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4青少年学习中的心理学.docx
《心理百科4青少年学习中的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百科4青少年学习中的心理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百科4青少年学习中的心理学
青少年学习中的心理学
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
克鲁捷兹基的“四阶段论”
教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自我缓解学习疲劳
必须正视学习焦虑
如何缓解“开学前综合症”
厌学心理解析
让你上课不再“神不守舍”
有效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学习困难可以治疗
五种考场调整心态方法
保持考场上的“最佳心理”状态
以良好的身心状态预防考试怯场
科学应对考试焦虑
考前调整心情小体操
别让“马虎”心理偷去你的考分
考场上身心不良的自我调整与处理
有效地提高记忆力的心理训练
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观念体系形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所谓观念体系的形成,即把所学的新知识(新观念)纳入一定的观念体系,使之成为这一观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此,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知识学习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清楚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建立创造条件。
教师通过呈现新知识使学生注意集中,并引起其意识中的潜在观念,即旧知识。
联想
通过各种教学措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联想,这种联想是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建立的“催化剂”。
系统
通过分析、综合,从众多由联想产生的联系中确定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这种联系为“桥梁”,以某些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中介物,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体系,使其成为这一观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练习
通过进一步应用,巩固这种联系,以达到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加涅的“八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
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学习的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
罗伯特·加涅(R.M.Gagne)当代美国著名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
了解阶段
学生有了学习动机,还必须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该接受的某种刺激上,即学生必须注意接受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整个刺激作用的基本元素。
获得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把新知觉到的材料经过一种转换作用,转化为容易贮存的形式,组织得更有利于记忆。
保持阶段
这是学生把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转化为一种持久状态,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贮存于长时记忆之中。
回忆阶段
即学习者使所学的知识恢复、再现出来的过程。
概括阶段
概括乃是概念与法则构成的必要手段。
主要是获得有关在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普遍适用的观念,并把它们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
作业阶段
学习者用习得的知识去完成作业。
反馈阶段
学习者在完成作业后,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
克鲁捷兹基的“四阶段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兹基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直接的知觉与观察,即接受信息过程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的系统观察,将对象与其他对象进行比较,分出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理解教材,进行思维加工,即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学生将新教材纳入一定的系统中,确定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把不熟悉的材料同已经熟悉的材料联系起来。
材料的保持,即将所接受到的和经过加工的信息储存起来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活动,将得到的并经加工改造的知识保存在记忆中,以便随时能将它们再现或提取。
知识的应用,即信息应用过程
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
黎世法的“八阶段论”
我国学者黎世法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中学生取得有效学习成果的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制订计划
这是具体体现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性的过程,而学习动机和目的,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起着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自学能力,这是取得高效学习的基础。
专心上课
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通过专心上课,可以达到从本质上,即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及时复习
通过及时复习,可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领会和理解,加强记忆和巩固,并为把所学新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独立作业,培养新技能,做好能够举一反三的、扎实的知识准备。
及时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独立作业
这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一定的技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使其系统化;促进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过程。
解决疑难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学会分析在独立作业中所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
系统小结
在系统小结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独立的思维活动,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为系统化和概括化,以达到更深刻的理解、更牢固的掌握和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
课外学习
主要指学生对课外书刊的阅读、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科技活动等。
这些学习活动的作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内容,而且能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
“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决。
”
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学生,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一个学生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
所以自信心对学生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学生当中,普遍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于是压抑了内在潜能的发挥。
过强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自卑感。
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非常低微。
这就需要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
自信,首先是自己的事,关键是要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目标就会实现。
建立自信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和任务。
以下是几个建立自信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坚持当众说话,勇敢吐露见解
当众说话是建立自信心最快的手段。
在课堂上或公开场合要尽量举手发言,不管回答问题有无把握,是否全面,站起来大胆地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尽管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行。
相信老师和同学们都会为自己鼓掌。
记住,只要敢讲,就会比那些不敢讲的同学收获大。
这样做不但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勇气,而且能够增强自信心。
善待他人,融洽人际关系
首先,要善于对师长和同学微笑。
微笑是友善的信号,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赢得别人与自己主动交往,使自己摆脱孤独感和寂寞感,内心充实,心情舒畅,不断产生信心和力量。
其次,在与他人交谈时,适当、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优点,会使别人感到高兴,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夸赞你的闪光点,使你有如沐春风之感,信心大增。
再次,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宿舍、同班同学,进而帮助其他人,这样不仅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赞扬和帮助,也使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同时,自信心不仅得到了调动,而且可以得到社会性的升华。
切勿求全责备,学会变换视角
信心不足的学生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喜欢用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常常导致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
其实,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不足而整天自责,而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即使自己因失败而陷入自责时,请你提醒自己,不要做唯美主义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它变成表扬。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做自己的伯乐,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及时鼓励自己,你的自信心一定会大增。
循序渐进,让自己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的诀窍就是为自己确立小的奋斗目标。
比如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定时复习功课等等。
当每一个小目标完成时,都要奖励自己。
如看一会电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买一本向往已久的书等等。
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小目标的制定,可以让自己明显的感觉到进步,更容易体会成功,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怕失败自觉磨练
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一定要注意克服怯懦、优柔寡断等不良意志品质,培养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特别要鼓起勇气,大胆参加班级活动,进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尽心恪守本职工作。
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立即纠正。
不怕失败,失败了重新再来。
雷锋说的好:
“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坚持经受集体活动的锻炼和经受失败的磨练,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增添成就感,提高耐挫力,激发和巩固自信心。
自我缓解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很多中小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形成原因是长时间不间断地学习:
长期超负荷用脑,长时间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超负荷运转,会引起大脑疲劳;学习方式不当,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长时间地学习或复习同一门功课,做同一类型的试题,易导致疲劳的产生;缺乏学习兴趣,对某一学科无兴趣,出于无奈强迫自己去学,时间一长便会产生疲倦,继而出现头昏脑涨、注意力涣散的现象;不良情绪与复杂的内心在波动,生活与学习中一些重大事故易造成心理的失调与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学习疲劳。
长期超负荷用脑,长时间学习负担过重容易使大脑产生疲劳
出现学习疲劳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必须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消除紧张和压力,达到充分的自我放松。
1、减少学习时间。
不考虑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每天逼着自己长时间学习是不可取的。
2、预防疲劳,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
3、经常休息。
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因困倦而睡觉,可以在其他时间睡上一觉。
比如,午饭后睡10~20分钟,可以预防下午频繁出现的疲劳;晚饭后再睡10~20分钟,可以使整个晚上的学习时间延长,且效率提高。
4、学会精神愉快地去学习。
带着忧虑、烦恼,愁容满面地去学习,再简单的学习内容也会迅速使人疲倦。
如果能将学习当成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带着一份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很多,难度很大,也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疲劳。
必须正视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这种心理状况在学生中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中不乏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是轻重程度不一而已,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自己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期望和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追求完美和注意结果,注重浅层次的攀比,以己之短处比他人之长处,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有个别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压力,会产生恐惧症、厌学症,出现逃学,装病现象。
因此,老师、学生及家长应正视学习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减缓压力、焦虑,使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一旦产生学习恐惧症、厌学症,极容易出现逃学,装病现象
首先,要纠正认识偏差
学习是一个过程,知识积累、能力提高要有一定的积累过程,从量高到质高,欲速则不达,因此,首先要做好眼前的事,注意学习过程,不要过分注重结果,要登上高山,最重要的是登好每级台阶,要相信“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
调整自我期待水平。
确定适当的奋斗目标,认真客观分析学习状况、知识掌握程度、各科的优劣势,在年段、班级所处的位置,根据这一分析,务实地定一个目标,调整自我期待水平,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各人的实际情况不同,不要去注意别人如何,自己的现在与自己过去比有进步即可。
扬长避短,树立自信。
人总是有长短处,优缺点,要肯定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不足并设法改之,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不要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而要发挥自身优势,使好的更好,对不足之处,下功夫解决,可借助外界力量帮助解决,如老师、家长、同学,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其次,要进行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
帮助指导制定学习计划,把宏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长计划、短安排,近期目标要尽量详尽、尽量充实、尽量量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每天的任务要明确。
每天小步伐前进,体验成功感,促进自我效能感。
要积极的自我暗示,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剥夺有利于使自己放弃目标的条件,向诱惑说“不”,如电脑、电视等。
主动请求家长、老师监督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怕慢、就怕站”。
最后,要适当做些心理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一些方法松弛躯体,调节情绪,转移注意力,提高记忆力,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的目的(在心理老师指导下进行教程训练更为有效)。
如何缓解“开学前综合症”
“开学前综合症”是指一些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放假后而接受不了开学后的忙碌状态。
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学生在放假时期保持没有规律或者太过悠闲的生活状态,所以无法接受开学后的时间安排。
那么,该如何尽快从“过节”转变到“学习”的状态中来呢?
教育和心理专家开出了以下几剂良方:
正面引导,收心勿急刹车
在开学前几天,不少学生又开心又难熬。
开心是可以回到学校和同学见面,难熬是家长总喜欢给自己定下很多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对新学期掺杂了一些担忧。
专家认为,孩子经过假期休息,很多方面都处于松弛状态,如果突然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甚至有抵触情绪;家长应正面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开学,唤起对校园生活和同学友情的向往,不要总是对孩子说“开学了,收心啦”之类的警告。
心理按摩,消除畏难情绪
开学后,不少孩子存在惧怕、逃避的心理,表现出慵懒、茶饭不思的消极“症状”。
这
一定要消除学前畏难的不良情绪
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对新学期的畏难情绪,尤其是孩子仍处在春节长假的热闹中,突然要“冷处理”迎接开学,大反差下会抗拒或不合作。
专家建议,家长可对孩子配备一些健康情绪的“甜言蜜语”,例如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引导孩子进入新角色,告知其许多未完成的事可以等待下一个假期等。
合理安排,制定学习计划
要使“开学综合症”早日缓解,学生不妨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进行体育锻炼,使身心都很健康;多与同学们有意识地交流学习上的问题,谈谈校园里的开心事,无论从行动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同时,可以根据课程表的安排,给自己制定一份科学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调整适宜的心态等方式。
专家提醒,开学后,家长要保持和老师的密切联系,对于已经出现了不良症状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疏导,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减轻其内心的压力,迅速进入学习、生活状态。
厌学心理解析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
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而外在环境(社会,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从学生心理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厌学心理
在学校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各学科知识来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这种把前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内化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较大心智努力。
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知识的理解、巩固与保持离不开人的感
在学习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的厌学心理
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而人的知识性又依赖于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及需要等动机因素。
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厌学心理。
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
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
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家长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和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反作用所抵消。
兴趣转移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
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
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
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
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
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
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初一新生入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
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
分在慢班的学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来,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
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
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
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
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
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
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
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
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如果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
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帐,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自我对策
总之,导致厌学的原因很多。
对于青少年自身来说,除了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还要提高自己的耐挫力,面对学习中的困难锲而不舍,并通过自我训练、自我调节,使自己经常处于积极乐学的状态,从而摆脱厌学的苦恼。
此外,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也很重要。
一项调查表明,一些厌学的学生,都是一没特长二来成绩差的学生。
最后,注意改进学习策略,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让你上课不再“神不守舍”
陈云近来很苦恼,他发现自己上课时总是走神儿,不是想着昨晚的电视情节,就是盼着下课去操场上踢球。
他尽力使自己集中精力,可不一会儿就不知不觉又走神儿了。
这可怎么办呢?
陈云的苦恼属于学习方面的行为问题即注意力不够集中,缺少训练和培养。
注意力就是注意的能力。
所谓“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机械照相机摄影时,取景框内有很多景物,根据需要拍摄时,则是取近,远不实;取远,近就虚。
所谓“逐鹿者不见山”,也是这个道理。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注意又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的努力。
而有意注意则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它的维持必须以一定的意志努力为前提,这是人的高级水平的注意。
作为老师应该力求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变换的教法吸引学生听课,但也应承认,教学过程总会有单调、乏味的时候。
这时就要靠学生有意注意参与学习活动,保证课上学习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陈云同学因为没有用有意注意为自己学习活动站好岗,所以整节课上注意力“信马由缰”,导致了课上走神儿的结果。
长此下去,就会成为“学弈”的又一佐证。
注意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可以通过生活实践的锻炼而得到改善。
怎样提高“注意力”呢?
明确目的任务
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清晰的了解时,就会提高自觉性,增强责任感,集中注意力。
即使注意力有时涣散,也会及时引起自我警觉,把分散的注意收拢回来。
克服内外干扰
克服内部干扰,除了要避免用脑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外,还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克服外部干扰,除了尽量避开影响注意的外界剌激外(如课上收起与上课无关的报刊杂志,在家写作业时关掉收录机或电视等),还应适当地有意锻炼自制力,培养“闹中求静”的心态,使注意能高度集中和稳定。
养成注意习惯
学习过程中,要会“自我提问”。
为求答案,积极思考,保持高度注意,出现“走神儿”时,要会“自我暗示”,保持注意的稳定。
学习临结束时,更要使注意保持紧张状态,决不能虎头蛇尾。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以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入手,是全面提高注意力的捷径。
有效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和和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开始阶段:
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第二个是迅速提高阶段:
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第三个是学习高原期:
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第四个是克服高原阶段:
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