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意志的自我训练.docx
《培养意志的自我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意志的自我训练.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意志的自我训练
培养意志的自我训练方法
(一)从小事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
培养意志应该从小事做起,不要以为是小事就不屑注意,恰恰是小事能反映一个人的意志,高尔基曾说过:
"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刚强有力!
"大学生处于掌握知识阶段,对于身边的小事,要善于用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如以注意卫生为例,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投杂物,便后冲水等。
生活中的小事俯拾皆是,反观自身的弱点、缺点,坚持去克服它,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二)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
任务过于简单,过于容易,激不起克服困难的力量,没有锻炼意志的价值;而过于困难,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成功,则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样锻炼不了意志。
为了培养锻炼意志,应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而又有一定的难度的任务。
例如,在大学期间,外语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应将自己的外语学习的目标确定为通过四级,这样的任务就比较恰当,而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则应将目标确定为通过六级或通过托福考试。
所以,确定恰当的目标,进行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就可以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三)根据自身意志品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锻炼方法
不同的人意志品质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意志特点设计相应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
有的人对待苦累繁杂的工作都能坚持完成,但如果有病要去打针,却怕得很,常不能遵医嘱,完成打针疗程。
有不少人吃苦耐劳,能任劳却不能任怨,受不得气。
有的人在学习上能孜孜不倦,刻苦努力,但对生活上许多细节,却缺乏耐心。
所以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应设计相应的锻炼方法,克服自身弱点,成为意志品质坚强的人。
(四)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锻炼意志品质的好方法,如长跑,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很难坚持跑下来的,爬山、游泳、足球、俯卧撑、跳绳、篮球、围棋等等,都对培养人的意志力有良好的效果。
(五)借助集体生活来提高意志力
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从家庭生活变成集体生活。
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集体活动多,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如集体去登山、野炊,可以使体力弱的同学得到平时锻炼不到的效果,如集体参加一场球赛等。
集体的力量可以使一个人的意志力提高更快,集体的力量可以使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强者。
(六)运用学习来提高意志力
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需要较多的自觉性,长期坚持认真学习,一来可以增长知识,二来又可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大学生有许多课外活动,同学之间,老乡之间,以及自身的惰性的干扰使坚持集中精力学习变得不易。
给自己立好一个目标,坚持学习,持之以恒,使自己的意志得到提高。
果断性训练
(一)剖析真正的动机冲突
当我们该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困扰。
如今天穿什么衣服,该不该和她一起吃饭;该不该和女朋友分手,要不要花钱去读计算机课程等。
许多大学生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一会儿决定这样,一会儿决定是那样,反反复复,不知如何是好。
这种困扰仅仅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带来的吗?
在一件事上犹豫不决往往表示是另有其他的事造成了冲突。
有一位大学生曾对我说,他不知道该买一套格子西装,还是买纯灰的那一套,格子的太花俏,纯灰的又太保守,每次到店里,决定了要买格子的,又会开始盘算是否灰色的重妥当。
这位大学生想自己拿主意,但自小他的父亲对他要求极严格,主张年轻人要"听话",给他买的衣服也都是老式又不舒适的,而且无论如何都要保持整洁。
他就是这么听话长大的,性情畏缩,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要决定的不只是买哪套西装,而是该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
他不敢决定是照旧过那种不愉快的保守生活,还是冒着万一出洋相的危险改头换面,小到一套格子西装的问题都令他害怕,似乎耳边已经有人在说--"老古板也想赶时髦呢"
(二)克服恐惧
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主要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恐惧:
恐惧批评,恐惧改变,越是犹豫就越是恐惧。
一般来讲,主要是恐惧两种情况:
一是怕别人笑,最单纯的事情也要反复思索数小时。
能买那条红色的缎带吗?
下课后要不要邀请她去打网球?
要是请她出去玩,是请她跳舞呢,还是请她看电影呢?
总是担心别人的评价,以至于无法决定。
二是害怕别人把自己定型为某一类型的人。
这种情形大致算是一种幽闭恐惧,自以为决定做一件事就表示其他的事你都不能做,一辈子只限于一个范围之内。
例如,认为体育好的人头脑一定不行。
只可能中文好、英文好,或数学好,不可能两者都好。
或是认为不可能同时喜欢古典音乐和摇滚乐。
恐惧、后悔、效率差,都和缺乏决断力有关系。
先是耗费了时间去想该不该去做,又要耗费时间去想要不要继续去做。
心情整日被这些事弄得沉重极了,人也变得郁闷无趣。
于是因为拿不定主意而爱听别人的意见。
久而久之,会觉得别人都在找你的别扭,在挑你的毛病,以致于仇视他人。
(三)"快速"决断,绝不怀疑
要改掉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的习惯,就要在做决定的时候学会"快动作"。
譬如说,决定看哪一部电影,写什么信,要不要买某一件外套。
遇到上述这些需要做决定的情况,都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如5分钟作出决定。
强制自己在某一时限内作决定,决定好了就不再改变,或许会觉得做这件事太莽撞,太不顾虑后果,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说不定过不了几天会意想不到地对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
当然比较重大长远的事不能如法炮制,不要在有限的多少小时或几分钟之内迅速决定恋爱、投资、深造之类问题。
不过,平时多做快动作,可培养面临重大事项时的决断力。
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促使你不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
一是不要一出错就觉得抱歉,尽了全力去做一件事,又指责自己根本不对,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习惯自怨自艾了。
当然,不认错不自责起初也很不好受,但你不以为是自己无能,就会思考问题的原委,继而明白犯错也是难免的。
二是容忍别人犯错。
不要因为自己性情放不开反而指责别人太随便或不应该。
越容忍别人,发觉别人肯容忍自己的地方越多。
三是不要赞扬过去贬低目前。
犹豫不决的人往往把他们以前印象中的人理想化,凡事都希望达到完美的标准,因而时时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四是不要过多征求别人的意见。
有些大学生常常拿不定主意,他们身边一定有一大批专为他们提供意见的朋友。
记住下次买东西的时候,尤其是衣服或装饰品之类表现你个性的东西,别问人家的意见。
同学朋友的鉴赏水平可能比你高,但别问他们,买得不对是你自己的错。
五是别模仿别人。
你是不是一向都到朋友提供的地方去度假?
这回你自己挑个地方。
重要的是让自我创造产生作用:
相信自己能想出好主意,也能作决定。
照这个信念去做事,这个信念就越来越牢固。
按上述建议行事,开始总会觉得焦虑不安,久而久之,你就会万事顺利了,你不会被没把握的感觉困扰,一旦有,你也有试一试的胆量。
(四)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求全责备
如果大学生明白任何选择都伴随着得失,有得必有失,就不会因为怕失去什么而不改选择。
只有敢于失去,才能真正得到,这才是明智而健康的心理。
在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刻,只有敢于承担全部责任的人才能成为胜者。
因为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就使你拥有了独自开辟道路的自由。
有些大学生因为害怕选择错误,结果总是犹疑不决,或者即使下了决心,不久又动摇,无法达到终点,这样的人成功与他们无缘。
我们应该铭记:
今天的你和你今天的地位都是你所选择的行动带来的结果。
有一种心理学派别叫"责任心理学派",他们认为对神经衰弱者,只要担负起自己现在的行为和将来行为的责任,他们的痛苦很快就能解除。
大学生应该懂得分析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失败者常说"人生怎么对我这么冷酷?
";与此相反,积极的自我决策,实际上意味着人间一切都是意志的选择。
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只有意志的力量才能对命运施加影响
自觉性训练
(一)确立理想和目标
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立志。
确定了奋斗方向,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励他不懈地努力。
目标越明确,理想越高尚,决心越大,意志就表现得越坚强。
因而,没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
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无法培养意志行为的自觉性的。
正如戴高乐所说的那样: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立志要成为伟人。
"
人们一旦失去自己的个人目标,就容易"原地绕圈子",觉得迷惘。
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经常在你前面保持你所"向往"的东西,期待它,争取它,向前看,不要往后看。
当你不再作为一个追求目标的人、"没有什么盼头"时,你的身体功能也会不正常。
有些人退休之后往往很快就会生病,其原因正在于此。
(二)确定适当的目的和任务
锻炼意志,应讲究科学方法,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有损身心健康。
成语中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提倡的是坚韧和勤奋的精神。
然而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精神固然可嘉,但这种方法未免有失科学和违背心理卫生的规律。
我们很难想象在身心条件很差的状态下硬靠简单的外界物理强刺激而获得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相反,这种方法只会使人身心疲惫,损害身心健康,引起对学习的厌倦和神经衰弱。
因此,意志的正确运用要建立在健康的目标和科学的方法上,否则,若违反了身心发展运动规律,强行蛮干,往往会适得其反,于人无益,于事无补。
因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人之所以行动几日便不了了之,与计划订得太高、难以实现有关。
有的大学生给自己订计划,每天早上起来跑步,再背100个单词,结果坚持了几天就又开始睡懒觉,故态复萌,就是因为一下子把目标订得太高了。
还不如分两步走,有了效果,再提高要求。
(三)加深对意志行动后果的理解
如果说保持毅力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
唤起成功的感受。
你感到成功和自信的时候,你实际上往往也就成功了。
如果这种感受十分强烈,你就会少犯错误。
控制论科学家制造了一种所谓的"电子鼠",它能够学会走出迷宫的方法。
电子鼠在第一次尝试时要犯很多错误,不停地撞到墙上或障碍物上。
但每一次撞到障碍时,它就转90度的方向前进。
如果又撞到墙上,它再转90度,继续前进。
最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停顿和转向,电子鼠终于走出迷宫的出口。
不过,电子鼠能"记忆"成功的转向法,下一次尝试的时候,这些成功的动作就再现出来,使它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走出迷宫。
所以,我们只要心中充满期待,就会产生无限的力量,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四)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锻炼意志千万不要轻易原谅自己。
常有一些大学生以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缺乏恒心的行为开脱。
要培养恒心,就不能一味找借口轻易原谅自己。
要经常督促自己,制订明确、具体、可行的计划。
定期检查是一种自我督促,把自己的计划挂在床头,贴在桌上,或告诉好友、同学,也是一种督促。
与同伴一起实施行动计划,可互相鼓励、督促,提高行动的持久性。
此外,用座右铭、格言来提醒、激励自己,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
毛泽东同志年轻时有一句座右铭: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
(五)合理预期困难与结果
许多人往往过分夸大潜在的"威胁"和"失败"。
人们常常是在用自己的想象来同自己作对,把事情小题大作,要不就是完全不用自己的分析来认识情况,而是做出习惯性的和不加思索的反应,仿佛每一次小小的机会或威胁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当你面临真正的危急关头,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
兴奋感在危急关头能带来很多好处,然而,如果你过高地估计了危险或困难,如果你对错误的、歪曲的或不真实的信息作出反应,你就很可能产生过度的兴奋和紧张。
由于实际威胁远远不像你估计的那么严重,所有这些兴奋感就不能得到适当的利用,不能通过创造性行为加以抵消,这样,它们就留在你的内心里,封存起来,成为烦躁心理。
极度的过量兴奋会对你的表现有害无益,就因为这种兴奋太不适当。
当你遇到不幸时,要学会缓和过度兴奋的技巧。
想想最糟糕的情况会怎样,正视这种不幸,坚持面对最坏的可能性。
如果你面对最坏的情况也不躲缩,你的忧虑已经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将是勇气。
自制力和坚持性训练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网络点击数:
60更新时间:
2008-8-31
(一)体育锻炼
体育活动是锻炼意志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保证在校期间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加体育运动,可以磨炼忍耐、坚毅的品质。
参加团体项目,还可以培养机智、勇敢、公正、团结、互助等意志品质。
大学生如果能把体育锻炼中培养出来的自制力和坚持力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就能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困难。
(二)细分目标,逐步实现
锻炼意志,要注意循序渐进,注意选好突破口,切不可操之过急,全面出击,"欲速则不达"。
一般来说,细分和具体的目标易于完成,而完成分级目标,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反馈,能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努力地去实现下一个子目标,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比如,对于一个曾经过分胆怯的同学来说,想变得勇敢,切不可一开始便过分强制自己去做超出自己身心现实的事情。
若滥用意志,个体不但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强迫式行为模式,反而会感到突然,难以接受,体会到挫折感,带来新的适应不良。
(三)从小事做起
坚强的意志决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在短期内就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形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顽强的毅力是在上百件小事中逐步形成的。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大学生早上起床不叠被、臭鞋脏袜到处扔,寝室里面乱糟糟,可他们却满不在乎地说,这都是小事,没什么关系,我是有远大抱负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身边的小事都不肯做,又怎会有坚强的毅力去做大事呢?
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注重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李四光的成功便是从平凡的细小工作中得来的。
他的40本笔记本,每天都记着天气、风力、气温、物候,在北京22年,每年都记下北海公园的物候现象,直到临终前一天仍不停止。
小事情很多,从哪些小事做起呢?
我们认为,就从自己最容易忽略也往往最暴露自己弱点的小事做起。
有的人好睡懒觉,那不妨睁眼就起;有的人办事拖拉,就把"今日事今日毕"做为座右铭;有的人拿到书本就打瞌睡,那就每天强迫自己安下心来读一阵书。
只要天天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习惯总会产生,坚强的毅力也就会随之形成了。
(四)自我鼓励和暗示
一个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往往不在于能力大小或想法的好坏,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鼓励自己坚持到底。
静止不动,裹足不前,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失去勇气。
我们只记住过去的失败,而忘掉了过去的成功,就会摧毁我们的自信。
如果我们把失败深深地印在心里,只会怀着羞辱与懊悔的心情责备自己。
于是我们放弃了,坚持不下去了。
其实,你过去的失败并不要紧。
重要的是教训,强化成功的尝试。
任何一个年轻人想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准备在获得一次成功之前失败九十九次,而且不因为这些失败损伤自我。
解决的办法就是把错误和过失作为一种学习,然后把它们抛在脑后。
同时有意识地记住并向自己回忆过去的成功。
在开始每一项新任务时,特别要重温你在过去成功中经历的感受,不管这些成功多么微不足道。
生动地回忆我们过去的成功和勇敢的时刻,是意志动摇时极其有益的训练。
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网络点击数:
53更新时间:
2008-8-31
一、为什么要提出自我心理保健
1.时代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综观社会发展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可以发现,心理疾病与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奇特的同步性。
据有关资料,找国精神病的患病率,50年代为千分之二70年代为千分之七,80年代,仅15岁以上的人口就已达千分之十点五。
90年代初,达千分之十二点六。
这就是说,我国仅中度、重度精神病患者就达千万人以上。
据中央电视台1997年4月15目的《焦点访谈》报道,上海市精神病患者有75万人,其中重度患者有2O万人,而且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
另外,据不同方面的统计综合来看,目前,各种心理疾病达到22.22%左右。
这个比例接近美国的水平。
美国有15%的人一生中需要精神方面的照顾,2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分析原因,主要有:
(1)现代社会是日益工具理性的社会,这与人们的情感本性和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导致理性现实和情感需求的冲突,现代化社会的理性成功,也降低了人们的自主、自我控制感,人们的心理依托感降低;
(2)现代社会是成就社会,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与之相应,日益形成"我向关注心理取向",人们习惯和需要关注心灵体验,各种各样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推崇,但是现代社会,人们"处于社会化生存",个人的存在大大依赖社会和他人,这构成现代人生存的另一矛盾;(3)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遇到以前社会前所未有的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都构成消极影响。
2."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直接引发自我心理保健
据研究,大学生有心理异常的比例是16%左右,而真正到咨询机构进行咨询的,只有其中的1%。
有报道讲,一位在生意上很成功的商人,因各种原因心理痛苦,万不得已在高级宾馆里包一间客房,把心理医生请去,而不愿意直接找心理医生。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它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为此,我们进行了系列研究:
(1)1994年7月,我们利用家庭杂志社的读者调查网,对城市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
我们设计的题目是:
"当您心情难受时,向下列人员请求帮助吗?
"。
依次列举了家人、知心朋友、同事、自我调节、社会咨询机构等五个可能的心理调节途径。
答案分为"完全不可能、不可能、说不准、可能、完全可能"。
请被试选择一个答案。
统计结果为:
①城市居民当有心理问题时,有91.6%的可能是通过自己来调节,有89%的可能是通过知心朋友来调节,有84.6%的可能是通过家人来调节。
这说明,城市居民主要是靠自己以及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心理调节的;②中国人对工会咨询机构的认同较差。
只有4.7%的人表示,在心理有问题时完全可能通过社会咨询机构解决,34.7%表示可能会去。
而绝对不可能的达37.3%,拿不准的有28.1%。
③中国人的心理调节渠道依次为:
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
这说明,中国人的心理调节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这个结果是针对一般的成年居民进行的。
那么,对其它人群,比如更能接受现代化新的价值观念的大学生是否如此?
因此,尚需进一步研究。
(2)1997年1月,我们选择某大学选修心理健康课程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题为:
"当你遇到心理问题,你会向难寻求帮助?
"统计结果表明:
大学生心理调节的渠道按照频率大小依次为:
自我调节(89.4%)、知心朋友(54.79%)、家人(l7.80)、心理咨询机构(l6.44)、老师(2.74)。
这和前一个调查的趋势完全一致。
值得说明的是,经过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同明显提高了,但是主要的心理调节依然是"自我"比例高达89.04%。
另据陈文滨1997年5月对某大学219名男生,69名女生的调查,在心理调节方式上,通过自我调节的为85.4%,知心朋友的为33%,父母的为3.5%,老师为1.7%,心理咨询为1%,其它方法为3.l%。
从上面三个重复性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呈现为"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模式",即中国人主要是靠自己以及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心理调节的,和个人交往的频率程度高的人并不一定是心理调节的主要途径。
比如,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大学生,心理调节的第二位都不是日常交往密切、血缘紧密的家人或同事,而是心心相印的知心朋友。
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超过了父母家人等亲情,这构成了中国人心理调节的重要特征。
那么,中国人这样的心理调节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起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中国传统的哲学,不认为心理活动是独特的现象,而认为"心"即"性",必胜一体,把心理和人的品性等同起来。
由于儒家与国家统治理念的结合,道德品行高尚成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中国人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目标中,"立德"为上。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要求自己的言行、甚至思想都应合乎礼义,合乎三纲五常。
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结构中,整个社会形成了道德评价是社会评价的最根本、最高原则。
结果,中国人往往把心理疾病与个人道德品德联系起来,认为,心理有毛病--怪异的想法和行为就是个人道德品质有问题、而这在传统的道德社会里是最为致命的。
这样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疾病上的封闭,人们往往否认自己的心理问题,强制性压抑心理痛苦,更不会轻易流露出来。
这成为传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的影响如此之强,以致海外华人也是如此。
在他们不得已去找心理医生时,他们往往去找西方心理学家,而不会去找华人心理医生。
这就是中国人对社会咨询机构认同低的根本原因。
很显然,这样的状况和传统对中国人心理问题的及时矫正是非常不利的。
它不仅不能对心理疾病防微杜渐,还使人盲目否认、压抑自己的心理痛苦,从而带来更大的心理痛苦。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该如何办?
思考起来,无非有两条:
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和知识,使人们认识到,心理疾病和道德品质不是一回求。
心理疾病如同感冒、发烧等生理疾病一样,是人的机能系统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的暂时异常,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心理疾病也是能够恢复的;二是针对国人这一文化特点,创建自我心理保健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知道,心理学是具有浓重文化属性的学科。
比如,心理学就是在西方科学时代精神、准确讲,是在牛顿式的科学、基础上产生的,而这正是西方文化积累的产物。
很明显。
中国人"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昭示,解决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自我心理保健是一个思路。
这就是说,要从中国社会这个实际出发,发展一套以自我调节为主的理论和技术,以使人们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准确判断心理疾病,及时自我调整,除心理问题,从而健康、充实、愉快地生活。
3.自我心理保健的提出、也来自心理疾病康复的内在要求
从心理疾病康复的内在过程看,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不同于生理疾病的治疗过程:
(1)生理疾病康复过程:
生理疾病症状→药物→药物生理作用→生理康复;
(2)心理疾病康复过程:
心理疾病症状→心理治疗方法→个人心理中介作用→心理治疗方法起作用→康复。
可见,心理治疗多了一个环节,即个人的心理中介作用。
这就是说,心理治疗要通过自我心理因素才能作用。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自我心理保健其实是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的客观内在要求。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自我心心理保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而这,在心理学界尚没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体系性的理论。
二、自我心理保健的概念与内容
1.自我心理保健的概念
顾名思义,自我心理保健指个体在自我心理保健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行、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时解决日常心理问题,矫正心理异常,维护和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
用英文来说,就是"tomakeandkeepmentalhealthbyselfy"这里,"自我"主导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主人。
这个思路与西方的心理健康思路不相同。
在西方,心理健康产生于精神疾病治疗的实践中,这使其一开始就具有浓重的医学干预色彩,即医生作为外在的干预力量,对心理疾病病患者进行干预,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它使心理疾病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保持患者--医生的模式。
这就是说心理疾病发生后,消除的责任由医生负责,患者只是把自己症状客观地讲给医生就行了。
这种模式是西方心理治疗的主导。
例如,早期的精神分析,之后的行为主义如此。
而自我心理保健走的是另一条思路,它把重点放在自己,认为在心理学家或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具体来看,自我心理保健与其它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