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726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docx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二则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重点字音

雪骤(zhòu)差(chā)可拟(nǐ)

柳絮(xù)即(jí)公大兄

无奕(yì)女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儿子和女儿

三、重点字词解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大体)可拟(相比)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

四、重点句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寒雪日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家中的子侄辈讲论文章的义理。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3.兄女日: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把雪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问题探讨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更喜欢哪一个比喻?

2.课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柳絮因风起”更好。

把雪比作柳絮,因为柳絮在风吹的时候,就像雪一样随风飘散,既形似更神似,写出了雪花飘舞时的轻盈姿态和其雪白细腻的特点;又有意蕴,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感觉,暗含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2.

(1)他对下雪天能有契机共同学习而高兴。

(2)他对家庭其乐融融氛围的欣慰。

(3)他对谢家子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且有才气的赞赏,尤其谢道韫的比喻不仅写出了白雪的形似点与神似处,而且写出了其中的意蕴。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重点字音

陈太丘与友期(qī)行尊君在不(fǒu)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去后乃至

离开

往,到

相委而去

舍弃

委屈,委托

元方人门不顾

回头看

照顾

三、重点字词解释

期(约定)行期日中(正午时分)

舍(舍弃)去(离开)乃(才)至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而(连词,表顺承)去(离开)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拉,牵拉)之

人门不顾(回头看)

四、重点句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人门不顾。

译: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五、问题探讨

1.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文章先写友人“怒曰”,后来又写“惭,下车引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

(1)懂礼识义,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在元方对友人的粗野蛮横给予义正词严的批评,指出友人的“无信”和“无礼”及原因。

(2)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正直不阿,表现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的做法上。

(3)聪明机智,表现在面对友人的无礼、蛮橫能不卑不亢,并用做人要“守信”和“讲理”的道理及时地给予回击。

2.

(1)写友人态度的转变,对自已不守信用、不讲礼仪的行为感到惭愧与后悔。

(2)衬托出陈元方的方正,表达了作者对陈元方的敬佩之情。

(3)前后呼应。

 

*2.《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一、重点字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曾(zēng)子

吾(wú)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

为(wéi)师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好(hào)之者

曲肱(gōng)博学而笃(dǔ)志

二、通假字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学而时习之

按时;温习

时间;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泛指多次

一日;数词,三

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过去的,老的

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可能,许可

饭疏食

粗粮

疏通,疏散

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的方面,优点

善良的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平民中的男子,

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四、词语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

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乐:

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快乐)

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优点)

温故而知新(故: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五、一字多义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而: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

不亦乐乎(愉快)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乐)

其:

仁在其中矣(代词,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人的)

六、重点字词解释

学而时(按时)习(温习)之有朋自(从)远方来

人不知(了解)而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吾日(每天)三省(多次自我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四十不惑(迷惑,疑惑)不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得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迷感,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疑惑)可以(可以凭借)为(做,当作)师矣

人不堪(能忍受)其忧

知(懂得)之者(代词,……的人)不如好(喜爱,爱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饭(吃)疏食(粗粮),饮水(冷水)

曲肱(弯曲胳膊)而枕之不义(不正当的手段)而富且贵

于(介词,对,对于)我如浮云

三(泛指多个,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子在川上(河边)日

逝(往,离去)者如斯(代词,这,指河水)夫

不舍(舍弃)昼夜三军(指军队)可夺帅也

博学而笃(坚定)志

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而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七、重点句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译: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八、问题探讨

1.《论语》中有很多语句都已逐步演化并固定成为成语,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三个成语。

2.经过了两千多年,《论语》>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给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

1.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博学笃志”。

2.读了这章,我学习到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指此意。

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这告诚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3.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重点字音

夫(fú)君子之行淫(yín)慢

励(lì)精遂(suì)成枯落

二、词语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作动词,立志)多不接世(形容词作名词,多数人)

三、一字多义

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学:

夫学须静也(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四、重点字词解释

诫(告诫,劝勉)子书静以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接世(对社会有贡献)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五、重点句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

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

不能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下定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六、问题探讨

1.作者在文中抓住一个“静”字,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2.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参考答案:

1.

(1)立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要求人们的内心始终保持宁静,不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劳神费力。

(2)“静”是学习的前提。

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学习须静心。

(3)“静”是明志的根本。

只有宁静才能致远。

 

4.狼

【作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一、重点字音

大窘(jiǒng)苫(shàn)蔽成丘

眈(dān)眈相向少(shǎo)时

目似瞑(míng)意暇(xiá)甚

止露尻(kāo)尾前狼假寐(mèi)

狼亦黠(xiá)矣

二、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同“只”)

三、词语活用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四、一字多义

意:

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准备,意图)

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

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助词,无实义)

其:

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代积薪)

一狼洞其中(代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代屠夫)

五、重点字词解释

缀(连接,紧跟)行甚远投(扔)以骨

一狼仍从(跟从)而两狼之并(一起)驱如故(原来)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恐(恐怕,担心)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指攻击)

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堆积柴草)其中

苫(覆盖)蔽(遮蔽)成丘(小山)屠乃(于是,就)奔倚其下

弛(解除,卸下)担持刀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去(径直离开)

其犬坐于(在)前目似暝(闭上眼睛)

意暇(从容,悠闲)甚(很)屠暴(突然)起

方(正)欲行止露尻(屁股)尾

屠自(从)后断其股(大腿)亦毙(杀死)之

假寐(假装睡觉)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

禽兽之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能有多少)哉

六、重点句翻译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

可是两只狼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5.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译:

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译: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七、问题探讨

1.文章前一部分写人狼相斗: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环环相扣,在这紧张曲折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屠户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谈。

2.课文中的狼虽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屠户:

怀有侥幸心理,遇到狼时“投以骨”;镇定、机智,当两狼“并驱如故”,他恐前后受敌,看到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果断、勇敢,当其中一只狼假寐时,他果断杀死了它,看到另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又勇敢地杀死了它。

2.不能像狼那样贪婪狡猾,要见好就收;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5.穿井得一人

【作者】吕不韦 【朝代】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重点字音

溉(gài)汲(jí)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穿井得一人

挖掘,开凿

破,透

国人道之

国都;讲述

国家;道理

三、一字多义

之:

宋之丁氏/得一人之使(的)

有闻而传之者(这话)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其:

及其家穿井(他的)

其人日(那)

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

四、重点字词解释

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及(待,等到)其家穿井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之闻(使知道)之于宋君

问之于(向)丁氏得一人之使(使唤,指劳力)

丁氏对(应答,回答)日求闻之若此(像这样,如此)

不若(不如,比不上)无闻也

五、重点句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六、问题探讨

1.丁家穿井后,告人日:

“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传话的人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6.杞人忧天

【作者】《列子》 【朝代】战国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重点字音

杞(qǐ)人忧天星宿(xiù)中(zhòng)伤

躇(chú)步趾蹈(cǐdǎo)身亡(wú)所寄

二、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三、重点字词解释

崩坠(崩塌,陷落)身亡(无,没有)所寄

因往晓(告知,开导)之若(你)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充塞四虚(四方)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其人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大喜

四、重点句翻译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译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4.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译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5.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五、问题探讨

1.杞人为什么而忧天?

开导他的人是如何开导他的?

2.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废寝忘食。

开导他的人说,天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不会坠毁;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体团,即使坠毁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地是聚集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是大地,地不会崩坏。

担心是多余的。

2.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