发区内所有企业都设有垃圾集中堆放设施完善污水管网61.3公里,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

 

 

 

以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加快构筑浙北主体功能区

长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长兴县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曾经是浙江省北部交通末端,也是全省最晚对外开放的县之一,直到1999年才允许外国人进入。

改革开放前长兴县是浙江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给外界的印象是“一黑一灰”,地下的煤和地上的水泥。

  近年来,长兴县以浙江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浙北主体功能区试点”为目标,借开发区整合提升有利契机,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浙北主体功能区建设。

2003—2009年,长兴开发区累计投入平台建设资金5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2.6亿元,各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幅,连续六年跻身浙江省十强开发区,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战场和动力源。

  一、注重大视野谋划,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战略支点

  长兴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相对特殊,北接苏南发达城市,西临乘势追击的皖东县市,东、南均为基础较好的兄弟县区。

浙江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长兴可作为建设浙北主体功能区的试点”,对长兴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县委、县政府深刻感受到,开发区整合提升为长兴经济社会的二次发展提供了最好契机,要跳出浙北局限,立足南太湖流域,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全力打造一个更具优势的平台,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互动,着力将长兴开发区打造成为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高新技术汇聚、块状经济崛起的一流工业强区和一座滨湖畔水、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活力新城,成为浙江省北部地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新窗口。

  二、注重大空间布局,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承载平台

  2007年以来,长兴县按照“统一规划、联动建设、集聚开发、错位发展”的思路开始对开发区整合进行探索,相继成立了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中和林城六大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并对开发区探索实行了“1+4+2”的管理运行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为。

2009年进一步完善了开发区整合提升方案,确定以产业为导向、以功能区为节点、以道路为桥梁,通过就近整合与异地整合相结合,努力在1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优化形成“一区八园”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一区,即开发区规划区域,主要依托现有功能配套和产业基础,加快“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积极引导企业总部、服务外包、大型商贸项目入驻,促进开发区发展定位由工业区向城市新区转变;八园,即临近的太湖新区、高新技术园、科教生态园和城南、城北等5个工业功能区。

主要按照“一区一业、一区一品”的方向,结合各自资源禀赋进行开发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快培育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光伏电等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机械装备、新型纺织、电子电器、新型材料等特色产业的集聚集群和互动协作。

  三、注重大体制整合,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把体制创新作为开发区整合的灵魂,不断创新和完善开发区的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建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开发区领导小组,并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兼任开发区党委书记,将第二办公室设在开发区,每月召开开发区工作会议。

县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分别兼任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党委书记,实现靠前指挥,有效提高了开发区对全县资源的调配力。

  二是在运行机制上,创设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局、街道办三个正科级单位,建立协同管理的机制,管委会统筹开发区发展规划和项目推进、企业服务,县招商局专注大项目的洽谈引进,街道办负责辖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征地拆迁,“三驾马车”实现了分工明确、相互协助、高效运行。

  三是在资源协同上,实现招商人员的协同管理、优秀干部的协同调配、引进项目的协同安排、土地指标的协同分配,并成立八大投融资公司,实施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保障,全力支持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四、注重大配套建设,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基础设施

  按照“节能环保、内涵延伸、功能拓展”的要求,赋予平台建设新内涵。

  一是在硬件配套上,加快实施中水回用工程改造,加快推进“清水入湖”行动,建设开发区非电空调系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把开发区建设成“投资环境最美、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生态型开发区。

  二是在功能配套上,启动建设总部经济园、汽配工业园、海信工业园、日资工业园、科教创业园等特色园区。

投入46亿元兴建长兴综合物流园,形成500万吨/年的物流货运吞吐能力。

积极争取设立了长兴海关、商检现场服务监管点,极大地增强了开发区的配套能力。

  三是在生活配套上,精心安排金融、医疗、学校等公共配套,引进并建成法国欧尚、汽运中心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新建农村安置小区24万平米,开发人才和职工公寓、高管商居多处,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城市新区。

  四是在要素配套上,着力培育全国十大职业教育基地,并先后引进浙大科技园、中科院空间信息产业园、长三角——波罗的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智力项目,全力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要素支撑。

  五、注重大项目推进,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项目是发展的根本,产业决定经济的未来。

长兴县坚定不移地将大项目引进、推进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开放招商、效率推进,为园区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一是开放招商。

坚持打响品牌招商战略,相继举办了九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和“中日经济讨论会”等节会活动,累计邀请国内外企业和知名人士1.2万人次考察洽谈。

国内以上海为基点,常年派出9大产业招商小组,国外在日、韩、欧洲设立了常驻招商办事处,开展海外源头招商。

截止目前,累计有来自美国等3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企业总数达到484家。

全区累计实现外商投资总额达21.3亿美元,其中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115个。

今年1—11月,开发区完成合同外资2.04亿美元,实到外资1.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9%和67.7%,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强势增长。

  二是效率推进。

精心营造对外服务品牌,以“最优质、最快捷、最高效”的外商投资服务环境,“零费用、零距离、零障碍”的项目服务保障,以及投资审批系列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开工投产经常性服务的“三条主线”服务,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投资区,依靠服务推进项目。

海信惠而浦、红旗仪表、空气化工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建成,美国江森、中钢、中建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为加快浙北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项目支撑。

  三是大项目引领。

近年来开发区相继引进了美国江森自控、美国惠而浦电器、美国工业气体、美国德尔福汽配和法国欧尚超市、德国海涅尔凯莱集团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还有日本波路梦、化药、高田、三山实久和美国KSS等著名企业,央企中钢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以及海信空调、物产集团、正泰集团、华欣纺织、九川集团等知名企业入驻长兴,将为浙北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按: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发区整合提升的部署和要求,为切实提高整合提升工作质量,省商务厅从2009年11月起,用2个月时间对全省各地已上报的第二批46家拟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逐一进行了检查指导。

现将部分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中的内容分两期摘要刊登(标题为编者所加),以供参考。

高度格局特色亮点

——全省第二批整合提升开发区工作方案节录

(一)

玉环经济开发区

  一、重要意义和主要优势

  

(一)玉环经济开发区是打造温台沿海产业带战略枢纽,构筑长三角经济圈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融合点的重要基地。

浙江玉环经济开发区位于温州、台州两个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间,介于温岭、乐清、玉环三个百强县之间,在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是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和海峡西岸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

玉环经济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对于推动将玉环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战略枢纽,成为长三角经济圈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融合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玉环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是推动县域经济由本岛时代迈向环漩门湾时代的重要平台。

玉环是全国13个海岛县之一,土地资源稀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逐步压缩,导致经济增量难以持续,城市空间难以拓展。

因此,依托县域发展格局规划,亟需通过提升整合,将漩门二期围垦形成的24平方公里的滩涂纳入规划发展区域,以拓展玉环未来持续发展的有效承载空间,使玉环经济开发区成为引领玉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成为加快玉环城市化建设的发动机,为玉环从本岛时代迈向环漩门湾时代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玉环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是整合优质资源要素,优化组团式空间布局的有力举措。

玉环汽摩园区、漩门二期、漩门工业城、观光农业园等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景观、规划思路等方面均有很好的积累。

但是,各个功能区块,各自为政,难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通过整合提升,可以将这些单独的区块组成一个联合体,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区位互补,资源共享;可以将这一批积累了丰富招商、开发建设管理和资本运作经验的管理人才集中起来,产生人才集聚效应,推动对玉环经济开发区进行“高起点规划、高品味建设、高强度招商、高标准管理”。

  (四)玉环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港口优势:

玉环经济开发区大麦屿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一类口岸,2009年5月,大麦屿港区又被列为对台68个直航港口(区)之一,成为浙江省最靠近台湾的一类口岸。

港区内已建成码头11座,其中万吨以上3座。

通过做大做强港口,大麦屿港区将成为浙南沿海区域性枢纽港,发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支点作用。

交通优势:

玉环经济开发区东邻76省道,与温州、台州市区等地车程都在1小时左右;75省道南延、沿海高速(跨海大桥)、疏港综合接线等道路都将贯穿开发区,交通十分便利。

开发区将是未来的区域交通枢纽和县域交通节点。

土地优势:

辖区内的所有建设用地全部是围垦形成的滩涂,面积广阔,不因拆迁安置而牵制大量工作精力,也避免了因为拆迁安置产生城中村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开发区整体档次的提升和功能区块的完整性。

生态优势:

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

园内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绝佳,滩涂、湿地、小岛交相辉映;丰富的野生动物与多样的植被类型相映成趣。

广阔的海洋湿地与淡水湿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资源组合。

  二、主要目标及开发时序

  

(一)主要目标:

围绕打造“城市新功能、产业新平台、生态新景观、区域新枢纽”,通过一年转型准备,三年拉开框架,再三年形成功能,努力将玉环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城市产业转型提升的新平台、温台两地经济接轨融合的战略枢纽及长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融合点,为玉环本岛时代迈向开放、繁荣、生态、和谐的环漩门湾时代拉开框架、打好基础。

(二)开发时序:

在时序上,由先而后、由近及远,分三个时间点。

第一个时间点是2009年起步之年。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强度招商、高标准管理,加强资源整合、加深功能研究、加快开发进程,围绕开发主题启动若干标杆性项目,形成开发氛围,打造良好始点。

第二个时间点是2012年。

2012年是玉环建县100周年,也是本届政府换届之年,更是玉环整体交通格局实现根本性改变的重要一年。

到2012年,要实现“拉开一个框架、培育一批产业、初现一个新区、形成一定热度、留下一片空白”的目标。

第三个时间点是2015年后。

基本形成玉环城市功能的新区块,转型提升的新枢纽,大桥经济的新结点,初步实现战略目标。

德清经济开发区

  一、重要意义及优势条件

  

(一)整合提升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为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重要支撑。

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临杭近沪,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区位优势独特。

推动德清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是德清贯彻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核六带”、省委、省政府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湖州市“二带一廊”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更是职责所在。

今年以来,随着杭宁高铁的开工建设、杭州“二绕”的规划和京杭运河德清段改造等大交通枢纽项目的推进,德清经济开发区与长三角经济圈大城市交通联系更加密切,区位优势更加显现。

通过实施德清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可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条件,依托城市、重点城镇和区内配套基础设施,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加快各个区块功能的有机衔接,实现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以大平台承接优势产业转移和集聚,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提升,使德清经济开发区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为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重要支撑。

  

(二)整合提升有利于集聚优质要素资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基地。

德清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工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经过十七年的开发建设,原有核准区块早已开发完毕,开发区急需跳出原有框架,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通过整合提升,不仅能缓解开发区土地供求矛盾,而且还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加快形成以高新产业区为核心,以商贸服务区为配套,以临杭工业区为重点,以临港物流区为特色,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大平台;通过整合提升,有利于实现招商资源的融合共享,实行一个口子统一对外招商,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建设质量;通过整合提升,特别是授权托管区的建立,可进一步整合优化综合管理资源,充分发挥开发区在政策、招商、建设、服务等管理体制的优势,加快形成区域之间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整合提升有利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提供重要平台。

由于区块分割和定位局限,德清经济开发区现有的许多优势和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整合提升后,通过基础配套资源的共享互通,开发区在以城带乡、统筹发展、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将得到明显增强。

一方面,有利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整合提升后,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汇聚,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

与此同时,开发区也将伴随城市化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中国和美家园”建设。

通过整合提升,有助于发挥区域内20个行政村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加快推进“中国和美家园”建设。

如区域内雷甸镇杨墩村和乾元镇恒星村是全省唯一的省部共建新农村示范区。

整合提升后,以城市为依托,以工业发展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都市型观光农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必将发挥其巨大潜力,实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德清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势在必行,而且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奋斗目标及发展定位

  根据德清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的总体思路,开发区在今后五年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进入浙江省十强开发区、构筑环杭州湾特色产业基地为目标,着力把德清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创新、特色鲜明的综合型生态开发区,力争成为三次产业联动、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浙江省产业集聚新平台。

  

(一)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装饰建材基地。

新型建材产业是德清县工业经济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全县装饰面板、多层板、竹胶模板、出口木制品等产品的加工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产业,形成了以装饰新材为主的产业链,其中位于德清经济开发区内德华集团的兔宝宝系列装饰面板生产规模列全国同行第一。

新型建材产业经济总量已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7.3%。

今年,杭州诺贝尔集团投资20亿元的系列高档瓷砖项目正式入驻乾元镇。

通过整合两地区块,德清经济开发区装饰建材产业的发展优势更加突出,装饰建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凸现。

  

(二)打造成为浙江北部的最佳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德清县依托京杭运河、杭湖锡线、09省道、104国道、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等交通优势,确定了“一园多节点”的物流布局,即以临杭物流园区为核心,以其他依托运河经济发展的临港物流区块为补充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打造浙江北部的最佳现代物流基地。

其中,位于临杭工业区的物流园区被列入省重点扶持的物流基地,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

全县物流业今年可完成产值33亿元。

今年,随着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的开通,临杭工业区交通优势更加突出,浙江北部最佳现代物流基地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三)打造成为杭州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平台。

近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