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319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范亭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载:

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记载表明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援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材料讲述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有所体现。

材料无法体现C项所述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分封制。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所以,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B;AD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A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在明朝已经被废除了,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没有刘墉这个人

D.他没有理由,只是哗众取宠

【答案】B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3.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

由此可见科举制

A.禁锢了人们思想B.强化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答案】C

【解析】材料讲的是很多出身贫穷的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的命运,由此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答案选C。

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排除A;B材料没体现,排除;科举考试凭借的是考试成绩,排除D。

4.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

元朝的行省不仅辖区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

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所以答案选D,排除A。

由材料“元朝的行省不仅辖区辽阔”可知,B说法有误,排除;材料讲的是打破山川的走势,所以排除C。

5.诗人爱伦·坡曾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古代罗马国家的最伟大之处在于

A.民主政治的发达B.哲学思想的深奥

C.建筑风格的独特D.法律体系的相对完备

【答案】D

【解析】“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说明希腊和罗马对西方人来说是值得骄傲的。

希腊的光荣指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的伟大体现在罗马法,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希腊的光荣;B、C选项不能体现“最”。

6.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

“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两党制的发展D.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政治发生了变革,既有创新也有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A。

B是在18世纪中叶;C与材料无关,排除;D时间不相符,也与材料无关。

7.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应该是反映近代化的内容。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体现的是近代保险制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A项平均分配土地、C项强调贵贱尊卑均不符合社会转型的要求,排除;B项圣库制度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产品的规定,虽然有其进步之处,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愿望,但也不符合近代社会转型趋势,排除B项。

8.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有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有的是民主共和政体。

即便如此,这两种政体在不同的国家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多样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B.各国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

C.各国的具体国情差异较大D.各国民众对民主制度的认知程度不同

【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民主政体和君主立宪政体在各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国情不同,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B、D选项包含在C选项之内。

点睛:

我们在评价制度的时候回注意到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本题体现的就是这个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即便是同一政体,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有差别,因此要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9.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

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基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用建立公社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而在19世纪20年代世界历史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欧文的设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因而注定要失败,其他三项都是“公社”超越历史发展的表现。

它表明当时生产力还远未发展到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故“公社”不可能持久。

选C

考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背景

C.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10.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

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中的“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表明此时的历史时期为国民大革命后期,即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时期。

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故本题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确立

11.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C.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D.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史实有误,甲午战争是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C都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答案选C;D也是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排除。

12.“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

”材料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鼓舞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可知,其强调了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C正确;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B、D与材料主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现实”不符,排除。

所以选C。

13.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中国这头睡狮开始狂吼。

资产阶级为之奔走呼号,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曹宅;商人罢市歇业,国人拒买日货;工人罢工停产。

连那些封建以来的王公贵族都参与到抗议的队伍中来。

从上述现象看,五四运动应该属于什么性质

A.社会主义运动B.民族主义运动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反抗本国政府的社会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资产阶级、商人、工人、国人,甚至封建王公贵族都参与到斗争中来”,这放映了五四运动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所以答案选C。

ABD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了。

15.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今世界有美国、日本、俄罗斯、欧洲、中国等巨人,这也说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所以答案选D,排除A。

多极化格局还没形成,排除B;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就出现了多极化,排除C。

16.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

这可以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A.已经注重精耕细作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D.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犁牛耕,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所以排除AC;在淖沱河流域发现农作物,并不代表种植经济刚刚起步,排除B;从材料可知,当时淖沱河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所以答案选D。

17.毛泽东曾经指出:

“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

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①②③④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

所以选D。

18.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

这反映出

A.社会动荡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B.世俗文学成为反专制的主要载体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D.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某些变化

【答案】D

【解析】明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排除A;B材料并不能反映出来,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由材料“……变为商人西门庆……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可知,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有所变化,所以答案选D。

1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  )

A.西汉B.唐代C.元代D.明朝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在开展工业革命之前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而中国在元朝时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可以同时纺三根纱,所以答案选C,排除其他选项。

20.萨拉丁是16世纪中期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市民,严重的通货膨胀,让他感觉自己的生活费用不断增长,但生活质量却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意大利阻断了商路B.美洲黄金的大量输入

C.政府进行对外战争D.股份公司垄断了商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6世纪中期葡萄牙”可知,这时候的葡萄牙开展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从海外带回了很多黄金,导致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所以答案选B,排除C。

A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材料讲的是价格革命,排除D。

21.我们习惯上把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主要动力不同B通讯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不管是蒸汽机还是电的发明和使用,都是属于动力,所以答案选A,排除B;根据不同动力,制造出了不同的交通工具,因而机械特色也不同,所以排除CD。

C.机械特色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

22.“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

”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的产生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反映了由于外国商品倾销,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这体现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说法相反,应排除;B、D两项材料中无从体现,应排除。

23.19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

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答案】C

..................

24.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

A.报纸B.广播C.电影D.电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知该传播媒介具有强有力的视觉效果,故排除与此不符的AB两项;CD两项在中国起步的时间分别为1905年和1958年。

故由题目中的信息“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开眼界”即可排除晚于此时间的D项,故选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

25.“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新现象“新礼服”、“剪发”、“爱国帽”、“废缠足”、“阳历”、“鞠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都与“辛亥革命”有关,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西方式的生活方式,但未出现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的事件;戊戌变法时期,还未有“阳历”;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但在礼仪方面未涉及,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时期习俗的变迁

26.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题中反映的现象为大跃进运动,非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C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这是一种讽刺。

而D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

27.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项,1992年“下海潮”即“投身商海”(现象)反映了(本质)“商海”更主要的是市场(价值规律)说了算。

人们敢冒事业风险,投身市场经商的现象说明社会对市场经济形态的认可。

数字“12万”和“1000万”说明了对市场经济认可的程度。

联系1992年历史,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更坚定了人们继续进行改革的信心,明确改革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时,市场经济已是中国时代经济之潮流,市场经济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

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多种经济成份于1984年开始全面发展而不是1992年,故B项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全面展开而不是1992年,故C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开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而非1992年,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8.斯大林曾说: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国家就会变成外敌用武的对象。

”为此,20世纪50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都( )

A.加快国家城市化进程B.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C.实现了国家富强计划D.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速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都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当时的中国和苏联没有加快国家城市化进程,且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故A项错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工业化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当时的中国和苏联也没有实现国家富强计划,故C项错误。

故选D。

29.有人指出:

“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

”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

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

【答案】C

【解析】“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只凭心血来潮”说明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改革。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规模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0.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固定汇率一直持续到1968年。

这是因为

A.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D.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答案】A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第Ⅱ卷(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

“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

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

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看,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1)材料一“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

在这一总的外交原则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请列举史实证明。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成就: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变化:

由对抗(或敌视)到友善。

原因: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导致经济衰退;中国实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可知,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指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成就,即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由材料一“反对”由材料二“不应该继续孤立”可知,美国对华态度发生的变化是由对抗(或敌视)到友善。

考查原因实际上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如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导致经济衰退;中国实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的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